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台湾飞翔:台湾周行漫记(简体中文)

我于台湾飞翔:台湾周行漫记(简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旅行
  • 游记
  • 文化
  • 风土人情
  • 散文
  • 个人见闻
  • 自助游
  • 慢生活
  • 城市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的几年里,两岸民间交流日益热络,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于是,作者整理一周里回到台湾时的日记,将他充实,让他丰满,用心灵之笔将作者经历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景用文字再现出来,与更多的人们一道来分享作者那份幸福与欢乐。于是便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在一周时间里,考察、观光和探访台湾的全部经历过程。

  用旅行日记的笔触,描述作者作为一名在大陆的台湾人和在台湾的大陆人回家之路,力求将美丽宝岛的无限风光尽收笔下,让没有机会或少有机会的大陆同胞与作者一道领略万种台湾风情,也让大家了解今日台湾同胞所思所想。

作者简介

刘智伦

  儿时总以为月亮一定会是从大海那边的台湾来。成人后,「大海生明月」的思絮儿不时萦绕在内心深处。再后来,每当想起故乡台湾的时候,就会去小城郊外空旷地上看月亮。这已经是作者多年习惯了,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的,因为他早年从月亮的故乡──台湾来。作者猜想,父亲对于从大海那边升上来的月亮,对月亮下面东南方那个遥远的大海之岛,思乡思家之情必定更浓烈。

跨越大陆的足迹:一段追寻与发现的旅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重塑自我的非虚构作品,记录了作者在一次为期数月的欧洲大陆深度旅行中所见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以及内心世界的波澜。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作者从最初的迷茫到最终的释然与新生。 第一部分:迷失在历史的碎片中——西欧的古典回响 故事始于巴黎,这座被誉为“光之城”的都都市,却为作者带来了初期的迷失感。在卢浮宫的宏伟穹顶下,作者并未沉醉于艺术的辉煌,而是被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雕塑和画作中的人物眼神所牵引,思索着个体在漫长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通过对雨果故居的探访,深入挖掘了浪漫主义精神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挣扎与抗争,将其与自身对现代生活意义的困惑进行对照。 随后,旅程转至罗马。永恒之城厚重的历史感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作者笼罩其中。从古罗马斗兽场的残垣断壁,到梵蒂冈的宗教威严,作者试图捕捉那种横跨两千年的文明张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了在特莱维喷泉边偶遇的一位老者,这位老人讲述了自己一生在罗马城中微小而坚韧的经历,这让“永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生命坚持的累积。书中详细描绘了意大利南部乡村的慢节奏生活,那里的阳光、食物和人际关系,与北部都市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作者对“何为理想生活”的深刻反思。 在巴塞罗那,现代主义建筑的张扬与加泰罗尼亚地区复杂的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高迪的鬼斧神工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对秩序与自由边界的探讨。作者在圣家族大教堂的脚手架下,观察到工匠们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耐心,这与他此前在巴黎所感受到的精英文化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艺术的最高境界,无论宏大或微小,都需要极致的投入与时间。 第二部分:文明的交界与融合——中欧的沉静思索 离开西欧的喧嚣,旅程深入中欧,聚焦于布拉格与维也纳。这两个城市以其独特的音乐底蕴和隐秘的历史伤痕,为作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沉思空间。 布拉格的金色屋顶和查理大桥上的迷雾,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疏离感。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其浪漫色彩,而是将笔触投向了二战时期和冷战时期留下的文化印记。在老犹太墓园的密集墓碑前,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以及集体记忆对于个体命运的塑造力量。书中细致地记录了作者在一家老旧咖啡馆中,听一位当地历史学者讲述捷克知识分子如何在权力更迭中保持精神独立的挣扎,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一主题的探讨。 维也纳,作为昔日帝国的中心,展现出一种优雅的衰落美。从金色大厅的辉煌到霍夫堡宫的冷清,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负担。书中对莫扎特和弗洛伊德的讨论并非学术性的回顾,而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提炼出一种对人性深层结构永恒的探问。特别是作者在多瑙河畔的独白,探讨了欧洲身份的多元性与内在的矛盾,即如何在继承辉煌的同时,清理掉那些不合时宜的沉重包袱。 第三部分:边缘的风景与内在的重构——东欧的蜕变 旅程的后半段,作者选择了前往波兰的克拉科夫和立陶宛的维尔纽斯,这些地处东西方交界、历经磨难的城市,成为作者内心转变的关键场所。 克拉科夫,尤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参观,是全书情感上的一个低谷,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以极其克制、冷静的笔调描述了那里的场景,避免了廉价的煽情。他着重描写了在遗物陈列室中,那些小小的、无声的物件——眼镜、鞋子、头发——是如何承载了人类最极致的痛苦与尊严。这段经历促使作者重新审视“苦难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在波罗的海三国中,作者体验到了一种与西欧截然不同的坚韧。维尔纽斯老城的巴洛克建筑在历史的洗礼后,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带有些许忧郁的生命力。书中描述了作者在一次户外徒步中,遇到一位独自经营农家乐的家庭,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坚持,为作者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的视角。 终章:远行的意义 旅行的尾声,作者站在波兰与德国交界处的一座古老桥梁上,回顾了数月来的见闻与感悟。他意识到,旅行的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移动的过程中,与那些陌生的风景和人物相遇,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对自我的认知。最终,“飞翔”不再是物理上的位移,而是心灵挣脱既有框架,获得自由与理解的过程。这本书以其细腻的观察、深沉的反思和流畅的叙事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关于欧洲文化深度游历与个人成长蜕变的深刻体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我于台湾飞翔:台湾周行漫记
◆1、引子

◆ 前一天 ◆ 飞 往 台 湾 之 旅
2、父亲的身世
3、兰州飞抵深圳
4、通关在香港
5、入夜抵台湾
6、亲友台北相聚

◆ 第一天 ◆ 行 访 台 北 市
7、阳明山与江浙儒学
8、草山行馆往事如烟
9、台北故宫赏瑰宝
10、心赏兰亭序定武本
11、士林公园赏兰花
12、拜谒中山纪念堂
13、唐红色的圆山饭店
14、台北文化广场行
15、步入新光三越
16、约见台北文化人
17、夜话叙说乡愁
18、共议西部开发事
19、畅谈大陆和平崛起
20、续说历史比今昔
21、相识三约六安聆
22、初入台北夜市
23、华西夜市观奇

◆ 第二天 ◆ 台 北 寄 情 深
24、清晨去安坑墓地
25、姑侄相见在北京
26、追忆祖父刘进通
27、看望墓地里的姑妈
28、蛋糕香飘万里乡
29、红毛城揽旧景
30、好爱的淡水河入海口
31、莫忘淡水简大狮
32、淡水海中天美食
33、天水籍台胞今安好
34、至金宝山安乐园
35、筠园追思邓丽君
36、不朽的丽君音乐文化
37、走访台北世贸
38、中国元素与101大楼
39、乡音未改的毛邓夫人
40、探访基隆堂叔一家人
41、洒泪取祭土
42、入夜的基隆港湾
 
◆ 第三天 ◆ 回 到 宜 兰 罗 东「家」
43、行驶在北横公路上
44、回家的小小海龟
45、大里小镇怀古
46、宜兰中道中学考察
47、宜兰亲友同相聚
48、泪雨之中姑侄相见
49、姑侄倾诉家常话
50、家叙如烟往事
51、企盼和平民安保
52、商定父亲骨灰回家
53、两岸朋友宜兰夜话
54、畅叙回乡真情意
55、夜探姑姑一家人
56、深夜回到自己「家」
57、「家」中祭祀祖灵

◆ 第四天 ◆ 太 平 山 下 祭 祖
58、宜兰街头候车
59、去狮子山墓地
60、挥泪祭奠祖父祖母
61、泪飞化作倾时雨
62、带走芬香祭祀品
63、又将离「家」远去
64、品尝「农会加渔会」
65、再见‧我的宜兰
66、美哉‧太鲁阁
67、阿美族歌舞真美啊

◆ 第五天 ◆ 南 下 花 东 之 行
68、花莲出好石和美玉
69、亘古不变的花东纵谷
70、知本小镇遇故知
71、安澜的恆春半岛
72、垦丁公园捡「宝贝」
73、风吹沙与落山风
74、壮丽的绿岛和飞鱼故乡兰屿
75、永不熄灭的山野火
76、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夜市

◆ 第六天 ◆ 在 高 雄 市 的 一 天
77、海洋馆里「游弋」
78、「槟榔西施屋」考
79、85摩天大楼与小沙棘
80、高雄市卫兵──旗津岛
81、莲池潭「虎口脱险」
82、夜幕之下的澄清湖
83、六合夜市品尝美食
84、笑歪嘴的阿六仔
85、好馨香的珍珠奶茶
86、无眠的爱河之畔
87、好客的资深青商总会朋友

◆ 第七天 ◆ 壮美的阿里山‧秀美的日月潭
88、好繁忙的台南经济带
89、好山好茶好诗句
90、阿里山高山铁道
91、阿里山神木群
92、云水雾与阿里山恋情
93、台湾林木滥伐历史
94、美丽富饶的嘉义县
95、嘉义一段难忘的痛心往事
96、夜游玄光寺
97、美妙的邵族歌舞表演
98、「毛王爷」人家与小小古玩店

◆ 第八天 ◆ 处 处「小 城 故 事 多」
99、日月潭「三色湖光」
100、高崃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101、拉鲁岛──神圣之岛
102、雨中的三义乡小镇
103、一风荡尽双桨船
104、桃园酒店会故人
105、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
106、关切台湾精致农业话题
107、两岸情谊交流刚刚开始

◆ 后一天 ◆ 飞 翔 于 台 湾
108、三份早餐盒饭
109、令人敬重的台湾导游
110、我飞翔于台湾

◆111、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中秋节已至,凝望那轮序然升入星空的皓月,洒下满满一世界的清亮来,远远瞧着他从东南方向缓缓升入星宇的圆影儿,于是我便思念起月亮那一边的家……台湾。

儿时,我总以爲月亮一定会是从大海那边的台湾来。成人后,「大海生明月」的思絮儿不时萦绕在我的内心深处。再后来,每当想起故乡台湾的时候,就会去小城郊外空旷地上看月亮。这已经是我多年习惯了,我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的,因爲他早年从月亮的故乡──台湾来。我猜想,父亲对于从大海那边升上来的月亮,对月亮下面东南方那个遥远的大海之岛,思乡思家之情必定会比我更浓烈。

1930年,从祖父将父亲送来大陆求学算起,我们家至今已经有了四代人。在过去七十多年光阴里,仅仅是在1947年寒春的日子里,父亲从南京前往台湾探母,匆匆在家中待了几天,匆匆又返回了南京。

从此,父亲和后来的我们,就与故乡台湾──那月亮升起来的地方,永远只可望而不可及了。

几十年过去,我有了孩子,父亲有了孙子,我们三代人就把回家,甚至是仅能回家看看,这在一般家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儿,当作一种惋叹、祈求和奢望。父亲等到他走完毕生的尽头,也没有等到这一天,我想他必定是怀着梦魇般的终身遗憾走了。接下去,我和儿子就继续盼啊等啊,等啊盼啊!每当从月亮的故乡台湾来了陌生人,每当有人兴兴地从月亮的故乡──台湾回来,我都带着几分羡慕与期盼,何时是我?何时才能是我们?

啊!这一天将至,我已经是五十岁出头了,我终于企盼到「回家看看」这一天。

2004年中秋的那一周里,台湾之行留给我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台湾的游记琳琅满目。然而,《我于台湾飞翔》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没有落入俗套,没有重复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景点介绍。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深入到台湾的肌理之中。我特别欣赏她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她笔下的普通台湾民众,有着平凡的喜怒哀乐,但正是这些平凡,构成了台湾最动人的底色。书中有些片段,读起来甚至有些像是在读一篇写意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却勾勒出意境深远。我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风景时,很少用夸张的形容词,但那种宁静、秀美、又带点湿润感的画面感,却能轻易地在我脑海中形成。她对台湾的寺庙、老街、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的描写,都充满了深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一篇游记,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有心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她邀请你一同感受台湾的温度。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台湾旅行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在台湾周游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一直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向往。作者并没有侧重于景点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街边小店的老板娘脸上温和的笑容,老旧街道上斑驳的墙壁诉说的故事,还有那些藏匿在巷弄深处、散发着岁月气息的建筑。读这本书,就像跟随作者一起,慢悠悠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穿梭,感受那份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独特韵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美食的描写,那些热气腾腾的蚵仔煎,香气扑鼻的牛肉面,还有甜而不腻的芋圆,仿佛都能透过文字在舌尖上跳跃,勾起我无限的食欲。作者对台湾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印象深刻,她笔下的那些萍水相逢却又热情相助的陌生人,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美好。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它只是平静地记录着作者的旅程,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更加期待能够亲身去台湾,去感受那些作者笔下描绘过的温暖与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夏日午后的一杯手冲咖啡,带着微苦,却又回甘悠长。我是一个对旅行文学稍有挑剔的读者,但《我于台湾飞翔》却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释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不急不徐,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位老友的故事。书中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戏剧性,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我被她对台湾社会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所折服,无论是夜市里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是公共汽车上人们的低语,亦或是海边渔民的辛劳,都被她捕捉得栩栩如生。她笔下的台湾,不是一个被过度消费的旅游符号,而是一个鲜活、有机、充满生命力的所在。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描绘的场景,感受着那里的气息。特别是关于台湾的“慢生活”理念,书中通过无数个小故事展现出来,让我对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产生了一丝反思。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攻略”,但它给了我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对台湾土地和人民的敬意。

评分

《我于台湾飞翔》是一本让我心生向往的读物。作者用一种极其平和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描绘了她在台湾的漫游经历。我喜欢她对待旅途的态度,不赶时间,不追景点,而是沉浸在当下,用心去感受。她笔下的台湾,不是一个被过度商业化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岛屿,那里有淳朴的民风,有细腻的情感,也有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书中很多细节的描写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她在一家小咖啡馆里,与老板娘聊天的片段,那种温馨的画面感,仿佛就在眼前。她对台湾地理环境的描绘,也并非是干巴巴的地理知识,而是与她的情感融为一体,充满了诗意。我能感受到她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以及对当地人民的尊重。这本书没有给我太多关于“景点”的建议,但它给了我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整理行囊,去亲身体验那份属于台湾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仿佛置身于台湾的每一个角落,与作者一同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力,她能将平凡的生活片段写得如此引人入胜。书中没有太多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致描摹。我被她捕捉到的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深深打动,比如在某个小镇偶然听到的戏曲声,让她想起了家乡的童年;又比如在海边看日落时,那一刹那的宁静和感动。她对台湾历史的解读,也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融入在旅途的观察中,显得自然而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台湾南部乡野的描写,那片土地的淳朴和热情,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新闻报道中的台湾,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温度的台湾。它不像一本攻略书那样告诉你“要去哪里”,而是告诉你“在路上,你会遇到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