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宠论:神学与历史(神丛108)

恩宠论:神学与历史(神丛1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恩宠论
  • 神学
  • 历史
  • 基督教神学
  • 救赎论
  • 神学研究
  • 宗教
  • 神学著作
  • 改革宗神学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历史年代为经,以神学思想为纬,依序探讨恩宠论在教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重大挑战与转折,借此指出整个神学发展的面貌,并也尽可能与当今世代相容。

  全书共九章,分别就恩宠一字的希腊文字义、圣经中的恩宠观、早期东方教父着作中所流露的恩宠思想、奥斯定及多玛斯的恩宠观、马丁路德与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恩宠观,以及近代西方思潮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及启蒙运动下,所探究天主恩宠与人的自由之间的相关议题。

  本书最后,作者以当今的神学人学为基础,将恩宠思想做一系统性整合,使之与人的实际生活会通,而不致产生信仰与实际生活的疏离。更重要的是,不只基督徒有恩宠或恩宠经验,天主既然愿意所有人得救,祂也施予所有人如基督徒一样完整的恩宠经验。

探微索隐: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力、信仰与社会变迁 一部追溯西方文明基石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梳理并剖析自古典时代至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演变的核心脉络,重点关注权力结构、宗教观念、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哲学范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摒弃碎片化的叙事,力图构建一个宏观而又兼顾细节的分析框架,以揭示西方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构建其知识体系、道德准则与政治合法性。 第一部:轴心时代的奠基与古典遗产的重塑 (约公元前800年 - 公元476年) 第一章:城邦的兴衰与理性之光的初现 本章考察古希腊城邦(Polis)的独特政治形态——从松散的氏族社会向公民政治的艰难过渡。重点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内在张力与局限,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哲学和形而上学领域奠定的理性主义基础。我们深入探讨“正义”(Dikaiosyne)、“理念”(Idea)和“实践智慧”(Phronesis)等核心概念,如何在早期西方知识分子心中种下了对秩序与真理的永恒追问。 第二章:罗马的法治构建与帝国精神的扩张 本节将视角转向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时期的转型。我们考察罗马法(Jus Romanum)体系的建立过程,分析其如何通过法律条文将松散的地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重点讨论斯多葛主义(Stoicism)在罗马精英阶层中的流行及其对公职伦理和帝国统治思想的影响。同时,研究罗马国家权力形态的演变——从元老院到元首制(Principate)再到君主制(Dominate)——及其对个人自由观念的挤压。 第三章:边缘的兴起:早期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萌芽 在古典文明的余晖中,本章关注了自认为承载“启示”的犹太信仰体系如何发展,以及耶稣基督的教导如何在罗马帝国广阔的疆域内传播。我们详尽分析早期基督教会(Apostolic Church)在组织结构上的初步形成,以及他们如何面对帝国当局的迫害和异端的挑战,为后来的西方精神主体奠定基础。 第二部:中世纪的融合与神权政治的鼎盛 (约公元476年 - 1453年) 第四章:蛮族世界的重组与教会权力的代偿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一个权力真空期。本章聚焦于日耳曼部落的定居、文化适应以及新兴王权(如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过程。核心议题在于,在世俗权力衰弱之时,罗马教会如何巧妙地填补了行政、教育和道德权威的空白,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加洛林文艺复兴的短暂复苏,展现了对古典知识的初步“驯化”努力。 第五章:经院哲学的巅峰与知识的“制高点” 本节深入探讨11世纪至13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勃兴。通过对阿奎那《神学大全》的细致解读,我们分析了亚里士多德思想如何被系统地“纳入”基督教神学框架,以理性论证信仰的合理性。这一时期的大学(Universitas)作为知识生产中心的崛起,标志着一种不同于修道院传统的学术共同体的诞生,其内部对“自然”与“超自然”的界限划分,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科学探究。 第六章:教权与皇权的冲突:双重主权理论的博弈 中世纪盛期的政治生活充斥着教皇与皇帝(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权力斗争。本章详细考察了“叙任权之争”的深层动因,以及格里高利七世与腓特烈二世等关键人物的策略。讨论由此发展出的双重主权理论(如“太阳与月亮”的比喻),及其在限制任何单一世俗权力无限扩张中的历史作用。 第三部:现代性的分野与知识的革命 (约1453年 - 1789年) 第七章:人文主义的觉醒与世俗视角的回归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艺术风格的回归,更是世界观的根本性转移。本章分析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Humanists)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对古典文献的直接发掘(Ad Fontes),以及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批判。重点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政治实践与传统道德的彻底分野,开启了政治现实主义的传统。 第八章:宗教改革对权力版图与个人信仰的重塑 马丁·路德的“唯独信心”和“信徒皆祭司”的口号,对中世纪以来形成的教会等级制度构成了致命一击。本节分析了宗教改革如何从神学争议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欧洲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导致了德意志的诸侯化、英国的国教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宗教战争。它极大地强化了地方主权的概念,并对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彻底的私人化处理。 第九章:科学革命与理性主义的胜利 本章探讨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如何通过实验、数学和新的宇宙模型,系统性地颠覆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世界观。科学方法的胜利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既有权威(包括教会和古代哲人)的质疑能力。我们着重分析培根的归纳法和笛卡的尔的演绎法如何奠定了启蒙运动的认识论基础——即人类理性有能力独立理解和支配自然界。 第四部:启蒙的遗产与现代政治的困境 (约1789年 - 1914年) 第十章: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与主权理论的激辩 启蒙思想家们试图用理性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本章对比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在“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上的差异。特别关注卢梭的“公意”(Volonté Générale)概念,它如何为随后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激进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同时,探讨了孟德斯鸠对权力制衡的早期思考及其对美国宪政的影响。 第十一章:历史主义的兴起与意识形态的形成 面对科学的机械论倾向,19世纪初,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标志着对“过程”和“精神演进”的关注。本节分析了历史主义(Historicism)如何将国家、民族和文化视为有机发展的实体,并渗透到政治思辨中。接着,我们考察了作为对启蒙理性主义的回应,保守主义(如伯克)和激进社会主义(如马克思)如何分别构建了新的社会批判框架。 第十二章: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欧洲均势的瓦解 19世纪下半叶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作为主导政治意识形态走向极端的时期。本章分析了俾斯麦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如何以“铁与血”的方式重塑了欧洲的权力平衡。研究帝国主义的扩张逻辑,以及在技术进步的掩盖下,欧洲列强之间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加剧,为20世纪的巨大冲突埋下了伏笔。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当下的反思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线性进步史观,而是呈现了一系列连续的断裂与重组。西方思想史的价值,不在于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在于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法律和他们的理性工具,试图驯服和理解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通过审视这些历史上的关键抉择与思想模型,我们得以更清醒地辨识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结构性依赖与未竟的挑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iv 自序

1 绪论
9 第一章 导论:恩宠性经验与恩宠的信仰
37 第二章 圣经中的恩宠经验
65 第三章 早期教父的恩宠论
95 第四章 奥思定的恩宠观
133 第五章 圣多玛斯的恩宠观
167 第六章 马丁路德的恩宠观
199 第七章 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恩宠论
235 第八章 近代恩宠与自由之争论
273 第九章 结论:恩宠神学的系统整合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恩宠论:神学与历史》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恩宠”这一主题的独特洞察力。他并没有将恩宠仅仅视为神学词汇,而是将其置于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展现了恩宠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如何被理解、被体验、被争论。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时所展现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分散的神学思想和历史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勾勒出恩宠概念发展的清晰脉络。比如,他对恩宠在早期基督教殉道者群体中的体现,以及在中世纪修道院生活中的演变,都做了生动而深刻的描述。这些描述让我看到了恩宠不仅仅是抽象的神学理论,更是个体生命在面对苦难、诱惑和生命抉择时,所感受到的那股超乎寻常的力量。作者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使得这些古老的思想和历史场景,仿佛触手可及,引人深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恩宠并非只是简单的“神的礼物”,而是贯穿人类历史,影响个体生命的,一种深刻而神秘的存在。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神学领域的书籍都抱有一种既好奇又畏惧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晦涩难懂。然而,《恩宠论:神学与历史》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神学思想的丛林中穿梭,却丝毫不觉迷失。他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是对思想演变的深层挖掘。他如何阐释奥古斯丁关于恩宠的奠基性思想,如何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在恩宠论上的系统性建构,以及如何揭示宗教改革期间恩宠观的剧烈冲突,这些都展现了他对神学史的深刻理解。更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概念时,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即使是神学领域的初学者,也能逐步跟上他的思路。书中对于恩宠在人类自由与上帝主权之间的张力的探讨,更是触及了神学中最核心也是最引人深思的问题之一。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辩论,更是关乎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

评分

《恩宠论:神学与历史》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在于它对“恩宠”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广阔视野。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神学流派或教义体系,而是以一种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将恩宠的议题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与哲学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对不同神学传统中恩宠观的比较,如加尔文主义的“不可抗拒的恩典”与阿米尼乌斯主义对自由意志的强调,以及天主教关于圣事恩宠的论述,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然而,我更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恩宠在人类经验中的实际意义。恩宠是如何影响个体生命的选择?它如何在历史事件中显现?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恩宠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状态,塑造着历史的走向。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启发性,让我对“恩宠”这一词语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读到《恩宠论:神学与历史》这本书,实在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充满惊喜的体验。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而枯燥的神学探讨,没想到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恩宠这一抽象的概念,如同拨开迷雾般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恩宠的理解,并非停留在教义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追溯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呈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历史梳理时的细致入微,从早期教父们的思想,到中世纪经院神学的高峰,再到宗教改革时期激烈的争论,每一个时期都仿佛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不仅列举了重要的神学家和他们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思想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下进行解读,让我们理解为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人们会对恩宠有这样的理解和强调。这种将神学思辨与历史进程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得《恩宠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神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信仰历程的生动写照。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亲历了关于恩宠这一核心概念的不断探索与深化,这种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恩宠论:神学与历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神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信仰与人类境况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历史为经,神学为纬,编织出一幅关于“恩宠”的宏大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代恩宠观的细致剖析所吸引。例如,作者是如何将早期教会的恩宠理解与后来的系统神学区分开来的?他对中世纪天主教关于恩宠的圣事论述是如何理解的?以及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对于恩宠与信心关系的强调,又如何与天主教的观点形成尖锐的对立?作者并非停留在简单地介绍这些观点,而是深入分析这些思想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和个体生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历史与神学的双重视角,使得“恩宠”这一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探讨。书中关于恩宠与人类行为、与救赎关系、与教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关联,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对恩宠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