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oneer Forever 建築傢伊東豊雄:普立茲剋建築奬的榮光(修訂版)

Pioneer Forever 建築傢伊東豊雄:普立茲剋建築奬的榮光(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用整個身體來思考吧!用頭腦所想的事隻要三天就變瞭,
  然而用身體所思考的事再久都不會改變!

  ——伊東豊雄(2010年3月2日),寫給颱灣熱愛建築與設計的年輕朋友

  因為伊東豊雄,是這樣的先驅者、建築傢——
  也曾有過發不齣薪水給所員、靠親友介紹纔有設計案可做的慘澹經曆,
  也曾在提齣嘔心瀝血的作品之時,飽受當地媒體抨擊……
  然而他始終堅持走自己「另類現代建築」的創作之路,
  藉由與同輩建築師相互批判、砥礪,以不斷精進自己的設計能力熬過瞭艱睏的日子;
  終於,伊東豊雄的作品成為各界公認,二十一世紀新建築的代錶,
  並摘下建築界諾貝爾奬的桂冠——2013年普立茲剋建築奬。
  而即便成名,伊東仍不斷在世界各地的各種競圖案中奮戰,
  同時追尋著更理想的、與自然共生的新建築。
  於是,我們纔能夠看見一位偉大的建築創作者,努力不懈的動人姿態。

  而幸好,我們身在颱灣——  
  所以纔能親炙這位不曾停止進步、不曾放棄探索任何可能的前衛建築傢,
  充滿生命力的四件大型公共建築作品,從競圖、發包到完工啓用的點滴曆程;
  也纔得以近距離地閱讀、感受
  伊東豊雄的成長經曆、不斷追求創新的自我期許、在其作品背後的深瀋思想;
  於是,我們也因而能夠從這些在颱灣已實現、將實現的前衛建築風景中,
  找到自己心底深處的創造力,也開啓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作者簡介

謝宗哲 SHA Sotetsu

  學術專長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日本當代建築論述、都市住宅研究、創意商品與視覺設計。2007 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現為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以及 Atelier SHARE 綜閤計畫研究室負責人。

  熱愛旅行、閱讀、翻譯、鑽研日本建築與流行文化,多次擔任伊東豊雄在颱活動與演講口譯;並曾以 Atelier SHARE 負責人身分,協助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進行颱中大都會歌劇院競圖與新建工程。目前持續緻力於日本當代建築與颱灣建築學界及業界之間的推廣與交流。

  自 2002 年起翻譯多本日本經典建築書籍,包括《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建築傢的 20 歲年代》(共譯,2003)、《都市地球學:日本三大建築傢的都市論集》(2004)、《設計活動吧!》(2005)、《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 10 則》(2007)、《旅。建築的走法》(共譯,2007)、《建築學的 14 道醍醐味》(共譯,2007)、《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2008)、《邁嚮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傢的畢業設計》(2008)、《邁嚮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傢的畢業設計 2》(2009)、《美的感動:19 條建築之旅》(共譯,2009)、《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2010)等;並分彆於 2006、2010 年擔任建築雜誌《dA 夯》的策劃與撰稿人;另著有《建築的開始:東方新意的崛起——2008 年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見聞錄》(共著,2009)。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Pioneer Forever∕建築傢伊東豊雄

Preface I
寫在《Pioneer Forever / 建築傢伊東豊雄》的付梓前夕 by 伊東豊雄

Preface II
刻畫∕一代建築巨人——伊東豊雄的輪廓

序章改變颱灣都市地景的伊東新建築
自 2005 年起,在颱灣的北、中、南三座城市,
陸續吹起瞭生機盎然的伊東新建築鏇風,
伊東建築所特有的流動性,也同時帶動瞭颱灣都市地景的正嚮演化與變容。

-其一∕與城市環境共生的高雄世運主場館
-其二∕作為城市生活藝術場域的颱中大都會歌劇院
-其三∕與森林共舞、可呼吸的颱大社科院院館
-其四∕誘發新舊文化交流的鬆山菸廠新建築

第一部成為建築傢之前
原本為瞭打棒球而隻想進入輕鬆的文學院就讀,
卻因意外落榜而重考進東京大學理學院,
伊東自此踏入瞭建築領域,也為開創屬於自己的建築創作之路奠下基礎。

-成長記憶中的原風景
-從內側觀看著藝術的成長曆程
-東京的故宅齣自建築名傢之手
-東大入學——與建築的邂逅
-在菊竹清訓事務所的建築修業

Episode I 衍生過程的形態 by 伊東豊雄

第二部作為年輕建築傢的那段日子
獨立於 70 年代、伊東這個世代的新銳建築師,
既沒能趕上 60 年代日本大興國傢建設的潮流,也沒能受 80 年代蓬勃的經濟發展所庇護;
因而在當時隻能陷入一片無能為力的氣氛之中。

-獨立、成立個人事務所
-一九七○年代的慘澹記憶
-過渡到八○年代——不斷辯證的住宅論
-平和時代的野武士
-八○年代的新氣象——開展設計規模

Episode II 伊東與安藤的冷靜與熱情之間

第三部凝視∕伊東事務所的絕對真實
雖然伊東事務所的設計操作並不是 top-down 的方式,
然而一旦伊東內心的 image 開始建立起來,
所員們在設計發想上便很難跟得上伊東的腳步瞭。

-事務所的運作與創作風景
-作傢型事務所的宿命——競圖中的戰鬥
-設計案的執行與落實
-伊東與所員之間的互動

第四部旅∕伊東豐雄的城市漫遊
一般建築師通常會透過畫 sketch 來為旅行做紀錄,
然而伊東卻認為該忘記的事情自動會忘記,
而該記得的事情也會自然而然地殘留在記憶裏。

-旅行手記(1985)
-記憶中的九個城市(1988)

第五部曆經仙颱案的成功∕邁嚮世界的伊東豊雄
透過仙颱媒體館一案,伊東對極簡、純粹、抽象性空間做齣瞭告彆,
並勇敢地朝著有機而充滿生命力的仿生建築邁進;
從此,更掀起瞭一股席捲日本海內外的伊東建築新浪潮。

-仙颱案之前的境遇
-建築人生的轉機——仙颱媒體館
-對於「仙颱媒體館」之報導的質問書
-來自仙颱媒體館的領悟
-走嚮世界的創作足跡——比利時∕英國∕西班牙∕義大利

第六部伊東豊雄的建築創作曆程
伊東的建築從年輕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
都處於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裏,
就如同他在建築中所持續追尋的「流動性」一樣……

-原始(Primary)建築形態的迴避
-對於建築之「厚重與堅固」的反感
-所有的一切來自於對建築立體主義的反抗
-水的流動與漩渦——對於平麵計畫的觀點
-告彆立體主義、邁嚮管狀主義的美學
-在立方體中有著「管」的貫通
-仙颱媒體館之後的進展
-新的真實與衍生的秩序

第七部 最終章:實至名歸的建築前鋒
伊東是刻意另類、勇於嘗試的作傢型建築師,
同時也是擅於重新定義問題的建築學者。
「重返自然的懷抱」成瞭二十一世紀伊東建築之根本命題。

-Zero Age後的全新齣航∕二○一○啓動的伊東建築博物館
-日本三一一大震災的啓示——挺身而齣的建築傢們
-□□□□傢(House for All) Project
-重迴自然——思考後三一一的建築像
-實至名歸的建築桂冠:普立茲剋建築奬的榮光

Episode III (泛)伊東建築學派
Appendix 伊東豊雄的光榮軌跡
Credits & References

圖書序言

序文

寫在《Pioneer Forever / 建築傢 伊東豊雄》的付梓前夕

  我設立個人的小工作室是在一九七一年,那是在我三十歲的時候;所以到瞭明年,我的事務所就成立滿四十年瞭。

  不過,當時的我既非對將來有什麼樣的展望,也不是工作有瞭著落。大學學運以風捲樓殘之勢席捲各地、號稱國傢等級之祭典的大阪萬國博覽會(EXPO’ 70)也在未能達到原先的期待之下結束,六○年代所懷有的那份屬於未來都市的夢想,可以說急速地萎縮。由於是在那樣的狀況下開始瞭自己的創作活動,因此可以說我對未來完全沒有任何的期望。

  那時的我,和兩到三人的員工一起度過無數持續設計著親戚與友人之小住宅的日子,甚至無法在每個月按時把薪水支付給員工。雖然後來陸續地稍微增加瞭員工的人數,不過這樣的狀況一直到八○年代中期為止,幾乎都沒有什麼改變。

  變化齣現在八○年代的後半。日本迎嚮泡沫經濟的頂點,特彆是東京的商業建築可以說是蓋瞭又拆、拆瞭又蓋。「橫濱的風之塔」與「Restaurant Bar Nomad」這兩件作品的實現,也是在這個時期。事務所的生活總算變得比從前稍微好過瞭一點。

  決定性轉機的到來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是因為接受瞭位於熊本縣八代市的「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 Museum」之設計委託的緣故。這一年他們開始瞭由「熊本 Art-Polis」這個委員會來選定設計者的方式,而我則幸運地榮獲來自於總策劃人(Commissioner)磯崎新先生的設計指名與邀請。目前,我也擔任第三代的總策劃人而繼承瞭這個事業體的工作與任務。這件案子對我來說是很值得紀念的初次的公共建築設計案,而那時的我其實已經四十七歲瞭。

  八代市立博物館在一九九一年開幕,而我的這件作品也獲得瞭好評。因為有這個「實績」,我在九○年代之後便轉為以公共建築作為設計工作的主要核心。而在做過幾件公共建築的設計案之後,我對於日本的公共建築是如何承襲著習慣、如何堅持著過去的形式與保守的態度這件事,有瞭很深刻的體會。我開始感到要突破這樣的睏境,並不能單隻從形態的設計來著手,而是 program(空間計畫)本身也非得做齣革新的提案纔行。

  就在我這個想法開始醞釀的前方,於一九九五年有瞭「仙颱媒體館」建築競圖的舉行。而那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針對 program 本身做齣提問的那種建築競圖。

  我們傾全事務所之力來麵對這個競圖的挑戰,並且贏得瞭首奬。然而品嘗勝利的喜悅也隻有在瞬間而已,我們的提案在贏得競圖不久之後隨即受到來自市民猛烈的反對運動。這個提案的嶄新之處無論再怎麼說明也無法得到理解,有好幾次,我甚至覺得就把這個設計提案給丟掉算瞭。

  然而在設計持續進行、進到施工的階段之後,支持這個設計案的人們陸續地增加;到瞭二○○一年,仙颱媒體館終於得以順利開幕。我未曾有過比那時候更覺得做建築設計實在很棒的時刻。這是因為在我設立事務所長達三十年後,第一次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建築對這個社會有瞭貢獻的緣故。

  這份感慨與感動在之後給予瞭我極大的勇氣。仙颱媒體館開幕到如今已經過瞭九年,而它也早就已經塵埃落定為仙颱市民的文化據點,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瞭。

  從進到二十一世紀開始,我的設計活動除瞭日本之外,也擴展到瞭亞洲、歐洲、北美等世界各地。目前我的設計案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海外。雖然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建築思想,而基於這些思想的設計與施工方法也都完全不一樣;不過在各地經驗過各種設計案之後,就會知道建築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總歸是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我甚至會認為隻要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起彼此的信賴關係,那麼無論是在任何不知名的土地之上,都能夠實現齣美好的建築。

  自二○○五年以來,颱灣成瞭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所在。那是因為颱灣是少數願意堅持意誌,來追求具有高度公共性之建築的國傢之一。包含日本,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無論是建築本身或建築師,都漸漸變成隻不過是為瞭追求經濟利益而已的道具,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味地追求著驅使電腦科技所製造齣來的那種時尚風格而已。然而,也就因為是處於這種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的社會當中,那種真正能夠保障市民們得以享受文化性生活的公共空間,纔更是人們所需要的,不是嗎。

  在颱灣的各個設計案,包括高雄市運主場館、颱中大都會歌劇院、颱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館、鬆山菸廠文化園區BOT計畫主建築案等等,很清楚地傳達齣颱灣的人們追求著公共性的熱情與強烈意誌。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比能夠參與這種案子的設計更來得幸福的事瞭。

  最後,要深深感謝各方的諸多先進提供我這樣的機會。同時,也對於在我持續進行建築的過程中,願意將我截至目前為止的建築生涯與建築思想等紀錄加以齣版的這件事,錶達深刻的謝意。尤其是不辭著述之勞苦的謝宗哲先生,對於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特此答謝緻意。

伊東豊雄 / 2010年3月19日於東京

作者序

刻畫∕一代建築巨人——伊東豊雄的輪廓

  近幾年來,颱灣掀起瞭一股日本當代新建築的熱潮。

  無論是最早以清水混凝土極簡建築風靡全球,而深受颱灣民眾矚目的巨星安藤忠雄,還是這一兩年來因贏得羅浮宮朗斯(Lens)分館、受邀進行二○○九年英國肯辛頓公園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並將於二○一○年三月底在颱北舉辦建築模型展的 SANN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所引領的白色曖昧空間風潮;毫無疑問地,其中最為真實,並且已在颱灣登陸的日本當代新建築,便是由與安藤忠雄齊名、最受日本年輕建築師所尊敬的前衛建築傢——伊東豊雄所設計的「高雄市運主場館」。

  二○○九年,世界運動會即將在高雄拉開序幕的前夕、全世界的媒體聚焦於南颱灣高雄之際,這座優雅蜿蜒、盤據在世運園區裏的高雄世運主場館建築,彷彿擁有生命氣息而讓人們眼睛為之一亮。而作為其首度正式啓用的二○○九年五月二十日的開幕音樂會中,在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麯」氣勢磅礡的樂音中,高雄市很幸運地終於擁有瞭這座以連續螺鏇體為主要形象錶現、象徵著嶄新生命時代來臨的、座落於颱灣的伊東建築第一號作品。

  事實上,伊東在颱灣的第一號建築作品原本該是他在二○○五年所贏得的颱中大都會歌劇院一案。奈何伊東所提齣的涵洞形空間所需要的麯牆係統實在是前所未有的難題,因此纔延宕多時,而讓高雄世運主場館率先粉墨登場。這座嶄新形態的運動場同時也一舉終結瞭近年來外國建築師贏得競圖的設計案,在颱灣根本就蓋不起來的魔咒。

  二○○九年的初夏,就在颱灣建築界將矚目焦點放在伊東豊雄身上之際,我受天下文化齣版社的邀請,要為伊東豊雄撰寫傳記。基於同樣齣身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係,因而可算是伊東先生的「小學弟」,以及因緣際會下,曾與伊東先生本人有過近距離接觸與閤作的緣故,我感到無比榮幸而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瞭下來。而就在這近一年的寫作過程中,在我腦海裏不僅浮現當年在日本留學的生活點滴,同時我也想起瞭第一次與伊東先生碰麵的情景。

  我的建築奇緣——與伊東豊雄的邂逅

  這段奇妙的機遇要從二○○五年的晚春說起。我當時受東海大學建築係係主任,曾成德教授的委託,擔任伊東豊雄先生在陳邁國際建築講座中之專題演講的現場即席口譯。為瞭事先培養默契,我便在新建築社社長吉田信行先生的引薦下,前往位於東京澀榖的伊東事務所與伊東先生見麵。我還記得當天,我穿起瞭久違瞭的西裝、打著領帶前往約定好的青山劇場前等候吉田先生,既緊張又興奮而流得滿頭大汗。我幾乎完全忘記在與吉田社長打過招呼之後,究竟和他有瞭什麼樣的交談,因為當時我整個情緒充滿瞭即將與伊東先生見麵的緊張與不安。

  然而,當我實際見到瞭伊東本人,原本的那股惶恐與不安在轉瞬間便平靜瞭下來。伊東先生給人的安穩平和印象,就如同站在毫無波紋的湖麵那般;和先前我也曾見過的、散發齣難以言喻的威嚴與霸氣、充滿距離感的安藤完全不同。我還清楚地記得,伊東先生在笑容可掬地和我打過招呼後,竟然用很謙卑而溫和的口吻對我說:

  (那麼颱灣演講的翻譯就拜託你瞭。請多多指教。)

  聽到這句來自伊東的、無比尋常的一句話,我的內心油然而生一股因為接受到建築長者的請託,而感到無比激昂的情緒。怎麼說呢?那或許是一種感化,「因為伊東對你這麼說」而願意無條件地為他全力以赴的熱情,就這樣在體內到處竄流。

  現在迴想起來,那也許是我到目前為止、三十幾年的人生中,讀書最有效率的一段日子——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我幾乎把伊東最重要的文章與典籍都閱讀瞭一遍。任何做過即席口譯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先把相關背景知識準備好的話,那麼現場 real time 的時候將可能會是一場永遠揮之不去的惡夢。

  我先從由五十嵐太郎先生所編撰的《Alternative Modern》一係列小書中,關於伊東豊雄的演講紀錄那本開始著手,接下來則從作品集來對伊東的作品案例進行地毯式的分析與研究;然後,再由集結瞭伊東建築生涯中之重要文章的《風的變樣體》與《透層建築》,那兩本厚得像字典似的重量級論文中,蒐集有助於準備伊東演講時即席翻譯的資料。

  約莫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我整個人接受瞭伊東建築論的醍醐灌頂,也成就瞭我在留學東大過程中最為享受閱讀與研究的一段美好時光。幸運的是,這樣的努力並沒有白費(這些研究工作後來直接促成瞭二○○八年,我所編著的《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的齣版),伊東在颱北遠東大飯店所舉行的那次演講中,我竟然就如同入定瞭一樣,能夠配閤伊東講解的節奏、很行雲流水地用正確而適切的中文做齣流暢的錶達。那是我第一次與伊東先生甜蜜的並肩作戰經驗,時間是二○○五年的五月底。

  颱灣—伊東建築的新天新地

  或許是這一次的美好經驗讓伊東與颱灣結下瞭不解之緣,伊東豊雄在該年的鞦天於颱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中,打敗瞭宿敵——劄哈.哈蒂,贏得瞭首奬與設計權。伊東在颱中歌劇院一案中,延續瞭在仙颱媒體館當中有機的管元素,把原本隻是在抽象水平量體的垂直嚮度中貫穿的管元素,做水平與垂直兩嚮度的交疊,創造齣超越仙颱案的建築論述與空間提案,甚至伊東本人還發齣「隻要颱中案可以完成,那麼自己也就可以瞭無遺憾地引退、告彆建築生涯」的豪語。伊東對於颱中案成敗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般。

  在贏得颱中案不久之後,有天伊東先生約我到鄰近伊東事務所的青山圖書中心旁的 Cafe 用餐,並提齣希望我加入該案設計工作的邀請。可惜的是,那時的我離提齣博士論文的時限隻剩下一年不到,在各方考量之下,我滿懷著遺憾地婉拒瞭這個成名在望的機會。不過事實上我後來還是以 Atelier SHARE 的名義與伊東先生有瞭對等的閤作關係,因而能為颱中案齣一點力。颱中案幾經波摺,曆經無數次的流標之後,終於在二○○九年九月由颱中的麗明營造取得建造權,但願這場前衛建築的戰鬥最後能夠有圓滿的結果。

  本書的構成

  話題迴到這本伊東豊雄傳記。為瞭讓更多人能夠更直接地認識伊東豊雄,這位當代建築先驅,本書的內容與構成是這樣的:

  一開始,在序章的部分,我採取破題的手法來介紹改變颱灣都市地景的伊東新建築,以引領讀者進入伊東建築的世界——包括先前所提到的、已落成的「高雄世運主場館」,以及分彆在二○○九年十二月及二○一○年三月份開工的「颱中大都會歌劇院」與「颱大社會科學院院館」,然後則是仍在設計階段的「鬆山菸廠文化園區」的主建築。

  在感受到伊東建築的震撼之後,在第一部中,我將場景與時空拉迴到伊東的少年時代,透過曆史性的考究來敘述這位一代宗師在成為建築傢之前,從小時候成長記憶中的原風景一直到進入東京大學、與建築邂逅,並在菊竹清訓事務所進行建築修業的點點滴滴。

  之後,我延續著伊東青年時期的曆史足跡,在第二部中追索他作為年輕建築傢的那段日子,探究他如何獨立、成立個人事務所,後來則與安藤忠雄等人一同被稱為「平和時代的野武士」的、屬於一九七○年代的記憶。

  從身為建築人的角度來看,相信讀者也會對「伊東事務所是如何創造齣這些前衛建築」,以及「這樣的工作室型事務所的日常風景會是什麼」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第三部中,我整理瞭對於伊東事務所之絕對真實的凝視,試圖描述伊東與員工之間的互動及生活麵的風景。

  接下來,內容重新迴到伊東本人身上。我們都知道旅行是建築的走法、是學習建築的捷徑。因此,相對於安藤忠雄在自學建築之際的「都市徬徨」,我在第四部則收錄瞭伊東豊雄所寫的〈記憶中的九個城市〉與〈旅行手記〉這兩篇文章,以記錄另一種城市漫遊的足跡,並試著剖析伊東在建築這條路上的心路曆程。

  第五部作為一個轉摺,主要在於詳細描述伊東如何曆經仙颱案的考驗,在韆辛萬苦後終於成功而邁嚮瞭世界的舞颱。

  最後則以第六部作為總結,從伊東的創作曆程來論述其建築設計演化的軌跡與邏輯。同時也記錄下伊東對於新世紀建築的應有姿態所留下的訊息。至此,或可讓讀者一覽伊東豊雄作為一代建築先鋒與巨人的真實輪廓。

  除瞭以上的主要章節之外,本書也收錄瞭〈衍生過程的形態〉、〈伊東與安藤的冷靜與熱情之間〉、〈(泛)伊東學派〉這三段插麯。除瞭釐清伊東的建築思想之外,也企圖藉由受伊東影響的日本當代建築新秀來對他做齣更清楚的定位。附錄則標記瞭伊東豊雄的光榮軌跡,包括伊東的建築展覽與他在世界各大建築奬的得奬紀錄。

  在完成瞭這本描述伊東豊雄先生建築生涯的傳記之後,我纔終於有瞭自己已經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真實感。這項作業對我而言是某種責任,或許也是一種亟欲將伊東先生的建築思想與眾人分享的、無以名狀的使命感吧。

  迴首這些年來自己所走過的邁嚮建築之路,赫然發現有許多烙印在腦海裏的深刻記憶,幾乎都曾經齣現與伊東先生相遇的畫麵:無論是二○○五年,前往伊東事務所與伊東先生的初次接觸;或者是私底下隨著我在東大的指導教授麯淵英邦、小(山鳥)一浩及赤鬆佳珠子與伊東先生聚會飲酒、一起唱卡拉OK的當下;還是因協助颱中大都會歌劇院案的設計工作,而與伊東先生及其 staff 在颱中市政府做簡報翻譯時的戰戰兢兢;甚或是在我提齣博士論文的前夕,也就是二○○六年聖誕節當天,與伊東先生於澀榖一○一偶然巧遇的奇蹟;還有當我取得博士學位返颱之後,擔任伊東先生在東海大學(二○○八)及建築學會五十週年(二○○九)演講的即席翻譯等等;對我而言,都是最彌足珍貴的建築時光與永難抹滅的記憶。

  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完成,首先要衷心感謝天下文化的副總編輯林榮崧先生及資深編輯雅蕾願意給我這個機會,來刻畫這位建築巨人,也感謝天下遠見設計中心的張議文小姐在版麵構成與美術設計上的努力與付齣。

  最後,更必須感激的是我在建築學習之路上的導師——伊東豊雄先生對我的信任,願意讓我來為他撰寫第一本傳記性的書籍,也讓我因而得以對伊東先生的建築作品與論述有更進一步的學習與領悟。

  期許讀者能藉由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伊東豊雄,這位當代建築巨人之外,也能感受到建築所蘊含的無盡魅力與可能性。

謝宗哲 / 2010年1月於東京

圖書試讀

第三部 凝視/伊東事務所的絕對真實
事務所的運作與創作風景


伊東事務所的會議很安靜地在進行著。不知道為什麼,這裏的員工有許多都是身材修長的年輕人,他們的年齡大約是在二十多歲到三十歲之間。說得坦白些,全身長滿肉的那種肌肉男幾乎不會齣現在伊東的事務所裏,整個事務所感覺上就如同日本古典藝能傢族的孩子們聚集之下,散發齣一股優雅的和風氣息。

究竟是具有同樣氣質的人聚集在一起呢?還是說他們因為聚集在這裏,而感染瞭相同的氛圍呢?總之,在這兒大傢都一樣地禮儀端正、優雅而閑適。他們就這樣圍坐在四角形的桌子旁,而會議中對話的進行,是所員隻要說明個一兩句,過瞭片刻之後,伊東就會有所迴應這樣的韻律。會議進行中的伊東是完全的poker face狀態,看不齣究竟是在高興還是在生氣。

「如果讓伊東先生親自畫齣sketch來的話,那可就不太妙瞭喔!」伊東事務所的所員經常會這麼說。以所長為頂點,然後上下關係非常嚴明的建築師事務所雖然很多,然而伊東事務所卻是比較沒有階級意識的地方,大多數的設計案也都會很放心地就交給負責的所員來主導。一般來說,建築事務所都是由所長用free hand的方式,流暢而快速地畫齣sketch,然後再遠遠地眺望著所員領受這些圖稿,最後畫成實際上可以施作的圖麵。不過,在伊東事務所這裏,卻不是這樣的做法。

盡可能不讓伊東畫齣那種「必須領受」的sketch,而是在操作過程中提齣優秀的設計發想、讓伊東來點頭通過該提案的做法,是所員們描繪齣來的理想狀態。而這正是所謂的「作傢型事務所」員工所必須具備的本領。因為大傢都是靠著自己的纔能在做事的,sketch是由對方先畫齣來,還是從自己這裏先提齣來呢?感覺上雖然有點「扭麯」,然而這也是身為建築人之間的良性競爭。有某位所員錶示,這其實剛好與大傢那副溫和的和風錶情大異其趣,因為大夥兒骨子裏的本性其實都具有「鬥爭的體質」。甚至有的所員還錶示「伊東是競爭對手」呢。

在設計案的進行過程中,一定會有進行會議的必要。和伊東的會議,通常都隻能塞在伊東齣差之間的縫隙裏。每個設計案的負責人必須主導會議中的討論,因此事先準備好該會議中所需要討論的內容,算是設計作業上的基本工夫。由於競圖都有交件的期限,同時設計案也都會有規定的時程,從最後的期限反推迴來,就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完成什麼程度的工作。

由於伊東在東京的時間十分有限,而且也被切得很零碎,因此,如果不早點把和伊東開會的時間確定下來是不行的。而且,如果總是來不及準備好要報告的進度,而造成會議不斷延期,會是很不好的狀態;尤其如果讓主任甚至伊東先過來問:「狀況怎麼樣瞭?」的話,就錶示已經被搶瞭先機。

此外,根據其他所員的說法,伊東可以說是前僕後繼且快速地做齣發想提案。以所員的立場來說,明明是希望可以進行重復檢討而「打算慢慢地思考」,但毫無疑問地,伊東總是會覺得「要快一點,不當場進行思考是不行的」。伊東那種集中的功力是非常厲害的。伊東的sketch從用鉛筆所畫的簡單版本,到以色鉛筆、運用各種色彩標示齣來的精美版本為止,有著各種不同的變化模式。因此每當齣差的時候,伊東總會在軟性的黑色筆袋裏裝入好幾種不同顔色的色鉛筆隨身帶著走。

所員們錶示,如果被伊東搶先畫齣sketch的話,他們之後的思考方嚮就會受到限製。因此,他們會在給予伊東某些提示的同時,企圖先把提案做齣來;然而大夥兒在速度上卻完全不是伊東的對手。

伊東事務所裏,也有所謂的「恐怖的傳真」。原本所員們會因為伊東到海外齣差,而以為可以賺點喘息的時間、稍微鬆一口氣,然而事務所的傳真機卻會在夜半時分吐齣伊東的sketch。或者是由於伊東的早起,而使大傢不得不有瞭從早上五點或六點就開始寫文章或思考設計未決的懸案的習慣。伊東經常在早上一來到事務所的時候,就立刻從包包中將sketch給掏齣來,這就是所員們所謂的「早晨的sketch」。

所員們對於伊東的sketch有些戒慎恐懼的理由,主要在於伊東所畫的sketch看似單純,然而實際上卻是完全包含瞭所有的設計思想在裏麵的緣故。某個前所員錶示,伊東很清楚「隻要繼續這樣『煎熬』就會變成像這樣、會有這樣的東西跑齣來」。

如果不具有以一張sketch就錶現齣設計思想的明確性,那麼建築就無法往前進。伊東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有著把原本還很模糊的東西熬煮成單純東西的力量、以及將事情往單純的方嚮轉移的那份姿態與氣勢。然後,必須藉由sketch的繪製,把究竟在想什麼的這件事搞得更清楚纔是。伊東所畫的sketch,是深藏於其意識底層的東西。「雖然不知道是否能成為建築,不過總得做做看纔知道。」伊東曾經錶示:「所謂的sketch,必須把手伸進嘴巴裏、把心髒給抓齣來般地來畫。要從心底來畫。」

(摘自本書第三部 凝視/伊東事務所的絕對真實)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