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个身体来思考吧!用头脑所想的事只要三天就变了,
然而用身体所思考的事再久都不会改变!
——伊东豊雄(2010年3月2日),写给台湾热爱建筑与设计的年轻朋友
因为伊东豊雄,是这样的先驱者、建筑家——
也曾有过发不出薪水给所员、靠亲友介绍才有设计案可做的惨澹经历,
也曾在提出呕心沥血的作品之时,饱受当地媒体抨击……
然而他始终坚持走自己「另类现代建筑」的创作之路,
借由与同辈建筑师相互批判、砥砺,以不断精进自己的设计能力熬过了艰困的日子;
终于,伊东豊雄的作品成为各界公认,二十一世纪新建筑的代表,
并摘下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桂冠——2013年普立兹克建筑奖。
而即便成名,伊东仍不断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竞图案中奋战,
同时追寻着更理想的、与自然共生的新建筑。
于是,我们才能够看见一位伟大的建筑创作者,努力不懈的动人姿态。
而幸好,我们身在台湾——
所以才能亲炙这位不曾停止进步、不曾放弃探索任何可能的前卫建筑家,
充满生命力的四件大型公共建筑作品,从竞图、发包到完工启用的点滴历程;
也才得以近距离地阅读、感受
伊东豊雄的成长经历、不断追求创新的自我期许、在其作品背后的深沈思想;
于是,我们也因而能够从这些在台湾已实现、将实现的前卫建筑风景中,
找到自己心底深处的创造力,也开启对未来的无限想像。
作者简介
谢宗哲 SHA Sotetsu
学术专长为建筑设计、建筑理论、日本当代建筑论述、都市住宅研究、创意商品与视觉设计。2007 年取得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现为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专任助理教授、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以及 Atelier SHARE 综合计画研究室负责人。
热爱旅行、阅读、翻译、钻研日本建筑与流行文化,多次担任伊东豊雄在台活动与演讲口译;并曾以 Atelier SHARE 负责人身分,协助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竞图与新建工程。目前持续致力于日本当代建筑与台湾建筑学界及业界之间的推广与交流。
自 2002 年起翻译多本日本经典建筑书籍,包括《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建筑家的 20 岁年代》(共译,2003)、《都市地球学:日本三大建筑家的都市论集》(2004)、《设计活动吧!》(2005)、《伊东丰雄的建筑冒险记 10 则》(2007)、《旅。建筑的走法》(共译,2007)、《建筑学的 14 道醍醐味》(共译,2007)、《伊东豊雄建筑论文选:衍生的秩序》(2008)、《迈向建筑的轨迹——日本建筑家的毕业设计》(2008)、《迈向建筑的轨迹——日本建筑家的毕业设计 2》(2009)、《美的感动:19 条建筑之旅》(共译,2009)、《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2010)等;并分别于 2006、2010 年担任建筑杂志《dA 夯》的策划与撰稿人;另着有《建筑的开始:东方新意的崛起——2008 年第十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见闻录》(共着,2009)。
Pioneer Forever∕建筑家伊东豊雄
Preface I
写在《Pioneer Forever / 建筑家伊东豊雄》的付梓前夕 by 伊东豊雄
Preface II
刻画∕一代建筑巨人——伊东豊雄的轮廓
序章改变台湾都市地景的伊东新建筑
自 2005 年起,在台湾的北、中、南三座城市,
陆续吹起了生机盎然的伊东新建筑旋风,
伊东建筑所特有的流动性,也同时带动了台湾都市地景的正向演化与变容。
-其一∕与城市环境共生的高雄世运主场馆
-其二∕作为城市生活艺术场域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
-其三∕与森林共舞、可唿吸的台大社科院院馆
-其四∕诱发新旧文化交流的松山菸厂新建筑
第一部成为建筑家之前
原本为了打棒球而只想进入轻松的文学院就读,
却因意外落榜而重考进东京大学理学院,
伊东自此踏入了建筑领域,也为开创属于自己的建筑创作之路奠下基础。
-成长记忆中的原风景
-从内侧观看着艺术的成长历程
-东京的故宅出自建筑名家之手
-东大入学——与建筑的邂逅
-在菊竹清训事务所的建筑修业
Episode I 衍生过程的形态 by 伊东豊雄
第二部作为年轻建筑家的那段日子
独立于 70 年代、伊东这个世代的新锐建筑师,
既没能赶上 60 年代日本大兴国家建设的潮流,也没能受 80 年代蓬勃的经济发展所庇护;
因而在当时只能陷入一片无能为力的气氛之中。
-独立、成立个人事务所
-一九七○年代的惨澹记忆
-过渡到八○年代——不断辩证的住宅论
-平和时代的野武士
-八○年代的新气象——开展设计规模
Episode II 伊东与安藤的冷静与热情之间
第三部凝视∕伊东事务所的绝对真实
虽然伊东事务所的设计操作并不是 top-down 的方式,
然而一旦伊东内心的 image 开始建立起来,
所员们在设计发想上便很难跟得上伊东的脚步了。
-事务所的运作与创作风景
-作家型事务所的宿命——竞图中的战斗
-设计案的执行与落实
-伊东与所员之间的互动
第四部旅∕伊东丰雄的城市漫游
一般建筑师通常会透过画 sketch 来为旅行做纪录,
然而伊东却认为该忘记的事情自动会忘记,
而该记得的事情也会自然而然地残留在记忆里。
-旅行手记(1985)
-记忆中的九个城市(1988)
第五部历经仙台案的成功∕迈向世界的伊东豊雄
透过仙台媒体馆一案,伊东对极简、纯粹、抽象性空间做出了告别,
并勇敢地朝着有机而充满生命力的仿生建筑迈进;
从此,更掀起了一股席卷日本海内外的伊东建筑新浪潮。
-仙台案之前的境遇
-建筑人生的转机——仙台媒体馆
-对于「仙台媒体馆」之报导的质问书
-来自仙台媒体馆的领悟
-走向世界的创作足迹——比利时∕英国∕西班牙∕义大利
第六部伊东豊雄的建筑创作历程
伊东的建筑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
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里,
就如同他在建筑中所持续追寻的「流动性」一样……
-原始(Primary)建筑形态的回避
-对于建筑之「厚重与坚固」的反感
-所有的一切来自于对建筑立体主义的反抗
-水的流动与漩涡——对于平面计画的观点
-告别立体主义、迈向管状主义的美学
-在立方体中有着「管」的贯通
-仙台媒体馆之后的进展
-新的真实与衍生的秩序
第七部 最终章:实至名归的建筑前锋
伊东是刻意另类、勇于尝试的作家型建筑师,
同时也是擅于重新定义问题的建筑学者。
「重返自然的怀抱」成了二十一世纪伊东建筑之根本命题。
-Zero Age后的全新出航∕二○一○启动的伊东建筑博物馆
-日本三一一大震灾的启示——挺身而出的建筑家们
-□□□□家(House for All) Project
-重回自然——思考后三一一的建筑像
-实至名归的建筑桂冠:普立兹克建筑奖的荣光
Episode III (泛)伊东建筑学派
Appendix 伊东豊雄的光荣轨迹
Credits & References
序文
写在《Pioneer Forever / 建筑家 伊东豊雄》的付梓前夕
我设立个人的小工作室是在一九七一年,那是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所以到了明年,我的事务所就成立满四十年了。
不过,当时的我既非对将来有什么样的展望,也不是工作有了着落。大学学运以风卷楼残之势席卷各地、号称国家等级之祭典的大坂万国博览会(EXPO’ 70)也在未能达到原先的期待之下结束,六○年代所怀有的那份属于未来都市的梦想,可以说急速地萎缩。由于是在那样的状况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因此可以说我对未来完全没有任何的期望。
那时的我,和两到三人的员工一起度过无数持续设计着亲戚与友人之小住宅的日子,甚至无法在每个月按时把薪水支付给员工。虽然后来陆续地稍微增加了员工的人数,不过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八○年代中期为止,几乎都没有什么改变。
变化出现在八○年代的后半。日本迎向泡沫经济的顶点,特别是东京的商业建筑可以说是盖了又拆、拆了又盖。「横滨的风之塔」与「Restaurant Bar Nomad」这两件作品的实现,也是在这个时期。事务所的生活总算变得比从前稍微好过了一点。
决定性转机的到来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是因为接受了位于熊本县八代市的「八代市立博物馆—未来之森 Museum」之设计委託的缘故。这一年他们开始了由「熊本 Art-Polis」这个委员会来选定设计者的方式,而我则幸运地荣获来自于总策划人(Commissioner)矶崎新先生的设计指名与邀请。目前,我也担任第三代的总策划人而继承了这个事业体的工作与任务。这件案子对我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初次的公共建筑设计案,而那时的我其实已经四十七岁了。
八代市立博物馆在一九九一年开幕,而我的这件作品也获得了好评。因为有这个「实绩」,我在九○年代之后便转为以公共建筑作为设计工作的主要核心。而在做过几件公共建筑的设计案之后,我对于日本的公共建筑是如何承袭着习惯、如何坚持着过去的形式与保守的态度这件事,有了很深刻的体会。我开始感到要突破这样的困境,并不能单只从形态的设计来着手,而是 program(空间计画)本身也非得做出革新的提案才行。
就在我这个想法开始酝酿的前方,于一九九五年有了「仙台媒体馆」建筑竞图的举行。而那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针对 program 本身做出提问的那种建筑竞图。
我们倾全事务所之力来面对这个竞图的挑战,并且赢得了首奖。然而品尝胜利的喜悦也只有在瞬间而已,我们的提案在赢得竞图不久之后随即受到来自市民勐烈的反对运动。这个提案的崭新之处无论再怎么说明也无法得到理解,有好几次,我甚至觉得就把这个设计提案给丢掉算了。
然而在设计持续进行、进到施工的阶段之后,支持这个设计案的人们陆续地增加;到了二○○一年,仙台媒体馆终于得以顺利开幕。我未曾有过比那时候更觉得做建筑设计实在很棒的时刻。这是因为在我设立事务所长达三十年后,第一次实际感受到自己的建筑对这个社会有了贡献的缘故。
这份感慨与感动在之后给予了我极大的勇气。仙台媒体馆开幕到如今已经过了九年,而它也早就已经尘埃落定为仙台市民的文化据点,融入市民的生活当中了。
从进到二十一世纪开始,我的设计活动除了日本之外,也扩展到了亚洲、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目前我的设计案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海外。虽然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筑思想,而基于这些思想的设计与施工方法也都完全不一样;不过在各地经验过各种设计案之后,就会知道建筑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总归是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我甚至会认为只要人和人之间能够建立起彼此的信赖关系,那么无论是在任何不知名的土地之上,都能够实现出美好的建筑。
自二○○五年以来,台湾成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所在。那是因为台湾是少数愿意坚持意志,来追求具有高度公共性之建筑的国家之一。包含日本,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受市场经济所支配,无论是建筑本身或建筑师,都渐渐变成只不过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已的道具,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味地追求着驱使电脑科技所制造出来的那种时尚风格而已。然而,也就因为是处于这种受市场经济所支配的社会当中,那种真正能够保障市民们得以享受文化性生活的公共空间,才更是人们所需要的,不是吗。
在台湾的各个设计案,包括高雄市运主场馆、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馆、松山菸厂文化园区BOT计画主建筑案等等,很清楚地传达出台湾的人们追求着公共性的热情与强烈意志。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比能够参与这种案子的设计更来得幸福的事了。
最后,要深深感谢各方的诸多先进提供我这样的机会。同时,也对于在我持续进行建筑的过程中,愿意将我截至目前为止的建筑生涯与建筑思想等纪录加以出版的这件事,表达深刻的谢意。尤其是不辞着述之劳苦的谢宗哲先生,对于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特此答谢致意。
伊东豊雄 / 2010年3月19日于东京
作者序
刻画∕一代建筑巨人——伊东豊雄的轮廓
近几年来,台湾掀起了一股日本当代新建筑的热潮。
无论是最早以清水混凝土极简建筑风靡全球,而深受台湾民众瞩目的巨星安藤忠雄,还是这一两年来因赢得罗浮宫朗斯(Lens)分馆、受邀进行二○○九年英国肯辛顿公园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并将于二○一○年三月底在台北举办建筑模型展的 SANN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所引领的白色暧昧空间风潮;毫无疑问地,其中最为真实,并且已在台湾登陆的日本当代新建筑,便是由与安藤忠雄齐名、最受日本年轻建筑师所尊敬的前卫建筑家——伊东豊雄所设计的「高雄市运主场馆」。
二○○九年,世界运动会即将在高雄拉开序幕的前夕、全世界的媒体聚焦于南台湾高雄之际,这座优雅蜿蜒、盘据在世运园区里的高雄世运主场馆建筑,彷彿拥有生命气息而让人们眼睛为之一亮。而作为其首度正式启用的二○○九年五月二十日的开幕音乐会中,在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气势磅礡的乐音中,高雄市很幸运地终于拥有了这座以连续螺旋体为主要形象表现、象征着崭新生命时代来临的、座落于台湾的伊东建筑第一号作品。
事实上,伊东在台湾的第一号建筑作品原本该是他在二○○五年所赢得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一案。奈何伊东所提出的涵洞形空间所需要的曲墙系统实在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才延宕多时,而让高雄世运主场馆率先粉墨登场。这座崭新形态的运动场同时也一举终结了近年来外国建筑师赢得竞图的设计案,在台湾根本就盖不起来的魔咒。
二○○九年的初夏,就在台湾建筑界将瞩目焦点放在伊东豊雄身上之际,我受天下文化出版社的邀请,要为伊东豊雄撰写传记。基于同样出身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因而可算是伊东先生的「小学弟」,以及因缘际会下,曾与伊东先生本人有过近距离接触与合作的缘故,我感到无比荣幸而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而就在这近一年的写作过程中,在我脑海里不仅浮现当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点滴,同时我也想起了第一次与伊东先生碰面的情景。
我的建筑奇缘——与伊东豊雄的邂逅
这段奇妙的机遇要从二○○五年的晚春说起。我当时受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曾成德教授的委託,担任伊东豊雄先生在陈迈国际建筑讲座中之专题演讲的现场即席口译。为了事先培养默契,我便在新建筑社社长吉田信行先生的引荐下,前往位于东京涩谷的伊东事务所与伊东先生见面。我还记得当天,我穿起了久违了的西装、打着领带前往约定好的青山剧场前等候吉田先生,既紧张又兴奋而流得满头大汗。我几乎完全忘记在与吉田社长打过招唿之后,究竟和他有了什么样的交谈,因为当时我整个情绪充满了即将与伊东先生见面的紧张与不安。
然而,当我实际见到了伊东本人,原本的那股惶恐与不安在转瞬间便平静了下来。伊东先生给人的安稳平和印象,就如同站在毫无波纹的湖面那般;和先前我也曾见过的、散发出难以言喻的威严与霸气、充满距离感的安藤完全不同。我还清楚地记得,伊东先生在笑容可掬地和我打过招唿后,竟然用很谦卑而温和的口吻对我说:
(那么台湾演讲的翻译就拜託你了。请多多指教。)
听到这句来自伊东的、无比寻常的一句话,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股因为接受到建筑长者的请託,而感到无比激昂的情绪。怎么说呢?那或许是一种感化,「因为伊东对你这么说」而愿意无条件地为他全力以赴的热情,就这样在体内到处窜流。
现在回想起来,那也许是我到目前为止、三十几年的人生中,读书最有效率的一段日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几乎把伊东最重要的文章与典籍都阅读了一遍。任何做过即席口译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先把相关背景知识准备好的话,那么现场 real time 的时候将可能会是一场永远挥之不去的恶梦。
我先从由五十岚太郎先生所编撰的《Alternative Modern》一系列小书中,关于伊东豊雄的演讲纪录那本开始着手,接下来则从作品集来对伊东的作品案例进行地毯式的分析与研究;然后,再由集结了伊东建筑生涯中之重要文章的《风的变样体》与《透层建筑》,那两本厚得像字典似的重量级论文中,蒐集有助于准备伊东演讲时即席翻译的资料。
约莫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我整个人接受了伊东建筑论的醍醐灌顶,也成就了我在留学东大过程中最为享受阅读与研究的一段美好时光。幸运的是,这样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这些研究工作后来直接促成了二○○八年,我所编着的《伊东豊雄建筑论文选》的出版),伊东在台北远东大饭店所举行的那次演讲中,我竟然就如同入定了一样,能够配合伊东讲解的节奏、很行云流水地用正确而适切的中文做出流畅的表达。那是我第一次与伊东先生甜蜜的并肩作战经验,时间是二○○五年的五月底。
台湾—伊东建筑的新天新地
或许是这一次的美好经验让伊东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伊东豊雄在该年的秋天于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国际竞图中,打败了宿敌——札哈.哈蒂,赢得了首奖与设计权。伊东在台中歌剧院一案中,延续了在仙台媒体馆当中有机的管元素,把原本只是在抽象水平量体的垂直向度中贯穿的管元素,做水平与垂直两向度的交叠,创造出超越仙台案的建筑论述与空间提案,甚至伊东本人还发出「只要台中案可以完成,那么自己也就可以了无遗憾地引退、告别建筑生涯」的豪语。伊东对于台中案成败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般。
在赢得台中案不久之后,有天伊东先生约我到邻近伊东事务所的青山图书中心旁的 Cafe 用餐,并提出希望我加入该案设计工作的邀请。可惜的是,那时的我离提出博士论文的时限只剩下一年不到,在各方考量之下,我满怀着遗憾地婉拒了这个成名在望的机会。不过事实上我后来还是以 Atelier SHARE 的名义与伊东先生有了对等的合作关系,因而能为台中案出一点力。台中案几经波折,历经无数次的流标之后,终于在二○○九年九月由台中的丽明营造取得建造权,但愿这场前卫建筑的战斗最后能够有圆满的结果。
本书的构成
话题回到这本伊东豊雄传记。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更直接地认识伊东豊雄,这位当代建筑先驱,本书的内容与构成是这样的:
一开始,在序章的部分,我採取破题的手法来介绍改变台湾都市地景的伊东新建筑,以引领读者进入伊东建筑的世界——包括先前所提到的、已落成的「高雄世运主场馆」,以及分别在二○○九年十二月及二○一○年三月份开工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与「台大社会科学院院馆」,然后则是仍在设计阶段的「松山菸厂文化园区」的主建筑。
在感受到伊东建筑的震撼之后,在第一部中,我将场景与时空拉回到伊东的少年时代,透过历史性的考究来叙述这位一代宗师在成为建筑家之前,从小时候成长记忆中的原风景一直到进入东京大学、与建筑邂逅,并在菊竹清训事务所进行建筑修业的点点滴滴。
之后,我延续着伊东青年时期的历史足迹,在第二部中追索他作为年轻建筑家的那段日子,探究他如何独立、成立个人事务所,后来则与安藤忠雄等人一同被称为「平和时代的野武士」的、属于一九七○年代的记忆。
从身为建筑人的角度来看,相信读者也会对「伊东事务所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前卫建筑」,以及「这样的工作室型事务所的日常风景会是什么」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第三部中,我整理了对于伊东事务所之绝对真实的凝视,试图描述伊东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及生活面的风景。
接下来,内容重新回到伊东本人身上。我们都知道旅行是建筑的走法、是学习建筑的捷径。因此,相对于安藤忠雄在自学建筑之际的「都市徬徨」,我在第四部则收录了伊东豊雄所写的〈记忆中的九个城市〉与〈旅行手记〉这两篇文章,以记录另一种城市漫游的足迹,并试着剖析伊东在建筑这条路上的心路历程。
第五部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于详细描述伊东如何历经仙台案的考验,在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而迈向了世界的舞台。
最后则以第六部作为总结,从伊东的创作历程来论述其建筑设计演化的轨迹与逻辑。同时也记录下伊东对于新世纪建筑的应有姿态所留下的讯息。至此,或可让读者一览伊东豊雄作为一代建筑先锋与巨人的真实轮廓。
除了以上的主要章节之外,本书也收录了〈衍生过程的形态〉、〈伊东与安藤的冷静与热情之间〉、〈(泛)伊东学派〉这三段插曲。除了釐清伊东的建筑思想之外,也企图借由受伊东影响的日本当代建筑新秀来对他做出更清楚的定位。附录则标记了伊东豊雄的光荣轨迹,包括伊东的建筑展览与他在世界各大建筑奖的得奖纪录。
在完成了这本描述伊东豊雄先生建筑生涯的传记之后,我才终于有了自己已经取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真实感。这项作业对我而言是某种责任,或许也是一种亟欲将伊东先生的建筑思想与众人分享的、无以名状的使命感吧。
回首这些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迈向建筑之路,赫然发现有许多烙印在脑海里的深刻记忆,几乎都曾经出现与伊东先生相遇的画面:无论是二○○五年,前往伊东事务所与伊东先生的初次接触;或者是私底下随着我在东大的指导教授曲渊英邦、小(山鸟)一浩及赤松佳珠子与伊东先生聚会饮酒、一起唱卡拉OK的当下;还是因协助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案的设计工作,而与伊东先生及其 staff 在台中市政府做简报翻译时的战战兢兢;甚或是在我提出博士论文的前夕,也就是二○○六年圣诞节当天,与伊东先生于涩谷一○一偶然巧遇的奇蹟;还有当我取得博士学位返台之后,担任伊东先生在东海大学(二○○八)及建筑学会五十週年(二○○九)演讲的即席翻译等等;对我而言,都是最弥足珍贵的建筑时光与永难抹灭的记忆。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首先要衷心感谢天下文化的副总编辑林荣崧先生及资深编辑雅蕾愿意给我这个机会,来刻画这位建筑巨人,也感谢天下远见设计中心的张议文小姐在版面构成与美术设计上的努力与付出。
最后,更必须感激的是我在建筑学习之路上的导师——伊东豊雄先生对我的信任,愿意让我来为他撰写第一本传记性的书籍,也让我因而得以对伊东先生的建筑作品与论述有更进一步的学习与领悟。
期许读者能借由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伊东豊雄,这位当代建筑巨人之外,也能感受到建筑所蕴含的无尽魅力与可能性。
谢宗哲 / 2010年1月于东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