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境.筑命.筑心:建筑师的建筑修行,让我们身心和谐的空间实践

筑境.筑命.筑心:建筑师的建筑修行,让我们身心和谐的空间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
  • 设计
  • 空间
  • 修行
  • 身心
  • 和谐
  • 生活
  • 哲学
  • 筑境
  • 筑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建筑 × 设计 × 养生 × 修心

  如何改造现有环境中的不理想或不利因素,转化为更适合我们居住?
  如何利用建筑物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圆满和谐?

  利用空间让我们身心健康的方法,久远以来就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中,例如中国的「风水」说、罗马的「公共澡堂」、哥德式建筑的「崇仰上帝」,都把建筑空间扣紧身心的调养与调和,让「空间」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

  建筑环境与我们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包括构造体、通风、温度、湿度、声音、光线、色採、给水、排水、电气、瓦斯、用品、家具等,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缺少或不足则会让我们产生困扰,甚至会造成生活品质降低,使得建筑物不适合人居住;最严重的情况甚至会让都市崩解、文明倒退。

  而建筑物中肉眼或身体不易感知的细微因素也日夜影响着我们,这包括微尘、虫□、电场、磁场与微波等。有些科学尚无法验证的其他「力场」,造成个人或多人受到影响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这些都是在建筑物中错综复杂的存在并且交互运作。

  建筑物如果没有人居住,就跟土石一样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只要我们生活在其中,必然会形成一种循环的生态链。我们可说是这些复杂运作的发动者,也是生态链的最后接受者。由于是发动者,具有主动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的环境绝非命定不可变,也绝不只是受命运拨弄的小卒而已。只要我们够了解,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本书引入一些佛法修行的概念,来说明空间如何有助于长养身心,如何利用各种因素来转化建筑物与我们的关系,将负面的质素转变为正面的量,把正面的质素再加以强化,让我们的情绪、人际关系、健康、寿命、甚至智慧,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达到身心的和谐完美。

作者简介

王淳隆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淡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讲师,现为今一建筑师事务所合伙建筑师。经常受邀为建筑设计评审,任中华建筑金石奖评审二十多年。1986年起,随从洪启嵩老师座下习禅,常年习佛参禅,参与土城承天禅寺重建规画案、美国万佛城台湾总道场弥陀圣寺规画案,及罕见疾病文教基金会中心建设案。2010年,在与洪启嵩老师畅谈之中,开启了慈湖道场觉型建筑实验室的契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建筑的空性与空间性∕洪启嵩
〈推荐序〉设计教学经验融合自身体验的独特分享∕王纪鲲
〈推荐序〉从建筑实践、佛法智慧中呈现生活的温度∕黄瑞茂
〈前言〉如何利用建筑物让我们身心更加圆满和谐

1建筑空间各种基本元素
1-1建筑物vs.使用者
1-2知觉、经验vs.空间
1-3空间适应后的新平衡
1-4空间里的时间因素
1-5室内外各种空间

2建筑空间与修身养心
2-1行为影响建筑空间
2-2好环境可以养生
2-3修心、养生与建筑
2-4时空环境中的影响力
2-5善用各种力在建筑空间中养生
2-6究竟的心------佛身建筑观

3感官与建筑的和谐
3-1视觉与建筑
3-2听觉与建筑
3-3嗅觉与建筑
3-4味觉与建筑
3-5触觉与建筑
3-6意觉与建筑

4 心、气、脉、身、境的空间实验
4-1缘起
4-2设计准则
4-3设计完成图及解说

〈跋〉两个梦,一个愿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建筑的空性与空间性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所说经》卷一

  空间环境提供人类生活、运作,而人类也在空间当中创造适宜生活的环境,人类与环境空间之间相互的依存、创造、转化。当我们从大环境中选择适宜居住的环境之后,就慢慢与选择的环境互相熟悉、调和,而与环境得到最大的协调。

  因此,在「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中,建筑的空间性,可说是将空大的如幻与变化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及至未来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基于过去佛教建筑的理想思惟,建构现代的佛教建筑,乃至一般建筑,将佛法的觉性扩及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觉型建筑?这必然是人类建筑思想未来的核心议题。

  在早期的佛教建筑,蕴含了许多珍贵的元素,如何让生活在其中僧团,身心健康、觉悟,是核心的要义。印度阿旃塔石窟冬暖夏凉的僧舍石窟,供僧人礼拜的佛塔门口,平滑的石板在月亮的映照下,在夜晚就形成自然的光线投射在庄严的佛像上。当时容纳数万名学僧的阿烂陀大学,谷仓的设计让粮食可以保持百年不坏。这种种令人惊异的建筑成就,源于佛法空的智慧。佛法正是缘起法,有着缘起体性的实相义,与世间外显的缘生义理事相融。

  因此,佛教建筑的思惟,自然应该涵容更加全面性旳思惟,而不再只是限于宗教的寺院建筑。现代佛教建筑的意涵,应该是扩大到家庭、社区、城市等更广大的群众生活。一个佛教徒如何以觉性的思惟,以更究竟的理念乃至生活型态来贡献给整个国家乃至地球,让地球成为人间净土,这正是以一切菩萨圆满众生成佛及庄严诸佛净土的根本愿力来展开的「净土人间」行动。二○一○年,我提出「觉型建筑」的思想来彰显此精神。

  我们可以思维,如果佛陀处在现代社会,他会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一向欢喜思惟的议题。当然,佛陀在一切处悉皆圆满,然而在缘起的世间,如何为众生建构安适居住而且能圆满昇华目身生命的环境?应当是一个佛法中常存的课题。

  众生是菩萨净土

  在《维摩诘经》中,佛陀阐明了一个菩萨建立净土最核心的意义:「一切众生是菩萨净土。」菩萨随其所度化的各类众生而摄取佛土,为了帮助各类不同根器的众生悟入大觉而建立不同的净土,所以,菩萨建立各种净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饶益众生。

  在《维摩诘经》卷一中,佛陀告诉宝积菩萨:「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对于佛菩萨而言,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一片灵山净土;从来没有变异过,所以《维摩诘经》说:「心净则国土净。」但由于我们没有清净的心眼,所以依旧分别了世间的好坏、美丑,依然限制于六根、六尘与六识之中。当我们看到外在的景观,种种污秽肮脏,眼与外色的对应生成眼识,眼识生意识,心中就有了一个不好的意识种子含藏。耳闻噪音、鼻嗅恶臭、舌尝诸毒、身触不适、意识思惟不净,这六识的生成,足以影响我们心识的作用,使我们心生染污,甚至罹患身心的种种疾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这些岂容我们坐视呢?

  从外在的健康到内在的昇华,佛法有深刻的体会。佛陀向来的核心观点,从未离开生命自身的圆满与净土的完成。

  从心到境的和谐统一

  我曾提出以「心、气、脉、身、境」等五个层次,从最微细的心念,到气(唿吸)、脉(气脉)、身(身体),乃至境(外境),来作为统摄自身与外在世间的分类,从内到外的圆满过程。

  我们回观自身,透过心意识的相续执着的运作,产生运动的力量就是气;气不断运动的轨迹则形成脉;而脉气的相续造作,产生支分的实体化,则形成了明点(如内分泌)、各种器官与身体。而心、气、脉、身所投射于外界的时空情境与其他生命的心意识交互映成,则形成外界相对性的客观世界,就是境。

  所以,我们的心是外在宇宙的投影,而宇宙也是我们心念的波动,两者如同镜面般相互照映。所以,心、气、脉、身、境根本是一贯、同体一如的,都是心意识的影子,但心意识也受到外境的反射而转换,又交互投射。

  这五者由内而外,由细而粗;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从外境返回到身体,再到脉、气、心,但转化时,却是由最细微的心,进而到气、脉、身,乃至外境的转换,所以,我们转化成功时,不只自己身心变得更庄严圆满,整个外境也能跟着转换成清净圆满的世间。前英国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一句铭言:「我们塑造自己的住家,之后住家塑造我们的生活。」说明了人和建筑深层的交互影响。

  建筑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二○○三年非典(SARS)风暴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口蹄疫、肠病毒、禽流感,乃至日前H1N1的流感,都在在提醒我们对卫生、健康的重视。二○○三年,在新加坡所举行的「健康建筑国际会议」(HB03, Health Building),就应用最先进的科技研究,来对应使用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心理感受等「五感六识」,以共同解决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改建上的实际问题,并创造以人类健康为福祉之二十一世纪新国际式样生活空间。佛法对生命的深层思惟,可作为未来型建筑的珍贵指引。

  佛陀对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非常重视,由于印度气候炎热,洗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卫生习惯,浴池是极为重要的日常建筑。例如在佛陀常年驻止说法的在祇园精舍,这个僧团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即设有僧人专用的浴室院,和医疗研究中心—「天下医方之院」,由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的印度,佛陀对整体性的养生就有完整的看法和作为了。

  从外在的健康养生到内在的昇华,佛法有深刻的体会。而佛陀一向的核心观点,即是「成熟众生,庄严佛土」,这是佛教建筑的根本方向,也祈愿能以这样的愿力思惟与行动,让现代社会更加圆满。而其中的关键联结,正是幕后的功臣--建筑师。不丹总理吉美廷礼在《幸福是什么?》一书中曾如是赞叹:「人类的生活、社会制度、文化、命运,以及如与自然产生联结,透过建筑师的心血结晶而产生了意义。」

  看到本书的出版,让我欣喜万分!王淳隆建筑师修学佛法数十年,深刻体悟佛法中「空即是色」、「心境一如」的要义,而完成此书。正如同本书的书名《筑境‧筑命‧筑心》,本书可说是他毕生透过建筑的修行、体悟与实践。期待本书开启未来人类建筑的新方向,守护一切生命迈向幸福大觉!

洪启嵩

推荐序

设计教学经验融合自身体验的独特分享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建筑物中进行,建筑物几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本书要说的是,如何利用建筑物让我们身心更加圆满和谐,而达到养生的境界,就必须从人们生活经验中,透过感官来了解、体验建筑空间。

  至于如何利用空间让我们身心更健康,作者融入佛法修行的概念来做说明,除了要注意室内规画、家具摆设、动线、声音、气味、颜色……最好能为自己留一个可以完全放松的舒适空间,可以静坐、冥想等,使自己有不被打扰的独特归属感。

  可是在拥挤的都市中,想要获得这样的空间还真不容易。只求冬暖夏凉的愿望都不可得,以致大量使用空调设施,却将溼热污染的废气排到室外街道上,除了浪费能源外,更长年将自己关闭在室内,成为现代科技下的囚犯。所以作者建议在设计上,多利用自然环境、选南北坐向的建物、东西向有树荫遮挡、开窗通风对流、採蓝灰色系……等,这些也是长年教导学生设计作业必须考虑的因素。

  作者近年更背负一神圣重任,即为禅修老师所创学会在慈湖附近的一千五百坪土地上,设计一个供大众禅修之处。他不拘泥于现行佛教建筑形式,投注毕生所学及所教的信念开始此规画、设计、兴建,本书即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王淳隆是一位资深建筑师,我成大的学弟,我们在淡江建筑系担任建筑设计教学,共事超过三年,也同是中华建筑金石奖评审二十多年,也知道他长年学佛极为虔诚。但我看完初稿之后,才知他对佛学的造诣如此深厚。如今将设计教学的经验融合自己的体验,将建筑专业融会在佛理之中,悟出人生修养之道,写成本书。盼有心读者,若能透过本书而达成养生、养命、养心,则善莫大焉。

王纪鲲
前中华建筑学会理事长、淡江大学工学院荣誉教授

推荐序

从建筑实践、佛法智慧中呈现生活的温度

  在迎新会上,学长分享设计课的种种,讲了许多一再传颂下去的淡江建筑传奇。而王老师当时就是一号人物,「像极了明星刘德凯!」到了第一堂课,还真像!四位专任老师每一次上课都轮流上去发题:章老师油画家的神采;林利彦老师总是端着咖啡的美式风格;古意的陈德耀老师最好商量;王淳隆老师应该是我对于建筑师的第一个形象!我们的大一设计就是在这样的交叉忙碌中渡过。

  毕业五年之后回到淡江教书专任,大学时代教过的老师就只剩下王秋华老师与王淳隆老师二位,而系馆也从旧的工学馆搬到「工寮」。

  于是我们从师生变成为同事,虽然没有一起在同一个年级,王老师仍是同学心中的可亲可敬的老师。总是在到工作室的楼梯前相遇,一直知道他持续开业作建筑设计,但是对于佛学的关注也有新的人生体会,只是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听听王老师的文采与心得。

  这是一本好书,充满了建筑实践经验与佛学智慧的讯息,二条叙述路线,针对生活世界的建筑细微之处提出实践心得。

  回顾台湾的建筑专业与真实生活世界,一直存在极大的鸿沟。在面对房地产为主的建筑产业,建筑师普遍採取不主动介入的姿态,习惯于专业领域所建构的「智性」思维方式。于是建筑师与建筑开始分化成为二个不相干的世界。

  关注设计表现的建筑师日夜辛苦创作,以在杂志刊登为荣!但是在城市中游走一整天,恐怕看不到这些绞尽心思的建筑物。但是我们每一天生活所接触的建筑物,几乎是在民间开发部门所建构的建筑世界;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市场所设定的目标,而市场所考量的「虚拟画面」转变了社会大众对于建筑的想像,购屋者不再关心建筑物的实用品质项目。「贩厝」一词说明了商业特性,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考量。

  经济上的支持,开始追求安适的居住,但是生活世界中的环境危机重重,外墙瓷砖掉落、瓦斯外洩、辐射屋等等。地下室开挖过大,造成暴雨无法宣泄而地区淹水成为常态。过去短短三十年间,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台湾人从合院或街屋大量的进驻到公寓与大楼,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住在全新的都市空间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王老师仍旧维持对于社会责任追求,一边透过执业与学校教书,一边将从事建筑工作所观察的诸多现象记录下来。他引用建筑相关环境科学的各种知识,从环境心理学的知觉、记忆与地方经验,来分析真实住居经验。而我所感受的是,他以自己成长作为述说的参考轴线,深深牵动读者的共同经验。除了文字,为了让读者可以清楚理解专业的语言所传达的讯息,在书中有提供大量的图绘去解说环境现象。

  夜读,顺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重温了过去三十年建筑学习的重要内容与转折。当新理论变得拗口时,这些文字保有一定的生活的温度!

  王老师要我写这篇文字,对我来说是义不容辞!

学生 黄瑞茂
淡江大学建筑系专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图书试读

Ch 1 建筑空间各种基本元素
我们依于感官所能体验的空间都属于三度空间,是广义空间架构的一小部分,这些空间直接或间接与建筑相关的部分,我们定义为「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人类感官知觉上的空间系统。人们在使用建筑空间时,会借由眼、耳、鼻、舌、身与意识的满足程度,产生对空间品质优劣的评价。一般而言,如果空间适合我们,我们的身心就会健康快乐;如果不适合我们,我们会深受其扰,滋生烦恼,甚至因而生病。所以,要利用建筑来养生,就要先了解这个空间,然后运用我们的智慧来变化「空间」与「空间意识」。

建筑物vs使用者

一般人对建筑的了解大多是来自于生活经验。其实,建筑物与使用者的关系,比起与设计者的关系密切很多。设计者在规画及施工阶段诚然重要,但是建筑物完成以后直到使用期结束(数十年、数百年到千年),与使用者息息相关。离开使用者,建筑就恢复无机本质,空间失去活力,甚至丧失生命力。

我们常常看到房子在人去楼空之后,没多久就呈现破败的模样了。乏人整理与维护当然是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房子缺少「人气」的缘故。历史古蹟如果转为博物馆或开放参观,因为继续使用着,仍能充满活力,否则很容易破败倾颓。

在欧洲旅行时,常看到山丘上矗立着古堡废墟,只见一片断垣残壁,完全没有旧日容光。这就是因为缺少「主人」维护建筑,而「家道中落」了(据说欧洲古堡的售价很便宜,但是维护费贵得吓人,因此乏人问津)。这说明了建筑物很需要使用者的呵护与照顾,如果好好维护,它就会充分回馈,进而保护我们的生命与健康。

建筑设计其实与使用者密不可分,一个好的设计者必定与使用者充分配合,仔细考虑到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设计者当然可以将建筑物设计得独特而富有创意,但是创意的基础必须是来自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安全要求、特殊偏好、美感、预算,以及管理维护的便利等,逾越了这些范围,设计者只能称为「雕塑家」。雕塑家精工「雕琢」而成的房子,只有主观没有客观,通常专注于「纯艺术」而忽略「应用艺术」。

六○年代的西方建筑思潮中,曾经发展出使用者(居住者)参与的概念,以与建筑师的个人英雄主义相抗衡,如今这样的概念已扩充到邻里、社区、都市等计画。因此,使用者在「建筑设计」上应该争取主导性的发言权,这是使用者的权利。

但是台湾现有的房屋销售制度,却让使用者处于很不平等的地位。由于建筑设计的法定委託人(也就是直接付设计费给建筑师的人),通常都不是直接使用者,而是负责销售的建设公司。他们主要是以市场与利润为考量重点,虽然市场需要也是因应于使用者需求,但由于这种需求若显现在统计数字上,只能量化需求,无法真正呈现需求的内容;而且市场调查有时也利用群众心理(文宣),或媒体造势(广告),来造成假性导向,结果常导致使用者花大钱买到的房子却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在这方面,建筑师即使有心也用不上力,有时甚至因为不自主成为帮兇而汗颜不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