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老街(新版)

台北老街(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人文民俗专家,庄永明老师2012年代表着作。
  .台北老街拥有畅销书与长销书的双重美誉,全新增修版本,换置多张史蹟照片、珍藏史料,以及庄永明精心收藏有关台北老街的明信片与爱国奖券。
  .台北老街珍贵史料,经由庄老师重新整理,以及其近年来感受物换星移、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将借着本书带领读者重游旧台北,走出新生命。

  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是所谓的台北「三市街」,是台北市的「原型」,这三个「聚落」的发展,先后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长背景,也因此街道的布局、房屋的造形,也各有其独特的个性。艋舺和大稻埕都有过商船云集、帆影林密的年代,是同属于「商业社区」,只是艋舺是闭塞的,而大稻埕则是开放的。艋舺在 1820 年代,已俨然是台湾北部经济、政治与军事的中心,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这个由汉人移垦、建造的市街,经历了漳泉械斗、异姓争斗,产生了强烈排他性,形成了保守性格。淡水河床的淤塞,使这个由「番汉交易」之地所形成郊商殷盛的市街、逐渐地走向了衰败,将其贸易市场拱手让给了「下游」的大稻埕。分类械斗,被三邑人追、赶、跑的同安人,退入大稻埕,和以往在新庄方面战败遁入大稻埕的漳州人,本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携手合作,在奇武卒社故祉,建立了新的家园。历史的软迹,能留痕之处并不多见,而「台北老街」保住了一老建筑,虽然这些当代的建筑已经都是在风烛残年中,毕竟幢幢都是历史见证物,它能够矗立便是我们的幸运,这种「历史教材」是独一无二,不能再求,谁忍心让其消毁呢?

  本书重新编排,同时也突出了庄永明老师在本书中对于「台北」的定义为,以艋舺、大稻埕与城内为主的范畴;从三市街开始,便是台北身世的起源,也是庄永明老师在本书中特别彰显的所在。

  请看庄永明老师娓娓道来,这座城市最美的故事、最动人的历史。

本书特色

  认识老台北,爱上新台北!

  台湾着名文史工作者,庄永明老师毕生致力于台湾各地「老」事物的收集与整理,从文人佚事到泛黄的照片、器具,在在都是庄永明老师为后世子孙留下的美好事蹟。

  本书为2012年全新增订版,将1991年初版以来,庄永明老师陆续收集的相关史料、种种心得一併收入本书当中,是对台北老街的全新诠释与爱恋。

  从庄永明老师的文字与照片中,可以看见身为台湾的「下町」--大稻埕出身的独特性格,深深眷恋着古老的一切,而这一切恰恰好也是快速翻新的台北城最需要被保护的珍贵记忆。

  在本书中,除了可以一窥台北街道的历史脉络,更可以看见台北人是如何在更迭的朝代中适应着、茁壮着、骄傲着;这是一本不论是青青子衿或者是社会人士都应该拥有且深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庄永明老师

  台北市大稻埕人。1942年出生;1980年,应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国时报开辟一个「台湾第一」的专栏,每週一次、有系统地撰写出台湾的人文、历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后长达一整年。在这个专栏中,陆续介绍过「台湾第一个医学博士--杜聪明」、「台湾第一个画家--黄土水」等。这个专栏推出后,读者反应非常热烈。很多人甚至主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庄永明首开先例地整理出「台湾第一」的文稿,着名的文学家柏杨就说过:「庄永明是台湾第一个写出『台湾第一』的人。」着作有《台湾第一》、《台湾记事》上下册、《台湾谚语浅释》10册、《台湾风情》、《台北老街》、《台湾歌谣追想曲》、《台湾名人小札》、《台湾先圣先贤传──韩石泉》、《传唱台湾》、《岛国显影》、《吕泉生的音乐世界》、主讲《台湾歌谣寻根》CD等。《台北老街》获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台湾歌谣追想曲》获1994年本土十大好书;《台湾歌谣寻根》获1994年金鼎奖推荐优良唱片。

  现任台北市文献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于庄协发商店进行古蹟活化作业,导览台北老街的历史街道之旅,个人部落格:庄永明书坊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城市的身世,创意的原点—刘维公推荐序

先踏话头--全新增修版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三市街历史巡礼—1991年旧版序

认识台北—河、街、印象
第一章 艋舺到万华的兴衰
第二章 台湾第一名剎龙山寺
第三章 文风丕盛的大龙峒
第四章 大稻埕的茶香岁月

走入城内
第五章 台北城的故事
第六章 殖民建筑,欧风设计
第七章 西门町采风录
第八章 剑潭叙旧,传说轶闻
第九章 中山北路前段风情录
第十章 林园之胜,谷仓古亭
第十一章 松山寺庙,青色山脉

跋  后语------台北纪事

图书序言

第六章 殖民建筑,欧风设计

台北城竣工近十一年,日本挥军渡海,成为被接收的第一个大都会。

台北府城是清政府的台湾省省会、台湾民主国宣告独立的首都:也因为它和日本本土距离最近,所以殖民政府迫不及待地决定「定都」台北。

一八九五年六月十七日,日人举行了始政仪式,其实当时他们的政治力量仅限于台北城内,不仅南部尚有「民主国」的临时政府,就是台北近郊也有义军各据山头,准备着打游击战呢。然而,日人不惜以隆重的方式庆祝,一来是宣告友邦,他们已是台湾的新主人,二来在夸耀武力,向台湾人示威。

日人据台初期,军事倥偬,无暇革新政制,仍参酌清代旧制,设三县一厅,县下设支厅;将台北府改成台北县而已。他们以荡平全台为首要目标,因此对城内的建设,认为是「从长计议」之事,未予匆忙地去釐订都市计画。不过应急的卫生工程,他们还是迅速规划了。

一八九六年三月,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就对台北县(当时还未设市),下了一道命令,以每坪三十钱代价征收因排水工程所需用的水田,一週后(十一日),又再饬令拆除台北城内外对排水工程有障碍的官民房屋。也许大家对这新来的主人,威信仍然怀疑,无人愿意依公告价格将土地让予,而且,那时并没有制定土地征收法,无法可循下,当局对民众的抗拒也莫可奈何。土地问题不能解决,都市计画实施等于空谈,反正行政当局拥有立法权,于是,不久设立了台北「市区计画委员会」,次第颁布法令,推动各项事宜。一八九九年,第一次颁布有关市区计画的训令,但是建设进行迟缓;一九○五年第二次都市计画公布,这一次有了较完善的蓝图,而且实施面积也由第一次之七二一公顷,增广为一,八○六公顷,并以人口十五万人为施设的目标。

殖民政府有意剷除城内那些清国遗风的建筑物,但是毕竟这些官署、民房都还不是顶老旧,蓄意破坏,徒遭民怨。

一九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台湾北部遭到一次大台风侵袭,这场灾害延至次日(九月一日),台北市区大多浸在洪水中,房屋倒塌达二八,七三一间,死亡人数有四九五人之多。台北厅决意以这个机会,彻底对台北市区加以重建,以期有个理想的台北,于是利用「急难准备金」,着手兴筑城内各道路;也因为这次风灾的破坏,使台北有了从头开始的新契机。

<台北设市,高楼纷起>

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及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以「糖饴与鞭」的统治,使日本殖民台湾的地位巩固起来,而打消了将台湾让与第三国的所谓「一亿元台湾卖却论」。

承继儿玉的佐久间佐马太总督接长后,为日本帝国的长远统治,就开始在城内大兴土木了。

「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对台湾人素有「研究」,他曾说:「台湾人怕死,要用高压手段威吓;台湾人爱钱,可以用小利诱惑;台湾人重面子,可以用虚名笼络。」他对「台北都会」的看法,也胸有成竹,因为他认为:「台湾人是属于物质的人种,黄金和仪礼、华厦和宏园,是他们所尊重的对象,唐诗有句:「『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欲统治此类人种,宏伟的官衙,亦有收服民心之便。」难怪殖民时期的建筑物以「壮」、「尊」见长。

于是,一座一座的雄伟壮观建筑,在飞檐、山墙的坐北朝南中国建筑,摧枯拉朽下,被夷平后,逐渐地矗立在「台北城内」。这些建筑,在日本国内也「望尘莫及」!

一九二○年七月,台北设市后,加速了更新面貌。十月一日实施的「州辖市市制」,当时台湾总督田健治即曾发表谈话,说:「……实施此次改制之要点,盖从来地方官官制之改正,虽有数次,而其主旨,均倾向中央集权,地方官之权限极为狭小,此次改制不独提高其地位,扩张其权限,而与此相关之团体,遂亦逐次成立。因凡事如须一一听命中央,不特有失机宜,亦濡滞难行。地方事务,自应由地方官员负责处理,使国务之进展,与民众之便利相互增进。尤以地方公共事业之设施,应成立公共团体,使之与政府共同负责,以收政治之效果,此即革新政治之主因也。」

台北市终在日本人的手中「脱胎换骨」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