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一个人流浪,不必到远方

小地方:一个人流浪,不必到远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生活
  • 个人成长
  • 治愈
  • 孤独
  • 思考
  • 慢生活
  • 在路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想流浪、追求留白、向往自由……或许只是想找个出口
其实一个下午的时间,一个人、晃盪、在岛内……就已足够!

  一本最触动的台湾旅游书写
  一个女子用二个四季行走于岛内
  24个节气24种心情
  每个小镇的景与情
  原来和成长记忆深深牵引着
  旅游、生活、出走、归巢
  一个人的小旅行一个人的仪式一生或许自此改变

  渐渐我才发觉,一切心念并没有任何堂皇的理由。
  或许,只是一时单纯想出去走走。
  找个时间,依照心情的节气,
  晃游、行走,在这此时天涯,所谓远方。

  当你开启了书页,阅读我写下的故事,不妨也找个时间,依照心情的节气去走走。或许我们会在彼此安静的游荡中,被同一处静谧的深刻撼动。这会是多奇妙的相逢。 ~ ~ 赖钰婷

  ★此书文章荣获2011年金鼎奖杂志类「最佳专栏写作奖」,作者赖钰婷为最年轻荣获此殊荣的作家。

  ★一人就可出走的单人旅游、一天就可实践的岛内旅游手册、一本轻度旅行重度自我对话,随书收录24节气行走索引,最实用的个人旅行有本、流浪有方。

  ★ 在这贩卖观光的年代,从小地方出发,体验一人旅行的美好。

  因为情感,她选择回到原乡;因为不舍,她选择岛内出走。二○一一年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得主赖钰婷,离开台北,回到双亲早已不在的故乡,随着心情的节气,从老家出发,去走、去看岛内那些小乡、小镇、小聚落、小风景、小人物的故事。她在山林、湿地、海洋、农村、渔村、眷村、茶园、庙宇、部落、街市之中真诚地走踏着,仔细记录下每一步履起落间,瞬生旋灭的感悟,用散文温柔却坚定的笔调,希望在快速纷扰,贩卖观光的年代,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动与思索,以安静的姿态,在最寻常的地景中,挖掘出最不凡的风貌。

作者简介

赖钰婷

  台湾台中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毕业。散文作品屡获奖项,2004年以〈来去蚵乡〉获时报文学乡镇书写奖,确立其于同辈作者中,独特的城乡散文书写风格。2010年于《幼狮文艺》撰写「台湾镇镇走」专栏,以散文的质地,描绘行走于台湾乡镇、聚落风景间的心情感悟,广受好评。2011年荣获行政院第三十五届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

  作品选入《93年散文选》、《94年散文选》、《THE TAIPEI CHINESE PEN》、《青少年作家作品集:中英对照台湾文学选集》、《亲情之旅》、《玻璃瓶里的夏天》等书,着有《彼岸花》(远流,2006)。

寻找归属:在日常的褶皱中安放灵魂 一 这并非一本关于壮丽山河或异域风情的游记。它潜藏于我们日常的呼吸之间,如同城市肌理下那些不为人察觉的纹理。书页间流淌的是一种对“地方感”的深切探寻,一种关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无限连接的思考。 我们习惯于将“远方”浪漫化,认为只有跨越地理的疆界,才能触碰到真正的自我。然而,本书的主旨恰恰在于反其道而行之:将目光收回到周遭三尺之地,探究那些被匆忙生活所忽略的微小角落——那条每天必经却从未细看的街道,那间总是在等待的咖啡馆,或是小区公告栏上被风雨侵蚀的通知。 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记录了“小地方”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里的“小”,并非指地理面积的狭小,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知:它代表着一种不被宏大叙事所裹挟的、扎根于此的生存状态。书中的文字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切片,剖析了现代人在快速流动中所产生的疏离感,以及如何通过慢下来,去倾听和感知这些“地方”的声音。 二 书的叙事线索并非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观察和体悟编织而成。它像一张由无数个细小节点构成的网,捕捉着生活的瞬时动态。 例如,其中一章细致描绘了某旧书店店主的作息规律。这位店主并非那种愤世嫉俗的隐士,他的生活被精确地划分为:清晨对旧书气味的呼吸,上午对稀疏客人的回应,下午则沉浸在对特定版本书籍的考据中。作者没有对这种生活进行价值评判,而是通过客观的描摹,揭示出一种在“小地方”中自洽的秩序感和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正是现代人逃离“大世界”焦虑的避风港。 书中反复探讨了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区分“居住”与“生活”? 居住是物理上的占有,而生活则需要情感的投入和意义的构建。作者认为,许多人只是在地图上占据了一个坐标,却从未真正与这片土地发生深刻的联结。而“小地方”的魅力就在于,它迫使你去面对这种联结的缺失,并提供了一条重建路径——通过持续的、非功利的关注。 三 本书的文字风格摒弃了炫技式的华丽辞藻,呈现出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节制与克制。情感的抒发往往隐藏在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之后,需要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共鸣。 在探讨邻里关系的部分,作者并未陷入对“怀旧”的盲目歌颂。他坦诚地记录了现代社区中存在的隔阂与微妙的界限感。比如,如何理解楼下那位总是在特定时间清理楼道入口的邻居?这种行为是出于责任感,还是对个人领地的宣示?作者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将这些复杂的人性幽微之处展示出来,引发读者对自身社交边界的反思。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在地化知识”的珍视。这些知识是口耳相传、世代积累的,是地图上无法标注的非物质遗产。可能是关于某个街角树种的最佳修剪时节,可能是某个本地食材的最佳烹饪时机,也可能是对某段历史事件在当地留下的细微印记的解读。作者坚信,只有掌握了这些“小知识”,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地方的“使用权”和“归属感”。 四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对“慢时间”的赞美。现代生活被效率和速度驱动,我们的感知器官因此变得迟钝。在“小地方”中,时间仿佛被拉伸了。 作者记录了在等待一班极少班次的公交车时,所观察到的光影变化;记录了在雨天,水滴沿着窗户玻璃缓慢滑落的轨迹,如何折射出室内微弱的灯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瞬间,构成了生命经验的厚度。通过对这些“慢时刻”的捕捉,作者引导读者意识到,真正的丰富,并不在于经历事件的数量,而在于对每个事件的深度体验。 这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式的安慰之作。它直面了“小地方”的局限性——可能会有信息闭塞、发展滞后甚至沉闷乏味的一面。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这种局限视为缺陷,而是将其视为构建独特精神家园的必要条件。正是在这种看似受限的环境中,个体才被逼迫向内求索,去发掘自身的韧性和创造力。 五 最终,本书传达了一种关于安住的哲学。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更精彩”生活的执念,转而关注“更真实”的此刻。当你不再渴望逃离,而是开始审视脚下的土地时,你会发现,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的某个小巷,还是偏远乡村的一隅,每个人都有能力将自己所处的空间,塑造为一个值得扎根的“世界中心”。这种“不必要远行”的勇气,源于对当下环境的深度参与和真诚热爱。它是一份写给所有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的人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人旅行的仪式◎林文义
【自序】

立春 彰化.彰化 大佛脚下
像舅公这样几十年守在大佛脚下的人,守着跟不上时代的老旧摊子,也守着半个世纪以来,兴衰不论的依存与陪伴……

雨水 云林.虎尾 再会史艳文
我幼年时代的史艳文,像一名不老的英雄,在这布袋戏馆的午后,召唤着去而不返的光阴……

惊蛰 南投.竹山 上山找茶
孩提时,怎么会晓得那些紧跟着父亲上山喫茶的片段,将是有朝一日父亡之后,我独自的漫漫人生中,赖以追索回溯父女往事的珍贵线索?

春分 台中.南屯 童画眷村
只见一老先生戴着绅士帽,现身巷口,对着墙面图绘评点解说起来。喀擦喀擦快门声中,旁人小声说着:「他就是这些画的作者啦!」

清明 苗栗.狮潭 买一只茶笼子
没有什么留得住的。留这些又有何用。我像个负气的小孩,将父亲的茶笼仔一把掷进垃圾袋……

谷雨 苗栗.南庄 南庄一梦
僻静的风景静静座落于日常,没有万人争看的喧哗扰攘,多了平凡素朴的天然。印象中,南庄就是这样娴静无事的聚落……

立夏 花莲.寿丰 云中书
总以为只要把书教好,让学生把分数考得漂亮,就已经尽了为人师表的义务。和你相比,我是那么浅薄无知……

小满 南投.水里 重返伊达邵
追忆过去,或是追索未来,在无数个片刻积累而成的当下里,回到似曾相识的足履之地,竟像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扣问……

芒种 台中.大里 七将军庙
渐渐我才发觉,一切心念并没有任何堂皇的理由,或许,只是一时单纯想自台北出走。我的回乡之路,在回归中,其实掺杂着流浪的气味……

夏至 台南.七股 盐田光景
几代人的盐田,究竟在我们心中留下怎样的回忆?我们想给予下一代人的盐田印象,又是怎样的光景?

小暑 台南.白河 白河莲想
花开有时,早开早凋,乍看一池芳美,细细察看,每朵绽放的花苞却是大小殊异,命数不同……

大暑 台中.雾峰 我们的龙眼山
妈曾要他休息一天,他却固执不知气恼谁似地说,「整座山,都在等着,怎么放心在家里躺?」

立秋 台中.清水 高美湿地浪行
沙洲上,不时有水鸟小立。我喜欢牠们滑过水面又轻轻掠起的瞬间。视线跟随着牠们,扬起歇止,在溅起水花的沙面迂回踱步……

处暑 花莲.寿丰 旅宿大洋之西
大学时初次的东海岸旅宿,有人告诉我:「海不能看太久,小心钠中毒!」我不以为然对着他「钠又怎样,那又怎样……」地假吼过去……

白露 台北.万华 街影回眸
在霓虹暧暧的卡拉OK店前,新旧时空交叠在我眼前,我轻轻眨动双眼,错杂在小巷间琳瑯异色的招牌,便这么散发出远古的霉味。一股原始营生的气息。

秋分 新竹.横山 内湾之味
老街的古早味,在于村妇们熟练的手工,俐落包粽的身影,那画面让人想起老一辈的故事,有着亲切的家常……

寒露 南投.仁爱 川中岛
他们在监控中成为农夫农妇,繁衍子孙。那场惨绝人寰的战役,在农村起居中,被隔绝在滔滔而去的北港溪外,如上辈子惊魂未定的恶梦……

霜降 台中.和平 烟声独行
生活如此贫乏,为了目光行进的时刻太多,这一刻当我抛下他者的视线,走在层层盘升的坡道上……

立冬 南投.信义 行走东埔
昂扬欣喜的〈拍手歌〉,纯真、诚恳的歌声,深深打动我。深山内的东埔,除了温泉、旅店之外,有一群唱着歌的小孩……

小雪 台中.后里 轨道上的寂寞
我在新山线泰安站,前往旧山线泰安站的路上,感到时空被谁抽离了的空洞感,我像是走入时间之外的时间……

大雪 苗栗.竹南 风中渔港
客人都喜欢杀价,只要不赔本,赚少一点没关系。「说我的鱼不鲜,我可是会骂人的!」

冬至 台北.瑞芳 赶在寂寞离开侯硐之前
挖土机怪手起落之间,工人嘈闹往来赶工施作。无声卷动的光阴,正一吋一吋将侯硐的过去推向未来……

小寒 宜兰.大同 太平山遇雪
没错,那的确是雪,雪正无声地、丝丝缓缓落在我的衣襟上。雪呀雪呀。惊唿赞叹的声音从暗黑的阶梯上传布开来……

大寒 南投.仁爱 山行对话
我再度问起自己行进的意义,当借口尽皆远离,我扬弃了犹豫观望,选择了探索,终于行进于东峰中途的此刻,向前走的原因是什么?价值又是什么?

【行走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人旅行的仪式
林文义

  我再度问起自己行进的意义,
  当借口尽皆远离,
  我扬弃了犹豫观望,
  选择了探索……。
  ——赖钰婷

  正逢青春美好的年华,文学女子合应书写斑斓、绚丽的都会情怀抑或爱恋心事及于后现代疏离与质疑地人生问答;却意外看见她竟然决绝、断念地告别众声喧譁、繁盛却虚矫的首都北城,南下返回原乡所在,并且决意环行岛国四方。她,要印证什么?要追寻何如?

  乡镇书写。年来其实已明显地透露出她的意涵与祕密,相对的金鼎奖肯定赖钰婷近年来不渝的乡镇书写系列,这是有迹可寻的映照——记忆不忘,收在第一本散文集《彼岸花》(远流版二○○六年八月)书中的〈来去蚵乡〉已见这新生代秀异写手的底蕴不凡。过去以乡镇题材描述的书写者大都不免流于报导的形式,而缺乏文学美质的构筑;赖钰婷不因以〈来去蚵乡〉膺获时报文学奖而荒忽她凛然、沉定的散文走向。往后此一系列的书写正是呈现对于我们生死以之的台湾岛国的行脚及其深邃了解,如此的许诺与用心,值得我们感心而动情。

  这般的书写大愿,借之旅行许是带着母亲的遗念或者更是一个作家的灵魂自我的淘洗、涤净,彷彿进行仪式,彷彿回向己身。因此读者在翻阅此书同时,切莫以纯粹的直觉认定是寻常的「旅行文学」,更非世俗的吃喝游赏;赖钰婷在小地方有大心灵,她慷慨而真心的摆置一席岛国人文、风物、景致华宴与读者同饮。

  出淡水河越浊水溪到高屏溪,她亦不忘向东行去,那是大山大海的身临壮阔、雄丽的太平洋之西……作家用温润的散文如是秀异,慧心美质的笔触无前人承袭,自有建构的风格文体,这是赖钰婷值得未来祈待与观测的主因。

  文字诠释衬以映象,令人忆及多年前首开台湾「独立制片」先河的黄明川电影,他所导演的三部剧情片:《西部来的人》、《宝岛大梦》、《破轮胎》无不将场景拉到花东海岸、澎湖离岛甚至玉山顶峰。所要表白的是人心最深邃的由衷天问,借之远离「台北就是台湾」的偏执观点;赖钰婷这本新着固然温润如玉与黄明川电影的暴烈虽说立论迥异,确有着灵犀于心的反思等同的逸趣。一是电影一是文学,要与众者思索——台湾是什么?未来何处去?

  我也想到三十年前的自己,亦是赖钰婷上下年岁之时,老台北人的我已感焦虑烦躁,决意南下、东行、渡岛去旅行,远离繁华城市偏爱乡镇林野、海涯山群,犹若三十年后的赖钰婷在旅行倦归之后完成一册名之《从淡水河出发》的散文集,何等相似的文学移情。曾在首都台北念研究所、执教高中而后决然返回中部原乡的赖钰婷,当是早已明悉、澈悟人生追寻何如,透过她沉定、稳健的散文型态,她不只文学筑梦,亦是为人民及土地留予真情实意。

  比较起我向来的疏离,赖钰婷毋宁是热切投入属于庶民的生活层面。我隔着一道自限的玻璃静静地倾听、观看,她则是全心投入于祭典、耕植、品味、访史……恰是弥补我往昔不足且涣散的失手之作。就随手翻读一段文字,全然可见之这散文好手的蕴涵及感知——

  喜欢静静观察平凡人物脸上的线条起伏,虽然表面上我是那种极不庶民的人,可是一进入带着土地气息的地方,就会忍不住想赤脚在烈日下行走,会有一种打从心底完完全全卸除防备的轻松。

  正是撰写这本散文集的初心良意。从她的第一本书《彼岸花》已可明白在新生代文学写手中少有未曾以知识分子自峙而不觉察的傲慢作为行文的方式,反而因此突显出赖钰婷平实、自在的风格要求;如果有一天转向小说相信不会流向村上春树、卡维诺……揣臆诗心起矣亦不会倾往杨牧、罗智成、夏宇……我时而期勉新生代作家,对于文学前辈可以私淑敬慕,切莫临摹因袭,既是「创作」就必须寻找出自我的风格;文学许诺犹如身临圣殿,以谦卑之心,以虚中求实,更重要的就是一定诚实。

  相信这是一本诚实之书。作家带着母亲的遗念与对台湾大地之去旅行,凛冽的意志及其美丽的文学大愿。从小地方追寻大视野,读者同般地分享一种最为静美的旅行仪式。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台北大直

自序

  这篇自序写了很久。落笔之际,意念纷杂、千丝万缕,不知该从何说起。从立春至大寒,二十四节气编缀而成的篇章,我自己细细读着。那些曾以为淡忘的时空,在一瞬之间,突然清楚起来。

  不由便得想起了最初的心情。那些来去走踏,极为隐匿,近似追忆的追寻。那时,母亲已经是肝癌末期的患者了。我在台北,守着我的工作,假日车途往返,脑海涨满了郁积的情绪。

  当一切随时会崩坏,我知道命运又将复制一次绝情的死别。在父亲亡逝之后,胸口还隐隐作痛的我们,以及孤独活着的母亲。我不能停止忧伤的想像,在无常的掠夺中,究竟该如何抵抗无情与消逝?

  在一连串探病与奔丧的车途中,带着困惑、茫然、自我质疑的心绪,我逐一回想自己的故事。

  那时,我默默许下诺言。企图想将我看到的、记住的样子,好好写下来。可是我究竟想写什么,能写什么呢?

  我太早离家、离乡,和多数年轻人一样,急于辨识大城里新燃起的霓虹,身上已全然嗅不出泥土的气味。

  我还记得母亲在病榻上拉着我的手,叮咛我,别熬夜、记得吃饭。还记得成长过程中,许多微小的快乐……。我不断回想那些可能在岁月中遗失的细节,像个家乡客,开始走荡在田野之间,摸索嗅闻过往亲族与土地的气味。

  我开始去走、去看,那些和我家乡一样,微不足道的小地方。我的心好像被释放了,有了空白的开始。

  在众多都会流行、个人情志书写的潮流中,我确实而真诚地走踏着。仔细纪录每一步履起落间,瞬生旋灭的感悟,于那些当下所见,不甚大景的日常。

  感悟可能微小,但我认为那是人与土地交流最可贵的东西。一如先前于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讲授柳宗元的作品时,内心的感触。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疆埸而言,永州何其微不足道?相对于那些大山大水,不论从历史、地理、文化各个层面而言,永州哪里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壮阔?可是我们在意的真的是名山大川的壮阔吗?我们想知道,并为之动容的,是在特定时空之下,地景与人的契合感悟,那关乎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生命情调。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是柳宗元个人的永州;一如苏轼笔下的黄州,是饱和他生命波澜、心绪观照的黄州。

  这是我对地景文学的比附与想像,也将此作为用书写标志自我的期许:我要写那个对我有意义的、值得写的素材,专属于我的触发与质性。我想透过书写,传递意念、温度和思考。

  这些篇章整整写了二个四季。

  在四十八个节气中,我来回穿行于山林、湿地、海洋、农村、渔村、眷村、茶园、庙宇、部落、街市之中,感受着台湾西南沿海的落日、潮汐、莲潭、盐田、鱼塭、潟湖,也着迷于东海岸太平洋的浩瀚深邃、峭壁纵谷的青森险要。我亲近了邵族、阿美族、布农族、赛德克族的生活,理解了他们的历史,也看到了差异的困境。登上合欢东峰、主峰、石门山,跨出了认识百岳的初阶。遇见了画房子的老荣民、编织茶寿的客家妇人、驾驶观光游艇的船长、软鞍的採茶妇、卖莲藕粉的老翁、七股驾驶游园车的昔日盐工……,我记得他们温暖善意的样子。那是台湾乡间纯朴热情的庶民脸谱。

  岛内行走。寻常、简单的地景,却拥有非常、不凡的风貌。

  当你开启了书页,阅读我写下的故事,不妨也找个时间,依照心情的节气去走走。或许我们会在彼此安静的游荡中,被同一处静谧的深刻撼动。这会是多奇妙的相逢。

图书试读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
春雷敲醒意念,也擂动思念的旅程。
上山找茶


茶园主人俐落地将沸水倒入壶中,摇壶静置数秒,又徐徐将茶汤依序倒入面前闻香小杯。他拈起杯缘,递香而来,热气氤氲蒸暖他的脸色,酡红的双颊洋溢着待客的和气。接过茶,我用指腹小心翼翼拿取一杯朴实的盛情。

茶的品种差异,我是不懂的。但自幼随父亲饮茶,却也喝出了同辈所不及的家教素养。父亲常说,我的嘴叼,爱恶分明,喜欢的频频称好,不爱的喝完一杯就说「饱了」。他爱带我四处去找茶、试茶,茶农老板只当我是一般喝茶解渴的小孩,他却很重视我的意见。接连试茶时,父亲会要我猜哪种茶较为高价,猜中了他总是乐得哈哈大笑,说我悟性高、品味好。猜错时,他也跟我站在同一阵线,疑惑地请教老板其中奥妙。耳濡目染之下,我渐渐知道品茶是一种雅兴。茶金的高下,未必全然等同于茶的好坏。如同千里马遇见伯乐,好茶也需懂它的人品尝,才能知其佳美之处。

「喝起来欢喜、顺喉,就是好茶。」父亲相信人与茶的遇合,少不了缘分牵引。能喝到一杯好茶,是一种福分;有坐下来品茶的工夫,是前世修为换来的福报。记忆所及,我们常于云深不知处的山间小路兜转半日,在雾气缭绕的重山叠壑中,寻路,找茶,探访深山横翠间的高人隐者。迷路是常有的事,这一弯,下一转,左岔或右拐,车行于雾起雾散之间,犹如悄然驶入迷蒙的神仙幻境。产业道路颠簸难行,时有积雨泥泞,甚或落石坍方,但这都无损父亲上山找茶的热情。

寻道问茶,他是任性潇洒的侠客,身边却又带着我这小女孩。我成了他的特征标记之一,老茶农记性奇佳,还跟父亲说:「这个囝仔你一定很惜命,每次都带她来。」父亲听了,只是笑。他说我天性「爱哭爱随路」,假使不让我跟出门,可能会记恨他一辈子。我当时沾沾自喜,颇为得意,因为姊妹四人中,我最依恋父亲,他似乎也最偏袒、包容我。我倚仗着老父疼宠稚女的爱,娇蛮地跟前跟后,管东管西,成为父亲如影随形的牵绊。

喝茶养性怡情,豁达、好客、乐天更是种茶人普遍的性格。鹿谷、梨山、名间、杉林溪、阿里山等,印象中,台湾中部处处皆有父亲寻访识得的朋友。山上朴实的种茶人,善良单纯,他们看来就像是邻家的叔伯姑婶,路见外来客,总是热情相待。我和父亲,往往像闯入桃花源中的武陵人,好多次都是迷途中偶遇殷勤问讯的茶农、採茶妇,指点迷津之余,还极度盛情邀我们到家里喝茶、吃饭。

像款待自家的亲朋好友,那真诚的情意不容推却。在泡一壶热茶之际,主人还会搜出家中各式茶点糖果聚在我面前桌上,抓一把让我揣在手心怀里,不时拉着我的手、摸摸我的头,像对孙女般慈祥疼爱。

我喜喝茶,不嗜吃茶点糖果,这让爷爷奶奶辈的主人惊奇连连:「怎么会有小孩爱喝老人茶,却不喜欢小朋友都爱吃的糖果呢?」频频对父亲夸赞:「这么小就晓得喝茶,怎么教的,不简单呢!」父亲爱向人称说我的喝茶初体验:「几千元的梨山茶,才泡好,就听见婴仔哇哇大哭,心想,给伊喝一小口看看。这一喝,不得了。差一点被老婆、老母扫地出门。彼时伊还未满岁……」,父亲绘声绘影说着他毫无育婴逻辑的荒唐行径,听得众人一边打量我,一边捧腹大笑。父亲也因而结识了许多「陶然共忘机」的茶友、农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不太擅长表达情感的人,也常常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旁人难以窥探。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惊讶地发现,许多作者所描述的感受,竟然与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那种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孤单,那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求,那种在独处时涌现的灵感与思考,都仿佛被作者一一捕捉,并用最恰当的文字呈现在我面前。这是一种强烈的共鸣,一种心灵的契合。我不再感到自己是唯一的“异类”,而是找到了同路人。这种“一个人流浪”的状态,在我的理解中,并非是孤独寂寞,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与世界保持独立思考的姿态。它让我明白,即便身处喧嚣,我们依旧可以拥有内心的宁静;即便身处人群,我们依旧可以保持独立的灵魂。这本书,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卸下伪装的角落,让我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脆弱与渴望,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

对于“流浪”这个词,我过往的印象总是与遥远的旅途、陌生的风景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个词的认知。它所倡导的“不必到远方”的流浪,是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深刻的探索。它关注的是我们周遭的世界,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更是我们内心的风景。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如何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事物。这种“小地方”的魅力,并非在于其地理位置的偏远,而在于其承载的故事,在于其蕴含的情感,在于其能够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常常因为追求“大”而忽略了“小”,因为向往“远”而错过了“近”。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的指南,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明白,即便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我们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满意义和色彩,只要我们愿意去感受,去发现,去热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并非来自跌宕起伏的情节,也非宏大叙事的震撼,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慰藉。它像是深夜里的一杯温茶,又像是疲惫时的一个温暖拥抱。我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真诚与热爱,那种对生活点滴的细腻体悟,那种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诚实剖析,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它没有教条式的说教,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只是以一种平等而亲近的方式,分享着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在独处中找到乐趣,如何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出无限的可能。这种“流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丰富,并非物质的堆砌,也并非空间的延展,而是内心的丰盈与满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自己的深度对话,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一种悄无声息的成长,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初读这本书名,便被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所吸引。“小地方”这三个字,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巷口的暖阳,让人瞬间联想到那些不经意间触碰到的生活细节,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故事的角落。而“一个人流浪,不必到远方”更是点睛之笔,它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真正的探索与发现,并非一定要踏遍万水千山,而是可以在我们熟悉的疆域内,用一颗敏感而好奇的心去重新丈量世界。我一直在思考,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被太多的“必须”和“应该”裹挟,渐渐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是否总在追逐着那些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却忽略了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这本书似乎在温柔地提醒我,停下奔波的脚步,放慢呼吸,去看看家门口那棵老树新发的嫩芽,去听听早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去感受每一次与陌生人短暂的擦肩而过所带来的微妙情绪。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足的渴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并尝试在平凡中寻找不凡的意义。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别致小院,每一页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却又异常醇厚的个人气息。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画面感,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段生动的场景,抑或是勾起一段深藏的情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细微之处的捕捉,比如雨滴落在窗棂上的节奏,午后阳光洒在地板上的斑驳光影,又或是街角一家小店里传来的咖啡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这份属于“小地方”的独特魅力。这种“不必到远方”的流浪,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选择,一种回归,是对内心深处声音的认真倾听。它鼓励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在那里静心栖息,观察、思考、体会。我常常在想,我们的人生,是否也如同这“小地方”一般,有着太多未被发掘的宝藏,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一把温柔的钥匙,开启了我对自我生活认知的全新视角,让我开始珍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日常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