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哲伦基金传奇经理人
平均报酬率30%的不败心法
彼得林区,股票投资史上的传奇人物。
《时代》杂志推崇他是「首屈一指的基金经理人」
《财星》杂志誉为「投资界超级巨星」
《投资大师》一书称他是「有史以来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
彼得林区于1977年至1990年间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其资产规模由原先的1,800万美元,以平均每年成长75%的惊人速度飙升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股票基金。但林区之所以为「传奇」,不仅在于基金规模之大、买卖股票之多,其投资绩效更是世界第一,平均年报酬率几近30%。
但这种近乎魔幻的绩效,其实来自平实手法。
林区在《彼得林区选股战略》、《彼得林区征服股海》两书中反覆阐释由个人经验和背景出发的投资哲学,以自身的实战成败作为演示范例,畅言散户也能打败专家的投资心法。《彼得林区学以致富》则是林区专为初学者写就的投资指南,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商业活动及股票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鼓励人们及早奠定扎实的理财基础。
林区的着作甫上市旋即登上年度畅销排行榜,十余年来销量突破百万本,已成为全球投资人必读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投资观点绝对禁得起时间考验,于市场翻覆无常之际足以安身保命,在大多头行情中更属获利良策。
作者简介
彼得林区 Peter Lynch
生于1944年1月19日,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1966年进入美国富达公司工作,1990年自第一线的基金经理人职位退下后,担任富达管理暨研究公司副董事长及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现居波士顿。
除致力于培训新进财务顾问人员,林区也非常热衷慈善公益活动。他与妻子于1987年设立林区基金会(The Lynch Foundation),每年赞助教育、宗教、文化、历史及医疗团体和研究,捐助总额已逾2,000万美元。
1991年入选美国商业名人堂(U.S. Business Hall of Fame),着有《彼得林区选股战略》、《彼得林区征服股海》、《彼得林区学以致富》等书(以上皆由财信出版)。
约翰.罗斯查得 John Rothchild
美国专业财经作家,曾为《时代》(Time)、《财星》(Fortune)、《价值》(Worth)及《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等撰文。着有《散户流浪记》(A Fool and His Money)及《Going for Broke》,并与彼得林区合着《彼得林区选股战略》、《彼得林区征服股海》、《彼得林区学以致富》三书。
译者简介
陈重亨
淡江大学国贸系毕业,曾任《财讯快报》、《经济日报》编译,译作散见于财信、皇冠、时报、远流、脸谱等出版公司。译有《自食恶果》、《Google总部大揭密》、《金钱实验室的人性考验》、《肯恩费雪教你看懂投资市场》等书(以上皆由财信出版)。
郭淑娟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硕士,曾任安泰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资深研究员、德利丰盛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美国贝尔斯登亚洲有限公司襄理。
自序
平装版序言
导言 跳脱窠臼
01 圣艾格尼斯学校的奇蹟
02 週末的杞人忧天
03 基金总览
04 麦哲伦经验谈:早期
05 麦哲伦经验谈:中期
06 麦哲伦经验谈:晚期
07 艺术、科学及採访
08 逛街找股票
09 从利空挖宝
10 超级剪理发记
11 沙漠之花
12 初探储贷类股
13 再论储贷类股
14 两合公司的责任有限股权
15 景气循环类股
16 虎落平阳的核电厂
17 山姆叔叔大特卖
18 房利美大事记
19 宝藏就在自家后院
20 餐饮类股
21 半年定期检查
金科玉律25条
卷末琐语
自序
1990年5月31日,我正式离开「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到那一天,我接掌麦哲伦刚好十三年。当时美国总统是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他曾对《花花公子》杂志自承,心里对女人还是充满了情欲。我也一样是春潮欲满,不过是对股票情有独钟。在麦哲伦的十三年中,我替客户操作过的股票超过15,000支,很多股票甚至不只买过一次。难怪人家以为,没有哪支股票是我讨厌的。
离开麦哲伦是很突然,但也非一夕之间突发奇想。八○年代中期,道琼指数冲破2,000大关,我也突破43岁关卡,这时还要紧盯千百支股票,真的是代价不菲。虽然我很喜欢管理一个和厄瓜多的国民生产毛额一样大的基金,但是我也错过陪伴孩子的乐趣。小孩子长得可真快,几乎每週都要让他们自我介绍才认得。我实在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比和他们相处的还多。
当你开始把家人名字与Fannie Mae(房利美)、Freddie Mac(房地美)、Sallie Mae(沙利美)搞混;记得2,000支股票的简码代号,却记不住孩子生日时,对工作未免陷得太深啦!
1989年股票行情挺顺的,1987年的股灾已成过去,我老婆卡洛琳和玛丽、安妮、贝丝三个女儿为我庆祝46岁生日。庆生会上我忽然想到:先父就是享寿46。当你的年纪超过父母寿命时,就开始感受到死亡的阴影。不管往后还能活多久,都有余日无多的感觉。这时只希望能看更多戏、滑更多雪、踢更多足球。谁会在临死前感慨说:「但愿我能多花点时间在工作上。」
我试着说服自己,孩子大了就不用太费心。但事实正好相反。小孩两岁刚会走路时,成日横冲直撞,父母当然得随侍在后收拾残局。但是应付小鬼还好,真正耗时费神的是青少年的孩子,陪他们做西班牙文功课,和那些早就忘光的数学习题,去网球场、购物中心要接要送,有烦恼还得咱们加油打气,这些可都不轻松。
每到週末,为了拉拢小孩,了解青少年想些什么,只好跟着他们听音乐,生吞硬背摇滚乐团名字,陪他们去看根本没兴趣的电影。这些事我都做过,只是不常。我週六几乎都在加班,工作堆得跟喜马拉雅山一样高。偶尔带孩子看电影、吃披萨,还是满脑子股票。正是因为带他们去玩,我才知道披萨时光戏院(Pizza Time Theater)--真希望从没有买过这支烂股;还有奇奇餐厅(Chi-Chi's)--没买真让人扼腕。
到了1990年,玛丽、安妮、贝丝分别是15岁、11岁和7岁。玛丽就读寄宿学校,两週回家一趟。那年秋天,她参加七场足球赛,我只看到一场;同年,我们家的圣诞卡晚了三个月才寄出去;而我们为孩子做的剪贴簿,集了一堆却没空贴!
我当时自愿参加一些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所以平常晚上若不加班,可能就去参加这些机构团体的会议。通常我负责投资事务,为慈善、公益目的选股票,是再好不过的事,但是公益活动需要更多投入,麦哲伦基金让我愈来愈忙,女儿功课更艰深,需要的接送也愈频繁。
那段期间忙得晚上睡觉都梦到客户,可是和老婆的浪漫时刻,竟只剩在自家车道巧遇;每年一次健康检查时向医生自首,唯一的运动是用牙线剔牙;18个月来没读过一本书,两年来只看了三出戏:《漂泊荷兰人》、《波希米亚人》和《浮士德》,足球赛一场也没看。所以我归纳出彼得定理第1条:
当你看歌剧的场数以三比零领先足球赛时,生活大概哪儿不对劲啦!
1990年中,我终于明白该离职了。我记得麦哲伦本人也是早早就退休,搬到太平洋偏远小岛。虽然他的悲惨遭遇让我稍有犹豫(他被当地土人撕成碎片)。为了避免被生气的股东大卸八块,我和富达的老板强森(Ned Johnson)以及交易部主管柏克黑(Gary Burkhead),一起讨论如何顺利卸任。
我们坦诚而友善地沟通。强森要我继续待在富达,统管所有富达证券基金,自己只操作一个小型基金,例如只有1亿美元,这和我正在管理的120亿美元相比,是轻松很多了。但是对我而言,尽管基金规模少掉几位数,新基金所需耗费的心力,和经营麦哲伦基金没两样--到时週六又得加班。因此我婉拒强森的好意。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当时还替柯达、福特和伊顿(Eaton)等大企业管理10亿美元的员工退休基金;其中柯达比重最大。操作退休基金比麦哲伦更顺手,因为投资限制较少,例如退休基金在个股投资比重上可以超过5%,但是共同基金就不行。
柯达、福特和伊顿公司也希望我继续操作,不管我是否会离开麦哲伦,但我没接受他们的好意。另外有人怂恿我自立门户,搞个封闭型基金,就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那些人告诉我,随便几个地方宣扬一下,就能募到几十亿美元。
从基金经理人观点来看,封闭型基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管玩得多烂,都不怕赎回卖压。因为封闭型基金是在证交所买卖,就像默克(Merck)、拍立得(Polaroid),或任何一种股票一样;想卖掉封闭型基金,市场上就得找到相对买家才行,所以流通凭证数额永远不会缩水。
但麦哲伦这种开放型基金可不同了。基金持有人要求赎回,基金公司必须依凭证净值等额付现,而基金规模则相对减少。如果开放型基金操作不佳,投资人纷纷弃船,把钱转到别的基金或货币市场时,基金缩水得很快。这就是为什么开放型基金的经理人晚上睡觉,通常不像封闭型的基金经理人那么安稳。
一个20亿美元,在纽约证交所挂牌的林区基金,就像一家20亿股本的公司(除非我犯了一连串重大错误,赔光所有的钱),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1,500万美元)。
就金钱上而言,这个提议相当吸引人。雇些助理来选股,上班时间可以减到最低,平时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还可以去看球赛和歌剧。不管操作绩效比大盘好或坏,丰厚酬劳照拿。
但还是有两个问题。第一,我想超越大盘的企图心,远远超过落后大盘的忍受力;第二,我认为基金经理人应该自己选股票。于是一切又回到原点,週六待在林区基金办公室,在成堆年报中上穷碧落下黄泉,尽管赚进大把钞票,却和过去一样无福消受。
有钱人会庆幸自己放弃赚更多钱的机会吗?对此我深感怀疑。能对大笔财富说不,的确是凡人难以想像的奢侈。可是你若有幸像我一般腰缠万贯,就得决定是要做个金钱奴隶,一辈子只知聚敛搜括直到老死,还是懂得运用支配辛勤累积的财富。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则贪心农夫的故事。有个妖怪对农夫说,一天内只要用脚踏过绕一圈,那些土地都是他的。贪心农夫拚命跑了几小时,得到几平方英里的土地,一辈子都种不完,传子传孙也够吃好几代。这个可怜虫汗流浃背,气喘嘘嘘。他想停下来--地够大了,干嘛再跑?但就是停不下来,只想抓紧机会多要点,最后精疲力竭而死。
这就是我不想要的结局!
导言
跳脱窠臼
退休的基金经理人只够格提供投资建议,而非精神性灵的说教。但眼见投资大众仍执迷于债券,才让我想再说两句。在拙着《彼得林区选股战略》中,我已断然证明:投资股票比债券、定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都来得有赚头。不过他们显然全睡着了,否则美国九成游资怎么还摆在没搞头的投资上呢?
整个1980年代股市表现极佳(仅稍逊1950年代),但民间投资股市的比重反而减少!事实上,美国民间投资股票佔总投资额的比例,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减少,从1960年代近40%至1980年的25%,到1990年只剩17%。这段期间道琼工业股价指数和其他股价指数上涨四倍,却有许多投资人离开股市。投资股票型共同基金的资金比重,也由1980年的大约70%,锐减为1990年的43%。
这种可能危及个人和国家财富的灾难,绝不能再坐视不理。让我从上本书的结尾接下来说:「若想明天比今天富有,你就得把大部分的财产投入股市。」也许我们会碰上空头市场,再来两、三年,甚至五年,股票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二十世纪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多少次空头市场和景气衰退,但结果无庸置疑:投资股票或股票共同基金的报酬,终究远远超过债券、定存单以及货币市场基金。嘿!我又说了一次。
我提出股票至上论以来,所找到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易卜生(Ibbotson)SBBI 1993年鑑》,第1章第17页,名为「1926-1989年平均投资报酬率」的统计数字,概分为S&P 500种股票(大型绩优股)、小型企业股、长期公债、长期公司债、短期国库券等等。
假如真是投资天才,1920年代大概会把所有的钱都砸进S&P 500种股票,1929年换为长期公司债,紧紧抱牢度过1930年代,1940年代改持小型股,1950年代再买S&P 500种股票。1960、1970年代回去抱小型股,1980年代又转战S&P 500种股票。如果有人能这样干,现在想必是亿万富翁,在法国蔚蓝海岸悠闲纳凉。如果我够聪明,能预见未来,我也会这么建议。事后来看,当然再明显不过了。
不过,我从不晓得有人是这样致富的,和我们这些才智平庸的凡人相比,那种天才必是凤毛麟角。债券的投资报酬很少超过股票,所以一般人很难预测什么时候债券会比股票好。其实过去七十年里,只有1930年代债券当道(1970年代双方平手),那时候正是股票族低档承接的好机会。但若只投资股票,胜算还是六比一;比债券强。
此外,债券佔上风那几年的获利,也远远比不上股票在1940和1960年代的暴涨。表中涵盖的六十四年中,投资长期公债10万美元会变成160万美元,若投资S&P 500种股票,则暴增为2,550万美元,所以彼得定理第2条是:
偏爱债券的绅士们,不晓得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但美国人还是债券至上。几百万投资人本来都能以高于通膨的5%到6%幅度扩增资产,结果却只懂得死抱债券利息,不管够不够抵销通货膨胀。去买股票啊!如果你只看懂这句话,也值得我写这本书了!
争论是要买大型股还是小型股,或者股票共同基金怎么挑(这些稍后几章都会谈到),全是次要的,真正重点是:不管大型股、小型股还是中型股,买股票就对啦!当然也要能明智选股,或基金、股价回档整理也不会吓跑才行。
写这本书的第二个理由,是想再鼓励业余投资人,别放弃选股这种必有斩获的消遣娱乐。我以前就说过,业余投资人只要在较熟悉的产业中,花点时间研究几家企业,操作绩效会比95%的基金管理专家还好,而且还乐在其中哩!
许多基金经理人认为我在胡扯「林区的超级大牛皮」,但离开麦哲伦两年半以来,让我更相信业余投资人的确较佔优势。如果有人不信,我已经举出几个证明了。
例如第1章〈圣艾格尼斯学校的奇蹟〉,一群波士顿教区附属学校七年级学生的两年投资纪录,会让华尔街专家干瞪眼。
另外,一群业余投资者也表示,自己多年来的操作都胜过投资专家,这些成功投资人分别属于上万个「美国投资人协会」赞助的投资社团,他们每年的报酬率就和圣艾格尼斯学生一样令人歆羡。
这两组业余投资人的共同点是:相对于高薪基金经理那些奇奇怪怪的投资花招,他们的选股方法平实得多,通常也比较有用。
而不论怎样选择股票或基金,最后成败就在于能否沉住气。决定投资人命运的是能不能忍住撑住,而不是聪明灵光。胆小的投资人不管多聪明,总容易被无情命运刷下来。
每年1月,我们一些投资专家都会参加《巴隆週刊》(Barron's)举办的座谈会,内容再发表于《巴隆週刊》。如果照我们的推荐来买股票,你可能会赚些钱,但若太在意我们对股市和经济动向的看法,过去七年可能都吓得不敢进场。第2章讲的就是这种「週末忧虑」的陷阱,教你如何避免。
第3章〈基金总览〉介绍共同基金投资策略。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但还是在股市中寻找潜力股。不过退休给我一个机会,可以去讨论一些人在江湖时不愿谈的话题,当自己还是基金经理人时,不管说什么,都有图利自己或自吹自擂之嫌。现在以既退之身,应可避此嫌疑吧!
最近我帮新英格兰区某非营利组织(与主题无关,姑隐其名)设计投资组合策略。第一是决定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重,再分别拟定投资计画。这和你家的财务大臣所做的没两样,所以我把它写出来当参考。
第4、5、6章做个回顾:着墨于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十三年,和这段期间股市的九次大回档。这个部分让我能回想一些往事,探索真正促成我成功的因素。当年我身在其中,但有些事情连我都惊讶莫名。
在此我着重投资方法上的讨论,尽量少提当年勇。也许从我几次胜利和无数错误中,有值得借镜之处。
第7至20章佔了本书一半以上,介绍1992年1月我在《巴隆週刊》上推荐的21支股票。投资理论不是没谈过,但这一次我边选股边记录,根据当时笔记,尽可能全盘托出敝人如何分析选股,以及如何辨识和寻找利多。
我用来说明个人投资方法的21支股票分属几个产业(银行、储贷机构、景气循环类股、零售业及公共事业股等),都是投资大众所喜欢的,由第7到20章刚好每章介绍一个类股。第21章〈半年定期检查〉说明定期检阅投资中每一家公司的过程。
其实对于股票投资,我没啥绝技祕方。买对股票,没有谁会敲锣打鼓说你干得好,而且对某家企业再熟,也不敢肯定买它的股票就会赚钱。不过,如果你清楚零售、银行或汽车业经营成败的因素,倒是可以提高胜算。而这些关键点,本书都会提到。
本书有不少个人独创的林区定理,先前你已经领教过两个了。股市中许多教训都是我的惨痛经验换来的,真是代价不菲,不过现在特价售予识货人。
读完《彼得林区 征服股海》,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原本迷茫的投资之路。作者以一种极其易懂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化繁为简,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茅塞顿开。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护城河”的阐述,那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更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优秀企业如何抵御竞争、保持长期优势。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公司,原来在股市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如此多的故事和规律。作者鼓励我们寻找那些“你了解”的公司,这种看似简单的建议,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它提醒我们,与其盲目追逐热门,不如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从中发现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投资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它所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投资的态度和信念。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为我打开了通往财富自由的大门。彼得林区用他几十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了许多独到的投资心得。他对于“成长股”的定义和发掘方法,尤其让我耳目一新。他强调不要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迷惑,而是要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增长潜力。书中关于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优质资产。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常常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理论,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许多投资的技巧。这本书不仅仅教会我如何选择股票,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理性的投资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带领我穿越了股海的波涛汹涌。彼得林区,这位传奇的投资大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敢想象过的股市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股票的分析,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教会我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在市场波动中找到方向,如何在嘈杂的声音中听见真实的信号。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像侦探一样去研究一家公司,从它的产品、管理层到它的财务报表,无一不精心剖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投资并非赌博,而是一场基于充分研究和理性判断的决策过程。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股市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它让我不再畏惧市场,而是学会了如何与之共舞,如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投资指南。彼得林区的投资理念,与我一直以来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不谋而合,但这本书却用更深入、更实操的方式,将这些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详细指导,它让我明白,一家公司的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它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上。作者对于如何识别“陷阱股”的警示,也让我格外警醒,避免了我可能犯的一些错误。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一种长期投资的思维模式。它让我明白,股市的短期波动只是噪音,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那些能够穿越时间、创造价值的优秀企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投资书籍,更是一本人生的智慧启迪,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彼得林区 征服股海》这本书,无疑是我投资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在阅读之前,我对股市的理解可谓是一知半解,常常在各种信息和传闻中迷失方向。然而,这本书犹如一股清流,为我带来了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信心。作者的分析方法非常系统化,他从宏观经济环境到微观企业分析,层层递进,让我对整个投资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他特别强调了“安全边际”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投资并非追求百分之百的确定性,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去捕捉那些大概率的机会。书中对于不同行业股票的分析,也让我对各行各业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我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跟风的散户,而是开始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