靠左走:人间差事

靠左走:人间差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观察
  • 文化随笔
  • 人间世相
  • 生活散记
  • 个人经历
  • 底层视角
  • 城市生活
  • 中国社会
  • 纪实文学
  • 散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浪漫热血的老左派,三十年,不改初衷,依然以诗歌、以散文、以小说、以戏剧、以身体与行动,在迎风翻飞的理想旗帜下,一路靠左,向前走。

  剧场是生命经验的再现,也是从个人航向共同的旅程。──钟乔

  钟乔,一位诗人、小说家、剧作者、导演,更重要的是,一位结合创作与社会实践的文化左翼人。他长期关注阶级、族群、环保议题,反美、反战、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视野恢宏,文字犀利、立场鲜明。

  《靠左走:人间差事》呈现钟乔三十年来的思想及实践轨迹,同时爬梳了创作和社会对话的心路历程。他以散文的情感,向一路靠左的先行者致敬;以诗的热情,对艺术创作提出反思;以宏观的行脚,凝视第三世界,寻觅文化反抗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钟乔

  生于一九五六年,台湾苗栗三义人,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差事剧团」负责人。

  剧作家,导演,也是诗人,创作类型有剧本、新诗、散文、小说、报导文学。

  一九八○中期,接触了「乡土文学论战」与左翼思潮,深受陈映真先生影响,先后参与《夏潮》杂志与《关怀》杂志,曾担任《人间》杂志主编;九○年代后,和菲律宾、南韩等亚洲第三世界与民众剧场工作者接触,成立「差事剧团」,并推动具有民众戏剧性质的社区及市民剧场。

  钟乔的戏剧理念受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影响甚深;在诗方面,智利诗人聂鲁达更熏陶着他的诗人之心。无论是写诗或剧场演出,他想传达的主题都是:让弱势者能用身体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

  曾编导小剧场作品《记忆的月台》、《海上旅馆》、《雾中迷宫》、《潮喑》、《败金歌剧》、《另一件差事》、《台北歌手》等。

  作品曾受邀前往日本、澳门演出,并赴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演出。剧场相关作品有《边缘档案》、《亚洲的吶喊》、《观众,请站起来》等文集与剧作集《魔幻帐篷》,小说有《戏中壁》、《阿罩雾将军》、《雨中的法西斯刑场》,报导文学有《回到人间的现场》等。已出版诗集有《在血泊中航行》、《滚动原乡》、《灵魂的口袋》及《来到边境》。

迷失的边境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 ISBN: [此处填写虚构的ISBN] --- 内容提要 《迷失的边境》是一部探讨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与现代社会疏离感的长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位于东西方文明交界地带的“灰区”——卡萨尼亚。这个国家自冷战结束后便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过渡状态,政治结构摇摇欲坠,社会思潮混乱不堪。 主人公伊利亚·瓦尔科夫,一位曾经在首都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因一次与官方历史叙事相悖的学术发现而被边缘化,最终选择隐居到偏远的边境小镇“索尔诺耶”。这个小镇宛如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孤岛,生活节奏缓慢,居民大多是形形色色的逃亡者、失意者和坚守旧日信仰的老人。 伊利亚的到来打破了索尔诺耶的死水微澜。他受雇于一位神秘的收藏家,任务是整理镇上一个废弃的“记忆博物馆”中那些被官方系统性抹除的文献和文物。随着对这些被尘封资料的深入挖掘,伊利亚不仅揭开了卡萨尼亚建国史中被刻意掩盖的残酷真相,也开始直面自己家族在历史洪流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结构,穿插着伊利亚整理的档案片段、他与当地几位关键人物的深度互动,以及他对当代卡萨尼亚社会病态的冷静观察。他发现,历史的真相并非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无数个破碎的个体经验交织而成的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核心主题与情节展开 一、 边界的消融与重塑 卡萨尼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永远处于“中间状态”。小说深刻描绘了这种地理上的模糊性如何投射到个体心理和社会结构上。镇上的居民,无论是从东方来的难民,还是从西方流亡的知识分子,都共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局外人”心态。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却又都被两方的历史阴影所笼罩。 伊利亚在整理博物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组关于一战后被划分给卡萨尼亚的少数民族“阿兹米人”的影像记录。这些记录显示,阿兹米人在独立运动中曾遭到国家机器的系统性清洗。官方历史声称阿兹米人是“自愿迁徙”,但伊利亚发现的信件和日记揭示了更血腥的事实。他开始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公布真相,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还是将其继续深埋,维持表面的和平? 二、 记忆的重量与遗忘的代价 小镇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镇上的老图书馆管理员,一位患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女性,安娜。安娜似乎拥有关于小镇过去的一些模糊记忆片段,但这些片段总是稍纵即逝,如同沙滩上的脚印。伊利亚通过与安娜的日常交流,试图将散乱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以此来校准博物馆中冰冷的历史文本。 然而,随着伊利亚的调查深入,他发现镇上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阻挠他。他丢失了几份关键的口述历史录音带,博物馆的安保系统被莫名地篡改。他开始怀疑,他的雇主——那位隐居的收藏家——的目的并非单纯地“保存历史”,而是另有所图。 三、 现代性的异化 小说并未将焦点完全锁定在历史谜团上。在索尔诺耶这个“时间停滞”的小镇,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侵入。镇上突然引入了高速互联网项目,试图将小镇纳入全球信息流。这种技术上的飞跃与当地居民固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年轻一代,如伊利亚的邻居,一个热衷于加密货币和虚拟世界的技工米哈伊尔,对伊利亚挖掘的“旧历史”嗤之以鼻,认为那是毫无价值的负担。米哈伊尔代表了新一代对历史的彻底切割,他们渴望逃离边境的身份桎梏,向着电子屏幕上的未来狂奔。伊利亚通过米哈伊尔的视角,反思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有重量的记忆是否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四、 个人救赎与时代的困境 伊利亚在索尔诺耶的经历也是一次个人的“放逐疗法”。他逃离了首都学术界的勾心斗角和对他的道德审判。然而,在边境,他发现“纯粹的”调查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发现都裹挟着当代政治的泥泞。他必须决定,他究竟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还是一个试图干预现实的行动者。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次罕见的暴风雪中。小镇与外界的通讯中断,伊利亚终于找到了收藏家的秘密书房。在那里,他不仅找到了关于阿兹米人屠杀的铁证,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的家族,他的祖父,曾是当年清洗行动中的关键执行者之一。 历史的重压瞬间将伊利亚压垮。他发现自己无法像研究他人的历史那样,冷漠地审视自己家族的罪恶。在被困的几天里,他与收藏家进行了一场关于“责任的继承性”的哲学辩论。 风格与笔触 《迷失的边境》的叙事风格冷峻、内敛,带有浓厚的东欧文学的宿命感。作者擅长环境的细致描摹,索尔诺耶小镇的萧瑟、雾气弥漫的河流、以及那些腐朽的木质建筑,都成为了人物内心挣扎的外化。 对话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未尽之意,人物之间常常保持着审慎的距离。小说的节奏前期缓慢,侧重于氛围的营造和历史细节的铺陈,但在后半段,随着线索的收紧和个人危机的爆发,叙事张力急剧增强,最终导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开放式结局。 这本书是对那些处于时代十字路口的人们的赞歌与挽歌,探讨了在一个虚假与真相并存的世界里,个体寻找真实立足点的徒劳与伟大。 --- 适合读者: 喜爱探讨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小说;对冷战后东欧社会转型、记忆政治、以及存在主义哲学主题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重返后街

  二○一二年初,冬寒近雪的日子,我来到北京。先是到外五环的「皮村」,去见从延安革命圣地出门打工,一晃眼就是七、八年的劳动者郝志喜,他是前一年剧团来此表演时认识的好友。

  我和郝志喜在院子里的那面壁画前一起拍照,那是他们组织「工友之家」以来最典型的一幅壁画。画旁的墙上,大大的红色字体写着「劳动最光荣」。后来在相机上看到照片时,我不知怎地,觉得站在这五个红字旁的自己,眉宇之间透露着某种烦恼和忧心。

  是啊!这烦恼和忧心,贴在我冻冷的胸臆间良久。随后,我和另一个叫做「木兰花开」的女工团体进行了一日的戏剧工作坊,接着隔天到一位参加工作坊,称自己是「开心果」的女工家里拜访。

  走进她那只有两张床、用薄木板隔开的窄仄住房,才知道她们一家四口离开重庆老家的田地,在北京大城里流动打工也将近十年了。「开心果」热热闹闹地和我们一伙说了很多开心话。

  她是乐观的川妹子!午后和她话别,走去搭车的路上,喧腾的人声、汽机车喇叭闹闹声中,那烦恼和忧心依然挥之不去。

  这段时日,回想着和他∕她俩见面的种种,我便会涌起这样的烦恼和忧心,这应该和早期阅读到陈映真的第三世界文论,受到某种延续至今的启发密切相关。

  在我看来,陈映真谈第三世界有两个重点。

  其一,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区域,却发展出惊人成绩的美学思想及创作,特别表现在文学及电影上……

  其二,这样的文化创造性,通常被以北美为宰制核心的美国西方价值刻意忽视或湮灭,而身置其间的知识人、作家或文化人,却又常不自觉地存在于这样的情境中。

  在我的想法里,第三世界是全球边陲的低度发展社会或国度,但国境或区域内部也会因不均等的发展,而出现第三世界化的景况。皮村或中国大陆境内三亿流动打工者的处境,就是境内第三世界的写照。这样的情景,也出现在台湾的原住民身上,从一九八○年代,台湾迈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开始,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表面上看似已没那么残酷,本质上,底层的社会性质并未有太大的改变。

  当我们阅读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时,他以感性的笔触描写在美国爱荷华写作工坊中,遇上来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是那般地着迷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而他身旁的菲律宾诗人阿奎诺却大肆批评道:「好莱坞电影就像鸦片一样麻醉菲律宾人。」

  陈映真也随即加入批判好莱坞色情与暴力的行列。然而,东欧作家的反应却是:「怎么会呢?你们两人讲话像是我们的政治干事。」阿奎诺赌气地说:「怎么会呢?怎么社会主义的东欧作家居然迷上美帝主义最腐朽的电影?」

  文章中描述,这个聚会最后以大伙儿唱起〈国际歌〉,而某个人的眼睛开始飘着泪花,作为结束。陈映真补充了一句:「歌却愈唱愈好听,有精神……」

  回想起来,就是在这样的脉络下,我们重新燃起对亚洲第三世界的追求与认识。回首一九八九年《人间》杂志结束后,在陈映真的引介下,我前往南韩参加由菲律宾「亚洲民众文化协会」(Asian Council For Peoples Culture)主办的「训练者的训练工作坊」,这是我头一回从弥天盖地的东亚冷战∕内战封锁中冒出头来,亲眼见到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民众戏剧工作者,如何以整套的戏剧方法论及在民众生活当中实际参与,这对日后我在剧团经营、创作或世界观的建构上,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匆匆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回首面对上个世纪的八○年代,在陈映真的理想主义召唤及启蒙下,我走向这条他以笔名许南村写下的「后街」,一如他在文中所言,是「环境崩坏、人的伤痕、文化失据……」的台湾后街。

  而后,以全球消费化、市场化的整个世界,在一九九○年代随着我在台湾展开民众戏剧的经营与创作,变得愈来愈诡谲。彷彿刚经历过的八○年代,已然成为前尘往事,以一种快速遗忘迎向未来的世代,迎向前区中被都市现代化光环无限包装的场景。

  那么「后街」呢?它仍然存在吗?又或说,那意味着被排除、被歧视、被压迫的第三世界,它又将如何进到我们的艺术、文学、剧场的创作领域中?

  现在回想,在记录摄影还处于人文发展阶段的八○年代,我在《人间》杂志工作,认识了当今仍居重要地位的报导摄影工作者关晓荣。二○一一年,他重返睽违了二十五年以上的基隆「八尺门」。

  那里曾是都市原住民的阿美族聚落,留下许多底层劳动者的斑斑血汗;后来则因都市迁建的种种措施,就地翻建成国宅大楼。表面上看来,好似过往的贫困已被时间淘洗干净,但深入追究,则知时间的汰洗,是人为地刻意让流离的场景从公共的视线中抹去的障眼法。相信从一般发展的愿景而言,这恰恰符合了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潮流所趋,不是吗?

  当我有机会、也亲眼见到过去影像中的主要人物,一位被称为「阿春」的讨海原住民出现在我面前,且以历经岁月洗练的面容,并无太多激切或波动地站在他昔时的照片前留影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底层生命的无言,恰在控诉着这个城市无端剥夺被压迫者的记忆,并且用一种以舒适为包装的手段,合理化自身进军资本市场的竞技逻辑中。

  人间剧场搬到宝藏巖,已过两年,我似乎很忙,却也像是忙得没什么章法,因为写企画案的时间,比写剧本、导戏的时间多,就更遑论写诗和散文了!但,写作成为一种自己对活着这件事的允诺,也是其来久远的事,着实没有任何逃避的借口和理由。

  入秋了!我渐渐感受到白天变短,很快,夜就低垂下来。这样的时间感,多少和自己在一处不确定的差异空间里经营剧团有密切的关联。

  没错,宝藏巖就是这样的地方,就算已被整治成国际艺术村,然而由于昔时违建聚落的层叠错置被保存下来,总有那种古老的灵魂从空间游盪中渗入身体内部的特殊感。就这样,剧团门口的那株大波萝蜜树,似开始了它低沉而漫长的独白,讲述着某种介于遗忘与记忆之间的孤寂感。没错,这也是在宝藏巖特殊的时空铺陈下,才有可能现身的情境──面对外面的世界,对于城市现代化的慾求和渴望。

  突兀吗?不,应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主流旋律了!只不过以慾望所网织起来的城市现代化想像,需要的就是从慾望内部滋生出来的抵抗。它一直潜藏着,并终要浮现于再出土的关晓荣的〈八尺门〉记录摄影世界中;它在宝藏巖作为违建记忆的「后街」想像中;它当然也存在于「皮村」作为中国大陆第三世界的具体情境中。

  而抵抗就从这里的断墙裂缝中,冒出一株株青芽儿,野草般地!

钟乔
二○一二暖冬年 于台中

图书试读

流动
1 这里,北京


「欢迎来到真实的北京。」
「皮村!这里吗?」

二○○九年,剧团来到皮村。它已被都市现代化想像的尺码规划进北京。然而,它明明是城乡交界处地域不明的所在。贫困、流动、驱离的种种光景,像来不及收纳的影像,在脑门子的记忆库里闪现、隐敝又无情地闯入闯出。刚回了神,便已坐在一家餐馆里,来接风的是孙恆和他一伙打工弟兄姐妺们!

孙恆举起啤酒杯,不动声色地朝我微笑着说,他是皮村「工友之家」、「打工青年艺术团」的主唱,也是开创者之一。我听着,感觉到离上回来已隔了几年,事情似有超出我所想的变化。

先是有些讶然,却也很快地意会了过来。他的言外之意,指的当然是正朝着高度开发迈进的北京,或者也可説是当今全球主流观点下的北京──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会是打工者流动身体于其内外的北京。

那么,皮村是怎样的北京?当真如孙恆所言,是「真实的北京」吗?卫星空照下的皮村,就地理位置而言确实在大北京的范畴里,但它已从一环越过二环,再越过三、四环,来到五环及六环的交界,就在国际机场周围不远处的航线下。你会发现,交谈每隔三、四分钟后就必须停下来,等轰轰噪耳的飞机引擎声过去后,再接着刚刚没说完的话。

「看人家坐飞机来,却等不到自己坐飞机去。」一个年纪轻轻的打工者,在这里当自愿者。他拉大嗓门,总算让我听清楚了他说了什么。「没钱啊!」他又补了一句。这里仍是大北京中小小的一个据点,只不过烟尘弥漫,裸露在视线外的是紊乱,隐藏在视线内的是暗灰。

它不起眼,因为丝毫难以都市的光鲜,来度量其存在的任何理由。那么,都市就该光鲜亮丽吗?只能说,至少这是北京身为中国首都,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一般人们急着抛出的想像性修辞。

七月酷暑,顶着世纪性的超级高温,一出机场,离了空调,便感受到不寻常的灸热正在城市上空及地面毫不留情地赤祼着,不动声色就能逼得你一身是汗。没有往城中心去想来也是对的,因为热流在街巷间跟随着空调排出的热气积累而上,只会更令人喘不过气来。

就这样,我来到皮村,来到都市的边境,来到大北京周围的这个地方,睁开一双将看见超乎臆想之外景象的眼睛。

「看看这里,全在拆房子,因为两年以内景象将全部改观,皮村要变成北京近郊的物流中心。」来接我们的「工友之家」的编导也是歌手,无奈写在一张脸上,诉说着城市背后的隐情。

「所以呢?」我急着发问。
「要拆呀!再盖啊!地上物盖得愈起色,征收时才愈值钱啊!」许多话不多,通常用语助词为不怎么起伏的情绪调调温,「嗯,哎呀……说了你也难相信吧,拆是为了盖,盖也是为了拆,够荒缪了吧?说穿了,还不是那补偿金真诱人!」

「那你们呢?」我的好奇显得着急又外行,招来许多连忙回答:「我们是打工者啊!来这里过没家产、没稳当、没身分的人生……只好……」他顿了一下,又说,「继续打起精神在贫穷的生活中奋斗下去……」

说的是。那么,我们这演戏的又来这里奋斗个什么呢?这样想时,眼前迎来的是一处大广场,穿过去,有一顶被整修后固定于墙面上的大帐篷,我们正是要在这演一出称作《江湖在哪里》的戏,说的是基因改造的国际粮食权力关系。许多和他的打工伙伴,则在这里建构他们的文化战斗基地,唱工人维权的歌,演打工者维权的戏。

许多和「工友之家」的伙伴,近年来排了一出戏码《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当中有一句台词:「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未来。」这席话有着深刻的内涵,特别当暮色渐降,居民们都趁着较阴凉的空档聚到广场来闲聊、跳社区舞及打乒乓球时,你会特别想从他们各自的身姿中,或推测或解读他们的梦想是什么?而我们这个世界于他们而言,又发生了什么……

就这样,「皮村」这个地名开始非常有意识地输进我的生命感知中。那种失序中的秩序,让人无由去认识这竟是一座城市,一座在世界光环下愈来愈成为亮点的城市的外围。我开始想,那过马路时,暗幽幽地闯在没道路标示上的车辆;那路边摊子上,无法分辨其为鸡、猪又或面粉制品的卤味;那斜倾在夜色中,刚刚在日射下被敲碎的满地砖瓦;那堆积着一槪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排泄物的茅坑的气味;那在废弃铁箱子里,兀自冒着闷烟的垃圾;那农家废弃大院改装的家具工厂;还有转角处,几个艳妆女子在镜子前候客的烟花户……

还有,那在一个窄窄的门道上,用发黄的毛巾,擦着赤膊上身的年迈工人。他脸上没有表情,但那深邃的眼神,却又像在诉说着他流动无居的人生;而他的身后,有一盏暗暗的灯,照着刀刻般皱纹的侧颜……我想着,这景象有些熟悉,像发生于一九九○年代,我初访马尼拉都市贫困社区时,流过记忆门廊的许多片刻。

这里是第三世界吧!无声地承担着发达社会遗留下来种种不平等代价的区域。但「第三世界」通常是区分国家发达或不发达的分类,如今,我们却在中国境内看见一个「第三世界」──不是吗?

是的。就是这样的第三世界景象,驱使我再度回到皮村,而且是隔了一年之后的寒冬。

用户评价

评分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名字,真的有种魔力,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它不是那种张牙舞爪、惊世骇俗的标题,反而像是在街角偶遇的老朋友,带着一丝亲切,又有一点点距离感。在台湾,我们习惯了各种提示标语,而“靠左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具象的指令,它代表着秩序、安全、以及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当它和“人间差事”这两个词语碰撞在一起时,那种平凡的指令就突然被赋予了一种更深沉的意义。“差事”这个词,在台湾人的语境里,往往带着一种无可奈何,或者是一种被安排好的任务,不一定是你主动想要去做的,但你必须去完成。所以,“靠左走:人间差事”,会不会就是在讲述,我们在生活中,即使想特立独行,也常常被无形的规则所约束,不得不“靠左走”,完成那些我们生命中注定要扮演的“角色”和“任务”?这种感觉,就像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规矩,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你很难完全摆脱,只能在既定的轨道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空间。我开始期待,这本书是不是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选择、关于妥协、关于在既定命运中挣扎的真实写照。

评分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很多在台湾街头巷尾,那些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人物。比如,那些每天风雨无阻,准时出现在同一家小店门口,只为买一份报纸和一杯豆浆的阿伯;又比如,那些在市场里,用洪亮的声音叫卖自家种的蔬菜,脸上挂着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的阿姨。他们,或许就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靠左走”,遵循着生活给予的轨道,同时也在认真地做着属于他们的“人间差事”。这本书的书名,带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就像台湾的土地一样,朴实而坚韧。它会不会讲述的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然有一群人,他们选择用最传统、最踏实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命运的尊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即使是在最不起眼的位置,个体也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也能在自己的“差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有一种台湾特有的接地气和人情味。它不像一些标题那样追求“高大上”,而是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靠左走”,这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指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自我,规避风险的生存策略。它代表着一种秩序,一种循规蹈矩,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一种局限。而“人间差事”,这个词则瞬间把我拉回到现实,它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责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差事”。或许是父母的期望,或许是工作的压力,或许是社会的义务。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讲述,那些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如何去完成,去体悟,去寻找意义的“人间差事”?这种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对平凡生活意义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想象一下,在台湾的某个老街区,黄昏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一位老人,手里提着菜篮,步履蹒跚却又坚定地走在人行道的左侧,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淡然,似乎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差事”。这个名字,精准地捕捉到了台湾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状态——在遵循社会秩序的同时,背负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靠左走”,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它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而“人间差事”,则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付出、关于担当、关于爱与被爱的点点滴滴。“差事”这个词,在台语里,常常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又饱含着一种对生活的坚韧。这本书,会不会就是用一种温情而又写实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坚持,同样动人心魄。

评分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有一种自带的叙事感。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宣言,而是像一扇微微敞开的门,邀请读者去窥探门后的世界。我猜想,“靠左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方向指引,更是一种人生选择的隐喻,是在众多的岔路口,选择了一条相对保守,但也可能更稳健的道路。而“人间差事”,则点明了这种选择背后的驱动力——是为了完成某些世俗的责任,是为了扮演好社会赋予的角色,或者,是为了实现某种个人的价值。在台湾,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或许不是最出风头的,也不是最激进的,但他们却构成了社会运转的基石。他们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上班族,每天挤着捷运去上班,完成着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也可能是一个辛勤的家庭主妇,日复一日地操持着家务,为家人提供温暖的港湾。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描绘这些“靠左走”的普通人,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重要的“人间差事”?这种对个体在社会结构中定位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相当的深度。

评分

老实说,《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一开始并没有立刻吸引我。毕竟,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海里,标题花哨、词藻华丽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但越是这样,反而是这种朴实无华,甚至带着点儿“土味”的名字,反而让我产生了一丝好奇。它没有卖弄什么深奥的概念,也没有制造什么悬念,就那样平铺直叙地摆在那里,像一个台湾老一辈人,娓娓道来一个平凡的故事。 “靠左走”,这在台湾是再熟悉不过的交通指示了,它象征着秩序,象征着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则。而“人间差事”,则带着一种人情味,一种世俗的烟火气。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那些不得不去做的,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人情世故的小事。我开始想象,这本书是不是在描绘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在某个特定时期,不得不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为了某种承诺,去完成一些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有些辛苦的“差事”的人们?他们也许不像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那样光鲜亮丽,但他们的坚持和付出,同样值得被看见。这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或许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

评分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非常有画面感,也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排队”、“靠边走”,这些看似微小的规则,其实塑造了我们社会整体的秩序和氛围。“靠左走”,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表现。而“人间差事”,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肩负着一些责任,做着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不一定是你主动选择的,但你必须去完成。它们或许与你的理想无关,与你的兴趣不符,但它们构成了你的生活,也构成了你的人生轨迹。所以,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说,即使在遵循既定规则的“靠左走”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面对和完成属于自己的“人间差事”。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担当。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些“差事”,是带着抱怨,还是带着释然?是充满了挣扎,还是流露出温情?这种对人生复杂性的呈现,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靠左走:人间差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台湾社会中一些特有的现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听到长辈说:“照着规矩来”、“不要惹麻烦”、“安分守己”。这些话语,其实都隐含着“靠左走”的逻辑,就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选择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路径。而“人间差事”,则又把我们拉回到现实,那些在我们生活中,不得不去面对的,关于生计、关于家庭、关于人情往来的种种责任和义务。它们可能琐碎,可能辛苦,但却是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描绘一群人,他们或许并没有远大的抱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但他们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完成着属于他们的“人间差事”,并且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努力活出自己的色彩?这种将宏大的社会规则与微观的个体生活巧妙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很有看点。它不像那些追求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而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让我们找到代入感。

评分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有一种奇妙的拉扯感。一方面,“靠左走”是对普遍社会规则的一种提醒,它强调的是群体性和秩序性,是一种为了安全和效率而遵循的既定路径。在台湾,尤其是在拥挤的城市里,这种“靠左走”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而另一方面,“人间差事”,则将目光聚焦在个体身上,它暗示着一种具体的、个人的任务,一种必须由个人去完成的行动,而这个行动,往往带着一定的个人色彩,可能是使命,可能是责任,也可能是某种难以推脱的命运。当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张力。这是否意味着,即便是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每个人仍然需要在自己的“差事”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意义?也许这本书想要探讨的,就是个体如何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同时,去完成那些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那些不被他人看见,却又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差事”。这种在规矩中寻找自由,在平凡中实现价值的叙事,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评分

第一眼看到《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就觉得有点意思。在台湾,“靠左走”这个词语,一般是交通上的指示,提醒行人或车辆靠着道路的左边行走,避免与来车相撞,也代表了一种遵守规则、规避风险的生存智慧。而“人间差事”,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好像是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有人接了份活,得去跑一趟,带着点儿使命感,又带着点儿无奈。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立刻勾勒出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意境。我不确定书里具体讲了什么,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引发我的好奇心。它会不会讲的是那些在生活洪流中,默默坚守自己原则,或者不得不面对一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挑战的“差事”的人们?或者,它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这个社会中,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靠左走”的现象?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浓厚的台湾人特有的生活滋味。也许是关于那些在十字路口选择不同方向的人,也许是那些在人生旅途中,不得不接下自己不甚情愿的“差事”而步履维艰的个体。这种模糊的预设,反而让我在阅读前就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甚至觉得这本书已经在我心里预演了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