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日记首次公开出版
我想就把我的日记原文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看一看我写文章的另一面。这样会更能加深读者对我的了解,对读者,甚至对我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季羡林
我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来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我爱上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
—季羡林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1月1日到1936年12月31日两年所写的日记,其中不仅记叙了他的学习、爱情等私人生活,还详述了留德第一年的国外生活,包括走上梵文学习这条道路的缘由。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笔耕不辍,毕生着述千万余字,其日记为读者展示了大师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
着名的语言学家、佛学家、印度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专家,作家,在佛经语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众多领域,成果丰硕,着作等身,是中国少数几位被誉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他的100多部着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脑海中闪过的,是那张镌刻着岁月痕迹却依然神采奕奕的脸。季羡林先生,他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然而,对于他年轻时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我所知甚少。因此,这本日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那位传奇人物的青年时代。翻开日记,我首先被其简洁质朴的文字所打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有最真实的记录。1935年至1936年的德国,一个充满历史印记的时代,季羡林先生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日记中,他详细记录了他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以及他对德国社会文化的观察。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求学者,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情,同时也带着年轻人的困惑和思索。他会记录下某一天学习的进展,会记下与同学的谈话内容,甚至会描绘当地的风景和节日。这些细节,都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关注他对于中德两国文化差异的描述。作为一个东方人,他在德国的生活,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鲜事物和不同观念。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并尝试在自己的思考中找到连接。这种跨文化的体验,对于我来说,充满了启迪。同时,日记中也透露出浓浓的乡愁。季羡林先生对中国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除了治学严谨之外,同样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对学术的专注,以及在求学道路上的坚持,更是让我肃然起敬。这本日记,让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位学术泰斗,更是一位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普通人。
评分当我拿到《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时,心中涌现的第一感觉是,终于有机会一窥那位我敬仰已久的学者,他年轻时期的真实生活。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在中国的文化界,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是一个响当当的符号。然而,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是他晚年慈祥的长者形象,以及他辉煌的学术成就。这本日记,则将我们带回了他求学异乡的青葱岁月,呈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接地气的季羡林。书中的文字,是那么的质朴和真诚,没有丝毫的粉饰和雕琢。1935年至1936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年轻的季羡林先生正在德国求学。日记中,他记录了他在异国他乡的日常生活,包括他的学业进展,与导师、同学的互动,以及他对德国社会文化的观察和体验。这些看似平淡的记录,却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和生活状态。我特别着迷于他对于德国社会细节的描绘。作为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观察者,他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既有新奇,也有深刻的思考。他会细致地记录下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节日习俗,以及他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对比。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日记中也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季羡林先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深沉的情感,能够引起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共鸣。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学者,他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同样也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勤奋,更是贯穿始终。他记录了他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轨迹,一个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青年。
评分作为一位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我拿到《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好奇与审慎。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无疑是重量级的,他的著作和学术成就,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然而,日记这种私密的文本,往往能揭示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让我好奇他年轻时的模样,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求学海外的青年,成长为日后备受尊敬的学者。打开书本,我立刻被那种质朴而真诚的笔调所吸引。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记录的都是最真实的生活片段。1935年至1936年,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但在这本日记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的生活和学习。他记录了日常的起居饮食,与教授、同学的交往,对异国文化的观察与体验。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充满求知欲的学者形象。他会在寒冷的冬夜,写下对家乡温暖的怀念;他会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与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喜悦。这些点滴的记录,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季羡林。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德国社会生活细节的描绘。作为一名在台湾的读者,我对西方文化并不陌生,但季羡林先生的视角,却带着一种东方人的好奇与观察。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进行一种跨文化的思考。他会比较中德两国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对比,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展现了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在日记中,我看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种精神,对于当下追求效率、浮躁的社会来说,尤为可贵。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雏形,一个在探索世界、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的青年。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个人成长的教科书,传递着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
评分《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阅读材料。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在海峡两岸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学术贡献更是无需赘言。然而,对于他个人,尤其是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大众往往知之甚少。这本日记,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翻开书本,我立刻被其中质朴而真诚的笔触所吸引。日记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流水账般的方式,记录了1935年至1936年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求学时的生活点滴。他写到日常的起居饮食,与教授、同学的交往,对德国社会文化的观察。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年轻的季羡林先生一同经历他的生活。我尤其关注他对德国社会风俗的描绘。作为一个东方人,他在异国他乡的观察和体验,必然带着独特的视角。他记录下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节日,他们的思维方式,并尝试去理解和比较。这种跨文化的对比与思考,对于我来说,极具启发性,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与西方世界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思想的。同时,日记中也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季羡林先生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令人动容。这种深沉的情感,能够引起每一个身处异乡的读者的共鸣。我对他在学术上的执着和勤奋,同样印象深刻。他记录了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及他为此付出的努力。这种对知识的追求精神,是任何时代都值得推崇的。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季羡林先生,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探索、不断成长的青年学者。
评分《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或是通过历史了解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如雷贯耳的。他不仅是学术界的泰斗,更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日记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窥探的私密感,让我既好奇又有些许不安。毕竟,日记通常是写给自己看的,里面充斥的,往往是作者最真实、最不加掩饰的情感和思绪。我担心,这本近一个世纪前的日记,对于今天的我来说,会不会过于遥远,那些当时的欢笑、泪水、困惑,我能否体会,能否产生共鸣?翻开书页,我首先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背景,1935年到1936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几年,抗日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国内政治局势也十分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求学的日子,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是沉浸在学术的海洋,还是也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书中的字里行间,我试图寻找线索,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努力求索,追求真理的。日记的语言,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自有力量。他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的困惑,与同学、老师的交往,甚至是对家乡的思念。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灵魂,在异国他乡,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有着深深的孤独感。书中的那些细节,比如对食物的描述,对风景的描绘,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他写到在德国的食物,与家乡的味道有着天壤之别,那种淡淡的失落感,很容易引起在异乡打拼的我的共鸣。而他对学术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更是让我深感敬佩。在那个年代,能够出国留学,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而他能够潜心钻研,取得如此成就,其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季羡林日记》,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个人成长的轨迹。它让我看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拿到《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对于他年轻时的生活,尤其是1935年至1936年这段在德国求学时期的具体经历,我所了解的并不多。因此,这本日记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有机会一窥这位大师的少年时代。翻开日记,我惊喜地发现,里面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命力。季羡林先生并没有刻意去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将笔墨聚焦于日常生活。他记录了他在德国的衣食住行,记录了他与教授、同学的交流,记录了他对德国社会风俗的观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季羡林,他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生活的热情,也有着年轻人的烦恼和困惑。他会为了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而苦思冥想,也会为了一顿家乡味的美食而感慨万千。这种真实的记录,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尤其令我动容的是,他在异国他乡,依然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对中国的眷恋,对故土的思念,透过字里行间,清晰可见。他会在寂静的夜晚,写下对家人的牵挂,对祖国的祝福。这种深沉的乡愁,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对这位大师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他对学术的态度,同样让我肃然起敬。即使是在当时相对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能够潜心研究,追求学术的真谛。他记录了他在学术上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探索,都充满了热情和执着。这本日记,不仅仅是一份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一位优秀学子,在追求知识、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留下的宝贵印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季羡林先生,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的学者。
评分《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季羡林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学术界的巨擘,他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大众对他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在年轻时代,知之甚少。这本日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得以窥见这位大师年轻时的风貌。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质朴的语言所吸引。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最真诚的态度,记录了1935年至1936年间,他在德国的生活点滴。他写到日常的衣食住行,写到与教授、同学的交流,写到他对德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这些看似寻常的记述,却勾勒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年轻季羡林。我尤其着迷于他对德国文化与社会的描绘。作为一个身处异域的东方学子,他以一种兼具好奇与审慎的目光,观察和记录着德国的方方面面。他对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理解,以及他将之与中国进行对比时所产生的思考,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极具启发性。同时,日记中也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季羡林先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情感,是如此真挚,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对这位大师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对学术的执着与追求,同样是我阅读的重点。他记录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之路,一个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充满韧性和热情的青年。
评分初次接触《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刻板印象中的学者形象:西装革履,架着眼镜,与古籍为伍,眼神深邃而遥远。然而,翻开日记,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鲜活、立体、甚至带点青涩的年轻季羡林。书中的笔触,没有刻意去描绘宏大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他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记录。他会写到德国的生活琐事,比如天气如何,吃了一顿什么样的饭,和朋友们聊了些什么。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透露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历史文献,而是在和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着迷于他对德国社会风俗的观察和记录。作为一个东方人,他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充满了新奇感和探索欲。他会细致地描写德国人的待人接物方式,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对一些细小节日的庆祝方式。这些观察,不仅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异国他乡,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日记中,时不时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这种深沉的乡愁,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他会在思念家乡的夜晚,写下几句寥寥的文字,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书中,他对学术的追求,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即使身处异国,即使生活中有诸多不便,他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执着。他会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书籍,学习的课程,以及在学术上遇到的难题和思考。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季羡林先生,他不仅仅是学识渊博的长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年轻人。他的日记,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在追寻知识、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评分《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季羡林先生,这位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学者,他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大众对他的认知,大多集中在他的学术成就和晚年形象上。这本日记,却将我们带回了他年轻、在德国求学的岁月,展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季羡林。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日记中的文字,充满了真诚与朴实。季羡林先生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他1935年至1936年间的日常生活。他写到在德国的学业进展,遇到的困难,与导师、同学的互动,以及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细致观察。这些记录,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渲染,而是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我特别留意他对于德国社会和文化的描绘。作为一个身处异域的中国人,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德两国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他会记录下他对德国人的礼仪、习惯的观察,以及他对此的思考。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西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日记中也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季羡林先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情感,是超越时空的,能够引起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共鸣。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季羡林,他有对学术的执着,也有着普通人对于亲情、故乡的依恋。书中,他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追求,尤其让我钦佩。他记录了他在学术上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他非凡的努力和坚持。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轨迹,一个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青年。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季羡林日记(1935.1.1—1936.12.31)》这本书时,脑海中瞬间浮现的,是那位慈祥而博学的长者形象。然而,日记这种形式,往往能够揭示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带着一份既好奇又带着几分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1935年至1936年的德国,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充满想象的地方。季羡林先生在那里求学,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书中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的炫耀和矫饰,记录的是他日常的点点滴滴。他写到了他的学业,写到了他对德国社会的观察,写到了他与人交往的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鲜活的季羡林。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德国社会细节的描绘。他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西方文化,这种视角,既有新奇感,也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记录下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节日,他们的价值观,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这种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好奇,令人印象深刻。更令我感动的是,在远离故土的日子里,季羡林先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日记中,他多次流露出对中国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深沉的乡愁,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内心深处柔软的一面。他对学术的执着,更是贯穿始终。他记录了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他最终取得的进步。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本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季羡林先生。他不仅仅是一位学术巨匠,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普通人,一个在追寻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奋斗的青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