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店翻看架上的旅游书,介绍台湾各地山水、风情、人文、美食,却几乎看不到对三重有任何的着墨。然而,接任三重社区大学工作迄今七年整,对于三重深藏着的人文荟萃与风华故事,在在令我惊艳不已,大叹这些珍贵的史实竟然是大隐隐于市了。
就连三重人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台湾通史作者连雅堂眼中的三重,可说是个风韵十足的「水岸花都」;三重的宫庙密度居全国之冠,根本是个正念极其强大、众神守护之都;宫庙带来极为兴盛的宫庙文化,包括庙宇建筑语汇的传统工艺、阵头表演艺术、酬神的歌仔戏、布袋戏,都曾享誉全台;曾经蓬勃的广播电台、唱片公司、戏院、片场…完整具备了演艺娱乐产业链,如同美国的好莱坞一样,三重带领台湾影音娱乐产业发展,可以称得上是台湾永远的好莱坞!说不完的有形、无形文化资产,每天穿梭在其间的人们,可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擦身而过的故事见证,真的要在漠视中悄然崩毁?
三重社区大学的师生们, 展开了三年的默默收集、整理和展出的经验,连续在空军三重一村(眷村文化园区)、天台大楼广场,以及三重艺文祭静态展中,用绘画、摄影作品,把在地人对三重观赏的角度呈现出来,并在2012三重艺文祭尝试让观看三重的方式,从单点式的慢慢延伸为线状的小旅行路线。这次, 幸得新北市文化局协助, 让三重社区大学能更进一步整理出几条不同观赏角度的散步路线, 细心整理付梓, 让不一样观看三重的方式得以进入书架上跟大家见面, 真令人感到振奋开心。现在就让本书引领您漫步三重的街道、细细品味时光流转间那些动人的故事吧! (三重社区大学主任∕张琦凰 序文)
作者简介
社团法人台湾二十一世纪议程协会
关于协会
o 国内第一个以「台湾」为组织全衔字首的NGO组织
o 国内第一个专责推动在地「21世纪议程」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
主旨在于
o 结合民间团体学者及关心人士
o 探讨台湾永续发展的条件
o 促进台湾早日迈向 永续发展、生态智慧、社会正义、草根民主
o 尊重多元与非暴力的社会,与生态地球村共存共容
十个最重要的价值
生态智慧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份,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应尊重自然的规律,将科技知识运用于发展能源自足的产业与永续的生活方式
草根民主
建立一个人们对于, 影响其生活的政策有决定权的制度,政治代理人应对其所属选民负完全责任鼓励各种民间社团发展,取代部分政府的功能
社会公义
减少人们的苦难,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降低邻里犯罪,鼓励简朴与节制
非暴力
反对在家庭中、国家以及国际中的各种暴力,消除核子武器以非暴力的方法来反对不当的政策和措施避免激化与自私的行动
去集中化
发扬地方特色,减少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层级以提昇行政效率并契合地方需要调和地方自治与中央管制,建立去集中化的民主社会
社区化
的经济鼓励产业民主,发展符合人性、生态和社区需要的经济活动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并限制企业的规模
女性主义
以合作的互动方式,取代宰制与控制的文化
鼓励人们关心不属于自己群体的其他人
超越性别及其他的区分
致力建立一个互动、积极、负责的关系
尊重多样性
尊重文化、族群、种族、性别、宗教和心灵的多样性。
致力追求个人尊严、民主式的参与、自由和正义等共同理想。
全球责任
帮助他国及其草根团体,让各国自给自足
删减国防预算,到足以维持适当防御的程度
以绿色主张重建国际新秩序
未来关怀
不该只短视地为这一代的利益汲汲营营应该为后代的永续生存而设想
三重社大
[ 三重社区大学.整体发展方针 ] Orientation
在地知识与互动的学习 符合民众需求
以人际网路需求出发 往公民意识、学术领域提昇
引导学员整合智慧与经验
首要推动
建立课程与地方之联结 建构「社大行动教室」体系成立「文化产业学苑」
[ 三重社区大学.办学理念 ] Mission
在地文化银行-社区大学也能「两兆双星」
社区大学紧密地与在地生活网路连结
地方上的经济、社会、政治等些微变动
都牵引着社区大学的运作
在地方办学 最直接与地方产生生活主体-
与上课的地方中坚份子,紧密互动
对于地方文化的活力与特质也最能掌握
社区大学的学员主体是 地方各行各业的中坚成员我们于当地举办各式各样结合社区的活动、推动地方文史、人物志等文字影音纪录…
局长序
主任序
漫步.连雅堂的水岸花都
古渡头
同安街
水流公
三光国小
漫步.水圳怀想
大小水圳
天后宫
漫步.台湾永远的好莱坞
戏院云集 歌舞昇平
漫步.繁华烟云、巴黎与花都
被污名的天台
时光走廊
菊冈宿舍
香水会社
忠孝码头
漫步.想我眷村兄弟们
空军三重一村
漫步.碧华布街
碧华街
漫步.菜寮田中央
集美街
三重最古老的土地公庙
附录 回响
三重有在地文化银行
花都三重
缤纷三重
拼场三重
梦想三重
特蒐小组图像录
参考文献
《重新看见三重,镜头下的三重:漫步.三重埔》——仅仅是这个书名,就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故事感的画面。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地方,即使再寻常不过,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灵魂和叙事。而“重新看见”这个词,则暗示了作者将要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角,去挖掘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纹理。这让我非常期待,作者会如何通过“镜头”——无论是真实的摄影作品,还是文字所营造的生动意象——来捕捉三重埔的风貌。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次关于历史的重溯,作者会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去探访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角落,去聆听它们无声的诉说。又或许,这是一次关于人文的聚焦,作者会把镜头对准那些生活在三重埔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平凡与不凡,都将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尤其好奇,“漫步”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意味,它预示着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与土地和人群深度互动的过程。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三重埔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巷弄,感受那些市井生活的气息,去发现那些在喧嚣背后依然静静绽放的美好。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带领我去认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三重,让我能真正地“看见”它,而非仅仅是“路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重新看见三重,镜头下的三重:漫步.三重埔"。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它在邀请我去探索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三重,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但往往只是匆匆经过,或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去。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有机会“重新看见”它。我特别期待能通过“镜头”,也就是作者的文字和可能的配图(如果这本书有的话),去观察和感受这个地方。 "漫步.三重埔"则更像是这本书的灵魂,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沉浸式的体验,是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用文字描绘出那些隐藏在日常街景之下的故事、人物和情感。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捕捉到那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微妙之处,比如清晨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午后老街上斑驳的阳光投下的光影,亦或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气。这本书会不会带我认识那些默默无闻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人们?他们或许是勤劳的小贩,或许是世代居住的老居民,或许是为这座城市注入新活力的年轻人。我想象着,通过作者的笔触,我能够听到他们的心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三重”这两个字背后所承载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重新看见三重,镜头下的三重:漫步.三重埔",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重新看见”这个词。在我个人的经验中,三重是一个我相对熟悉却又缺乏深入了解的地方,它承载着许多关于亲友、关于过往的回忆,但总觉得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层。这本书承诺的“重新看见”便像是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运用“镜头”,这似乎暗示着一种视觉化的叙述方式,也许是通过文字精准地描绘场景,勾勒出富有画面感的画面,又或许书中会收录精美的摄影作品(尽管我此刻并不知道)。“漫步.三重埔”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态度,这是一种不急不躁、细水长流的探索,是在一个地方的肌理中缓缓行走,去发掘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我特别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角度来呈现三重埔?是那些充满历史沧桑的老街区,它们的故事被镌刻在泛黄的墙壁和斑驳的石板路上;还是那些活跃在市井中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片段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群像?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三重埔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与活力,比如那些依然坚持传统技艺的老店,它们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寻求生存与发展,以及那些在这里扎根成长的新兴产业或文化空间,它们又为这座古老的街区注入了怎样的生命力。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次对一个地方进行深度“体检”和“画像”的邀请,让我有机会透过作者的眼睛,去重新认识和审视三重埔的独特魅力。
评分书名《重新看见三重,镜头下的三重:漫步.三重埔》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尤其是“重新看见”这个词,它仿佛在向我发出一个挑战,去质疑和超越我对三重固有的印象。我通常认为三重是一个生活节奏相对快的城市,我可能在很多时候都只是匆匆而过,对于它的“故事”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是在邀请我放慢脚步,以一种更深沉、更细致的“镜头”去审视这个地方。我对于“镜头下的三重”充满期待,我不知道作者会以何种方式呈现,也许是精心挑选的照片,将视觉的冲击力与文字的细腻相结合,又或许是通过作者极富感染力的笔触,为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副标题“漫步.三重埔”则更进一步地强化了我对这本书的想象,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介绍,而是要深入到三重埔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的脉搏,去倾听它的呼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发掘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耀的宝藏。也许是关于老街的变迁,那些承载着一代代人记忆的建筑;也许是关于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梦想与坚持。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地理区域,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人”的故事,它让我有机会去“重新看见”一个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了解的地方,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连接。
评分初闻书名《重新看见三重,镜头下的三重:漫步.三重埔》,便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却又夹杂着一丝探索的冲动。我虽然算不上地道的三重人,但在这里的生活阅历也算得上是日积月累,对于这座城市,我有着自己固有的印象——拥挤的街道, bustling 的夜市,以及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巷弄。然而,这书名似乎在宣告,作者将要带领我打破这些既有的认知,以一种全新的“镜头”去审视这座我以为已了然于胸的城市。我很好奇,这“重新看见”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是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老建筑,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还是那些在现代都市洪流中依然坚守着传统手艺的匠人?“漫步.三重埔”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人心,它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而非流于表面的介绍。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三重埔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或许是它作为早期移民聚落的独特渊源,又或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捕捉到三重埔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变化与坚持,例如那些新旧交织的街区风貌,以及在此地生长的年轻一代所展现出的活力与梦想。这本书,我猜想,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区域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时间、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