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神明的譯者,
也是靈界的心靈治療師!
不必盲目地求神問蔔,
認真過生活,
就是最好的修行。
26歲以前,他認為乩童是一種迷信,隻懂得詐財騙色。26歲那年,就在他遭逢事業低潮之際,玄天上帝突然上瞭他的身,隨後濟公禪師降臨,從此他成為「巫」,展開與神明相伴二十多年的日子。
但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無法麵對這樣的際遇,直到透過一次又一次與神明對話,讓他終於跳脫成見,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特殊身分」。
於是他重拾書本,進入宗教研究所就讀,緻力讓乩童文化與學術接軌,之後更以榜首之姿考上心理研究所博士班。他身體力行濟公禪師所傳授的「認真過生活」的真意,更遠赴中國、美國和加拿大講道傳法,為無數人帶來啓發。
對於心存睏惑的信徒,他不是單純給答案,而是諄諄善誘,因為「神明可以給我們示警,但是人生要怎麼走,還是由我們自己來抉擇。」
而本書便記錄瞭蔡州隆如何遇見神明、為神明「代言」的不凡經曆,更收錄濟公禪師論修行、講人性、談靈魂、學禪定等四堂心靈練習課,帶領我們也能夠從這場「與巫對談」的過程中,找到全新的自己!
作者簡介
【靈界的心靈諮商師】蔡州隆
空中大學畢業,獲得輔仁大學宗教學係研究所碩士後,以第一名考進輔仁大學心理學係─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班。
擔任濟公禪師的「代言人」二十多年,他將乩童的身分定義為「東方的心靈諮商師」,而除瞭在颱灣服務大眾,他每年並撥齣一個多月赴美弘法,二十年來從未間斷。
他認為神明並不隻是為我們解決睏難的麻煩終結者,而是很好的諮詢對象。人們所企盼的幸福人生,終歸要靠自己的雙手打造,而神明可以是人們的百科全書,讓人發現自己有永遠學不完的事物。
推薦序
從乩童到學者的期許
颱灣是一個多元民主、自由、法治的社會,宗教蓬勃發展,多彩多姿。尤其乩童文化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特色,從宮廟到神壇處處都可見到。乩之種類包括:乩童、扶鸞、輦轎、□姨等等。起乩方式又可分為:自發功(自己起駕降神),與他發功(由法師請壇降神)。
遠觀人類有史以來,關於巫覡的傳承是源遠流長一直存在的宗教文化。當今各地情況不同,有的被限製,有的被禁止,但在颱灣有機會可充分發揮。
因當今科學掛帥的時代,處處講究實證、邏輯,當宗教碰上科學的對話時,如何從中找到交集,是大傢一直在努力尋求的答案,若從心理學、靈魂學為研究對象的話,似乎比較容易上路。從文獻學著手來看,漢代《說文解字》中對巫的解釋:「巫,祝也。女能事與形,以舞降神者也。」比如當今颱東卑南族的女法師,一直保持有傳統神職的崇高地位。
另一方麵,在澎湖各宮廟保存有完整的乩童信仰文化,並有一套大傢公認的乩童養成教育過程:採乩、試乩、訓乩、成乩。以如此嚴格的過程來確保乩童的信仰功能,讓乩童能在社會角色、信仰鞏固與道德典範等層麵上,保有一定的階級定位。在澎湖的宮廟,乩童是由法師演法請神,透過嚴謹的降神儀式,纔能將乩童催眠至起駕的氛圍,而讓神靈降壇。換言之,澎湖的乩童是屬於他發功,所以對法師與乩童的公眾道德要求至為重視。乩童是屬於法教信仰的範圍,與法師的功能是互為錶裏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澎湖地區,其硬體建築宮廟金碧輝煌,而軟體宗教文化曆久彌新的道理所在。
州隆以他當乩童的親身經曆做為輔仁大學宗教所的碩士論文,這在學術研究上是很難得的一個創舉。他身兼主觀(inside)的乩童,與客觀(outside)的學者,可說是實際田野與書本理論兼備的文創。他並於二○一三年度又進輔仁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班,可預見在未來將會有更高一層的發揮。在此預祝他一切順利,心想事成,也為他祝福。
皇冠文化集團將齣版州隆的《與巫對談》,論述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與精采告白,以饗宴讀者,預計大傢會很感興趣去瞭解乩童的真相到底如何?以此為之序。
【宗教界與學術界耆老】吳永猛教授
推薦序
參透靈幻錶相背後的大智慧
「乩童文化」長期以來在社會上背負著負麵刻闆印象,被歸類於所謂民間信仰一流,難登大雅之堂。但事實上,不論是以比較宗教學或文化人類學的觀點論之,乩童文化都是一源遠流長,甚至比宗教更早齣現在人類曆史,並且在世界各個民族當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人類文化。「乩童文化」的好壞真假是非對錯我們姑且無庸置評,但對這曆史久遠的文化我們如何客觀認知進而正確理解的治學態度,卻是遠比僅憑道聽塗說或刻闆印象便形成結論更來得嚴謹與中肯。這所憑藉的不隻是我們心量的兼容開放,還有理性思維的探索精神。
作者蔡先生能夠以「巫覡」二字來取代我們習以為常貶而抑之的「乩童」稱謂,便足以讓人信服他確實是親身下過工夫研究,並且容有豐富宗教哲學底蘊之士。《國語.楚語》中記載:「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由此可見上古時代的巫覡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勝任,而是必須滿足「心不貳、中肅正、智通達、聖遠朗、明光照,聰聽徹」這六項自身人格修養的條件,纔會有明神降之。這與我們現在普遍以為的「乩身」就是突如其來遭受神明「強拉民伕」式對待的無辜平民,其差距豈可以道裏計。
關於這書,若隻是當成一個乩童的故事來看待,真是可惜瞭!
關於這書,我想我們必須由三個層麵來解讀。
首先是乩者何人,這所謂乩童是誰,他走上這途的心路曆程與體悟收獲。
其次是來者何神,上身的神靈是誰,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麵對與自處。
最後是意將何為,這樣一對搭檔組閤意欲傳遞的旨趣為何?其中有無值得思索玩味之處?
其提供的是形而下的現世利益,還是形而上的意義價值。
我想這三個層麵在此書中都可以得到相當完整開明,而且情真意切的資料。
我與作者蔡先生僅有數麵之緣。但在與他初會之前,我便對他懷有莫大的尊敬與景仰。先拿開乩童身分不談,光是他在工作多年之後先以自修方式完成空中大學學業,再考進宗教研究所完成碩士學位,之後再攻讀心理學研究所的博士班,這樣的認真好學精神便已令我為之贊嘆摺服;同時間他還要兼顧傢中經濟來源,經營繁忙的自助餐生意;並且他還是六個小孩的父親!在學業事業傢業任何一項責任都可能讓人筋疲力竭的狀況下,蔡先生不但三者兼顧且皆有大成,甚至還有辦法犧牲晚上的個人休息時間,與他的濟公老師搭檔日日為眾人服務解惑二十餘年從不間斷。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即使拿開乩童身分的神秘色彩,其認真進取奮鬥奉獻的人生態度,便已經是我敬而重之的人間典範,無須神靈上身瞭。
我也有幸親炙過「濟公老師」的迷人風采。即使隻有短短一次十餘分鍾,但他的開明理性,溫柔多情,真摯懇切都讓我留下瞭極深刻的印象。而這種種風格與魅力,即便是透過書本紙張的介麵傳達,亦無損半分。
蔡先生說他想做一個不一樣的乩童,不僅如此,他的濟公老師亦是一位很不一樣的師父。這樣一個搭檔組閤所寫齣來的對談錄,更是一部極不尋常的作品。縱使裏頭談到的題目可能有許多人已經討論過瞭,但書中提齣的觀點與見解極具創新與不同角度的觀照,縱是老生常談,但與時俱進的努力鑿斧卻在書中不顯自明。
對,與時俱進。古老的文化傳承可以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中開創齣全新風貌,但世人的觀念思維,是否也相對進步到可以擺脫世俗的刻闆認知,與神鬼靈異的迷幻外相,直接碰觸到命題的核心與生而為人的智慧?
很顯然,這問題可能不在蔡先生與濟公老師的考量範圍內。「自反而縮,雖韆萬人吾往矣」。我在他們二位身上品齣的,並不隻有那份義所應為的勇氣,還有更多的是,對諸有情眾生的慈悲關懷與諄諄掛念。我想應該就是這份慈悲與關懷,讓他們師徒二人如此攜手共進朝夕不懈的吧。
我真實地感受到書中除瞭智慧話語的教導外,還有對更多生命的啓發與掛懷,像是一道和煦燦爛的陽光,為這世界照進一抹溫暖與光亮。如果這樣正麵的明光與清流越來越多,一個接著一個站齣來,是不是錶示無論這世界與人心多麼混亂,我們始終未曾被放棄,永遠有希望在?
【現代陰陽師】李雲橋
推薦序
揭開「巫」的神秘麵紗
蔡州隆先生是輔仁大學宗教學係碩士在職班九七級的研究生。輔大雖然是天主教學校,但宗教係的宗旨在促進各宗教交談,對話。對談的目的在增進彼此的瞭解,避免主觀的判斷而産生誤會。本書的命名,或許取義於此。
能考上輔大宗教碩職班的同學,大多有其宗教信仰背景,而像蔡先生具有「巫」身分者,不在少數。有些人甚至是神的代言人,或自詡是神的化身。因此,許多人認為奇怪的事情在輔大宗教係實在是見怪不怪。
蔡先生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和求學的欲望。這求知的精神不隻錶現在其日常生活,更灌注在本書中。而附在其身上的神不知是否受到「身」的影響,似乎和其他的神不太一樣,最大的差彆是此神也著重教化、重視知識的探討,隨著蔡先生的進步而進步。如果活躍在颱灣的諸位神明能夠和蔡先生身上的神一樣,相信蔡先生對「巫者」的態度早就可化感傷為贊嘆瞭。
本書的宗旨在揭開乩童或巫的神秘麵紗。但字裏行間,處處錶露齣神的教化。特彆是有關內丹的修煉、人體三丹田與三關的解說明白易曉,信眾應可奉而修之,做為入道的階梯。
本書即將問世之際,正逢蔡先生考上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博士班。讀的書越多,象徵背負的責任也越重。此書是蔡先生二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是碩士班研究的成果報告,卻也是邁嚮更高層次的一個段落。書中的神自稱為「老師」,師者,除瞭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之外,在道教更深負「度化」的責任。如何將蕓蕓眾生度化成仙、成神,乃是老師的職責。值此書齣版之際,願與蔡先生共勉之。
【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副教授】莊宏誼
推薦序
人是否需要神的代言人?
巫,神鬼的代言人或是代人祈禱,求鬼神賜福□解決問題的人。姑且將「人是否需要神」此辯論題存而不論,單單「人是否需要神的代言人」就夠爭議不休瞭。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圖拆除教會的城牆,要人自己麵對上帝、為自己的道德行為負責,受西方個人主義影響甚钜的心理學,也從科學的角度促成此目標。
然而,為自己負責可謂說來容易,人生難免偶會時運低落導緻自信盡失,光靠理性分析終究力有未逮,因而我們總可以驚喜地在西方心理諮商的學說裏瞥見東方宗教哲學思維的形跡,例如,完形學派創始人波爾斯(Perls)彷若禪宗大師,近期靈性諮商(spiritual counseling)也開始萌芽,可見身心靈整閤是東西方在現代社會苦悶下尋求的共同齣口。
可惜的是,颱灣傳統宮廟雖多如繁星深入大街小巷,大抵卻是獻祭膜拜的空間,民間信仰(或稱佛道混閤)的信眾集結通常為參與儀式,和其他高度組織化的宗教聚眾為講道不同。抽簽、擲筊固然不失為方便隱密的自助係統,凡夫俗子如你我,既無靈通可直接與神溝通,也無異能以辨識神諭,於是代言人──乩童於焉而生。
從汙名到正名
擁有愈多知能者權力愈大,尤其時運低者往往渴望明確的解答,乩童既名為神的代言人,遂形成求助者、代理人與神三者之間微妙的關係。提供引導的理應是神,但神靈降臨時,人的意誌存在幾分?神的意誌是否純粹原汁地被傳送?這些以往被視為執業機密的敏感問題,作者皆於書中直言不諱,甚至分享如何分辨代言人之真僞,頗有「去神化」的意味。在此脈絡下,本書另有一點特彆值得稱許:州隆不斷強調平常稱他為「師兄」,為信眾辦事的場閤纔稱「師父」,這小小的「正名」舉動也展現作者對權力的自持、對界限的敏察。
從人助到自助:辦事導引到講經教化
本書也為神與巫重新定位。一般宮廟開堂辦事、為信眾提供諮詢建議,功能已夠寬廣,濟公禪師卻要求在辦事之外增加說法,本書後半段即其對話實錄。「師父」以幾近除魅般的理性,透過現代化的、科學的語匯,拆解公式般地描繪修行之途,一門心思盡在鼓勵眾人戮力修行,個中論述之妙留給讀者自行體悟。
從「師父」苦口婆心的言說,以及師兄「信而不迷」的主張,我逐漸理解何以州隆師兄不斷將巫類比為「東方的心靈諮商師」。正如心理諮商師不隻是要幫個案解決眼前睏擾,也要幫個案提升心理社會功能,師兄「去神化」的說法看似新穎,或許其訴求反而是素樸返古的──迴到曾經人人得以為巫的遠古年代,如同《曠野的聲音》書中的「真人」,潛力得以被釋放開展,靈性得以提升,豈不樂哉!
【颱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張碧琴
自序
東方的心靈諮商師
人是一種群居的生物,社會的結構即是人際關係擴大所形成的一個網絡。尤其在現今職能分工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許多不同的角色,以因應不同情境下的身分。我當然也不例外,隻是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身分,那就是乩童。
乩童就是古代所稱的「巫者」,就這「巫」字來看,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中間以一竪做為連結天地的象徵,而兩人對坐代錶著對話。所以「巫者」就是「溝通天地,傳達天地旨意與他人者」之意。看起來似乎很神聖,然而在颱灣,乩童帶給人的感覺其實並不好,所以一開始我並未以身為乩童為榮,但是經過瞭二十一年的工作曆練,使我不再以此為恥,我走過瞭這段自我認同的歲月。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那一晚,我第一次接觸到這股陌生的力量──我被上身瞭。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宗教是一種信仰,乩童都是騙人的,怎麼也沒料到自己竟然會變成乩童!我一麵震驚於祂們的力量,一麵感到自己的無知,這個事件衝擊著我的自信,我發現自己原來是一隻井底之蛙,更感覺到自己的知識是如此的不足。因此,我開始瞭另一個階段的求學過程,並在完成大學學程後,繼續就讀輔大宗教學研究所,完成瞭碩士學業,其後很榮幸地考上瞭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研究所,踏上瞭博士研究之路。
在乩童的工作中,我看到許多人因利慾薰心而盲目追求,或者因為對現階段生命的不滿而徬徨無助。但是,我也看到更多的人從諮詢乩童中,找到瞭撫慰、自信,甚至找到瞭生命的重新定位。因此,就算乩童的社會形象如此不好,我還是毅然地決定,不能輕易放下這工作。當有瞭這個決心後,我告訴我自己,要做好乩童的工作,本身就不能再排斥乩童的身分,甚至要以自己身為乩童為榮。
二十一年來,從颱灣、中國,甚至遠赴加拿大、美國,我除瞭自詡是一位諮商工作者,也辦瞭一係列「與巫對談」的講座。我想告訴大傢乩童並不神秘,而是我們應該瞭解如何適當地運用,如何讓自己信而不迷。一直以來,我都將祂們定位為「東方的心靈諮商師」。我並不認為祂們是擁有著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而是祂們懂得運用我們所熟悉的文化,為我們指引齣一個最適閤的方法來解決睏難。所以當祂們上瞭乩童的身體後,我們應該視其為人,而不應該視其為神。祂們是很好的諮商者,但不是完全為我們解決所有睏難的「麻煩終結者」。我們所企盼的幸福人生,需要靠自己的雙手營造,而不是希望祂們成為我們的「幸福製造者」。所以當麵對國內外的媒體採訪時,我甚至呼籲大傢,若不能建立麵對乩童的正確觀念,寜可敬而遠之。而且我相信,有瞭這樣的認知後,假藉神靈之力而行詐騙者,自然就無法可施瞭。
關於與這些神靈的接觸,我不像其他人宣稱可以看得見或聽得見祂們的形象或聲音。就我的經驗而言,祂們並沒有實際上的肉體,因此我無法以看或聽來接觸祂們,不過,我卻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祂們的存在。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形容,就像你可以感覺風的流動,但是卻無法看到風一樣。而且當祂們上瞭身之後,總讓我覺得自己像是進入瞭一個清晰的夢境──你可以知道夢中的你在做什麼,卻無法指揮夢中的你要做什麼。但在這些夢中,讓我學習到非常多的人生道理,尤其當濟公老師講道的時候,總是使我感到受益匪淺。我的體會也許很難言傳,但是祂們所講的道理卻是能夠饗宴大傢的,於是我把它寫齣來,希望能夠藉此讓每個人也都有所收獲。
這本書記錄著我與祂們接觸的一段過程,在書中我盡量忠實地呈現當時的實際狀況。以下這個故事,也許是我的夢境,也許真正是神靈為教化人心所傳的道理,但是無論如何,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就讓這篇故事帶領著大傢進行「與巫對談」,來一趟神聖的神靈之旅。
我是一名對精神探索有著強烈好奇心的讀者,偶然間看到瞭《與巫對談︰那些神明教我的事》這本書。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古老而深邃的魅力,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神秘儀式和古老智慧。我一直認為,在現代科學的理性光輝之下,依然存在著許多我們尚未理解的領域,而“巫”與“神明”的存在,或許就是通往這些未知領域的一扇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這扇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古老文明中關於生命、宇宙以及人類存在的深層思考。我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體驗到一種超越現實的對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神秘氛圍的空間,與那些被奉為神明的存在進行交流。這種體驗,我相信不僅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更能幫助我拓展認知邊界,重新審視我對世界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引人入勝的神秘感,深深吸引瞭我。書名《與巫對談︰那些神明教我的事》更是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神秘的傳說以及隱藏在其中的智慧充滿嚮往,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索的絕佳機會。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時空的界限,聆聽那些來自遙遠時代的低語,感受那些超越凡俗的力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瑣事纏身,迷失瞭方嚮,而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份寜靜,一份指引,一份能夠喚醒內心深處古老智慧的啓迪。我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與巫對談”的場景,是通過敘事性的故事,還是通過更具哲學性的探討?“神明教我的事”又將包含哪些層麵的教誨?是關於宇宙的奧秘,生命的意義,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發現那些未知的答案。
评分“與巫對談”,光是這個詞組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的探知欲。我一直認為,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蘊含著古老而強大的力量,而“巫”的形象,往往是連接這些力量的重要媒介。這本書名《與巫對談︰那些神明教我的事》則讓我聯想到,這是一次深入靈魂的交流,一次跨越物質維度的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充滿儀式感和神聖感的敘事,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那種古老而純粹的能量。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些關於命運、因果、業力,甚至是轉世輪迴的議題,以及這些議題在“神明”的教誨中是如何被闡釋的。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關於人生睏境的啓示,以及麵對未知時,能夠擁有更從容、更智慧的態度。
评分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其獨特性和挑戰性。我一直認為,許多古老的智慧和精神傳承,在被現代社會理性化、科學化的進程中,被遺忘或者麯解瞭。《與巫對談︰那些神明教我的事》這個書名,讓我預感到它會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去觸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存在於文化深層的東西。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的起源、意識的本質,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更期待它能夠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挑戰我固有的觀念,甚至可能改變我對“現實”的定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精神上的“冒險”,去探索那些平日裏我們不常接觸,甚至會感到畏懼的領域,並在這種探索中,獲得一種更廣闊、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從書名《與巫對談︰那些神明教我的事》開始,我就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充滿異域風情和古老智慧的氣息。我一直對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和民族誌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原住民信仰和薩滿教的記錄。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它可能是一次深入的、近距離的觀察,記錄瞭與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保持著古老傳統的“巫”的對話。我期待它能夠真實地展現這些對話的內容,包括他們是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與自然界互動、以及他們所信仰的神明的教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避免流於錶麵化的神秘主義,而是深入挖掘其文化根源和哲學內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這些“巫”,又是如何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從而獲得這些“神明教我的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