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曆史學傢、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傢查莫斯基,
以優雅而生動的筆調,細數鋼琴詩人的生命軌跡。
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日,巴黎馬德蓮教堂聚集瞭一大群人,數百輛馬車把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停滯不動的車龍一路壅塞到協和廣場。巍峨的教堂猶如神殿,立麵上懸掛著幾塊黑絲絨,用銀綫綉著F. C.的字樣。教堂是憑票入場,那些弄不到半張票的人,就擠在宏偉的階梯上。
「正午時分,死神陰森的僕役抬著這位偉大藝術傢的棺木,現身在神殿入口。在此同時,蕭邦的仰慕者耳熟能詳的葬禮進行麯從詩歌席的壁龕轟然響起。與會者無不感到一陣死亡的顫慄,」法國詩人泰爾菲.高蒂耶迴憶。「至於我,我幻想自己能看到太陽變得蒼白,圓頂上的金箔染上一層邪惡的淺綠色調……」
他孤獨而憂鬱,在朋友與愛人的包圍照料下,仍舊情緒不穩,時而愉悅、時而惱怒;他纔華洋溢,後世的我們太過熟悉於他作麯傢的身份,但其實他更是一名偉大的鋼琴傢,他的每一場演奏會,不論是貴族、知識份子、文藝人士、甚至平貧百姓皆趨之若鶩。他的演奏技巧華麗而細膩,連李斯特都嫉妒;他的作品流行全歐洲,隻要有鋼琴的地方,就有他的樂譜;他是沙龍的寵兒、貴族的座上賓;他是鋼琴詩人,蕭邦。
蕭邦是十九世紀音樂界一顆耀眼的星星,他短暫的一生交織著藝術與愛。藝術,是他永恆追尋的真理,他不盲從流行,隻堅持於自己所創造的音樂型式;而對祖國、對摯友們、對情人深切的愛,則是他澎湃情感的齣口。他終其一生,為瞭藝術為瞭愛。
本書特色
歐洲著名曆史學傢查莫斯基寫下蕭邦的感情世界、與創作樂麯的心路曆程,其中參考瞭蕭邦本人的日記、書信往來、與喬治.桑的日記,讓蕭邦的生活曆曆在目。而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紀上半的巴黎,正是所謂的「美好年代」,歐洲的音樂傢、藝術傢、作傢與贊助藝術的貴族們聚集於此地,蕭邦及喬治.桑與文藝界人士多有來往,這本傳記也紀錄瞭當時精緻美好的沙龍文化。
作者簡介
亞當.查莫斯基 Adam Zamoyski
齣生於紐約的波蘭貴族後裔、曆史作傢。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皇後學院,精通英、法、波蘭文,擅長十九至二十世紀歐洲的文化研究,特彆是與其祖國波蘭曆史相關的主題。著作豐富,包括《Rite of Peace: The Fall of Napoleon and the Congress of Vienna》(和平的儀式:維也納會議與拿破崙的衰敗)、《Warsaw 1920》(華沙一九二○)、《The Last King of Poland》(波蘭最後的國王)等書。目前與畫傢妻子定居於倫敦。
譯者簡介
楊惠君
政治大學英語係碩士,從事翻譯多年,目前為專職翻譯,譯作豐富。
近年重要譯作如有《林肯律師》、《一分為二的童年》、《謀殺之心》、《完美的房子》與《建築的錶情》等書。
推薦文
理性與感性,盡在「絃外之音」!
文 / 邢子青(「愛樂電颱Philharmonic Radio」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初次聆聽蕭邦樂麯的朋友,大概很難以理性(sence)觀點麵對他的音符,因為他的唯美鏇律總是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感性(sensibility)之中,而多次接觸蕭邦的朋友,也很少有人會以理性角度剖析他的音樂,生怕壞瞭這麼美的音樂鏇律。
這就是蕭邦,有點若即若離,卻又讓人無法自拔!
在音樂史上,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嚮來被人冠上「鋼琴詩人」的稱號,他不以白紙黑字寫詩,卻在五綫譜上鋪陳齣無與倫比的詩意,無怪乎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會說,蕭邦並非活在人間的國度裏,而是活在詩意的夢境之中。他為鋼琴獨奏留下瞭將近兩百首樂麯,其中有的短則幾十秒,長則十幾分鍾,但每一首都綻放著珠玉般的光芒,也都展現瞭蕭邦的獨特氣質,甚至他的創作與彈奏風格,還帶給和他同時代、以及後代的音樂傢深刻影響,如果稱蕭邦是「鋼琴音樂史上的絕代大師」,一點也不為過。
坊間音樂書籍上的蕭邦畫像和照片,看起來氣質高貴、但臉上總是掛著一抹憂鬱,他的形體看來相當瘦弱,尤其到瞭晚年,更因為肺病的摧殘而弱不禁風,還不到四十歲的年紀,就提早退下人生舞颱,在他生命中許多讓人好奇的事蹟,就這麼突然畫上瞭問號與驚嘆號,隨之而起的,則是臆測與傳說。
世人對蕭邦的認識,大多來自他在花都巴黎度過的後半輩子、還有和比他年紀大上六歲的喬治桑(George Sand)之間一段緋聞,除此之外,蕭邦在少年時期展現的神童演奏纔華,還有青少年時期一段讓他刻骨銘心、卻沒有結果的愛情,似乎所知有限,但是這些經曆,在他往後的生命與演奏生涯當中,都有密切的關聯性。若要認識蕭邦,應該細說從頭。
蕭邦兩百週年誕辰之際,坊間有許多相關影音與書麵資料,但如果從生活層麵重新介紹蕭邦,對於本地愛樂者與讀者來說,這位作麯傢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陌生外國人。本書打破專業學術的藩籬,以平易近人的角度切入,帶我們跨越時空、再度身曆其境,重新走過蕭邦的生活、聽見他的音樂、參與他的生命!
在與蕭邦「敘舊」之前,建議您不妨先挑幾首他的作品聆聽一番,你會從音樂中體會到這位作麯傢的性格。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想必您會情不自禁地,想要聽遍所有蕭邦作品,更想聽聽他在音符背後暗藏的「絃外之音」
推薦文
浪漫的靈魂 - 蕭邦
文/颱北教育大學音樂係教授 鋼琴傢 張欽全
鍵盤樂器創作的概念與演奏風格在巴洛剋時期就已奠定瞭穩定的基礎。十七世紀後,作麯傢和演奏傢承襲瞭古代器樂大師所建立的基本原則,讓鍵盤音樂的脈動綿延發展。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與器樂型式的改革,鋼琴演奏的風格於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年代到達巔峰,而蕭邦,正是其中的靈魂人物。以一兩個標簽來說明並定位一個音樂傢的風格,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甚至有可能造成讀者的誤解。
在這本傳記中,由蕭邦的生平、為人、思想、情感、演奏與教學編織齣蕭邦豐富又多愁善感的傳奇,並使用淺顯易懂的語匯探究他的日常生活,徹底地揭開蕭邦的神秘麵紗,讓讀者得以一窺他的真麵貌。
作者以細膩的筆法描述蕭邦身為神童的成長過程,架構他所承接來自古代音樂大師的傳統,研究其音樂風格的基本技巧,並敘述他內心獨特而縴細的藝術品味。甚至連音樂的細節如歌唱式之彈法、句法、指法及手腕之運用都不放過,也仔細探討蕭邦如何利用手指歌唱。另一方麵,也詳細描述蕭邦如何將自己以鋼琴演奏傢的身分呈現於觀眾的麵前,且以蕭邦與親友之間的書信、日記記載,刻劃蕭邦內心對於鋼琴演奏的情感。如一八四一年時,他舉辦一場盛大的音樂會,詳實地刻畫齣他於前置作業時,他既不想貼海報、不想印節目單、也不要任何人談論此事的吹毛求疵與優柔寡斷的性格。
作者在書裏提到,蕭邦的音樂是西方音樂正典中最私密的語言,它超越瞭我們對人類所知的一切,把聽眾帶進一個精神世界,並以「音樂為革命主義的呈現」形容之。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愛好者不難發現,蕭邦的鋼琴作品是全世界大小音樂會上最常齣現的麯目,似乎也是最為普羅大眾接受的古典音樂。作者以清晰的語匯描繪齣超脫於曆史痕跡的蕭邦,並讓讀者們領悟到經典的永恆。
序言
打從蕭邦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兩百年過去瞭,然而他的遺愛彌漫在人間。他一手打造的寜靜革命對西方音樂造成瞭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他依然是極少數獲得最廣泛研究及尊敬的作麯傢。在許多人眼中,他是眾人膜拜的對象。然而大多數的人對他的生平、為人、思想和感情幾乎一無所知;他的公眾形象揉閤瞭多愁善感和誇張奇情,甜蜜而模糊。
本書的目的是繞過神話和傳奇,探究真實的日常生活,訴說他的生平故事,徹底揭露蕭邦其人其事。我在以前的一本書裏(一九七九年齣版)已經做過這個嘗試,既然這本書絕版多年,我決定更新內容,把新發現的資料納入考量,並顧及一九七九年以後問世的許多探討蕭邦生平某些層麵的精采研究。
我也認定其中某些層麵值得進一步探索。我覺得我應該用更多篇幅來說明這位作麯傢的健康情形,近年來,這已經成瞭專業研究的題材。同時我希望把他迴歸到他那個時代的知識和精神環境裏,自一九七九年迄今,我對當時的環境有瞭深入瞭解。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將原來的文本做齣全麵性的修正。因此,盡管我仍然沿用原本的研究角度,結構也沒有重大改變,但我相信這本書在許多方麵都與前書有所不同,故而將本書以新的書名發行問世。
亞當.劄莫伊斯基
二○○九年,倫敦
說實話,我原本是個對古典音樂瞭解甚少的人,甚至覺得會有些枯燥。但《為瞭藝術為瞭愛,蕭邦-2版》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沒有讓我感到任何閱讀上的壓力,反而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閑聊,分享著一段段關於蕭邦的故事。作者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仿佛我能親眼看到蕭邦在鋼琴前沉思,能感受到他創作時的那種投入。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蕭邦藝術風格形成過程的梳理,從波蘭民俗音樂的影響,到他對浪漫主義的理解與創新,都講得清晰而有條理。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蕭邦所處時代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這讓我更能理解他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不再是那個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的人瞭,反而開始主動去搜索蕭邦的樂麯,去細細品味那些我曾經錯過的美妙鏇律。這本書無疑是我打開古典音樂世界的第一扇窗,意義非凡。
评分這部《為瞭藝術為瞭愛,蕭邦-2版》就像一本精緻的畫冊,每一頁都充滿瞭色彩和情感。我一直覺得,瞭解一位藝術傢,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的作品,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引導我走進蕭邦的音樂世界。我不再隻是被動地聆聽,而是開始學會去“聽”故事,去“聽”情感,去“聽”那份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蕭邦對教學的態度,他對祖國的思念,以及他與朋友們的交往,都讓我感覺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傳說。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蕭邦一些經典作品時,所采用的比喻和聯想,它們總是能精準地觸碰到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對音樂産生新的理解和感悟。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和蕭邦進行一場跨越世紀的心靈交流,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為瞭藝術為瞭愛,蕭邦-2版》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獨特的。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簡直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境地。我常常被一些極富感染力的句子所打動,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畫麵,是聲音,是情感的具象化。書中對蕭邦情感生活的描繪,沒有絲毫的八卦和浮躁,而是以一種深沉而剋製的筆觸,展現瞭他與喬治·桑之間那種復雜而又深刻的愛戀,以及這種情感對他創作的巨大影響。我能感受到作者對蕭邦的理解是多麼透徹,他仿佛能夠洞悉蕭邦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而且,書中對於蕭邦作品的分析,也不是單純的音樂理論講解,而是從情感、意境、甚至是曆史文化背景齣發,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地理解其精妙之處。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如同蕭邦的音樂一樣,充滿瞭詩意和韻律感。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藝術”與“愛”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造就瞭一位不朽的音樂傢。
评分當我翻開《為瞭藝術為瞭愛,蕭邦-2版》,我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隻是想瞭解這位偉大的音樂傢。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它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詩意化的視角,深入剖析瞭蕭邦的創作動機和情感世界。我被那些描繪蕭邦童年、青年時期,以及他在巴黎的奮鬥經曆的文字深深吸引。那些關於他如何在睏境中堅持藝術理想,如何用音樂錶達內心的痛苦與喜悅的段落,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的掙紮與偉大。書中的音樂鑒賞部分更是點睛之筆,作者沒有使用晦澀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卻又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引導讀者去傾聽、去感受蕭邦的每一首作品。我常常在閱讀的同時,打開蕭邦的音樂,那種文字與鏇律的結閤,讓我獲得瞭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於生活,根植於情感,並最終迴饋於我們每一個人。
评分這本《為瞭藝術為瞭愛,蕭邦-2版》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音樂世界的一扇全新大門!我一直對古典音樂有些模糊的概念,但從這本書裏,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瞭蕭邦音樂的靈魂。他不僅僅是一個作麯傢,更像是一位情感的描繪者,用他指尖流淌齣的鏇律,講述著無盡的悲傷、熱烈的愛戀、以及對祖國深深的眷戀。書中的一些篇章,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時代的華麗舞廳,耳畔迴響著夜麯的低語;又或者置身於寜靜的夜晚,感受著練習麯中暗藏的激情與掙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讓我仿佛能看到蕭邦創作時的神情,聽到他彈奏時細微的呼吸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他與喬治·桑關係的探討,那種藝術與情感交織在一起的復雜而又動人的情愫,讓我對這位音樂巨匠有瞭更立體、更人性的認識。這本書不枯燥,它充滿瞭故事性,讀起來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紅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音樂、對藝術、對人生有追求的朋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