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一本通

万年历一本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日历
  • 时间
  • 日期
  • 节假日
  • 黄历
  • 历法
  • 工具书
  • 参考书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元1900~2100 彩色版

  本书跳脱一般旧式万年历模式,以清晰、简捷、实用为编排取向,彩色印刷条列一目了然好查又好用。

  ◆西元1900~2100年,比别人多50年
  ◆男女老幼皆能轻松快速查询与运用
  ◆特别加码教授八字命盘与基础历法

  ☆特别採用横阅方式编排彩色印刷,易于阅读查询。

  ☆年表直列就得「年、月、日」干支,快速准确绝不错置年、月干支。☆年表的页边直排列出「西元纪年、生肖、国历纪年」易于查阅所需纪年。

  ☆日光节约时间其月份为粗体并页下加註,以为区别易于判读。
 
  ☆农历「闰月」在其月份数字下加一横线,以为区别易于判读。

  如何使用《归藏万年历》

  《归藏万年历》的编排说明
  (1)《归藏万年历》採用横阅方式编排,易于阅读查询。
  (2)年表以「二十四节气」为一年週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3)年表的页边直排列出「西元纪年、生肖、国历纪年」易于查阅所需纪年。
  (4)年表的编排按「年干支、月干支、节气、日期表、中气」顺序直列。
  (5)年表直列就得「年、月、日」干支,快速准确绝不错置年、月干支。
  (6)节气和中气按「国历日期、时、分、时辰」顺序标示。
  (7)日期表按「国历月日、农历月日、日干支」顺序横列。
  (8)日期表第一行为各月令的「节气日期」,易计算行运岁数。
  (9)农历「闰月」在其月份数字下加一横线,以易区别判读。
  (10)日光节约时间其月份为粗体并页下加註,以易区别判读。

  使用《归藏万年历》快速定「八字」
  
  横查出生年月日;直列年月日干支;五鼠遁日得时干;正好四柱共八字。  
  大运排列从月柱;行运岁数由日起;顺数到底再加一;逆数到顶是节气。

  (1)根据出生者的「年、月、日」时间,由年表横向取得生日所属的「日干支」,向上直列得「月干支、年干支」,最后查「五鼠遁日起时表」取得「时干」。
  (2)大运排列从「月柱」干支,阳男阴女「顺排」、阴男阳女「逆排」六十甲子。
  (3)行运岁数由「生日」起算,阳男阴女「顺数」、阴男阳女「逆数」至节气日。
  (4)简易大运行运岁数换算:三天为一年、一天为四月、一时辰为十日。

作者简介

施贺日

  受教于红凤鸟老师,精勤研习「历法、易经、五行」。

  八字论命,是以一个人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转换成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四柱八字」,是论命最重要的一个依据。

  这本万年历可「简单、快速、准确」的提供论命者一组正确的「四柱八字」干支,实为一本最有价值的万年历工具书,分享给对「五行八字命学」有兴趣的朋友。

探寻数字与符号的奥秘:一部关于现代信息编码与存储的深度解析 图书名称:数字疆域:信息编码、存储与未来计算的基石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传输、每一个存储的数据背后,都隐藏着一套精密而复杂的数学与工程体系。本书《数字疆域:信息编码、存储与未来计算的基石》并非一本关于传统天文历法或日常工具书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现代信息科学核心原理的史诗级旅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比特与字节构筑的数字世界,揭示支撑我们当代文明运转的底层逻辑。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信息是如何被量化、压缩、保护,并最终在各种介质上得以持久保存的。我们不会探讨农耕时代的节气更迭,而是聚焦于电子脉冲和磁性翻转如何构建出我们所依赖的数字宇宙。 第一部分:信息的量化与编码的艺术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本书从信息论的奠基性理论入手,详细阐述了香农(Shannon)信息熵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衡量不确定性和信息量的核心工具。我们深入剖析了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连续信号,通过采样、量化和离散化处理,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流。 二进制的基石与进阶编码: 我们将彻底解构二进制系统(0和1)的强大之处,并延伸至如何利用更高效的编码方式来表示字符和指令。重点章节会详细介绍: 1. 字符编码标准的演变: 从早期的ASCII到无处不在的Unicode(UTF-8、UTF-16),探讨这些编码如何解决全球语言的多样性挑战,以及它们在文本处理中的效率权衡。 2. 信号处理与脉冲编码: 对于通信和存储至关重要的方法,如曼彻斯特编码、差分信号编码,以及如何在高速数据传输中解决时钟同步问题。 第二部分:无损与有损的数据压缩原理 数据量的激增使得有效压缩成为信息科学的永恒命题。本书将信息压缩技术分为两大阵营,并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和实际案例分析。 无损压缩的逻辑艺术: 这部分内容聚焦于如何在不丢失任何原始信息的前提下,通过统计学上的冗余消除来实现压缩。 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 详细解析如何基于符号频率构建最优前缀码树,确保最常见的数据块使用最短的编码长度。 Lempel-Ziv家族算法(LZ77/LZ78/LZW): 探讨基于字典和字符串匹配的压缩机制,这是GIF、ZIP等格式的灵魂所在。 有损压缩的感知权衡: 在多媒体领域,完美还原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来“丢弃”不重要的信息。 离散余弦变换(DCT)与量化: 深入解析JPEG图像压缩中如何将空间域信息转换到频率域,并基于人眼对高频信息的敏感度较低的特性进行信息剔除。 时频分析与感知模型: 对于音频(如MP3),我们将剖析心理声学模型的作用——即如何模拟人耳的掩蔽效应,实现高效的感知编码。 第三部分:信息存储的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数据一旦被编码,就需要一个可靠的“家”。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数据的持久化存储介质,从磁学到光学,再到新兴的内存技术。 磁性存储的微观世界: 详细介绍硬盘驱动器(HDD)的工作原理,包括磁头与盘片的精密控制、磁阻效应的应用(TMR/GMR),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伺服系统来保证极高的数据密度和寻道精度。 固态存储的革命: 深度剖析NAND闪存的工作机制,包括浮栅晶体管的编程、擦除过程,以及如何应对其固有的寿命限制(P/E循环)。本书会详尽阐述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和错误校验码(ECC)在保证SSD可靠性中的关键作用。 纠错码:抵御熵增的数字防线: 存储介质的随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它阐述了信息论中最具工程价值的应用——错误检测与纠正。 奇偶校验与循环冗余校验(CRC): 基础的错误检测方法。 汉明码(Hamming Codes)与更高级的代数编码: 如Reed-Solomon码(广泛应用于光盘和硬盘)和LDPC码(在现代通信和存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编码与译码原理,展示了数学如何对抗物理世界的噪声和衰减。 第四部分:迈向未来的计算范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当前技术推向信息科学的前沿探索,预示着下一代数据处理与存储的可能性。 并行计算与内存层次结构: 探讨现代CPU如何通过缓存、寄存器和主存之间的复杂层次结构,来优化对数据访问的时间消耗。指令集并行(SIMD)与多核架构如何依赖于优化的数据布局和内存访问模式。 量子计算对信息理论的挑战: 简要介绍量子比特(Qubit)的概念,以及量子纠缠和叠加态如何从根本上颠覆经典信息存储和处理的范式。我们将探讨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对现有加密体系的潜在威胁,以及量子纠错码的研究方向。 总结: 《数字疆域》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所有对信息技术底层逻辑感到好奇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深度、广度和前沿性的参考读物。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手册,而是对数字世界构建哲学的一次深刻反思,揭示了从0到1的飞跃背后,所蕴含的无尽智慧与严谨科学。阅读本书,将使您真正理解您手中设备运行的内在驱动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关于《归藏万年历》 2
如何使用《归藏万年历》4
八字命盘 8
六十甲子表 9
五虎遁年起月表 9
五鼠遁日起时表 9
五行天干地支表 10
六神表 11
生命力表 12
五行罗盘 13
五行能量强度表 14
基础图识 15
八字论命流程 20
八字命盘 25
八字命盘 27
正确的「生辰时间」 32
八字定盘 47
基础历法 67
地理座标系统 70
黄道座标系 72
黄道十二宫 74
三垣二十八宿 76
太阳视运动 78
月球视运动 80
地球运动 82
日食与月食 86
星历表 88
历法 90
时间 91
历法时间 100
国历 106
星期 111
西历源流 113
儒略日 130
儒略日的计算 132
农历 140
农历置闰法 144
生肖 148
朔望 150
节气 152
干支 162
中国历代历法 166
中国历法年表 194
中国历代年表 198
归藏万年历 203
归藏万年历年表 204

图书序言

关于《归藏万年历》

  时间就是力量,最基础就是最重要的。
  
  命理学以「生辰时间」为论命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本书《归藏万年历》的编写,提供论命者一个正确的论命时间依据。
  
  《归藏万年历》起自西元一九○○年迄至西元二一○○年,共二百零一年。历法採「干支纪年」法,以「立春寅月」为岁始,以「节气」为月令,循环记载国历和农历的「年、月、日」干支。
  
  「节气」时间以「中原时区标准时、东经一百二十度经线」为准,採「定气法」推算。「节气」的日期和时间标示于日期表的上方,「中气」则标示于下方。节气和中气的日期以「国历」标示,并详列「时、分、时辰」时间。时间以「分」为最小单位,秒数舍弃不进位,以防止实未到时,却因进秒位而错置节气时间。查阅时只要使用「五鼠遁日起时表」取得「时干」后,就可轻易准确的排出「四柱八字」干支。

  《归藏万年历》之编写,以「中央气象局天文站」及「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发行之天文日历为标准,并参考引用诸多先贤、专家之观念与资料,谨在此表达致敬及感谢。

  《归藏万年历》有别于一般万年历,採用横阅方式编排,易于阅读查询。记载年表实有「二百零一年、四千八百二十四节气、七万三千四百一十三日」,纪历详实精确。可简易快速地提供论命者一组正确的「四柱八字」干支,实为一本最有价值的万年历工具书。

施 贺 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万年历一本通》,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和那个听起来有点“土”的名字。我本身是个不太爱赶时髦的人,对于那些花里胡哨、包装过度的书总有些戒备。但这次,我真是碰上了一本“宝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读物,也不是那种故弄玄虚、佶屈聱牙的学术专著。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那些愿意倾听他故事的人。我拿到书的那天,正好是农历的初一,我鬼使神差地翻开它,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书里讲的东西,虽然看似琐碎,但却蕴含着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我发现,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节气、节日,背后都有着如此精妙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比如,我一直对“立春”这个节气感到好奇,为什么它标志着一年的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这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是古人根据土壤解冻、万物复苏的时机来确定的。这种知识,不是从课本上能轻易获得的,它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人文的关怀。而且,它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不是干巴巴的罗列,而是穿插着不少有趣的典故和传说,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概念和理论所吸引,但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万年历一本通》就像一股清流,让我回归到最朴素、最根本的时间哲学。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日历的理解,更是对生命节奏的感悟。它让我明白,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是周期性的。每一个节气,每一个月份,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冬至”的阐述,它不仅是一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更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预示着新一轮的生机即将到来。这种视角,让我对人生的起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阳气渐生”的时刻。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间的迷雾,去感受自然的脉搏,去聆听生命的旋律。它让我觉得,了解万年历,不仅仅是了解日子,更是了解自己,了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宇宙。

评分

当我拿起《万年历一本通》时,我内心其实是带着一种怀疑的。毕竟,“万年历”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充其量只是一个计算日子、查黄历的工具,我不太相信它能有什么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宇宙的哲学笔记。我特别喜欢它在解读每个节气时的角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个节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比如,它提到“清明”这个节气,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大地回暖,万物生长,充满生机的象征。书中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四季的农事安排,以及与之相关的天文现象、物候变化,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甚至能想象出古人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流逝,不再是匆匆而过,而是充满了节奏和意义。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时刻,都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承载着生命的轮回。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万年历一本通》纯粹是因为家里有个长辈一直念叨着想找一本靠谱的万年历,而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正宗”,就想着买回来送给他。结果,等书到了,我自己先忍不住翻了翻。我发现,这哪里是给长辈随便看看的书啊!它简直是一部隐藏的古代生活百科全书。书里面讲到的一些习俗,比如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中秋节为什么赏月,背后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解释,而且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说法,而是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七夕”的描写,它不仅仅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更包含了古人对星辰运行的观测和节气的划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古代社会,看到了人们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变化来安排生活,是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乐趣和意义的。它让我觉得,原来我们现在所过的一年四季,并非是随机的,而是有着深刻的规律和历史的传承。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古籍要么晦涩难懂,要么零散不成体系。《万年历一本通》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以一种非常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将历法、节气、天文、物候、民俗等诸多内容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节气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对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生活习俗的影响。比如,当读到“小满”时,我才了解到,原来“满”并非是灌浆饱满,而是指夏粮籽粒已小得饱满,这是一个微妙的区分,却体现了古人观察的细致入微。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古代诗词和谚语,这些文字如同明珠,点缀在知识的海洋中,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它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非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融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