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人 回收物

环保人 回收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保
  • 回收
  • 儿童
  • 绘本
  • 故事
  • 教育
  • 科普
  • 垃圾分类
  • 可持续发展
  • 环保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清净在源头,精致在环保     释证严
推荐序2 珍爱我们的地球             陈金海
推荐序3 营造一个不再有垃圾的世界   李伟文
楔子
艰辛年代    环保先行者     
塑胶袋     千年之害
环保双人舞    曲素(王民).吴秀玉   
玻璃瓶     百分百可回收
忘小爱就大爱   欧素卿      
宝特瓶     回收不如不用
回收董事长    许钦琳      
纸类     分类不累
弃暗投明    廖坤永      
废照明光源    熄而不灭
超级阿嬷    谢玉英      
厨余     馊水变能源
阴翳后的阳光   邱济各      
废电池     沉默杀手
走自己的路    环保青春     
电子废弃物    逆向回收观
环保爱相随    陈松田.萧秀珠   
废油      黑金第二春
环保工程师    陈哲霖     
铁铝罐     降低冶炼耗能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清净在源头,精致在环保

  环保已是目前天下的大议题,因为工业高度发展,使大地受毁伤,空气、水质都受到污染;恶性循环的结果,气候愈来愈极端,灾难愈来愈大,使人类备尝苦果。对治的方法,唯有人人做环保。当人人都有疼惜大地的这分爱心,这片土地才会健康;土地不再受毁伤,人人也才会平安。

  九○年代,全台多个县市为满溢的垃圾所苦,政府紧急规划兴建焚化炉,却又缓不济急。记得在台中新民商工有一场大型演讲,我在会中唿吁大众:「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资源不会消耗,还可以再生。」两个月后,一位杨小姐捐出第一笔资源回收所得;于是,从台中黎明新村开始,全台各地的环保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二十三年来,大型环保教育站已近三百个,环保点五千四百多个,受证的环保志工多达八万余人。

  现代人浪费成习,未吃完的便当盒、饮料瓶随意丢弃,不久即发出异味,蚊蝇□集;由衷敬佩和感恩所有的环保菩萨,他们不避臭秽,忍受风吹日晒雨淋,低头弯腰捡拾回收资源再利用,就是把别人丢弃的福报再捡回来;有福就有贵、有富。人人富有爱心、贵有智慧;有福有慧,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证严于心不忍,倡导「清净在源头」,用完的容器先用水泸过残渣,再行回收,这也是对环保菩萨的一分尊重。

  二○一○年,慈济投入环保已整整二十年,证严展开全台环保感恩之旅,走访一百多个环保站。看见资源分类之精致细腻,委实叹为观止;更要感恩人人发挥创意巧思,有压扁铝铁罐的整平器,有活动帐篷屋顶,还有分析塑胶、铜线的金属分离器,希望志工分类过程中节省一些力气。当人人的爱心与使命感被激发出来时,就有源源不断的创意付诸于实行。

  每一个铁皮搭盖的简易环保站里,也都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从环保找到生命的价值,欢喜走出家门,化身为保护地球的环保尖兵,即便农历除夕春节,都舍不得休息。还有婚姻的失意人,因为走进环保站而改变人生,也是所在多有。在环保站还有许多残而不废的勇者,动作虽不如健康人利索,却能把身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连生命倒数的重病者,在投入环保后,奇蹟似的痊癒了,也都时有耳闻。更有纪录「辉煌」的浪子,在环保站学到谦卑,洗涤一身□气,回到做人的轨道上。

  小小的环保站,却有大大的道理在。许多硕士、博士生及大学教授来到环保站,跟着志工实做环保,一边蒐集论文的资料;老菩萨说出的一口环保经,都令他们叹为观止。环保站是老人的轻安居、中壮年人滋养慧命的所在;也是孩子的环保教育站,人人在此学到尊重物命,与天地共生息的智慧。

  人人将垃圾变成资源,资源回归「物源」,物源再重新制造。台北一群实业家组成「大爱感恩科技公司」,所有利润全部回馈给慈济。因为环保志工回收来的宝特瓶分类很细,没有杂质,可以较高的价格卖给上游厂商抽出环保纱,制成毛毯和各式成衣等。近年来国际灾难频仍,慈济已经送出几十万条环保毛毯到灾民手上。而环保回收所得可以用来护持大爱台,制作优质节目,传递到全球,以净化人心。当有更多人心得到净化,家庭就会幸福,社会也会平安。

  二十三年来,慈济投入环保的努力,已带动人人惜物惜福的风气,举其荦荦大者,是焚化炉垃圾减量,再无垃圾可烧;这是前年,高雄陈市长来访时亲口所言,令人倍感安慰。

  很感恩经典杂志从慈济八万多位环保志工中,找出几位典范人物,用心编撰出版《环保人.回收物》乙书。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为环保投注生命全部的热情,像位修道者般坚持以赴;其实,书中每位主角也都是所有环保志工的缩影。希望借着这本书的出版,让大家由钦佩向往,起而效尤,从外在的环保到心灵道场的环保,就是所有慈济人最大的期待了!

释证严(慈济基金会创办人)

推荐序

营造一个不再有垃圾的世界

  记得还没有多久以前,在我们的父母亲年轻的时候,当时的世界没有所谓垃圾。吃的、穿的、用的,一切物品用完之后都回归大地,融入生态体系的循环。直到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才制造出大量无法进入生态循环的物品。在一个健康、繁荣而且可以持续的系统中,所有物种势必在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上,与周遭的环境互相协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

  可是人类的文明与制度,不断地逼迫我们生产、消费、丢弃、购买、再丢弃,这种生活形态一定是无法永续的。而且地球因废弃物、污染、资源耗尽而丧失生机,其实也是这些年来,许多人心中的隐忧。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却忽略我们每天不断购买东西、丢垃圾,就是在伤害赖以生存的环境。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的习惯,原来就是残害生物的元凶!

  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样物品都是来自于地球上某个地方,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使用完毕之后,一定会跑到地球某个地方,不可能凭空消失。

  因此,如何将这些人类创造出来,原本不属于地球自然滋长的产品妥善的再利用,不会变成无法再次进入物质循环的垃圾,就需要各个领域的人共同来努力了!

  「环保人回收物」这本书所介绍的不管是如同你我平凡的老百姓或是专业人士,在在都发散出立下宏愿后那动人的光彩,这些典范提醒了我们,唯有人人是环保人,营造一个不再有垃圾的世界,才将会是人类物质文明得以持续下去的关键。

  不过,回收物品,说起来简单,真的要做到彻底而有效,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需要许多消费者的配合之外,如何在处理的流程上更有效率,恐怕才是主要的课题。从这本书所介绍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志工除了发愿之后的尽力之外,怀着感恩之心,用心用脑地去面对这些滋养我们的物质,才是最令人感佩的。

  不过我个人总是觉得,当人口不断增加,而全球化时代以促进消费当作维持经济运作、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目标时,即便环保团体要求废弃物减量与回收,恐怕污染还是会持续增加。因此,我们必须将「禁止」、「减少」这些负面思考转换成正面的想法,建立全新的制造模式,向大自然学习。任何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要求使用完不会变成废弃物。不是减少废弃物,而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其他有用的产品。如此一来,资源不断循环利用,一个价值创造出另一个价值,生生不息。读完这本书,我们更要谨慎看待任何购买或使用的东西。人类的消费行为对世界、对地球的影响是非常真实与巨大的,虽然我们很不容易察觉。其实,如果我们养成探究周遭物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对物质消费的需求,将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质的事情,这不只会让身体更健康,精神也会更快乐,同时,对环境也会更友善。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推荐序

珍爱我们的地球

  两年前,世慧来採访我,表示《经典》杂志将撰写一系列【环保人 回收物】的故事,希望能透过我知道环保志业在拓荒时期的点滴。为了话当年,我带她到北区环保总干事郑青辉的家里,听听也是极早就投入社区环保的郑师兄讲古。还记得当郑师兄提到,最早的一群环保志工碍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限制,往往把回收物直接堆在自己家里,导致邻居的嫌恶,警察的开罚时,世慧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但郑师兄所说的一切都是实情。早年慈济的名气不大,政府和民众的环保观念还不普及,大家对于总是汗流浃背、到处捡破烂的环保志工印象,不是觉得他们与拾荒业者争利,就是当他们是一群脑筋「秀逗」的人。

  包括我自己在内,当我一开始用自家车捡拾芦洲一带被丢弃的宝特瓶、铁铝罐、废纸、废家电时,亲朋好友不是怀疑我生意做垮了缺钱,就是猜测我大概是精神出了问题。

  但就算遭受种种误解,环保志工们还是甘之如饴,许多人甚至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走过筚路蓝缕的过去,如今慈济的环保志业不但受到国内民众的认同,连国外不少政府、民间团体也络绎于途,给予高度的肯定。

  回想一路走来的步履维艰,到现在慈济的大型环保教育站已然有近三百个,环保点有五千四百多个,感慨之余,心里更有说不出的欢喜。每一个环保站都像一个大家庭,除了物的回收外,环保站广纳社区内的老、弱、妇、孺,乃至身心障碍者,提供原本被视为弱势或边缘族群的他们,一个能贡献一己之力的场域;彷彿是一个个修行的道场,志工间的相互扶持,形成了人间最美好的图画,而这也正是【环保人 回收物】中主要的内容。

  一如 上人时时教导我们的,环保就是调养大地、修行心地的功夫。唯有众生「不受欲念束缚,知福、惜福、及时造福,作心地的农夫,人人用心照护大地与心地,才能平安与地球共生息。」现阶段慈济的环保虽备受赞誉,但放眼全台湾,还是有很多人外食不带环保碗筷,点餐极少八分饱,上市场买菜时,也没有自备购物袋。这除了显示环保的观念仍未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上外,也意味着慈济的环保志业,仍有一大片待耕的福田。

  近年源于职务的关系,我说环保的机会常比做环保多。比较起在第一线卷起袖子流汗折报、踩宝特瓶、整理瓶瓶罐罐的志工,常自觉惭愧。但忝为北区的环保合心干事,当世慧邀我为如今已结集成书的《环保人 回收物》写序时,为了让书中「环保人」的精神有更多人效法,「回收物」的「物理」广为人知,我还是不揣浅陋,特为之序。只是,一如世慧造访时提及,有如蚂蚁雄兵般的慈济环保志工虽多达近二十万人,她却只能择二十万中之一二而书写之,就这点来说,不可谓不遗憾。

  但既然是书,就有篇幅的限制,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特别是书中所书写的十几位师兄、师姐,每一位背后都代表了某特定类型的志工群,以我认识的澎湖吉贝师姐欧素卿为例,她代表的就是众多忘却小爱就大爱,在捡拾垃圾中获得新生的志工。至于去年溘然而逝的许钦琳师兄,他贵为大型金融机构董事,却甘于弯腰做环保,则是令人钦佩的富中之富典型。

  从八十几岁的老菩萨到二十岁不到的大学生,从与毒品搏斗的边缘人到曾经环游世界的工程师,《环保人 回收物》是一本实用,而且有着动人故事的好书。

陈金海(慈济北区合心环保干事)

楔子

改变的力量 地球的希望

  曾经负债千万的工厂老板,卷起袖子,汗流浃背搬纸箱,忘怀了商场的算计;老人家坐在小板凳上,谈笑间边将手上的塑胶袋分类,不再孤单地在家里守着电视;轻度的精障男子,用小毛刷清理废弃轮胎──原本被视为社会边缘人的一群人,在这个基于资源回收而形成的社区照护网内,为了替子孙保留一个干净的地球,他们携手处理数百万吨的回收「物」,同时,也将一己的良能,转化成「人」力的资源再回收!

  九○年代,台湾经济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均所得突破八千六百美元,外汇存底冲破七百三十亿美元;但经济成长的代价,是台湾每人制造垃圾量也达一点一四公斤,年总产量更计有二千一百万吨!

  一九九○年八月,当慈济证严法师在一场名为《幸福讲座》的系列演讲中,有感而发地请信众「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后,慈济环保志业,也就此展开。

  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几颗种子志工热心奔走,落实环保的扎根工作,迄今,慈济全台的大型环保教育站已近三百个,环保点五千四百多个,环保志工近二十万人。在他们的努力下,据环保署统计,台湾垃圾回收从二○○○年的百分之九点八,到了二○○九年已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八点六。台湾所有的宝特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由慈济环保志工所回收。以回收五十公斤的纸类就能挽救一棵生长二十年的树木来算,二十年来,慈济环保志工所拯救的百余万棵树木,早已满满成林。

  二○一○年十月,当环保意识浓厚,环保技术先进的德国,其国会议员等一行人参访慈济内湖环保站时,除了对站内「纸类区」、「塑胶袋区」、「宝特瓶区」、「电器区拆解」、「惜福屋」等作业系统赞誉有加外,亲睹现场的老、弱、妇、孺,做得努力也做得欢喜,印象深刻之余,更对这国际仅见的环保模式——回收物也回收人,感动莫名!

  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这群来自社会不同角落的志工投入环保行列?他们或许不懂高科技、不讲大道理,却不计恶臭脏乱,把垃圾变黄金。他们长久的耕耘,彻底改变了台湾人对垃圾的态度,促使企业家推动绿色产业。他们掀起的宁静革命,是台湾的环保成就,更是傲人的台湾经验。

  然而所有的肯定背后,都来自最初的否定。曾经横遭白眼,被质疑动机,认为是与拾荒者争利;也曾不受家人谅解,近乎腹背受敌。但就像志工们所言,他们在扫外在垃圾的同时,也扫自己的心地,其间挣扎起伏的心境,一如环保志业一路走来的轨迹,不仅曲折感人,更极具启发性。

  《环保人 回收物》一书,即是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志工,书写他们投入环保行列的心路历程。其中有人承继家训,从小知道爱物惜福;有人在婚姻中辗转沉沦,透过环保,转化了心境;也有人贵为企业家,却仍勤耕福田,深信唯有洁净的地球,才是留给子孙最好的礼物。

  最后,书名既为《环保人 回收物》,便少不了对「物」的介绍。本书以等同于「环保人」的篇幅,深入解说回收物的物理知识,举例而言,塑胶袋是怎么诞生的?带来哪些便利,却又有哪些副作用以及该如何回收等,我们从人的故事获得感动,却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为世界带来改变。

  《环保人 回收物》一书的完成,希望能影响更多人,落实环保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