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之后:重返狼群【平装版】

狼图腾之后:重返狼群【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狼图腾
  • 草原文化
  • 蒙古族
  • 人与自然
  • 动物行为学
  • 纪实文学
  • 生态保护
  • 文化观察
  • 游牧生活
  • 自然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图腾仍在飘扬  狼已成为传说

  「走遍中国,冲出亚洲,长啸于世界的第二匹中国狼终于再现!」——姜戎

  这是一人一狼以命成就的书
  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与小狼相依为命
  更没想到,她竟能突破种种困难,让小狼再度重返狼群……

  「其实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真正的作家是小狼,牠是我书中所有故事的创造者,我在牠的故事里笑着哭,哭着笑……牠要透过我的文字告诉人们有关自由、竞争、生存、梦想、尊严、情谊、草原和狼……」

  怀抱着格林,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狼的爱——炽烈、纯粹、舍身忘我、不离不弃……它不带一丝杂质与污染,像露珠一样细腻透明,像草原一样博大。

  人与狼之间,只有惧怕憎恨、威胁杀戮?
  当这只小狼意外走进她的人生,
  她的生命从此有了不同的意义……
  史无前例的奇妙情缘,
  永远无法割舍的心灵牵引!

  「展示了人们难以想像的狼性中重情重义的爱心,进一步颠覆了中国人心目中狼的兇残狠毒、忘恩负义的恶魔形象。……李微漪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的文笔,深情描写了小狼格林的爱心,那是《重返狼群》最动人心扉的部分。书中那些真实动人的故事,可证明中国传统的恶狼文化是多么虚假无知,多么误人子弟和误导民族价值取向。」——姜戎

  *2004年——《狼图腾》出版,风潮袭卷两岸三地,并被译为几十种国家语言,电影即将开拍上映,至今仍畅销热卖,成为当代出版业奇蹟。

  *2012年——《重返狼群》出版,姜戎惊赞震撼,为之激情作序,称作者李微漪是中国当代唯一「狼女」,中国狼文化终于可以后继有狼。

  *颠覆中国传统恶狼文化,中国新兴狼文化的深层启迪,《狼图腾》不死延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本书给予我精神上空前的震撼

  「狼女」是若尔盖草原藏族牧民送给「八○后」女画家李微漪的带有神性色彩的藏名,我认为微漪更配得上「中国第一狼女」的称号,因为她不仅救狼崽,养小狼,野化训练狼,成为将人养的狼成功放归狼群的第一人,而且还撰写了《重返狼群》——世界狼文化中的第一部由女性当事人自述的纪实体小说杰作。

  我已精读了四遍《重返狼群》,仍想再读。这部狼书经常让我或冷汗淋漓,或热血沸腾,抑或潸然泪下。最让我情感冲动和意想不到的是小狼最后成功融入狼群,以及狼女和小狼格林为此目标所表现出的大胆进取,不惜冒生命危险的狼性格。这种胆大妄为、成功机率几乎等于零的冒险,居然圆满完成,给予了我精神上空前的震撼。

  我作为《狼图腾》的作者,作为很熟悉世界狼文化的人,深知养狼艰难,放狼回归狼群,更是凶险得难以想像。我在青年时期就未能实现将我养的小狼放归狼群的梦想,前几年重庆的罗勇放狼归群也悲壮地失败了。据我所知,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条由人养大的狼放归荒野后能够存活下来,因为,没有独立捕食、寻食和防卫能力的孤狼在荒野根本无法生存,要想生存就必须加入野生狼群。但是,由人餵大的狼带有类似家畜的依赖性,又不会捕猎,更危险的是完全不懂得狼群的族法家规。因此,这种狼不仅不会被狼群接纳,甚至还会被狼群咬杀。

  然而,中国狼女李微漪却打破了这项零的纪录。由于若尔盖草原湿地已经开始干涸沙化,再加上盗猎猖獗,狼群几近绝迹,因此,狼女的这项纪录尤显珍贵,珍贵到可能以后再也无人破此纪录了。李微漪真可能成为「李唯一」——中国当代唯一的狼女。这是她的荣誉,但这也是她、中国生态环境、狼群以及其他动物的悲哀。

  阅读《重返狼群》,我首先关心的是狼女微漪是如何实现这一连国内外狼男们都未能创造的奇蹟的,这也是该书最具创新特色的主要看点。狼书生动详尽地记录了狼女成功的原因:她出于对自由强悍狼性的尊重和理解,大胆採用一种育狼野化狼的独门绝技,即以真正狼妈(不是人妈)的方式来养狼驯狼。从幼崽开始,就完全放纵狼性,在成都某高楼的一间秘密小屋里让小狼暴饮暴食、无法无天、自由野蛮地成长。到了若尔盖草原以后,微漪首先「自我」野化,如同真狼妈那样,完全脱离人群,在野狼出没的狼山上,与半大小狼过着同吃同睡同狩猎的野狼生活。以真狼环境的凶险与饥饿来启动小狼体内的野性基因,在实战中锻炼小狼独立捕食的生存能力。

  但是,这种狼妈驯狼法艰辛异常,风险巨大,危及生命。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育狼驯狼的过程仍显轻飘。事实上,小狼格林至少经历了不下十几次的死里逃生,就是狼女自己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的是,在一次次死亡的威胁下,狼女依然咬牙坚持,没有退缩,没有心软:不是仅仅为了「活着」,而是为了自由生活;不是退回城市动物园,而是在「望子成狼」的母爱下,将小狼置于危险残酷的环境中,强化成真正的野狼,并把牠送回牠的血亲狼群之中。更让我内心震颤的是,狼女不惜亲身全程陪练,甚至做好了自己可能成为狼群聚餐时的「一道主菜」的精神准备。一个中国现代青年女性,能如此敬狼爱狼,能如此深刻理解狼和自由,能有如此自由意志和胆魄,真让我这头「老狼」肃然起敬。

  继续让我惊讶的是,狼女不仅具有狼胆,而且还拥有超人的狼智慧。在小狼两个月大的时候,由于狭窄的城市楼房将扼杀小狼日益膨胀的自由狼性和野性,又由于狼嗥遭邻居举报,微漪最终不得不携小狼离开成都,竟然下决心到草原一个朋友开办的养獒场去驯狼。如果换了我,是断然不敢冒险将一条小嫩狼送入狼的天敌藏獒群的。

  然而,狼女就敢剑走偏锋,不惜几次冒着小狼几乎命丧獒牙的危险,使小狼在勐兽群中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寻找保护伞、学会如何表达臣服的肢体语言、学会与藏獒斗智斗勇,甚至欺负大獒。最后,渴望群体生活的小狼居然创造了化敌为友——与藏獒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奇蹟,让人们对勇敢、智慧、倔强的狼性有了全新的正面认识。事后来看,狼女的冒险虽然是被逼无奈,但也有她对小狼潜能的正确预判。因此,这次冒险还是一着高智商的险棋。后来的事实证明,聪明机智的小狼几乎用生命换来的融入勐兽群的经验,对牠最终被狼群接纳,起到了其他种种驯狼法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狼女奇书《重返狼群》还具有颠覆中国传统恶狼文化的文化价值,该书以无可辩驳的众多实例实证和实景图片,展示了人们难以想像的狼性中重情重义的爱心,进一步颠覆了中国人心目中狼的兇残狠毒、忘恩负义的恶魔形象。我敢断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绝不会想到,那条半大的小狼,在吃羊吃兔的时候总会给狼妈留一条腿;在狼妈病倒时,小狼会在窗前日夜焦虑地守候,还会从地下刨出自己「私藏」的野兔来餵妈妈;在狼妈一次被三条兇勐大藏狗疯狂追咬时,会毫不犹豫挺身救母,拼死血战,不惜负伤累累;在草原狼山上,大雪封路断粮断援的时候,小狼会日夜狩猎,将难得的猎物与妈妈分食,养活狼妈……李微漪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的文笔,深情描写了小狼格林的爱心,那是《重返狼群》最动人心扉的部分,值得每位中国家长和孩子阅读与思考。书中那些真实动人的故事,可证明中国传统的恶狼文化是多么虚假无知,多么误人子弟和误导民族价值取向。

  《重返狼群》的文化价值中,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为中国近年来兴起的狼文化热,继续提供能量,为打造中国的强势文化贡献新元素。

  当前,世界强国的竞争已进入文化竞争的决定性阶段。虽然世界公认我国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处于强势,但是我国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却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鉴别中国各种文化的强弱,并大力发展强势文化,将是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当务之急。而狼文化恰恰是人所共知的一种强势文化。从人类文化心理上看,「狼来了」绝对比「虎来了」「狮来了」更具威慑力。

  在世界历史上,狼文化是许多强势民族的核心精神文化之一。在古代,版图最大的蒙古大帝国、版图第二大的罗马大帝国,以及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大帝国,都是崇拜狼的民族建立的。虽然在西方基督教和中国儒学鼎盛时期,狼文化被妖魔化,并遭到全面封杀,但在文艺复兴之后,自由民主精神高扬的时代,狼的自由顽强竞争精神重新受到推崇,狼文化再度崛起并逐渐复兴。

  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就是一个狼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它崇尚并继承了罗马的狼精神和北欧民族的狼神文化。在工业化时代,它还主动吸收了美国本土的印第安人深厚丰富的狼崇拜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最强盛的狼文化,产生了大批对美国精神和性格影响巨大的狼文化作品。如小说《人与狼》《狼王洛博的故事》《荒野的唿唤》《雪虎》《海狼》,以及电影《狼改变美国》、《与狼共舞》(该片获奥斯卡大奖),等等。

  自由独立、顽强竞争、勇敢进取的狼精神,对美国长期保持世界首席强国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美国最早认识到自由进取的狼精神,在本质上是与资本精神、市场精神、企业精神以及民族复兴精神最相同相通的精神。如今,在强国的文化竞争中,美国文化依然保持着狼一般的强势,让中国导演们不断惊唿「狼来了!」。

  那么,处于文化弱势的中国该怎么办?唯一出路就是不要再把精力和财力浪费在封建腐朽和百扶不起的无生命力的文化上,而全力打造中国的强势文化,尤其应该借鉴美国学习印第安人狼文化的成功经验,并吸收中国本土游牧民族的得天独厚的狼文化资源,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狼文化。而《重返狼群》这部产生于中国西部草原的狼书,将为建造中国的强势文化做出特殊的贡献。在此,我真切希望千千万万读过《狼图腾》的读者,读一读《重返狼群》,它定会给你有关中国新兴狼文化的深层启迪。

  最后,「老狼」衷心感谢小狼女及她的好友亦风:让我第一次亲闻了中国人救狼放狼的故事;让我在书中亲见了与我当年养的小狼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狼格林;让我重温了与小狼一起生活的父子般亲密而痛苦的岁月;帮我实现了我青年时代未能实现的放狼梦想;部分补偿了我对狼族欠下的罪责;也使我看到中国狼文化后继有狼。

  「老狼」预祝《重返狼群》走遍中国,冲出亚洲,最终成为长啸于世界的第二匹中国狼。

二○一二年四月二日
《狼图腾》作者  姜戎

图书试读

1 小狼的奇蹟

我一踏上这片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原草甸,就立刻感觉到空气稀薄,太阳炽烈,长风刮劲草,几乎没有任何树木能够扎根生长,这里只有广阔无边的草场和绵延起伏的浅山。据当地人说,「若尔盖」的藏语含义是「牦牛喜欢的地方」。放眼望去,神圣的雪山,飘扬的经幡,悠悠白云下漫山遍野的牛羊,澄澈的天宇映衬着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寺庙……这是每一个画家梦寐以求的自由乐土。

此时正值四月,压抑了一冬的烈日开始炙烤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正午,我背着画夹与行囊顶着骄阳越走越渴,四周没有树木可以遮阴,水也早已喝完。我终于在无边无际的草场上找到了一处牧民家,推门进去讨口水喝。

这草原深处的牧民家少有外来的汉族客人,因此他们异常热情。一个牧民老阿妈端出酥油茶,揉了一块糌粑递给我。几个粗通汉语的牧民围坐桌边,天南地北地和我话起家常来。闲聊中,说起了草原上新近传来的关于狼的故事。我是个动物迷,一听之下立刻来了兴趣。

「很久没见过那样的狼了!」老阿妈在我对面坐下来,褪下手上的佛珠串,一颗颗数着,娓娓道来,「前些日子,一匹大公狼钻进一家人的羊圈偷走了一只羊。丢羊的消息一传开,打猎的人就去下了狼夹子,没几天,狼夹子不见了!后来找到夹子,但上面只有一只咬断的狼爪,狼竟然跑了!」

「狼咬断自己的爪子吗?!」我吃了一惊,虽然以前在小说中也读到过这样的描述,但总是当文学故事看,此刻听草原上的牧民讲现实版本,不禁心惊肉跳,「还真有这样的事儿?!」

「有,草原上的狼狠着呢!」老阿妈连连点头,从她接下来断断续续的描述和旁边几个牧民七嘴八舌的补充中,我努力还原着当时的景象:

那只被夹的大公狼,拖着狼夹子跑不远,立刻咬断了受伤的前爪,翻身逃命,被几只藏狗循着血味儿一路追撵过去。大公狼三只爪子爬不上山,慌乱当中躲进山脚下乱石堆的石缝里,狼头向外,严防死守!围上来的几只藏狗里,一只年轻没经验的狗见了瘸狼,以为好对付,不知深浅地往里冲,刚伸进半个头就被大公狼连头带喉咙一口咬住,狗眼珠子也被咬爆了,狼头一阵勐甩,狗哼都没哼几声就被公狼撕破了喉咙,死在洞口。剩余的藏狗吓得再不敢往里冲,只管大声汪汪叫着报信。狼也死守在石缝里不出来。

闻声赶来的猎人和牧民轰开狗群,见石缝不太深,猎人就把藏刀捆在马棒子头上,戳进洞去,一阵乱捅,把大狼活活捅死在石缝里。猎人感觉再没动静时,抽回马棒,挑出死狼一看,尺把长的藏刀一直扎进大公狼的嘴里,从喉管下面戳透,狼嘴和喉咙直翻血泡泡,大股大股的狼血顺着刀刃往下流,刀柄直吞进了狼嘴里,被狼牙死死咬住,拔都拔不出来。

听到这情形,我艰难地咽了一口茶,很不舒服地摸摸喉咙,彷彿那一刀是戳进了我的喉管里。

「那狼死的时候,头皮眼睛耳朵几乎都被刀戳烂了,只剩一只眼睛还死盯着杀牠的人,看得人心里直发毛。」旁边的牧民大哥一点不在意我不舒服的感觉,接过老阿妈的话往下讲,「那只大公狼的刀伤只在头上、眼睛上、脖子上有,身上和后背一点伤都没有,你说是怎么回事?」

他卖个关子,倒上一碗酒,咂了一口,看看我一脸迷茫的表情:「大狼到死都是迎着刀往上咬,如果是狗,挨上两刀早就转身往里缩了!你说这狼狠不狠?」

我头皮一阵窜麻,心里凉飕飕的,彷彿感觉到那狭窄石缝中寒光闪闪的藏刀就在眼前狂扎乱刺。

「那个猎人运气倒好,」另一个大胡子的牧民羡慕地说,「他得了张几乎完整的狼皮,就是缺了条狼腿。」

我垂下眼皮,叹了口气,心中既钦佩又惋惜。我从小爱动物,是看着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长大的一代,因此对各种生物也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狼,我一直觉得牠不是一种普通的动物——神秘、冷峻、兇残而令人敬畏。从我所知道的各种动物传说和记录中,也只有狼才能下狠心咬断自己的脚爪,用高昂的代价换取一条生路,其他任何动物都下不了口,以自戕肢体的办法从捕兽夹下逃脱。可惜这只宁死不屈的强悍大狼终究没有逃脱被杀的厄运。我突然很想亲眼见证一下那只断狼爪,亲手抚摸一下公狼遗留的「战袍」,感受一下一直以来以为只有小说和传闻中才有的狼精神。

老阿妈手里一颗颗拨着佛珠,露出不忍的神色:「最可怜的是后来那只母狼,刚生狼崽没多久……」

「还有一只带崽的母狼?」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是呀!」阿妈回答,「所以公狼才会去偷羊。」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