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监控的时代来临!
无所不在的计分软体,决定你存在的价值
扣分之后的人生,便永世不得翻身!
忘掉家人、忘掉朋友;你的分数,决定你的一切……
得分超过95,前途一片光明,知名大学和企业等着你。
得分低于65,别傻了孩子,你的人生就要完蛋了!
监视器监看你的出入、网路公司记录你的浏览行为、社交网站拥有你的交友名单、智慧型手机显示你的位置……未来世界里,个人的一举一动不再是祕密,跨国软体公司「计分企业」更进一步发展出一套人工智慧监视软体,随时随地监控中学生的思想言行、给予评分。这套系统逐渐普及到全国,成了申请大学和应征工作的筛选标准……
没落海滨小镇出生的艾曼妮,为了摆脱穷困的命运,从小到大都努力配合计分软体当个「高分学生」。然而就在高中毕业前夕,艾曼妮的死党凯蒂和一个「没分数」的男同学约会被逮到。在当地高中,「没分数」是前途无望的代名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艾曼妮的分数立刻受到牵连,一口气滑落到64。按照计分规则,假如「好学生」艾曼妮继续和「坏学生」凯蒂鬼混下去,她还会被扣更多分数……
为了挽救一落千丈的成绩,艾曼妮暗中加入一个调查研究计画。没想到她知道得越多,对计分软体越开始怀疑,在这个一切唯「分数」是问的美丽新世界,究竟谁是最终的获利者?为了光明的前途,值得牺牲友情吗?……艾曼妮必须快点找出答案,因为一但最终分数决定,一切就来不及了。
《倒数计分》被喻为是校园青春版的《一九八四》,除了讨论监视社会对个人隐私所造成的影响,也对升学主义挂帅、用成绩定胜负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简介
萝伦.麦可劳夫林(Lauren McLaughlin)
长于麻萨诸塞州的温翰小镇。在大学和短暂的研究所生涯后,她度过十年「单调乏味」的日子在写电影剧本和制作电影,后来终于放弃电影梦,把所有时间投入在小说创作。虽然她念念不忘在麻萨诸塞州度过的多数时光——码头、海滩和多采多姿的年少轻狂,她却怎么样也想不起她的SAT总分、学业成绩平均点数(GPA)和任何她曾相当看重的分数。
译者简介
许妍飞
清大外语系学士,台师大翻译所硕士,「清大全球热舞」活动发起人。现居美国北卡教堂山,专事书籍翻译,译作包括《在家也能蒙特梭利》等十余部。译作赐教:husbooks.blogspot.com
推荐文(一)
「成绩」不等于「成就」,被分数评比的痛苦与悲哀
文∕洪兰(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这本书非常好看,它的人物和场景跟我们过去的经验很相似,很容易使你感同身受,马上跟主角起共鸣,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境界。在看的过程中,那种提心吊胆的紧张感觉跟看欧威尔的《一九八四》一样,甚至更为惊悚,因为是以分数来评比,是每一个在台湾念过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亲身体验过的痛苦和羞辱。书中不停出现的那句「好学生不要与坏学生一起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只是我们还没有到一起玩就要扣分,就使你不能保送大学的地步(但是也差不多,不是吗?操行成绩不及格也不能保送,我从来不知道操行80分跟90分的差别在哪里。这个黑箱作业也是机关首长们很痛苦的地方,明明所有的员工工作表现一样的好,为什么非要硬性规定不可以全部甲等,必须有人牺牲打,变乙等?)当然书中的监控制度就更恐怖了,人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一举一动都有公式在计算、在评分,然后按照分数分组,坏学生不能跟好学生一起吃饭,连说话都不可以,甚至自己的亲弟弟也因怕被评分下降的姊姊拖累,一走出巷口,就假装不认得她,不跟她讲话。这些描述使我一边看,背嵴一边发冷,小学时的羞辱一再回到眼前,使我忍不住翻到最后去看她打败了这个系统没有。
我小时候比较晚熟,直到初中才开窍。不幸有个聪明伶俐小我一岁的妹妹,从来没有考过第二名。相较之下,我就跟大番薯差不多,身体会长大,但聪明才智却没有随着变大,所以天天挨骂。其实我功课并没有十分不好,我只是没有我妹妹那么好。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康纳曼说:「人无法做出绝对的判断,一切决策来自比较」,一比之下,我就完了。所以我非常知道被评比的痛苦,对书中主角悲惨遭遇的同理心就更强了。
我很感谢我父亲在我母亲严厉的说「不准买给她!」时,还是买了一只手表给我,只因为我妹妹得到一只手表作奖品。这只表我戴了三十年,一直到有一天在路上表带断掉我不知道,找不回来了,才换新的,但是还是很怀念那只老表,因为它代表了父亲对我的爱。有人问我:为什么只写我爸爸,不写我妈妈?我想童年的记忆是一个原因。其实我父母都非常好,只是管教的方式不一样,爸爸是教授,懂得一些孩子的心理;妈妈则是生了六个女儿,每天恨铁不成钢,对不争气的女儿要求就严了些。我其实很怕我妈妈,不管我如何努力,我不曾听过母亲夸奖,这也是我终身的遗憾。
这本书令我起共鸣的另一个地方是书中清楚地点出只重视成绩的结果,告诉我们「成绩」不等于「成就」。我不懂,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者看不清这一点?每天在乎的只有成绩。台湾对考试的重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曾经有个妈妈对她女儿的男朋友说:「考上高考,是绩优股,考不上,是鸡屁股。」
最讽刺的是书中有两种人不必接受评分:一种是成绩太烂,没有希望的放牛班孩子;另外一种是家中有钱到可以进任何大学的学生。这段描述是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大学入学的陋习,如果你父母有钱到可以认捐五十万美金(这是二十年前我仍在美国时的价码,现在或许更高了),你几乎可以进任何你想进的大学。
虽然说金钱不能买到知识,但是光是买到入学许可(admission)就足以让升斗小民捶胸顿足,感叹世界不公了(写到这儿,想起一个小故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的讲座教授麦可.加萨尼加(Michael Gazzaniga)说当年他父亲要他念医,而他想念心理学,他父亲跟他说,干么自己去念,那么辛苦?You can always hire someone to do it for you,有钱还是能使鬼推磨的)。
书中最令人反思的是这个制度的创始人的原意并非如此,科技的好意被误用以后会产生想不到的恐怖后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科学家伦理和品德的要求比一般人高,因为高科技杀人是不见血的。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尤其最近刚发生稜镜事件:美国国家安全局透过网路系统来监控人民,使本书的出版更有其时代意义。世界上很多的悲剧来自立意良好的制度,《梅冈城故事》作者哈波.李说:「唯一能够超越少数服从多数的,是人的良知」,请教育你孩子的良知。
推荐文(二)
用科技追求更完美的人性?
文∕李伟文(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在看着这部精彩的小说时,脑海中不时浮现年轻时曾读的欧威尔的《一九八四》与赫胥黎所写的《美丽新世界》,不过现在我的心情远比当年沈重,因为《倒数计分》里所描述的科技,如今都已经在真实世界中出现并运用发展,而且以公平为诉求,将我们生活的全面表现都以可以量化的数字来评比的这种作法,不也与我们十二年国教各种比序项目的精神一致吗?
与《一九八四》小说不一样的,目前整个世界朝向「透明化」发展的趋势,不是来自独裁者为了怕人民反抗的全面监视,而是由下而上,来自于人们要求公平与安全的渴望,就如同《倒数计分》书中推动计分的企业所喊的口号:「借由科技追求更完美的人性」,假设真的有一套无比聪明,无比公正,且全面评估一个人的整体表现的系统,让我们这个世界不再有家世特权、利益交换,或不确定的机运,每个人的未来是实实在在来自于自己的真实表现,是的,假如不久的未来真的有这么一套系统,或许大部份的民众都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就像是街头巷尾到处都已经佈满了监视器一样,可是,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是我们想要过的生活吗?
这本书令人最激赏的地方是,作者并没有一面倒的批判隐私权丧失的危机,而是透过书中二位青少年反覆辩诘中,让我们用各种角度思考这个即将发生的未来。结局没有提供我们一个肯定或明确的答案,正如真实世界也没有标准答案一样。
觉得这本书只当作青少年小说实在太可惜了,我认为每个家长、老师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大人都应该看,甚至每个有权力的政治人物也可以借由这本书思考科技、社会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当然,若是回到个人的角度而言,透过这本书,大人可以跟孩子谈谈隐私权的问题,让他们知道现在在「脸书」留下讯息或相片,或者朋友在上面留下与你互动的纪录,这所有的对话或资料,即便你后来删除了,也能够被有心人士查询得到,换句话说,只要透过无远弗届的网路连线,你过往或现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于全摊在众人面前,所以一定要注意你所发表的任何讯息,属于太个人的生活习惯或一时的喜怒哀乐,不要随便张贴在网路上,更不要发表对别人的批评或负面的意见。
另外,也可以讨论,到底什么资讯是我们可以透露出来的?在什么条件下该透露出来?哪些资讯是我们可以严格由自己保有,别人无权干涉?
更进一步也可以跟孩子分享,现代科技进步得太快了,或许有许多属于伦理层次的讨论尚未来得及沉淀,但我们的社会却已被科技带着跑到很远的地方了!
民主社会里很多的权利与一些价值选择,彼此之间也许有冲突,在轻重缓急之下也必须要有取舍,没有放诸四海不变的标准答案,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境之下,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要常常抱着开放的心胸去思考与讨论各种社会现象。
推荐文(三)
绑架人生的计分制度
文∕李崇建(作家、亲子教育专家)
你在乎分数吗?还是不在乎呢?无论你在不在乎,计分制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是学生,必须面对考试成绩、如果你关注运动比赛,球队球员有计分排名、如果你是个公务员,必须面临考绩、如果你是业务员,必须以业绩计分……计分制度与我们的表现、前途,甚至整个人生都产生关系,你有办法摆脱吗?
然而这套计分制度公平吗?谁有权决定与更动这套制度!为何一题选择题佔一分,一题问答却佔了十分?为何作文满分是12分?为何网球与高尔夫球的积分制度如此计算?
受到计分制度制约最大的,莫过于学生了。
学生学习各科目都需要计分,并且按照分数给予排名,名次越前面,也暗示着人生比较幸福,大部分的师长都要求学生成绩进步,换得成功幸福的人生。
成人也许可以摆脱计分制度,不受他人评比制约,自行创业、当个农夫,或是成为掌握计分权力的人。但是学生却无法摆脱计分,学生的意识早已被计分制度绑架,成功与失败都和分数划上等号,因此补习班从未减少,家长与学生斤斤计较于分数,人生变得狭窄无比,除非你是特权阶级,父母有权或者有钱。学生无法玩乐,无法自由支配时间,无法享有更好的友谊,这些都是从计分制度衍生出的问题。
就像《倒数计分》书中描述的景况,当你的得分越高,人生一片光明:奖学金、名校、高薪、上流阶层,你才能拥有快乐与幸福。当你得分越低,人生一片黑暗:后段学校、低薪、找不到工作、奔波劳苦,会非常辛苦。
近年来,台湾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欲摆脱以往单一的计分方式,却招来更多质疑的声浪。因为计分的方式改变了,以计分为思维的内涵却没有改变,学生不只在意学科分数,更须在意学科之外的才艺与品格。让人惊讶的是,本书作者身处美国,却有同样的洞见,她将时间设定在不久的未来,科技文明发展之下的监视体系,结合了计分制度,创造出令人觉得熟悉,却又非常不舒服的社会情境,彷彿唿应了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与制度。
青少年读者,应对书中的诸多角色很有感觉,他们在不合理的制度下求生存,既想反抗却又拚命想符合制度,内心因而产生疏离感与困惑。尤其是主角艾曼妮,只是因为犯了「错」——如果交朋友算是犯错的话,那是计分制度的「规则」,却也可能是现行生活中的潜规则。艾曼妮从高分跌落至低分,未来在一瞬间瓦解,因此陷入必须求取分数的困境,内在良知却又不断吶喊,因为计分制度和道德良知背道而驰。艾曼妮陷入的困境,其实正是目前青少年处境的某个变形,当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他们该如何面对兴趣、友情与体制,因而产生诸多困顿迷惑的局面。
哪有一个人不想向上?哪有人不想活得有价值?但是计分制度,并不是一个令大部分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制度,反而是一种「否定的」制度,不允许人犯错,不允许人尝试与探索,青少年如何从中获得生存的勇气?计分制度使得师生对成功的理解,片面地将成绩视为成功的唯一目标,使得教育本身成为淘汰的竞争场,容易让孩子衍生没有目标与自我放弃。书中那些计分后段的青少年,发展成什么样的人格与思维?值得教育者深思。因此德国教育哲学家席勒曾说,「法律制度永远不会产生伟大的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人和英雄。」而计分制度,便是相当严苛的一套规则。
本书作者麦可劳夫林,是一位有企图心的创作者,在文中穿插诸多经典名着,如欧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有心的读者不妨展延阅读,和本书做一对照,更能探索作者的用心。作者也在严肃的议题之外,带入了青少年的爱情与友情,将故事的脉络贴近青少年,因此本书不只是在反映与批判社会,也不为这个现象提供解决之道,只是设计了紧张悬疑的桥段,凸显了大人的荒谬,以及青少年活泼奔放的生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