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浪漫热血的老左派,三十年,不改初衷,依然以诗歌、以散文、以小说、以戏剧、以身体与行动,在迎风翻飞的理想旗帜下,一路靠左,向前走。
剧场是生命经验的再现,也是从个人航向共同的旅程。──钟乔
钟乔,一位诗人、小说家、剧作者、导演,更重要的是,一位结合创作与社会实践的文化左翼人。他长期关注阶级、族群、环保议题,反美、反战、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视野恢宏,文字犀利、立场鲜明。
《靠左走:人间差事》呈现钟乔三十年来的思想及实践轨迹,同时爬梳了创作和社会对话的心路历程。他以散文的情感,向一路靠左的先行者致敬;以诗的热情,对艺术创作提出反思;以宏观的行脚,凝视第三世界,寻觅文化反抗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钟乔
生于一九五六年,台湾苗栗三义人,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差事剧团」负责人。
剧作家,导演,也是诗人,创作类型有剧本、新诗、散文、小说、报导文学。
一九八○中期,接触了「乡土文学论战」与左翼思潮,深受陈映真先生影响,先后参与《夏潮》杂志与《关怀》杂志,曾担任《人间》杂志主编;九○年代后,和菲律宾、南韩等亚洲第三世界与民众剧场工作者接触,成立「差事剧团」,并推动具有民众戏剧性质的社区及市民剧场。
钟乔的戏剧理念受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影响甚深;在诗方面,智利诗人聂鲁达更熏陶着他的诗人之心。无论是写诗或剧场演出,他想传达的主题都是:让弱势者能用身体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
曾编导小剧场作品《记忆的月台》、《海上旅馆》、《雾中迷宫》、《潮喑》、《败金歌剧》、《另一件差事》、《台北歌手》等。
作品曾受邀前往日本、澳门演出,并赴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演出。剧场相关作品有《边缘档案》、《亚洲的吶喊》、《观众,请站起来》等文集与剧作集《魔幻帐篷》,小说有《戏中壁》、《阿罩雾将军》、《雨中的法西斯刑场》,报导文学有《回到人间的现场》等。已出版诗集有《在血泊中航行》、《滚动原乡》、《灵魂的口袋》及《来到边境》。
代序
重返后街
二○一二年初,冬寒近雪的日子,我来到北京。先是到外五环的「皮村」,去见从延安革命圣地出门打工,一晃眼就是七、八年的劳动者郝志喜,他是前一年剧团来此表演时认识的好友。
我和郝志喜在院子里的那面壁画前一起拍照,那是他们组织「工友之家」以来最典型的一幅壁画。画旁的墙上,大大的红色字体写着「劳动最光荣」。后来在相机上看到照片时,我不知怎地,觉得站在这五个红字旁的自己,眉宇之间透露着某种烦恼和忧心。
是啊!这烦恼和忧心,贴在我冻冷的胸臆间良久。随后,我和另一个叫做「木兰花开」的女工团体进行了一日的戏剧工作坊,接着隔天到一位参加工作坊,称自己是「开心果」的女工家里拜访。
走进她那只有两张床、用薄木板隔开的窄仄住房,才知道她们一家四口离开重庆老家的田地,在北京大城里流动打工也将近十年了。「开心果」热热闹闹地和我们一伙说了很多开心话。
她是乐观的川妹子!午后和她话别,走去搭车的路上,喧腾的人声、汽机车喇叭闹闹声中,那烦恼和忧心依然挥之不去。
这段时日,回想着和他∕她俩见面的种种,我便会涌起这样的烦恼和忧心,这应该和早期阅读到陈映真的第三世界文论,受到某种延续至今的启发密切相关。
在我看来,陈映真谈第三世界有两个重点。
其一,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区域,却发展出惊人成绩的美学思想及创作,特别表现在文学及电影上……
其二,这样的文化创造性,通常被以北美为宰制核心的美国西方价值刻意忽视或湮灭,而身置其间的知识人、作家或文化人,却又常不自觉地存在于这样的情境中。
在我的想法里,第三世界是全球边陲的低度发展社会或国度,但国境或区域内部也会因不均等的发展,而出现第三世界化的景况。皮村或中国大陆境内三亿流动打工者的处境,就是境内第三世界的写照。这样的情景,也出现在台湾的原住民身上,从一九八○年代,台湾迈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开始,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表面上看似已没那么残酷,本质上,底层的社会性质并未有太大的改变。
当我们阅读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时,他以感性的笔触描写在美国爱荷华写作工坊中,遇上来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是那般地着迷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而他身旁的菲律宾诗人阿奎诺却大肆批评道:「好莱坞电影就像鸦片一样麻醉菲律宾人。」
陈映真也随即加入批判好莱坞色情与暴力的行列。然而,东欧作家的反应却是:「怎么会呢?你们两人讲话像是我们的政治干事。」阿奎诺赌气地说:「怎么会呢?怎么社会主义的东欧作家居然迷上美帝主义最腐朽的电影?」
文章中描述,这个聚会最后以大伙儿唱起〈国际歌〉,而某个人的眼睛开始飘着泪花,作为结束。陈映真补充了一句:「歌却愈唱愈好听,有精神……」
回想起来,就是在这样的脉络下,我们重新燃起对亚洲第三世界的追求与认识。回首一九八九年《人间》杂志结束后,在陈映真的引介下,我前往南韩参加由菲律宾「亚洲民众文化协会」(Asian Council For Peoples Culture)主办的「训练者的训练工作坊」,这是我头一回从弥天盖地的东亚冷战∕内战封锁中冒出头来,亲眼见到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民众戏剧工作者,如何以整套的戏剧方法论及在民众生活当中实际参与,这对日后我在剧团经营、创作或世界观的建构上,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匆匆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回首面对上个世纪的八○年代,在陈映真的理想主义召唤及启蒙下,我走向这条他以笔名许南村写下的「后街」,一如他在文中所言,是「环境崩坏、人的伤痕、文化失据……」的台湾后街。
而后,以全球消费化、市场化的整个世界,在一九九○年代随着我在台湾展开民众戏剧的经营与创作,变得愈来愈诡谲。彷彿刚经历过的八○年代,已然成为前尘往事,以一种快速遗忘迎向未来的世代,迎向前区中被都市现代化光环无限包装的场景。
那么「后街」呢?它仍然存在吗?又或说,那意味着被排除、被歧视、被压迫的第三世界,它又将如何进到我们的艺术、文学、剧场的创作领域中?
现在回想,在记录摄影还处于人文发展阶段的八○年代,我在《人间》杂志工作,认识了当今仍居重要地位的报导摄影工作者关晓荣。二○一一年,他重返睽违了二十五年以上的基隆「八尺门」。
那里曾是都市原住民的阿美族聚落,留下许多底层劳动者的斑斑血汗;后来则因都市迁建的种种措施,就地翻建成国宅大楼。表面上看来,好似过往的贫困已被时间淘洗干净,但深入追究,则知时间的汰洗,是人为地刻意让流离的场景从公共的视线中抹去的障眼法。相信从一般发展的愿景而言,这恰恰符合了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潮流所趋,不是吗?
当我有机会、也亲眼见到过去影像中的主要人物,一位被称为「阿春」的讨海原住民出现在我面前,且以历经岁月洗练的面容,并无太多激切或波动地站在他昔时的照片前留影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底层生命的无言,恰在控诉着这个城市无端剥夺被压迫者的记忆,并且用一种以舒适为包装的手段,合理化自身进军资本市场的竞技逻辑中。
人间剧场搬到宝藏巖,已过两年,我似乎很忙,却也像是忙得没什么章法,因为写企画案的时间,比写剧本、导戏的时间多,就更遑论写诗和散文了!但,写作成为一种自己对活着这件事的允诺,也是其来久远的事,着实没有任何逃避的借口和理由。
入秋了!我渐渐感受到白天变短,很快,夜就低垂下来。这样的时间感,多少和自己在一处不确定的差异空间里经营剧团有密切的关联。
没错,宝藏巖就是这样的地方,就算已被整治成国际艺术村,然而由于昔时违建聚落的层叠错置被保存下来,总有那种古老的灵魂从空间游盪中渗入身体内部的特殊感。就这样,剧团门口的那株大波萝蜜树,似开始了它低沉而漫长的独白,讲述着某种介于遗忘与记忆之间的孤寂感。没错,这也是在宝藏巖特殊的时空铺陈下,才有可能现身的情境──面对外面的世界,对于城市现代化的慾求和渴望。
突兀吗?不,应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主流旋律了!只不过以慾望所网织起来的城市现代化想像,需要的就是从慾望内部滋生出来的抵抗。它一直潜藏着,并终要浮现于再出土的关晓荣的〈八尺门〉记录摄影世界中;它在宝藏巖作为违建记忆的「后街」想像中;它当然也存在于「皮村」作为中国大陆第三世界的具体情境中。
而抵抗就从这里的断墙裂缝中,冒出一株株青芽儿,野草般地!
钟乔
二○一二暖冬年 于台中
《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名字,真的有种魔力,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它不是那种张牙舞爪、惊世骇俗的标题,反而像是在街角偶遇的老朋友,带着一丝亲切,又有一点点距离感。在台湾,我们习惯了各种提示标语,而“靠左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具象的指令,它代表着秩序、安全、以及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当它和“人间差事”这两个词语碰撞在一起时,那种平凡的指令就突然被赋予了一种更深沉的意义。“差事”这个词,在台湾人的语境里,往往带着一种无可奈何,或者是一种被安排好的任务,不一定是你主动想要去做的,但你必须去完成。所以,“靠左走:人间差事”,会不会就是在讲述,我们在生活中,即使想特立独行,也常常被无形的规则所约束,不得不“靠左走”,完成那些我们生命中注定要扮演的“角色”和“任务”?这种感觉,就像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规矩,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你很难完全摆脱,只能在既定的轨道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空间。我开始期待,这本书是不是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选择、关于妥协、关于在既定命运中挣扎的真实写照。
评分《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很多在台湾街头巷尾,那些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人物。比如,那些每天风雨无阻,准时出现在同一家小店门口,只为买一份报纸和一杯豆浆的阿伯;又比如,那些在市场里,用洪亮的声音叫卖自家种的蔬菜,脸上挂着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的阿姨。他们,或许就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靠左走”,遵循着生活给予的轨道,同时也在认真地做着属于他们的“人间差事”。这本书的书名,带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就像台湾的土地一样,朴实而坚韧。它会不会讲述的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然有一群人,他们选择用最传统、最踏实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命运的尊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即使是在最不起眼的位置,个体也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也能在自己的“差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有一种台湾特有的接地气和人情味。它不像一些标题那样追求“高大上”,而是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靠左走”,这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指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自我,规避风险的生存策略。它代表着一种秩序,一种循规蹈矩,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一种局限。而“人间差事”,这个词则瞬间把我拉回到现实,它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责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差事”。或许是父母的期望,或许是工作的压力,或许是社会的义务。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讲述,那些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如何去完成,去体悟,去寻找意义的“人间差事”?这种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对平凡生活意义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想象一下,在台湾的某个老街区,黄昏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一位老人,手里提着菜篮,步履蹒跚却又坚定地走在人行道的左侧,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淡然,似乎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差事”。这个名字,精准地捕捉到了台湾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状态——在遵循社会秩序的同时,背负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靠左走”,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它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而“人间差事”,则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付出、关于担当、关于爱与被爱的点点滴滴。“差事”这个词,在台语里,常常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又饱含着一种对生活的坚韧。这本书,会不会就是用一种温情而又写实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坚持,同样动人心魄。
评分《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有一种自带的叙事感。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宣言,而是像一扇微微敞开的门,邀请读者去窥探门后的世界。我猜想,“靠左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方向指引,更是一种人生选择的隐喻,是在众多的岔路口,选择了一条相对保守,但也可能更稳健的道路。而“人间差事”,则点明了这种选择背后的驱动力——是为了完成某些世俗的责任,是为了扮演好社会赋予的角色,或者,是为了实现某种个人的价值。在台湾,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或许不是最出风头的,也不是最激进的,但他们却构成了社会运转的基石。他们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上班族,每天挤着捷运去上班,完成着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也可能是一个辛勤的家庭主妇,日复一日地操持着家务,为家人提供温暖的港湾。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描绘这些“靠左走”的普通人,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重要的“人间差事”?这种对个体在社会结构中定位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相当的深度。
评分老实说,《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一开始并没有立刻吸引我。毕竟,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海里,标题花哨、词藻华丽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但越是这样,反而是这种朴实无华,甚至带着点儿“土味”的名字,反而让我产生了一丝好奇。它没有卖弄什么深奥的概念,也没有制造什么悬念,就那样平铺直叙地摆在那里,像一个台湾老一辈人,娓娓道来一个平凡的故事。 “靠左走”,这在台湾是再熟悉不过的交通指示了,它象征着秩序,象征着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则。而“人间差事”,则带着一种人情味,一种世俗的烟火气。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那些不得不去做的,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人情世故的小事。我开始想象,这本书是不是在描绘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在某个特定时期,不得不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为了某种承诺,去完成一些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有些辛苦的“差事”的人们?他们也许不像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那样光鲜亮丽,但他们的坚持和付出,同样值得被看见。这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或许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
评分《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非常有画面感,也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排队”、“靠边走”,这些看似微小的规则,其实塑造了我们社会整体的秩序和氛围。“靠左走”,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表现。而“人间差事”,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肩负着一些责任,做着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不一定是你主动选择的,但你必须去完成。它们或许与你的理想无关,与你的兴趣不符,但它们构成了你的生活,也构成了你的人生轨迹。所以,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说,即使在遵循既定规则的“靠左走”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面对和完成属于自己的“人间差事”。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担当。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些“差事”,是带着抱怨,还是带着释然?是充满了挣扎,还是流露出温情?这种对人生复杂性的呈现,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靠左走:人间差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台湾社会中一些特有的现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听到长辈说:“照着规矩来”、“不要惹麻烦”、“安分守己”。这些话语,其实都隐含着“靠左走”的逻辑,就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选择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路径。而“人间差事”,则又把我们拉回到现实,那些在我们生活中,不得不去面对的,关于生计、关于家庭、关于人情往来的种种责任和义务。它们可能琐碎,可能辛苦,但却是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描绘一群人,他们或许并没有远大的抱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但他们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完成着属于他们的“人间差事”,并且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努力活出自己的色彩?这种将宏大的社会规则与微观的个体生活巧妙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很有看点。它不像那些追求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而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让我们找到代入感。
评分《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有一种奇妙的拉扯感。一方面,“靠左走”是对普遍社会规则的一种提醒,它强调的是群体性和秩序性,是一种为了安全和效率而遵循的既定路径。在台湾,尤其是在拥挤的城市里,这种“靠左走”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而另一方面,“人间差事”,则将目光聚焦在个体身上,它暗示着一种具体的、个人的任务,一种必须由个人去完成的行动,而这个行动,往往带着一定的个人色彩,可能是使命,可能是责任,也可能是某种难以推脱的命运。当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张力。这是否意味着,即便是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每个人仍然需要在自己的“差事”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意义?也许这本书想要探讨的,就是个体如何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同时,去完成那些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那些不被他人看见,却又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差事”。这种在规矩中寻找自由,在平凡中实现价值的叙事,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评分第一眼看到《靠左走:人间差事》这个书名,就觉得有点意思。在台湾,“靠左走”这个词语,一般是交通上的指示,提醒行人或车辆靠着道路的左边行走,避免与来车相撞,也代表了一种遵守规则、规避风险的生存智慧。而“人间差事”,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好像是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有人接了份活,得去跑一趟,带着点儿使命感,又带着点儿无奈。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立刻勾勒出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意境。我不确定书里具体讲了什么,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引发我的好奇心。它会不会讲的是那些在生活洪流中,默默坚守自己原则,或者不得不面对一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挑战的“差事”的人们?或者,它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这个社会中,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靠左走”的现象?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浓厚的台湾人特有的生活滋味。也许是关于那些在十字路口选择不同方向的人,也许是那些在人生旅途中,不得不接下自己不甚情愿的“差事”而步履维艰的个体。这种模糊的预设,反而让我在阅读前就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甚至觉得这本书已经在我心里预演了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