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历史学家、纽约时报的畅销作家查莫斯基,
以优雅而生动的笔调,细数钢琴诗人的生命轨迹。
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日,巴黎马德莲教堂聚集了一大群人,数百辆马车把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洩不通,停滞不动的车龙一路壅塞到协和广场。巍峨的教堂犹如神殿,立面上悬挂着几块黑丝绒,用银线绣着F. C.的字样。教堂是凭票入场,那些弄不到半张票的人,就挤在宏伟的阶梯上。
「正午时分,死神阴森的仆役抬着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棺木,现身在神殿入口。在此同时,萧邦的仰慕者耳熟能详的葬礼进行曲从诗歌席的壁龛轰然响起。与会者无不感到一阵死亡的颤慄,」法国诗人泰尔菲.高蒂耶回忆。「至于我,我幻想自己能看到太阳变得苍白,圆顶上的金箔染上一层邪恶的浅绿色调……」
他孤独而忧郁,在朋友与爱人的包围照料下,仍旧情绪不稳,时而愉悦、时而恼怒;他才华洋溢,后世的我们太过熟悉于他作曲家的身份,但其实他更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每一场演奏会,不论是贵族、知识份子、文艺人士、甚至平贫百姓皆趋之若鹜。他的演奏技巧华丽而细腻,连李斯特都嫉妒;他的作品流行全欧洲,只要有钢琴的地方,就有他的乐谱;他是沙龙的宠儿、贵族的座上宾;他是钢琴诗人,萧邦。
萧邦是十九世纪音乐界一颗耀眼的星星,他短暂的一生交织着艺术与爱。艺术,是他永恆追寻的真理,他不盲从流行,只坚持于自己所创造的音乐型式;而对祖国、对挚友们、对情人深切的爱,则是他澎湃情感的出口。他终其一生,为了艺术为了爱。
本书特色
欧洲着名历史学家查莫斯基写下萧邦的感情世界、与创作乐曲的心路历程,其中参考了萧邦本人的日记、书信往来、与乔治.桑的日记,让萧邦的生活历历在目。而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纪上半的巴黎,正是所谓的「美好年代」,欧洲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与赞助艺术的贵族们聚集于此地,萧邦及乔治.桑与文艺界人士多有来往,这本传记也纪录了当时精致美好的沙龙文化。
作者简介
亚当.查莫斯基 Adam Zamoyski
出生于纽约的波兰贵族后裔、历史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皇后学院,精通英、法、波兰文,擅长十九至二十世纪欧洲的文化研究,特别是与其祖国波兰历史相关的主题。着作丰富,包括《Rite of Peace: The Fall of Napoleon and the Congress of Vienna》(和平的仪式:维也纳会议与拿破崙的衰败)、《Warsaw 1920》(华沙一九二○)、《The Last King of Poland》(波兰最后的国王)等书。目前与画家妻子定居于伦敦。
译者简介
杨惠君
政治大学英语系硕士,从事翻译多年,目前为专职翻译,译作丰富。
近年重要译作如有《林肯律师》、《一分为二的童年》、《谋杀之心》、《完美的房子》与《建筑的表情》等书。
推荐文
理性与感性,尽在「絃外之音」!
文 / 邢子青(「爱乐电台Philharmonic Radio」资深节目制作及主持人)
初次聆听萧邦乐曲的朋友,大概很难以理性(sence)观点面对他的音符,因为他的唯美旋律总是让人不自觉地陷入感性(sensibility)之中,而多次接触萧邦的朋友,也很少有人会以理性角度剖析他的音乐,生怕坏了这么美的音乐旋律。
这就是萧邦,有点若即若离,却又让人无法自拔!
在音乐史上,萧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向来被人冠上「钢琴诗人」的称号,他不以白纸黑字写诗,却在五线谱上铺陈出无与伦比的诗意,无怪乎德国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会说,萧邦并非活在人间的国度里,而是活在诗意的梦境之中。他为钢琴独奏留下了将近两百首乐曲,其中有的短则几十秒,长则十几分钟,但每一首都绽放着珠玉般的光芒,也都展现了萧邦的独特气质,甚至他的创作与弹奏风格,还带给和他同时代、以及后代的音乐家深刻影响,如果称萧邦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绝代大师」,一点也不为过。
坊间音乐书籍上的萧邦画像和照片,看起来气质高贵、但脸上总是挂着一抹忧郁,他的形体看来相当瘦弱,尤其到了晚年,更因为肺病的摧残而弱不禁风,还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就提早退下人生舞台,在他生命中许多让人好奇的事蹟,就这么突然画上了问号与惊叹号,随之而起的,则是臆测与传说。
世人对萧邦的认识,大多来自他在花都巴黎度过的后半辈子、还有和比他年纪大上六岁的乔治桑(George Sand)之间一段绯闻,除此之外,萧邦在少年时期展现的神童演奏才华,还有青少年时期一段让他刻骨铭心、却没有结果的爱情,似乎所知有限,但是这些经历,在他往后的生命与演奏生涯当中,都有密切的关联性。若要认识萧邦,应该细说从头。
萧邦两百週年诞辰之际,坊间有许多相关影音与书面资料,但如果从生活层面重新介绍萧邦,对于本地爱乐者与读者来说,这位作曲家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陌生外国人。本书打破专业学术的藩篱,以平易近人的角度切入,带我们跨越时空、再度身历其境,重新走过萧邦的生活、听见他的音乐、参与他的生命!
在与萧邦「叙旧」之前,建议您不妨先挑几首他的作品聆听一番,你会从音乐中体会到这位作曲家的性格。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想必您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听遍所有萧邦作品,更想听听他在音符背后暗藏的「絃外之音」
推荐文
浪漫的灵魂 - 萧邦
文/台北教育大学音乐系教授 钢琴家 张钦全
键盘乐器创作的概念与演奏风格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十七世纪后,作曲家和演奏家承袭了古代器乐大师所建立的基本原则,让键盘音乐的脉动绵延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器乐型式的改革,钢琴演奏的风格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年代到达巅峰,而萧邦,正是其中的灵魂人物。以一两个标签来说明并定位一个音乐家的风格,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有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
在这本传记中,由萧邦的生平、为人、思想、情感、演奏与教学编织出萧邦丰富又多愁善感的传奇,并使用浅显易懂的语汇探究他的日常生活,彻底地揭开萧邦的神秘面纱,让读者得以一窥他的真面貌。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述萧邦身为神童的成长过程,架构他所承接来自古代音乐大师的传统,研究其音乐风格的基本技巧,并叙述他内心独特而纤细的艺术品味。甚至连音乐的细节如歌唱式之弹法、句法、指法及手腕之运用都不放过,也仔细探讨萧邦如何利用手指歌唱。另一方面,也详细描述萧邦如何将自己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呈现于观众的面前,且以萧邦与亲友之间的书信、日记记载,刻划萧邦内心对于钢琴演奏的情感。如一八四一年时,他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详实地刻画出他于前置作业时,他既不想贴海报、不想印节目单、也不要任何人谈论此事的吹毛求疵与优柔寡断的性格。
作者在书里提到,萧邦的音乐是西方音乐正典中最私密的语言,它超越了我们对人类所知的一切,把听众带进一个精神世界,并以「音乐为革命主义的呈现」形容之。身处于二十一世纪的音乐爱好者不难发现,萧邦的钢琴作品是全世界大小音乐会上最常出现的曲目,似乎也是最为普罗大众接受的古典音乐。作者以清晰的语汇描绘出超脱于历史痕迹的萧邦,并让读者们领悟到经典的永恆。
序言
打从萧邦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两百年过去了,然而他的遗爱弥漫在人间。他一手打造的宁静革命对西方音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他依然是极少数获得最广泛研究及尊敬的作曲家。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众人膜拜的对象。然而大多数的人对他的生平、为人、思想和感情几乎一无所知;他的公众形象揉合了多愁善感和夸张奇情,甜蜜而模煳。
本书的目的是绕过神话和传奇,探究真实的日常生活,诉说他的生平故事,彻底揭露萧邦其人其事。我在以前的一本书里(一九七九年出版)已经做过这个尝试,既然这本书绝版多年,我决定更新内容,把新发现的资料纳入考量,并顾及一九七九年以后问世的许多探讨萧邦生平某些层面的精采研究。
我也认定其中某些层面值得进一步探索。我觉得我应该用更多篇幅来说明这位作曲家的健康情形,近年来,这已经成了专业研究的题材。同时我希望把他回归到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和精神环境里,自一九七九年迄今,我对当时的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将原来的文本做出全面性的修正。因此,尽管我仍然沿用原本的研究角度,结构也没有重大改变,但我相信这本书在许多方面都与前书有所不同,故而将本书以新的书名发行问世。
亚当.札莫伊斯基
二○○九年,伦敦
这本《为了艺术为了爱,萧邦-2版》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乐世界的一扇全新大门!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些模糊的概念,但从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萧邦音乐的灵魂。他不仅仅是一个作曲家,更像是一位情感的描绘者,用他指尖流淌出的旋律,讲述着无尽的悲伤、热烈的爱恋、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书中的一些篇章,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的华丽舞厅,耳畔回响着夜曲的低语;又或者置身于宁静的夜晚,感受着练习曲中暗藏的激情与挣扎。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让我仿佛能看到萧邦创作时的神情,听到他弹奏时细微的呼吸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他与乔治·桑关系的探讨,那种艺术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而又动人的情愫,让我对这位音乐巨匠有了更立体、更人性的认识。这本书不枯燥,它充满了故事性,读起来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红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音乐、对艺术、对人生有追求的朋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当我翻开《为了艺术为了爱,萧邦-2版》,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想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诗意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萧邦的创作动机和情感世界。我被那些描绘萧邦童年、青年时期,以及他在巴黎的奋斗经历的文字深深吸引。那些关于他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艺术理想,如何用音乐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喜悦的段落,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伟大。书中的音乐鉴赏部分更是点睛之笔,作者没有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却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引导读者去倾听、去感受萧邦的每一首作品。我常常在阅读的同时,打开萧邦的音乐,那种文字与旋律的结合,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根植于情感,并最终回馈于我们每一个人。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是个对古典音乐了解甚少的人,甚至觉得会有些枯燥。但《为了艺术为了爱,萧邦-2版》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让我感到任何阅读上的压力,反而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闲聊,分享着一段段关于萧邦的故事。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仿佛我能亲眼看到萧邦在钢琴前沉思,能感受到他创作时的那种投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萧邦艺术风格形成过程的梳理,从波兰民俗音乐的影响,到他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与创新,都讲得清晰而有条理。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萧邦所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这让我更能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的人了,反而开始主动去搜索萧邦的乐曲,去细细品味那些我曾经错过的美妙旋律。这本书无疑是我打开古典音乐世界的第一扇窗,意义非凡。
评分《为了艺术为了爱,萧邦-2版》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常常被一些极富感染力的句子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画面,是声音,是情感的具象化。书中对萧邦情感生活的描绘,没有丝毫的八卦和浮躁,而是以一种深沉而克制的笔触,展现了他与乔治·桑之间那种复杂而又深刻的爱恋,以及这种情感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萧邦的理解是多么透彻,他仿佛能够洞悉萧邦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而且,书中对于萧邦作品的分析,也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讲解,而是从情感、意境、甚至是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其精妙之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如同萧邦的音乐一样,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与“爱”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造就了一位不朽的音乐家。
评分这部《为了艺术为了爱,萧邦-2版》就像一本精致的画册,每一页都充满了色彩和情感。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的作品,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走进萧邦的音乐世界。我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而是开始学会去“听”故事,去“听”情感,去“听”那份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萧邦对教学的态度,他对祖国的思念,以及他与朋友们的交往,都让我感觉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萧邦一些经典作品时,所采用的比喻和联想,它们总是能精准地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对音乐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萧邦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心灵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