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历史学家、纽约时报的畅销作家查莫斯基,
以优雅而生动的笔调,细数钢琴诗人的生命轨迹。
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日,巴黎马德莲教堂聚集了一大群人,数百辆马车把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洩不通,停滞不动的车龙一路壅塞到协和广场。巍峨的教堂犹如神殿,立面上悬挂着几块黑丝绒,用银线绣着F. C.的字样。教堂是凭票入场,那些弄不到半张票的人,就挤在宏伟的阶梯上。
「正午时分,死神阴森的仆役抬着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棺木,现身在神殿入口。在此同时,萧邦的仰慕者耳熟能详的葬礼进行曲从诗歌席的壁龛轰然响起。与会者无不感到一阵死亡的颤慄,」法国诗人泰尔菲.高蒂耶回忆。「至于我,我幻想自己能看到太阳变得苍白,圆顶上的金箔染上一层邪恶的浅绿色调……」
他孤独而忧郁,在朋友与爱人的包围照料下,仍旧情绪不稳,时而愉悦、时而恼怒;他才华洋溢,后世的我们太过熟悉于他作曲家的身份,但其实他更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每一场演奏会,不论是贵族、知识份子、文艺人士、甚至平贫百姓皆趋之若鹜。他的演奏技巧华丽而细腻,连李斯特都嫉妒;他的作品流行全欧洲,只要有钢琴的地方,就有他的乐谱;他是沙龙的宠儿、贵族的座上宾;他是钢琴诗人,萧邦。
萧邦是十九世纪音乐界一颗耀眼的星星,他短暂的一生交织着艺术与爱。艺术,是他永恆追寻的真理,他不盲从流行,只坚持于自己所创造的音乐型式;而对祖国、对挚友们、对情人深切的爱,则是他澎湃情感的出口。他终其一生,为了艺术为了爱。
本书特色
欧洲着名历史学家查莫斯基写下萧邦的感情世界、与创作乐曲的心路历程,其中参考了萧邦本人的日记、书信往来、与乔治.桑的日记,让萧邦的生活历历在目。而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纪上半的巴黎,正是所谓的「美好年代」,欧洲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与赞助艺术的贵族们聚集于此地,萧邦及乔治.桑与文艺界人士多有来往,这本传记也纪录了当时精致美好的沙龙文化。
作者简介
亚当.查莫斯基 Adam Zamoyski
出生于纽约的波兰贵族后裔、历史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皇后学院,精通英、法、波兰文,擅长十九至二十世纪欧洲的文化研究,特别是与其祖国波兰历史相关的主题。着作丰富,包括《Rite of Peace: The Fall of Napoleon and the Congress of Vienna》(和平的仪式:维也纳会议与拿破崙的衰败)、《Warsaw 1920》(华沙一九二○)、《The Last King of Poland》(波兰最后的国王)等书。目前与画家妻子定居于伦敦。
译者简介
杨惠君
政治大学英语系硕士,从事翻译多年,目前为专职翻译,译作丰富。
近年重要译作如有《林肯律师》、《一分为二的童年》、《谋杀之心》、《完美的房子》与《建筑的表情》等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