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文民俗专家,庄永明老师2012年代表着作。
.台北老街拥有畅销书与长销书的双重美誉,全新增修版本,换置多张史蹟照片、珍藏史料,以及庄永明精心收藏有关台北老街的明信片与爱国奖券。
.台北老街珍贵史料,经由庄老师重新整理,以及其近年来感受物换星移、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将借着本书带领读者重游旧台北,走出新生命。
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是所谓的台北「三市街」,是台北市的「原型」,这三个「聚落」的发展,先后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长背景,也因此街道的布局、房屋的造形,也各有其独特的个性。艋舺和大稻埕都有过商船云集、帆影林密的年代,是同属于「商业社区」,只是艋舺是闭塞的,而大稻埕则是开放的。艋舺在 1820 年代,已俨然是台湾北部经济、政治与军事的中心,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这个由汉人移垦、建造的市街,经历了漳泉械斗、异姓争斗,产生了强烈排他性,形成了保守性格。淡水河床的淤塞,使这个由「番汉交易」之地所形成郊商殷盛的市街、逐渐地走向了衰败,将其贸易市场拱手让给了「下游」的大稻埕。分类械斗,被三邑人追、赶、跑的同安人,退入大稻埕,和以往在新庄方面战败遁入大稻埕的漳州人,本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携手合作,在奇武卒社故祉,建立了新的家园。历史的软迹,能留痕之处并不多见,而「台北老街」保住了一老建筑,虽然这些当代的建筑已经都是在风烛残年中,毕竟幢幢都是历史见证物,它能够矗立便是我们的幸运,这种「历史教材」是独一无二,不能再求,谁忍心让其消毁呢?
本书重新编排,同时也突出了庄永明老师在本书中对于「台北」的定义为,以艋舺、大稻埕与城内为主的范畴;从三市街开始,便是台北身世的起源,也是庄永明老师在本书中特别彰显的所在。
请看庄永明老师娓娓道来,这座城市最美的故事、最动人的历史。
本书特色
认识老台北,爱上新台北!
台湾着名文史工作者,庄永明老师毕生致力于台湾各地「老」事物的收集与整理,从文人佚事到泛黄的照片、器具,在在都是庄永明老师为后世子孙留下的美好事蹟。
本书为2012年全新增订版,将1991年初版以来,庄永明老师陆续收集的相关史料、种种心得一併收入本书当中,是对台北老街的全新诠释与爱恋。
从庄永明老师的文字与照片中,可以看见身为台湾的「下町」--大稻埕出身的独特性格,深深眷恋着古老的一切,而这一切恰恰好也是快速翻新的台北城最需要被保护的珍贵记忆。
在本书中,除了可以一窥台北街道的历史脉络,更可以看见台北人是如何在更迭的朝代中适应着、茁壮着、骄傲着;这是一本不论是青青子衿或者是社会人士都应该拥有且深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庄永明老师
台北市大稻埕人。1942年出生;1980年,应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国时报开辟一个「台湾第一」的专栏,每週一次、有系统地撰写出台湾的人文、历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后长达一整年。在这个专栏中,陆续介绍过「台湾第一个医学博士--杜聪明」、「台湾第一个画家--黄土水」等。这个专栏推出后,读者反应非常热烈。很多人甚至主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庄永明首开先例地整理出「台湾第一」的文稿,着名的文学家柏杨就说过:「庄永明是台湾第一个写出『台湾第一』的人。」着作有《台湾第一》、《台湾记事》上下册、《台湾谚语浅释》10册、《台湾风情》、《台北老街》、《台湾歌谣追想曲》、《台湾名人小札》、《台湾先圣先贤传──韩石泉》、《传唱台湾》、《岛国显影》、《吕泉生的音乐世界》、主讲《台湾歌谣寻根》CD等。《台北老街》获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台湾歌谣追想曲》获1994年本土十大好书;《台湾歌谣寻根》获1994年金鼎奖推荐优良唱片。
现任台北市文献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于庄协发商店进行古蹟活化作业,导览台北老街的历史街道之旅,个人部落格:庄永明书坊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城市的身世,创意的原点—刘维公推荐序
先踏话头--全新增修版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三市街历史巡礼—1991年旧版序
认识台北—河、街、印象
第一章 艋舺到万华的兴衰
第二章 台湾第一名剎龙山寺
第三章 文风丕盛的大龙峒
第四章 大稻埕的茶香岁月
走入城内
第五章 台北城的故事
第六章 殖民建筑,欧风设计
第七章 西门町采风录
第八章 剑潭叙旧,传说轶闻
第九章 中山北路前段风情录
第十章 林园之胜,谷仓古亭
第十一章 松山寺庙,青色山脉
跋 后语------台北纪事
推荐序
城市的身世,创意的原点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有着可以诉说不尽的身世与历史。
二十年前,庄永明老师开风气之先,以他个人的研究与蒐藏,将台北的身世写入《台北老街》之中,从而让读者与市民开始对台北的前世今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因为《台北老街》的推动之功,当年的市政府,几乎按照庄老师的考据与介绍,在市区各处立下古蹟遗址的纪念碑,台北城因为历史的纵深而发展出它的厚度。
长年以来庄老师由文献会的顾问,一直到现任文献会副主任委员,在每一次的文化资产保存以及台北历史考据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中,不断地以历史研究专业、无人能及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生活文化典故,协助文化局、市政府做出合宜的判断,同时推动台北市的文化行政作为。举凡剥皮寮街区改造、抚台街洋楼保存与活化、芝山岩学务官僚纪念碑的保存、二○○四年台北建城120週年纪念活动等等,都有赖庄老师提供史料记载与专业建议,不但使古蹟、老街活化重新成为新一代市民游憩休闲的新景点,更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活动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唤起市民的历史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台北人,更明白这个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追寻历史与身世,无非是希望奠定台北城市文化发展的根基。在历史丰厚的沃土之中,绽放出具有国际文化竞争力的花朵。个人接任台北市文化局长,希望借由争取「世界设计之都」的过程,展现台北丰富多元的创造力,同步进行台北城市的改造运动,从而打造台北城市的优势竞争力,并增进市民福祉。而整个设计之都的创意基础,正在于台北积累深厚的历史印记中。《台北老街》新版的面市,将带动新一代市民对台北的认识与了解,更将成为创意都市的活水源头。
台北盆地从300年前(1709年)的「陈赖章垦照」伊始,官方核准汉人展开拓垦。历经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内)而发展至今,淡水河见证着台北市成长发展的轨迹。诚如庄老师在跋中所言:「期盼台北老街依旧,毕竟其历史意义,历久弥新,烙印老街上的迹痕,就是文化的厚度!」。如今《台北老街》新版问世,老街,不会再深藏都市角落,老街永远会是「历史大道」。
站在历史的大道上,新生的台北,创意源源不绝。
2012年新版序
先踏话头
老街是「历史的线」;社会生活史的最佳见证。
「历史的线」,是由许许多多的「历史的点」所连接、延伸而成的。「历史的点」原是「移民」落足生根的「散户」,而后,大家群聚,相辅相成才打造成老街。
一条一条的老街成了城市发展后的「历史的面」,地方开拓史是如此一步一脚印书写出来的!而今,「历史的体」──市容的面貌和面向,就是城市的特色。
点、线、面、体,穿点引线,成面形体,「老街」是承先启后的里程碑。
台北初辟,一直到一九二○年代,「台北市」的代名词是台北三市街,与淡水河流域息息相关。
艋舺、城内、大稻埕的「老街」,值得我们品读,乃是了解今日有世界大都会区态式台北市的最佳溯源谈本。
品读之后,走访老街,更是探访历史的重大功课,身历其境,历史感必油然而生。
老街,会因岁月斑剥,会因历史蒙尘,一九九一年付梓的《台北老街》,因为今非昔比,读起来和今日市况有严重落差,「一路走来,始终并一」的台北市,成长了、蜕变了、茁壮了,但是历史的原点永久烙印在心中,难以变换,改变的《台北老街》以「怀旧」做为诉求,各个年龄层的人,因生活在不同世代,解读或有不同,但是老街的记忆会让人在不同中求同,老老少少的「历史感」,会因老街引导,必对土地的认同、感情更交融。
《台北老街》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年了,原先想让其「走入历史」,但不少人希望能重现江湖,可能是想手头有书的人大有人在,逼得我不得不低头答应改版,改置老照片,重温台北老街,重点不仅可再度品读,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后深入走访,毕竟老街沉淀着不少城市的感情与记忆。老街之「道」,有我迹痕,来来去去,与历史作伴。
吾「道」不孤,同行有您。
大家一起上「道」,活络历史街道,让其不衰、不弱、不老;「道」上迹痕,烙印历史,历历在目的老街,历久弥新!
庄永明于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旧版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三市街历史巡礼
我是土生土长的台北市人,换一句较文雅的说词是:「台北市是我生于斯、长于斯之地。」
「台北人写台北事。」是我撰述这本书的动机。
「身在台北市,心知台北事。」是我出版这本书的期望。
台北市,今天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会,生活在这个全球瞩目,但是几被国际社会所「遗弃」的「首都」,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什么眼光来探讨它呢?
这是我平常会思考的大问题,台北市今日的地位、今日的处境,确是一团「谜雾」,思索如何「走向未来」,对于「走过从前」,不可不知。
历史上的台北市,是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应该研究的问题,自是多角度、多层面、多元性;然而,我觉得人人去亲近它、关怀它是最迫切,也是最实际的问题,真的,台北市不仅是「住」的地方,而是「想」的地方,不是「消费」的都市,而是共存共荣的都市。
于是,我建议我们以严肃的心情,一起走向「台北老街」!
做为一位「台北老街」的「导游」,我并不具资格,只因我是大稻埕人,应该要有这种勇气。
「大稻埕」,一个多么亲切的乡土地名,可惜被历史淹没了,被人们遗忘了,现在青少年,已经少有人知道台北市曾经有这么一个名为「稻埕」的地名。
如今,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总是以「维桑与梓,必恭敬之」的语气,答称:「大稻埕人」。
我出生的大稻埕是建街清末的建昌街,当时已被日本人改称为:「港町」。童年岁月,我未得嗅及稻香,却闻得茶香;曾在「亭仔脚」踩着铺成如地毯薰茶用的茉莉花上跑,也曾攀着叠成像一座城堡的茶箱爬,当然也涉过淡水河的河水、玩过河岸的沙堆……对于一个都市儿童来说,这一切宛如乡下孩子的捉泥鳅、焢番薯、灌肚猴(蟋蟀),一样地富于乐趣。
乡下孩子可以穿梭于田埂,奔跑于草丛,而我却是在「老街」踱来踱去,贵德街我走过千万遍,迪化街至少也在小学时代来回走过六年;童年岁月,我并不知道这条历史街道的历史故事,但是,我熟悉每一栋建筑的造型,山墙、女儿墙、匾额的多采多姿装饰,也是我绘画的素材,小时候,我的图画是很受到夸赞的。
我了解的虽然只是台北的一隅,却带领大家同览大台北,应该说是有所备而来,不是「不识(音八)路,夯头旗」。这本书的付梓,恳切地希望大家由了解台北—目前台湾的首善之区开始,进而去认知台湾的一市一乡、一镇一村,能够心怀乡土,放眼世界,云游天下时,才不致于「迷失」,或是连「归人」或「过客」的身分都不清楚。
跮踱老街,有心之士,盍兴来乎?
庄永明于一九九一年四月三
《台北老街(新版)》这本书,让我对“老街”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老街就是老旧的建筑和古老的店铺,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老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生命力。作者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老街如何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坚守,又如何在变迁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喜欢书中对于那些“新”老街的观察,比如一些老建筑被改造成了创意空间,一些老店铺也开始拥抱新的经营模式,但这一切都保留了老街原有的味道。作者并没有回避老街面临的挑战,比如商业化、旅游开发对原有生活方式的冲击,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去呈现,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思考老街的未来。书里有一些关于“人”的故事,那些在老街上出生、成长,又或是后来选择在这里扎根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老街最动人的风景线。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更是关于一群人,关于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评分一开始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拿起《台北老街(新版)》,没想到这本书的格局和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只是在讲老街本身,更是在通过老街的变迁,折射出整个台北乃至台湾社会的演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的人们时,那种无奈、坚韧与希望,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老建筑的描述,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日式建筑或中式庙宇,连街边那些不起眼的砖瓦房,都被赋予了历史的重量。作者通过考据和采访,挖掘出了它们背后的建造故事、居住者的变迁,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经历的拆迁与保留的挣扎。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街景,原来它们都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故事。书中的一些章节,甚至触及到了社会阶层、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等更宏大的议题,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非常克制和理性,不带偏见,而是呈现出多方位的视角,引人深思。读完这本书,我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而是充满历史肌理和人文关怀的有机体。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了《台北老街(新版)》,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那种比较传统的历史类读物,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少惊喜。首先,它的语言风格就和我想象中的“老派”不太一样,非常生动活泼,甚至带点儿俏皮。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没有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那些尘封的故事融入了鲜活的场景中。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人物的方式,每一个老街上的商贩、居民,甚至偶尔路过的人,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你会感觉到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而是真实地呼吸、生活、爱与被爱着。那种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即使隔着几十年的时光,也仿佛能够扑面而来。书里穿插的许多小故事,比如某个街角的铜像背后隐藏的爱情传说,又或是某个不起眼的小店老板当年如何从无到有地闯荡出一片天地的经历,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而且,这本书并不是只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而是像一条河流,串联起台北老街不同时代的变迁,从日据时期到光复后,再到后来的城市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动人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温度的台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让我能够在一个个独立的章节中,品味到台北老街的不同侧面。《台北老街(新版)》并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主题或者某个区域的老街展开叙述,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灵活和自由。比如,有的章节可能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老街的商业繁荣,有的则深入探讨了老街在历史变迁中的文化印记,甚至还有专门介绍老街上那些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古老建筑的章节。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能够从不同的切入点去理解老街的魅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收集资料上的严谨和投入,无论是历史文献、老照片,还是对当事人的采访,都显得非常扎实。但同时,他又能够将这些冰冷的史实,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书里一些关于老街社区关系的描写,比如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又或是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我在读到时,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些场景。
评分《台北老街(新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真实”和“亲切”。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解读,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质感。作者似乎对台北的每一条老街都了如指掌,从街头的食物香气,到巷弄里的市井对话,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美食的篇章,虽然不是一本专门的美食书,但作者笔下的那些传统小吃,如蚵仔煎、刈包、卤肉饭,以及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老味道,都仿佛在我的舌尖跳跃。更重要的是,这些美食背后,往往伴随着一代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传承。书里还有许多关于老街节庆、市集、甚至是一些民间习俗的生动记录,让我仿佛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古老而淳朴的年味和人情味。作者在叙述中,常常会穿插一些自己或家人在老街的生活片段,这种个人化的叙事让整本书更加贴近读者,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土生土长的台北人一同漫步在老街上,听他讲述那些关于街坊邻居、关于岁月流转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