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卖膏药」的胡适来到香港、两粤,
竟无法侃侃而谈,只好寄情山水,
然游玩究竟玩得是什么?仅是山水而已吗?
原本胡适打算到广州「卖膏药(进行演讲)」的,没想到因为政治的关系,讲演取消了。膏药卖不成,兴致不减,一抬腿就去参观黄花岗、观音山、鱼珠砲台、中山大学的新校舍等,南游途中不只有山和水,更有人和事,此外,正因胡适对教育的一番热诚,不免对广州和广西的教育,以及政治局势略有些看法。
山水仅是凭眼见,唯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看见当地的人文和风情。
民初的大家胡适不仅在文学和哲学上有着深入地研究,更对教育和民主自由有着高度的看法。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即使是赏玩,胡适所眼见的也不单单是「山」和「水」,而是看见的当地宗教、文化、教育和国家建设。所处的环境不允许,并无法浇熄胡适对教育的热情和对人的关怀。
本书特色
胡适过世五十载,一个五四运动的大师,一位与台湾学术紧绑在一起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论着至今仍影响我们。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游记,不如说在这,可以看见胡适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书中文字白话,且搭上铅笔画风的风景图案,让学生和一般民众可以轻松阅读。
作者简介
胡适
字适之,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兴趣广泛,着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1957年,胡适当选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隔年4月回到台湾定居就任。1962年病逝,中央研究院于院内成立了胡适纪念馆。另外,在研究院附近另有一胡适公园,为胡适的墓地。
胡适一生影响甚广,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卢山游记》、《胡适文选》、《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四十自述》、《南游杂忆》、《胡适留学日记》、《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序
我这一次因为接受香港大学的名誉学位,作第一次的南游,在香港住了五天,在广州住了两天半,在广西住了十四天。这些地方都是我多年想去而始终没有去成的,这回得有畅游的机会,使我很快慰。可惜南方的朋友待我太好了,叫我天天用嘴吃喝,天天用嘴说话,嘴太忙,所以用眼睛耳朵的机会就太少了。前后二十多天之中,我竟没有工夫记日记。从来在大公报和国闻週报上读了胡政之先生的两种两粤游记,我很感觉惭愧。他游两粤,恰在我之后,走的路线也恰和我走的大致一样;但他是一个有-个训练的名记者,勤于记载每天的观察,所以他的游记很可供读者的参考。我因为当时没有日记,回家后又两次患流行性感冒,前后在床上睡了十天,事隔日久,追忆起来更糢煳了。但因为许多朋友的催逼,所以我决定写出一些追忆的印象和事实,做我第一次南游的报告。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予我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感。淡雅的色彩,搭配一种略显复古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久远的故事。我猜想,《南游杂忆》这本书,与其说是旅行游记,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记忆”的探索。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下某个地方的风景,而是将那些经历过的人、事、物,如同珍贵的旧照片一般,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再用文字加以描绘。我特别好奇,作者在“南游”的过程中,是否遇见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或许不是什么大人物,可能只是路边修鞋的老匠人,或是经营一家小杂货店的阿婆,但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话语,却能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我曾几何时,在台南安平老街,遇到一位卖蚵仔煎的老奶奶,她的笑容慈祥,手上的动作熟练而优雅,让我感受到一种岁月沉淀的美好。书中是否会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又或者是,作者在旅途中,偶然听闻了某个地方的传说,或是某个家族的故事?我喜欢那种被历史的尘埃所笼罩的故事,它们往往充满了神秘感和人情味。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这样的小故事,那将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易逝的瞬间,定格在纸页上,让读者也能一同感受那份温暖与感动。这本书,对我而言,或许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可以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眼中那个独特的“南方”。
评分一看到《南游杂忆》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也许是南台湾的阳光,也许是南台湾的海风,也许是南台湾的某个角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本书中,会带我们经历一场怎样的“南游”?是那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探索,还是那种带有目的性、深入了解的考察?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南方的新鲜视角。我曾几何时,在台中的宫原眼科,被那复古又梦幻的装潢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又或者,在台南的神农街,感受着那份时光沉淀下来的宁静与古朴。书中是否会描绘类似这样的地方,并且从中延伸出作者的独特感悟?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让我停下来思考的文字,它们或许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读,或许是对人生的另一种体会。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平实而深刻的语言,来分享他的“南游”体验,让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迪。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南方”的深度探寻,一次对生活意义的重新解读。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这片土地,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南部。那种热烈而包容的气息,总是能让人卸下防备,尽情释放自己。这本书的书名《南游杂忆》,正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气息的向往。我非常好奇,作者在“南游”的过程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地方文化习俗的描述?比如,南部特有的祭祀活动,或是某些节日的庆祝方式?我曾经参加过高雄妈祖遶境,那种万人空巷、锣鼓喧天的场面,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书中是否能够捕捉到类似的画面?又或者,是关于南部美食的细致描绘?我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对屏东的万峦猪脚,或是台东的释迦,都情有独钟。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来展现这些美食的诱人之处,让我即使身处异乡,也能仿佛闻到那诱人的香味。此外,我也对作者在旅途中,对当地人的观察与思考很感兴趣。台湾南部的人,普遍给人一种热情好客、乐天知命的感觉。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这个过程中,与许多有趣的人有过交流,并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经验,用一种平实而真诚的语言,分享给读者,让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关于台湾南部的精神之旅,一次对生活态度的重新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南游杂忆》,总能让我联想到那份属于台湾南部的独有风情。我曾几何时,一个人骑着机车,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感受着海风的吹拂,看着壮丽的海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由与舒畅。我非常好奇,作者在书中描写的“南游”,是否也包含了这样一份自由自在的体验?是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里漫步,感受那份疏离却又充满惊喜的探索感?还是与三五好友,在星空下畅谈,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我喜欢那种旅途中的偶遇,比如在海边的小渔村,遇到一位淳朴的渔夫,听他讲述海上的故事;又或者,在某个宁静的小镇,遇见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与他进行一场关于人生的对话。书中是否会描绘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相遇?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自然的笔触,来记录下这些瞬间,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结。此外,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台湾南部地理风貌的描写?比如,那蜿蜒曲折的山路,那广袤无垠的田野,或是那宁静祥和的海岸线。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景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同领略南国的壮丽与秀美。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关于“南方”的感官体验,一次对生活的热爱与追寻。
评分《南游杂忆》这个书名,总让我感觉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我常常想象,作者在“南游”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让他难以忘怀的风景,或是听闻一些动人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台湾南部特有的那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我曾几何时,在垦丁的海边,看着那片蔚蓝的大海,感受着海风的轻柔,心中涌起一股宁静与平和;又或者,在高雄的六合夜市,品尝着各种美味的小吃,感受着那份热闹与市井的烟火气。书中是否会捕捉到这些细微的美好?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内心共鸣的文字,或许是关于人生的感悟,或许是关于情感的表达。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真诚而细腻的笔触,来分享他的“南游”经历,让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属于南方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也对作者在旅途中,对当地文化的观察与思考很感兴趣。台湾南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宝藏,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南方”的心灵对话,一次对生活的热爱与品味。
评分《南游杂忆》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份属于台湾南部的独特韵味。我总觉得,台湾南部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它不像北部那般繁华,却自有其温润而包容的气质。我非常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否会描绘出这种独特的“慢生活”?或许是清晨,在一家街边的小摊,吃一碗热腾腾的肉燥饭,看着当地居民悠闲地开启一天;又或许是午后,在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静静地翻阅一本好书,任由思绪在南国的阳光下飘荡。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我曾几何时,在台中的彩虹眷村,被那缤纷的色彩所震撼,感受到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又或者,在嘉义的阿里山,看着日出云海,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书中是否会描绘类似的经历,并从中延伸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将旅行与思考相结合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下风景,更是分享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真诚而细腻的笔触,来描绘他的“南游”体验,让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南方”的精神洗礼,一次对生活态度的深刻体悟。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南游杂忆》这本书名上时,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熟悉,是因为“南游”这两个字,总能唤起我对台湾南部那份热情洋溢的记忆;陌生,则是因为“杂忆”二字,暗示着这或许并非是一次按部就班的旅行记录,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随性漫步。我非常期待,作者笔下的“南游”,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那些海风习习的黄昏?是那些充满活力的市集,还是那些宁静古朴的乡村?我希望,书中能够捕捉到那种属于台湾南部的独特氛围,那种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真挚的情感,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我曾几何时,在高雄的驳二艺术特区,看到艺术家们自由创作的身影,感受到那股蓬勃的生命力;又或者,在台南的安平古堡,听着导览员讲述着郑成功的传奇故事,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中是否会有类似的场景出现?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的故事,或许是关于历史的沉淀,或许是关于人生的感悟。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来分享他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场关于“记忆”的盛宴,一次对“南方”的深度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南游杂忆》,总是让我心生向往。我常常在想,作者笔下的“南游”,究竟包含了哪些动人的故事?是关于那些古老的庙宇,还是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巷?又或者是,关于那些热情淳朴的南部人民?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我曾几何时,在台南孔庙,感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想象着古时文人的风雅;又或者,在高雄的旗津,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感受着海滨城市的悠闲与自在。书中是否会描绘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场景?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故事,或许是关于某段被遗忘的历史,或许是关于某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真实而感人的笔触,来记录下这些瞬间,让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感动。此外,我也对作者在旅途中,对南部自然风光的描绘很感兴趣。那绵延的山脉,那浩瀚的海洋,那碧绿的田野,构成了台湾南部独有的壮丽画卷。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景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同领略南国的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场关于“南方”的灵魂之旅,一次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书名中“杂忆”二字。这让我联想到,这不是一本条理清晰、按部就班的旅行攻略,而更像是一位旅人,将心中涌现的种种片段、感触,随心所欲地记录下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以一种何种的方式来呈现作者的“南游”经历。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地点分布?又或者是,完全是零散的回忆,如同打开一本旧相册,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随性地翻阅。我喜欢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叙事方式,它更能体现出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我猜想,作者在“南游”的过程中,一定有过许多意外的惊喜,或许是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发现了一家隐藏在巷弄深处的老店,又或许是与一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书中是否会记录下这些“意外”的精彩瞬间?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一位老奶奶在路边耐心等待着儿女回家,又或者,孩子们在夕阳下追逐嬉戏的背影。这些画面,虽然朴实,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描绘这些场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同感受到那份温暖与美好。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一次关于“记忆”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南游杂忆》总让我想起那些年,背包客在台湾岛屿上穿梭的日子。虽然我手上这本并非描述我亲身经历的南台湾,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唤醒我内心深处对南国温暖的渴望。我常常在想,作者笔下的“南游”,究竟是指地理上的南方,还是心灵上的某种寄托?是垦丁的阳光沙滩,还是台南古都的巷弄风情?又或者是,更偏远一些,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故事的原住民部落?我猜想,作者在字里行间,一定洒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观察。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是否能捕捉到那种独特的台湾南方语境,例如人与人之间淳朴而热情的互动,小吃摊上飘散的独特香气,或是海风拂过脸颊时带来的那种解放感。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夕阳染红西海岸的天际,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远方传来阵阵闽南语的交谈声,夹杂着偶尔的笑声。书中是否会描绘这些场景?那些关于南方的记忆,是否如南方的气候一样,温暖而充满活力?我更希望,作者能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叙述,就像是邻居老伯在三合院前,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娓娓道来他年轻时的故事。不要那种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能够让人直接感受到南方的温度,闻到南方的味道。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作者笔下的南游,是否和我心中的南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或是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这片我深爱的土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