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该教什么?该如何教?为何要如此教?
第一本!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廖柏森教授领军,
针对国内翻译课程量身打造,结合基础理论与实务练习的教材。
「翻译该教什么?该如何教?为何要如此教?」针对这一连串疑问,师大翻译所廖柏森教授说:「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才能传承在地的翻译书写传统与思维型态,产出符合台湾本地阅读品味的译文。」
然而,目前市面上国人编制的翻译教科书寥寥可数,而且品质参差不齐;大陆或国外的相关书籍,又往往不能切合本土的需求。在长期仰赖外国学者的论述和译法的情况下,像类似「……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挥巨大的作用」、「……做出伟大的贡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等这类冗赘用字,已渗入我们的生活而不自觉。
教科书不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内容,用以传递领域知识,它还会反映一个文化的意识型态,传达社会的价值观和信念,让学生建构共同观念和集体记忆。有鑑于此,廖柏森教授发起多位兼具丰富翻译与教学经验的博士生,合力撰写了这本教科书,目标是「提升学习兴趣、奠定理论基础、熟悉从单词到多句的基本翻译技巧」。
为了达到以上三大目标,本书煞费苦心设计了不同的单元,从课前暖身到课中、课后的练习,皆以最轻松易懂的方式讲解,少用抽象术语,并且搭配大量生活化的例子与「翻译闹笑话」等单元,即使是自学者,也能透过本书逐步培养翻译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本书特色
■ 最专业的作者群
所有作者都具备丰富的翻译与教学经验,其中多位作者更在国内知名大专院校任教,因此能够在第一线体会翻译课程的上课需求,从而针对老师与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编写出最适合的教科书。
■ 兼顾理论与实务练习
本书第一章首先介绍基础的翻译理论,接着第二章分析比较中英文的特征,先掌握基本的概念后,再一一分项说明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并提供大量练习,达到理论与实务的完美平衡。
■ 易读易懂,初学、自学无障碍
说明清楚,少用抽象术语,多用实例,搭配练习、笑话等单元,让学习不枯燥乏味,在轻松的气氛中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增进翻译意识与翻译能力。
作者简介
廖柏森
美国纽约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外语教学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曾任台北大学应用外语学系副教授、交通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经济日报》国外新闻组编译、非凡电视台编译组组长等职。着有《英文研究论文写作指引》系列五册、《英文论文写作不求人》系列、《新闻英文阅读与翻译技巧》、《英语与翻译之教学》、《翻译教学论集》、《决胜英语搭配力》、《美国老师教你写出好英文》(合着)、《翻译教学实务指引》(合着),译有《有文法蓝皮书,你的英文就通了》、《英语学习策略完全教学手册》(合译)等书,并发表多篇中英学术论文。
欧冠宇
淡江大学英文系学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现从事翻译教学及实务工作,担任淡江大学英文系讲师、国防部《国防译粹》译者。曾任台湾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师,研究所及插大补习班翻译科目教师,营建署《国家公园季刊》英文译者暨编审,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译。译作包括《性感带出场》、《身体忧郁症》、《火线报导》、《伊拉克战争口述历史》、《心灵货币》、《一夜七次猫》等书。
李亭颖
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口笔译组硕士,现就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并同时任职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专责口译、笔译及礼宾工作。曾任民视新闻台编译,并兼任铭传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师。
吴硕禹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研究兴趣为符号学与翻译之关联。喜欢在学生、英语教师与自由译者等身分中探索语言符号的各种可能。曾获第三届兰阳文学奖散文类佳作。已出版作品包括译作《五个伤痕》、《微写作》、《他们在岛屿写作──杨牧》纪录片字幕翻译,以及英语教学着作《我的逊咖日记单字本》系列。
陈雅龄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辅仁大学翻译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与资讯科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目前为真理大学英美语文学系专任讲师,同时担任台湾高等法院口译员。译作有《真心告白》(医疗短片),淡水古蹟博物馆的《淡水旅游指南》,并曾协助淡水新兴国小进行校园网站英译工作。发表多篇中英学术论文。
张思婷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现就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并于台师大英语中心、世新大学英语系、内政部警政署担任翻译讲师,译作包括《教你读懂文学的27堂课》、《大亨小传》、《不完美主义者》、《自然瘦》、《心里住着狮子的女孩》、《让爱走进来》、《在河的尽头》、《解读经典摄影》、《摄影不能只靠直觉》、《暗处》、《利器》、《近代肖像意义的论辩》(合译)等十余本,并为资策会翻译国际参展短片。
游懿萱
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目前就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现任实践大学兼任讲师,并任教于各大英语补习班。曾获第一届林语堂文学翻译奖佳作。着有《会话王:交通通讯》、《会话王:衣着外表》系列、《全民英检初级写作能力测验》、佳音英语翰将系列讲义与测验卷(合着)。译有《自私的巨人》、《达文西机械》、《小口瓶的艺术》、《TOEFL iBT阶段式托福写作》、《究极英单12000 [2], [3], [4]》、《美丽的真相:宝拉教你破解138个「保养+医学美容」迷思》(合译)、《这辈子我该怎么过:超能灵媒教你从生命彩光中找出天命》等书。
刘宜霖
新加坡出生,土木工程系毕业,在建筑业任职近八年。目前就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近年来兼修梵文/巴利语,对佛学和禅学有浓厚兴趣,拟将佛学和禅学融入翻译研究中。译作有《我心是金佛》、《洞见最真实的自己》。
第一章翻译概述
1.翻译的定义
2.译者的翻译能力
3.翻译的标准
4.翻译的过程
5.翻译的学习资源
(1)中英线上辞典
(2)中英线上语料库
(3)百科全书
(4)线上翻译软体
(5)翻译期刊
(6)台湾翻译相关组织和考试
第二章中英语言比较
1.中英语序比较
(1)范围律
(2)时序律
(3)因果律
2.中英词性比较
(1)英文主词的特征
(2)中文主词的特征
(3)英文动词的特征
(4)中文动词的特征
(5)英文受词的特征
(6)中文受词的特征
(7)中英词类的翻译技巧
3.中英语态比较
(1)中文语态的特征
(2)英文语态的特征
(3)中英语态比较与翻译
4.中英思维比较
(1)中文思维的特征
(2)英文思维的特征
(3)中英思维逻辑的比较与翻译
第三章翻译方法与技巧
1.词语的翻译方法
(1)音译
(2)直译
(3)意译
(4)形译
2.单句的翻译方法
(1)句子对单词的影响
(2)增译法
(3)减译法
(4)词类转换
(5)正反表达法
(6)顺译法与逆译法
(7)被动语态译法
3.多句的翻译方法
(1)合句法
(2)分句法
(3)重组法
4.归化与异化译法
(1)影响语言形成的文化系统
(2)归化与异化概念
(3)电影片名与人名的归化与异化译法
(4)中英成语的归化与异化译法
参考解答
参考文献书目
作者序
人类文明的进展与全球文化的互动,都必须依靠知识的纵向传承与横向交流,而这种知识流传最主要的载具就是语言。不论是从古至今或者由内向外传播,只要和我们目前使用的语言有歧异,因而产生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就脱离不了翻译的中介活动,可见翻译是引进和输出知识,进而推动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利器,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但在历史的悠久长河中却往往为大众所忽略。
幸而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化趋势引领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直接带动各界对专业口笔译的需求,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翻译的研究推广也就一日千里,不但促使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成为一独立学门,更竞相设立翻译系所训练口笔译员。台湾很早就体认到这股翻译学习热潮,1988年辅仁大学就创立全国第一所翻译学研究所(2010年更名为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硕士班),之后1996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翻译研究所、长荣大学成立翻译学系,至2004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再设置博士班,我国的翻译教育从大学部至硕博士班的体系终告完备。截至2013年止,国内大学已有八所研究所提供翻译硕士学位(台大、台师大、辅仁、长荣、彰师大、高雄第一科大、文藻、暨南),两个翻译学系(长荣、文藻),其他开设翻译学程或课程的外文系所更是难以胜数,足证翻译课程极受到师生的重视欢迎。
然而在翻译课程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隐忧,尤其是翻译教材往往无法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国人编制的翻译教科书寥寥可数,而且品质参差不齐。在第一线教导中英翻译的教师迫于选择有限,只好使用从中国大陆(包括香港)进口或翻印的教材。在台湾可买到的大陆翻译教科书种类相当多,其中不乏理论与实务兼擅、严谨有系统的专着,这些书对于国内翻译教学发展的确有正面贡献。但是国内翻译观念的建立和译者的训练,不能仅只依赖大陆学者的论述和译法,甚至连译例用字都成为我们翻译教学的标准论述。我们的学生也不宜仅参考大陆的译家着作、译史译论,只会使用大陆的译名和语法来翻译。虽然笔者不愿使用「文化殖民」这种夸大的后现代词汇来形容这种现象,但是看到愈来愈多学生译出「……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挥巨大的作用」、「……做出伟大的贡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等译文时,还是不免惊出一身冷汗。为何台湾学子摒弃国内通行已久的简洁句型,反而採用对岸的冗赘用语而不自觉,我相信课堂内使用的大陆翻译教科书「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科书不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内容,用以传递领域知识,它还会反映一个文化的意识型态,传达社会的价值观和信念,让学生建构共同观念和集体记忆。翻译教科书也不例外,如大陆教科书常援引共产党政官员的谈话或文章作为译例,即可见一斑。笔者个人的立场是欢迎引进大陆的翻译教科书,可扩大我们对于大陆翻译现况的理解,也能促进国内译学的多元发展。事实上对岸的译学发展神速,教材的研发在质与量上皆有长足进步,有许多值得效法之处,本书的参考书目中也列有许多大陆学者的专着。不过笔者要强调的是,学生不能只读大陆的翻译教科书,我们对于翻译该教什么?该如何教?为何要如此教?也应该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才能传承在地的翻译书写传统与思维型态,产出符合台湾本地阅读品味的译文。
那为什么国内的翻译教科书如此缺乏呢?这可能跟高等教育的学术生态有关。大学里从事翻译教学的教授大多埋首研究和致力发表论文,以求通过升等或评鑑。编写教科书不仅旷日费神,对升等又无助益,难怪有志于此者几希。但优质教科书可为翻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引领学生正确的翻译观念与合理的技巧,在塑造并传承在地翻译文化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笔者忝为译研所教师,理不容辞当对国内翻译教学略尽棉薄之力。之前我曾针对新闻编译课写过《新闻英文阅读与翻译技巧》,另与台师大博士班同学合编《翻译教学实务指引:从15份专业教案开始》为翻译教师提供教案,许多教师对这两本书的反应都相当正面。而这本《英中笔译》则是再次和博士班同学合作,针对大学生学习英进中笔译的需求,编写适用的教科书。
这本书发源于台师大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的「翻译教学实务专题」,笔者身为授课教师,认为翻译教学的知识若只是在课堂上讲授传输给这些已身为大专教师或译者的博士生,效果其实有限。更有效的方式是採用社会建构论 (social constructivism) 的教学理念,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真实、有目的性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就是编写国内大专翻译课程亟需的教科书。在过程中这些博士生必须自主学习翻译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经由同侪讨论并观摩彼此编写的方法和作品,进而学习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译法。透过此种亲身经验所建构的知识,对他们才会产生实质的意义,而执行整个任务的过程和最后产出的作品,也都能提升他们对翻译教学的认知和技能。
在课堂上撰写这本教科书,修课的七位博士生加上我,共有八人成为当然作者。人多势众的好处是可以分担章节,按各人的专长兴趣来写作,缩短成书的时程。但副作用也不小,因为该课程只有一学期,在短短四个月内要完成一本教科书,实非易事。加上作者群个个身兼数职,许多人还要教课、做研究、出国发表论文、考博士资格考等,使得整个撰写过程处在极为紧迫的状态。而且博士班同学虽受过翻译学术训练并具备丰富翻译实务经验,但并非每人皆有写作教科书的经验,仍必须从大量尝试错误中学习成长。我们的做法是每个人先分配好章节,写完部分内容就马上在课堂上接受笔者和其他同学的批评指正,受挫之后埋首再写,写完又一再被批评和修订,像堕入一种无间的修订循环炼狱,无论在体力和精神上都是种折磨。但笔者身为教师,也只能视之为对博士生的身心训练,为他们将来只会更加严峻的学术生涯作准备。
另外,庞大的作者群中,每人各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翻译品味,要融冶于一炉产出协调的作品,没有想像中容易,需要时间和心力沟通磨合。因此我身为教师的角色相当接近一部戏的导演或合唱指挥,八位主角各自登场华丽演出,而我必须把各种唱腔化成和谐的曲调,但又不能完全抹煞个人的音高特长,这其实比自己唱独角戏还要繁琐困难。幸而作者群人多但不口杂,有志而能一同,教学相长的经验也让我受惠良多。
不论编书过程如何紧迫艰辛,那一场美好的仗我们已经打过,其中第一章〈翻译概述〉由我和刘宜霖执笔,第二章〈中英语言比较〉由张思婷和吴硕禹撰写,第三章〈翻译技巧〉则是由欧冠宇、游懿萱、李亭颖和陈雅龄编着,最后再由我增删修订全书内容并统整写作风格。
此书定位为基础级英进中笔译技能的大专教科书,使用对象为翻译系、英美文学系、应用英文系,以及翻译学程修习翻译课的学生。编写主旨在于提升大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增益其翻译观念与策略意识,并熟稔从单词到多句层次的翻译方法。我们也决定让这本书的内容与风格不要太过严肃,尽量少用抽象术语,避免与学生的距离太远;但也不宜太活泼简白,流于轻浮而不像一本大学用书。总之,希望这本书对学生而言是本易读易懂,又具坚实学术基础的大专教科书。
至于全书的架构,每章可包括以下几个单元:
1.「课前暖身」:借由翻译活动或问题来刺激学生思考,准备进入接下来要讨论的主题。
2. 「言归正传」:深入论述该节的主题,并提供译例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3. 「鲜学现卖」:针对刚学过「言归正传」中小节的内容,设计简单的练习,以保持学生鲜明的学习记忆。
4. 「脑力激盪」:针对「言归正传」整节的内容,请学生做回顾性的反思,可归类为「思考题」。
5. 「学以致用」:也是依据「言归正传」整节的内容做回顾性的练习,题数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应用所学来实践翻译技巧,可归类为「实作题」。
6. 「翻译小助教」:以专栏形式整理总结先前章节的学习内容,或提供额外的相关资讯、学习诀窍等,协助学生举一反三,扩增学习视野。
7. 「翻译闹笑话」:集结翻译相关的笑话、趣闻、轶事等,提振学生学习兴趣,在会心一笑中再打起精神学习。
我们衷心希望学生在读过这本书之后,除了提升自己的翻译观念和技巧之外,也会意识到其实翻译并不只是一项专业技能,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社会活动,值得进一步去亲近学习。而对于自学翻译的读者,本书也希望能成为一本入门的指引,就算没有教师在身旁督促指导,仍可以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笔译的知识和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现在这本教科书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说是国内唯一设有博士学位的台师大译研所对于翻译教学界的一个小小贡献。但因成书时间短促,加上集体创作整合不易,恐仍有疏漏缺失之处,欢迎各界不吝赐教斧正,共同为提升国内翻译教学品质和本土译学发展而努力。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
廖柏森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翻译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却总感觉瓶颈难以突破的在职译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速成”的翻译技巧,往往华而不实,真正能沉下心来,系统梳理理论,挖掘深层原理的书籍却少之又少。我期待《英中笔译1:基础翻译理论与技巧》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帮助我跳出惯性思维,重新审视和优化我的翻译过程。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语言背后文化差异、社会语境对翻译影响的章节,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一些翻译中的伦理问题,或者分析一些经典翻译案例的得失,甚至可以对翻译工具的使用提供一些理论指导,那将是我莫大的收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疲惫于日常翻译工作时,成为我一个可以反复咀嚼、静心学习的宝贵资源,帮助我提升翻译的“质感”,让我的译文更加精准、地道,同时也能体现出译者的思想深度。
评分在我看来,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英中笔译1:基础翻译理论与技巧》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项工作的核心要素。我是一名初学者,正在努力构建自己的翻译知识体系。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提供一套严谨而又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理解翻译的逻辑,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我希望它能够系统地介绍一些核心的翻译概念,例如信息对等、功能对等,以及不同类型的翻译策略,并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评估和改进自己的翻译,如何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如果书中能够强调翻译中的一些“禁区”,或者指出一些常见的翻译误区,并给出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翻译道路上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学翻译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精髓的读物。《英中笔译1:基础翻译理论与技巧》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颇具学术性,但我依然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文学翻译的魅力在于其艺术性和再创造性,它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原文的韵味、情感和风格,并将其 in the target language 中得以重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理解和处理文学作品中那些微妙的语言艺术,比如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甚至是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如果书中能够分析不同文学流派的翻译挑战,或者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翻译的策略,那将是极其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翻译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艺术。我期待它能激发我对于文学翻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能够在未来的阅读和尝试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去感受和表达文学的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而又不失亲和的气息,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清晰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是一名即将步入翻译行业的学生,在寻找能够夯实我理论基础的书籍时,这本书无疑是最吸引我的那一个。虽然我还未开始阅读,但单凭这第一印象,我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尤其看重书籍能否提供清晰、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以及是否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从书名来看,《英中笔译1:基础翻译理论与技巧》似乎能够满足我的这一需求。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翻译的殿堂,让我明白那些“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生硬的规则。我期待它能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翻译的核心概念,比如等效性、忠实与通顺的平衡、不同文体翻译的特点等等。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翻译练习,并配有详细的点评和修改建议,那就更好了,这样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我坚信,一本好的翻译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正确的翻译观。
评分我是一个对语言本身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常常会在阅读中思考,为什么同一种意思,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英中笔译1:基础翻译理论与技巧》这个书名,似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怎么翻”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样翻”的逻辑。我期待它能够从语言学的角度,比如句法结构、词汇语义、语用规则等方面,来解释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分析原文的深层结构和隐含意义,如何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恰当的转换,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词语替换。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语言现象的对比分析,比如那些在中文里很自然,但在英文中却难以直接对应,或者反之亦然的情况,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处理方案,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翻译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翻译的复杂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语言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