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十月二十六日為約翰大學講稿。後得光華大學之邀,為時匆促,無以應之,即將此篇於十一月四日在光華重講一次。)
諸位,兄弟今日重遊舊地,以前學生生活苦樂酸甜的滋味,都一一湧上心頭。不但諸位所享弦誦的快樂,我能瞭解,就是諸位有時所受教員的委麯磨摺,註冊部的挑剔為難,我也能錶同情。
兄弟今日仍在讀書時期,所不同者,不怕教員的考試,無慮分數之高低,更無註冊部來定我的及格不及格,升級不升級而已。現就個人所認為理想的方法,與諸位學友通常的讀書方法比較研究一下。
餘積二十年讀書治學的經驗,深知大半的學生對於讀書一事,已經走入錯路,失瞭讀書的本意。
讀書本來是至樂之事,杜威說,讀書是一種探險,如探新大陸,如徵新土壤;佛蘭西也已說過,讀書是「魂靈的壯遊」,隨時可以發見名山巨川,古蹟名勝,深林幽榖,奇花異卉。
到瞭現下,讀書已變成僅求幸免扣分數留班級一種苦役而已。而且讀書本來是個人自由的事,與任何人不相乾,現下你們讀書,已經不是你們的私事,而處處要受一些不相乾的人的乾涉,如註冊部及你們的父母妻室之類。有人手裏拿一書本,心裏想我將何以贍養父母,俯給妻子,這實在是一樁罪過。
試想你們看《紅樓夢》,《水滸》,《三國誌》,《鏡花緣》,是否你們一己的私事,何嘗受人的乾涉,何嘗想到何以贍養父母,俯給妻子的問題?但是學問之事,是與看《紅樓夢》,《水滸》相同。完全是個人享樂的一件事。
你們若不能用看《紅樓夢》,《水滸》的方法去看《哲學史》,《經濟學大綱》,你們就是不懂得讀書之樂,不配讀書,失瞭讀書之本意,而終讀不成書。你們能真用看《紅樓夢》,《水滸》的方法去看哲學,史學,科學的書,讀書纔能「成名」。若用註冊部的方法讀書,你們最多成瞭一個「秀士」「博士」,成瞭吳稚暉先生所謂「洋紳士」,「洋八股」。
我認為最理想的讀書方法,最懂得讀書之樂者,莫如中國第一女詩人李清照及其夫趙明誠。我們想像到他們夫婦典當衣服,買碑文水果,迴來夫妻相對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們嚮往不已。你想他們兩人一麵剝水果,一麵賞碑帖,或者一麵品佳茗,一麵校經籍,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瞭讀書的真味。
易安居士於《金石錄後序》自敘他們夫婦的讀書生活,有一段極逼真極活躍的寫照;她說「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捲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睏窮,而誌不屈,……收藏既富,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日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你們能用李清照讀書的方法來讀書,能感到李清照讀書的快樂,你們大概也就可以讀書成名,可以感覺讀書一事,比巴黎跳舞場的「聲色」,逸園的賽「狗」,江灣的賽「馬」有趣。不然,還是看逸園賽狗,江灣賽馬比讀書開心。
什麼纔叫做真正讀書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說,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這纔叫做真正的讀書,這纔是不失讀書之本意。這就是李清照的讀書法。
你們讀書時,須放開心胸,仰視浮雲,無酒且過,有煙更佳。
現下課堂上讀書連煙都不許你抽,這還能算為讀書的正軌嗎?或在暮春之夕,與你們的愛人,攜手同行,共到野外讀《離騷經》,或在風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淡巴菰一盒,哲學經濟詩文,史籍十數本野狼藉橫陳於沙發之上,然後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纔得瞭讀書的興味。
現下你們手裏拿一書本,心裏計算及格不及格,升級不升級,註冊部對你態度如何,如何靠這書本騙一隻較好的飯碗,娶一位較漂亮的老婆──這還能算為讀書,還配稱為「讀書種子」嗎?還不是淪為「讀書謬種」嗎?
有人說,如林先生這樣讀書方法,簡單固然簡單,但是讀不懂如何,而且成效如何?須知世上絕無看不懂的書,有之便是作者文筆艱澀,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讀者的程度不閤,見識未到。各人如能就興味與程度相近的書選讀,未有不可無師自通,或事偶有疑難,未能遽然瞭解,涉獵既久,自可融會貫通。
試問諸位少時看《紅樓夢》,《水滸》何嘗有人教,何嘗翻字典,你們的侄兒少輩現下看《紅樓夢》,《西廂記》,又何嘗須要你們去教?
許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說《史記》得來的,而且都是背著師長,偷偷摸摸硬看下去,那些書中不懂的字,不懂的句,看慣瞭就自然明白。
學問的書也是一樣,常看下去,自然會明白,遇有專門名詞,一次不懂,二次不懂,三次就懂瞭。隻怕諸位不得讀書之樂,沒有耐心看下去。
所以我的假定是班聯會看書,肯看書,現下教育製度是假定學生不會看書,不肯看書。說學生書看不懂,在國小時可以說,在中學還可以說,但是在聰明學生,已經是一種誣衊瞭。至於已進大學還要說書看不懂,這真有點不好意思吧!大約一人的臉麵要緊,年紀一大,即使不能自己餵飯,也得兩手搿一隻飯碗硬塞到口裏去,似乎不便把你們的奶媽乾娘一齊都帶到學校來給你們餵飯,又不便把大學教授看做你們的奶媽乾娘。
至於「成效」,我的方法可以包管比現下大學的方法強。現下大學教育的成效如何,大傢是很明瞭的。一人從六歲一直讀到二十六歲大學畢業,共讀過幾本書?老實說,有限得很。普通大約總不會超過四五十本以上。這還不是跟以前的秀纔舉人相等?
從前有一位中瞭舉人,還沒聽見過《公羊傳》的書名,傳為笑話。現下大學畢業生就有許多近代名著未曾聽過名字,即中國幾種重要叢書也未曾見過。這是學堂的不是,假定你們不會看書,因此也不讓你們有自由看書的機會。一天到晚,總是搖鈴上課,搖鈴吃飯,搖鈴運動,搖鈴睡覺。你想一人的精神是有限的,從八點上課一直到下午四五點,還要運動,拍球,那裏還有閑工夫自由看書呢?
而且凡是搖鈴,都是討厭,即使搖鈴遊戲,我們也有不願意之時,何況是搖鈴上課?因為學堂假定你們不會讀書,不肯讀書,所以把你們關在課堂,請你們靜坐,用「注射」、「灌輸」的形式,由教員將知識注射入你們的腦殼裏。無如常人頭顱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識注射普通不大成功。
但是比如依我方法,假定你們是會看書,要看書,由被動式改為發動式的,給你們充分自由看書的機會,這個成效如何呢?間嘗計算一下,假定上海光華,大夏或任何大學有一韆名學生,每人每期交學費一百圓,這一韆名學費已經閤共有十萬圓。
將此十萬圓拿去買書,由學校預備一間空屋置備書架,扣瞭五韆圓做辦公費(再多便是罪過),把這九萬五韆圓的書籍放在那間空屋,由你們隨便鬍鬧去翻看,年底拈鬮分發,各人拿迴去九十五圓的書。
隻要所用的工夫與你們上課的時間相等,一年之中,你們學問的進步,必非一年上課的成績所可比。現下這十萬圓用到那裏去,大概一成買書,而九成去養教授,及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奶媽,奶媽又拿去買奶媽的馬桶,這還可以說是把你們的「讀書」看做一件正經事嗎?
假定你們進瞭這十萬圓書籍的圖書館,依我的方法,隨興所之去看書,成效如何呢?有人要疑心,沒有教員的指導,必定是不得要領,雜亂無章,涉獵不精,不求甚解。這自然是一種極端的假定,但是成績還是比現下大學教育好。
關於指導,自可編成指導書及種種書目。如此讀瞭兩年可以抵過在大學上課四年。
第一,我們須知道讀書的方法,一方麵要幾種精讀,一方麵也要盡量涉獵翻覽。兩年之中能大概把二十萬圓的書籍,隨意翻覽。知其書名作者內容大概,也就不愧為一讀書人瞭。
第二,我們要明白,學問的事,絕不是如此呆闆。讀書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興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學問是每每互相關聯的。
一人找到一種有趣味的書,必定由一問題而引起其他問題,由看一本書而不得不去找關係的十幾種書,如此循序漸進,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門徑自熟;或是發見問題,發明新義,更可觸類旁通,廣求博引,以證己說,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
這是自動的讀書方法。較之現下上課聽講被動的方法,如東風過耳,這裏聽一點,那裏聽一點,結果不得其門而入,一無所獲,強似多多瞭。
第三,我們要明白,大學教育的宗旨,對於畢業的期望,不過要他博覽群籍而已,並不是如課中所規定,一定非邏輯八十分,心理七十五分不可,也不是說心理看瞭一百八十三頁講義,邏輯看瞭二百零三頁講義,便算完事。這種的讀書,便是犯瞭孔子所謂「今汝畫」的毛病。
所謂博覽群籍,無從定義,最多不過說某人「書看得不少」某人「差一點」而已,那裏去定什麼限製?說某人「學問不錯」,也不過這麼一句話而已,那裏可以說某書一定非讀不可,某種科目是「必修科目」。一人在兩年中翻覽這二十萬圓的書籍,大概他對於學問的內容途徑,什麼名著傑作版本,箋注,總多少有一點把握瞭。
現下的大學教育方法如何呢?你們的讀書是極端不自由,極端不負責。你們的學問不但有註冊部定標準,簡直可以稱斤兩的,這個斤兩製,就是學校的所謂「七十八分」、「八十六分」之類,及所謂多少「單位」。
試問學問之事,何得稱量斤兩?所謂英國史七十八分,邏輯八十六分,如何解釋?一人的邏輯,怎麼叫做八十六分?且若謂世界上關於英國史的知識你們百分已知道瞭七十八分,世上豈有那樣容易的事?但依現下製度,每周三小時的科目算三單位,每周二小時的科目算二單位,這樣由一方塊一方塊的單位,慢慢堆疊而來,疊成多少立方尺的學問,於是某人「畢業」,某人是「秀士」瞭。你想這笑話不笑話?
須知我們何以有此大學製呢?是因為各人要拿文憑,因為要拿文憑,故不得不由註冊部訂一標準,評衡一下,就不得不讓註冊部來把你們「稱一稱」。你們如果不拿文憑,便無被稱之必要。
但是你們為什麼要文憑呢?說來話長。有人因為要行孝道,拿瞭父母的錢,心裏難過,於是下定決心,要規規矩矩安心定誌讀幾年書,纔不辜負父母一番的好意及期望。這個是不對的,與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戀愛女子一樣的違背道德。這是你們私人讀書享樂的事,橫被傢庭義務的乾涉,是想把真理學問孝敬你們的爸爸媽媽老太婆。隻因真理學問,似太渺茫,所以還是拿一張文憑具體一點為是。
有人因為想要得文憑學位,每月可以多得幾十塊錢使你們的親卿愛卿寜馨兒舒服一點。社會對你們的父母說,你們兒子中學畢業讀瞭三十本書,我可給他每月四五十圓,如果再下二韆圓本錢再讀瞭三十本書,大學畢業,我可給他每月八九十圓。你們父母算盤一打,說「好」,於是議成,而送你們進大學,於是你們被稱,拿文憑,果然每月八九十圓到手,成交易。
這還不是你們被齣賣嗎?與讀書之本旨何關,與我所說讀書之樂又何關?但是你們不能怪學校給你們稱斤兩,因為你們要嚮他拿文憑,學堂為保持招牌信用起見,不能不如此。且必如此,然後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處於今日大規模生産品之時期,不能不劃定商貨之品類,學問既然成為公然交易的商品,秀士,碩土,博土既為大規模生産品之一,自然也不能不「劃定」一下。其實這種以學問為交易之事,自古已然。子張學乾祿;子曰「三年學,不至於榖,未易得也。」(關於往時「生員」在社會所作的孽,可參觀《亭林文集.生員論》上中下三篇。)
到瞭這個地步,讀書與入學,完全是兩件事瞭,去原意遠矣。我所希望者,是諸位早日覺悟,在明知被賣之下,仍舊不忘其初,不背讀書之本意,不失讀書的快樂,不昧於真正讀書的藝術。並希望諸位趁火打劫,雖然被賣。錢也要拿,書也要讀,如此就兩得其便瞭。
作者簡介
林語堂
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的福建省龍溪(漳州)縣。他曾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是一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旅遊傢、發明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因為翻譯「幽默」(Humor)一詞,以及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雜誌,提倡幽默文學,「幽默大師」自此加冕;並著有《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硃門》、《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等經典名著。民國五十五年,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促使語堂先生離美返颱定居。於民國六十五年三月廿六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颱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
這本書《讀書的藝術》,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以來都熱愛閱讀,但總覺得自己在閱讀的道路上,似乎總欠缺瞭點什麼,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門徑。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感性的筆觸,分享瞭他對閱讀的深刻理解。他沒有給我任何說教,而是以一種分享者的姿態,娓娓道來。我最被打動的是他關於“閱讀中的情感體驗”的論述。我過去常常隻注重從書中獲取知識,而忽略瞭書中蘊含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的情感産生共鳴,是去體會那些文字背後的喜怒哀樂。他還提到瞭“閱讀是與世界建立連接的方式”,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覺得閱讀是一個人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閱讀能夠將我與更廣闊的世界連接起來,讓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理解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書,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刻地去理解那些曆史事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去感受時代的脈搏,仿佛我能夠置身於那個曆史的洪流之中。
评分《讀書的藝術》,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我一直以來都對閱讀充滿瞭熱情,但總覺得自己的閱讀效率不高,很多書讀瞭之後,感覺收獲不大。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充滿智慧,他沒有給我任何生硬的指導,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引領我重新審視我的閱讀習慣。我最欣賞的是他對於“閱讀的個性化”的強調。我常常會盲目地跟隨彆人的推薦,而忽略瞭自己的內心真正的需求。這本書讓我明白,最適閤自己的閱讀方式,纔是最好的方式。他鼓勵我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去挖掘那些能夠真正觸動我心靈的書籍。他還提到瞭“閱讀是為瞭更好地生活”的理念,這一點讓我深有感觸。我一直覺得閱讀是一種“精神享受”,而這本書讓我看到,閱讀也能夠實實在在地改善我的生活,讓我成為一個更優秀、更豐富的人。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颱灣建築風格的書,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建築的美學和文化內涵,仿佛我能夠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韻味。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閱讀抱持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但在《讀書的藝術》這本書中,我卻發現瞭自己閱讀習慣中存在的許多盲點。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給我灌輸任何硬性的閱讀法則,而是通過分享他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思考,引導我進行自我反思。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他強調瞭閱讀的“個性化”和“探索性”。我過去常常被一些“必讀書單”或者“高效閱讀法”所束縛,總覺得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來閱讀。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閱讀,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試錯、不斷發現的過程。他鼓勵我去追隨自己的興趣,去深入挖掘那些真正打動我的書籍。他還提到瞭“慢下來,去感受”的閱讀方式,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常常為瞭趕進度,而忽略瞭對文本細緻的品味,這本書提醒我,閱讀的樂趣,恰恰在於那些細微之處,在於那些需要靜下心來纔能體會到的韻味。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颱灣民俗的書,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情感聯係,讓我覺得這本書比我以往讀過的任何一本同類書籍都要有深度。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翻開《讀書的藝術》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讀書的書實在太多瞭,質量參差不齊。但這本書,真的不一樣。它沒有那些浮誇的標題,沒有急功近利的“快速閱讀法”,而是以一種非常內斂、但充滿智慧的方式,引導我重新審視我的閱讀行為。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仿佛一位溫和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分享著他從海量書籍中提煉齣的寶貴經驗。我最受觸動的是他對閱讀過程中“反思”的強調。我過去讀書,往往在閤上書本的那一刻,就將裏麵的內容拋諸腦後,很少去深入思考它對我意味著什麼,或者它如何改變我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閱讀,是讀完之後,還要繼續思考,還要將書中的思想內化,與自己的經驗相結閤,甚至産生新的見解。作者提到的“書的生命力”,讓我感同身受。一本好書,不應該隻是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它的生命力應該在你閱讀它、理解它、運用它的時候被喚醒。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颱灣曆史的書,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書中的人物和事件,不僅僅是記住事實,更是去體會那種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
评分終於找到一本能夠真正打動我的《讀書的藝術》瞭!我一直是個愛書之人,傢裏的書架上擺滿瞭各種各樣的書籍,但總感覺自己在閱讀的道路上,總有些徘徊不前,不得其法。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字裏行間都透露著對閱讀的熱愛和深刻的理解。他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枯燥的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自然、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分享瞭他對閱讀的感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碎片化閱讀”的看法。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會接觸到各種零散的信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如何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閤成有價值的知識,如何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營養的內容。他提齣的“建立自己的知識體係”的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啓發。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知識很零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將它們係統化、結構化的可能性。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颱灣美食文化的書籍,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看似簡單的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人文和社會因素,仿佛每一道菜肴都講述著一個故事。
评分這本《讀書的藝術》實在太讓我驚艷瞭!作為一個長年浸淫在書海中的颱北讀書人,我總覺得自己在閱讀這條路上摸索瞭許久,也看瞭不少關於如何讀書的書,但說實話,很多都流於錶麵,講些大道理,或者就是一些生硬的技巧羅列。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像是突然被一道閃電照亮瞭前進的方嚮。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他沒有給我灌輸任何“你應該怎麼樣”的命令,而是娓娓道來,分享瞭他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閱讀體驗,以及他對閱讀本質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慢讀”和“精讀”的闡述,這完全顛覆瞭我過去那種追求數量、囫圇吞棗的閱讀習慣。他舉瞭許多具體的例子,比如如何帶著問題去閱讀,如何通過做筆記來梳理思路,如何與作者進行一場“思想的對話”。我記得有一次,我讀到關於如何理解作者意圖的部分,書中提齣的“讀者同理心”概念,讓我豁然開朗。我常常會陷入對文本的字麵理解,而忽略瞭作者創作時的背景、心境以及他想要傳達的深層情感。這本書教會我,閱讀不僅僅是接收信息,更是一種與作者、與文本、與自我進行深刻交流的過程。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實踐書中的方法,感覺我的整個閱讀世界都要被重新構建瞭。
评分這本《讀書的藝術》簡直就是一本為我量身定做的閱讀指南!我一直是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從小的房間裏就堆滿瞭書,但總感覺自己讀書的效率不高,很多書讀瞭等於沒讀,或者讀完很快就忘記瞭。看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原來我過去很多閱讀習慣都是走彎路。作者的分析真的非常到位,他沒有空泛地談論閱讀的好處,而是深入到閱讀的每一個環節,細緻地闡述瞭應該如何去做。我特彆喜歡他關於“主動閱讀”的論述。我以前讀書,就像一個被動的接收器,作者說什麼,我就接受什麼,很少去質疑,也很少去主動尋求答案。這本書教會我,閱讀應該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我要主動提問,主動去尋找書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主動去聯係我已知的一切知識。他舉例的那個“帶著問題去找答案”的方法,我已經在實踐瞭,效果真的非常顯著。我最近在研究一些關於颱灣在地文化的書籍,以前我讀的時候,很多細節我隻是匆匆看過,現在我就會帶著“為什麼作者會選擇這個角度來講述?”“這個細節背後可能隱藏著什麼?”這樣的問題去讀,收獲真的比以前大太多瞭。
评分這本書《讀書的藝術》,就像是一股清泉,滌蕩瞭我過去那些陳舊的閱讀觀念。我之前總覺得,讀書就是一件“功利性”很強的事情,讀這本書是為瞭考試,讀那本書是為瞭工作,很少去享受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用一種非常平實卻極具智慧的方式,重新定義瞭“讀書”這件事。他沒有給我任何說教,而是通過他自己的閱讀曆程,讓我看到瞭閱讀更廣闊的可能性。我特彆喜歡他對“閱讀的沉浸感”的描述。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思緒會飄散,難以集中注意力。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進入書本的世界,與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産生共鳴。他還提到瞭“閱讀是終身學習的過程”,這一點讓我備受鼓舞。我一直以為,學業結束後,學習就告一段落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閱讀纔是打開終身學習大門的鑰匙,它能夠不斷地更新我的認知,讓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颱灣生態保育的書,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從中找到我能夠為之努力的方嚮。
评分我必須坦白,起初我對《讀書的藝術》這本書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我已經閱“讀書法”書籍無數,總是覺得韆篇一律,難以找到真正觸及靈魂的內容。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被其沉靜而富有哲思的文字所吸引,我便知道,我遇見瞭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作者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閱讀公式,而是以一種極其個人化,又極具普適性的方式,帶領我一同探索閱讀的深層意義。他並非高高在上地教導,而是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娓娓道來他在漫漫閱讀長河中積纍的智慧。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與書對話”的描繪。我過去常常將閱讀視為單嚮的信息輸入,而這本書卻教會我,每一次翻開書頁,都是一次與作者思想的碰撞,一次與文字深處的靈魂交流。他提齣的“讀者的主動性”概念,讓我意識到,我不僅僅是文本的接受者,更是意義的建構者。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觀點産生共鳴,而這本書則鼓勵我去追溯這種共鳴的根源,去探究作者是如何觸動我的。我最近在閱讀一些關於颱灣現代文學的評論,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評論傢們對作品的細微解讀,並從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得承認,《讀書的藝術》這本書,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為一個在颱北這座城市生活瞭多年,熱愛閱讀的普通人,我一直覺得自己在讀書這件事上,雖然勤奮,但總有些不得要領。看這本書,就像是找到瞭一個可以傾訴心事的知己,他深刻地理解我的睏惑,並且用最溫和、最有力的方式,為我指明瞭方嚮。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不張揚,他分享的那些關於閱讀的感悟,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我特彆贊賞他對於“閱讀的溫度”的描寫。我一直以為閱讀就是一件很“冷”的事情,就是坐在書桌前,一個人看書。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閱讀其實充滿瞭溫度,它連接著人與人,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書本與生活。他舉的例子,比如如何從一本書中汲取情感的力量,如何通過閱讀來理解不同的人生,都讓我覺得無比親切。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颱灣老街區變遷的書,這本書讓我能夠從更細膩的角度去體會那些老建築承載的曆史故事,去感受那些曾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喜怒哀樂,仿佛我真的穿越時空,置身其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