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会说话。
他们也有迷人的生命故事。
你不信?蹲下来,路旁的叶子看仔细,
你,就会发现这个祕密。
打开这本书,犹如进入最精彩的自然科学课堂,让你听见植物的故事。
你或许看过鸡蛋花,但你可知道原来鸡蛋花竟然可防头蝨?作者张文亮教授细诉母亲的儿时回忆:「将鸡蛋花採下,放在水中揉一揉。等花浸入水中一阵子,用这水洗头发,就不会长头蝨,头发也会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后来他读了《人文植物学》,方知母亲说法正确,因鸡蛋花的白色乳汁有轻微毒性,能抑制头蝨的虫卵与蚊子幼虫。
每年七月便盛开的凤凰木,你或许知道也被称为「火树」或「毕业树」;但你可知道,凤凰花是大地的温度计,每年开花季都稍有不同,只要天气一转热,花朵就盛开;而且凤凰叶对空气中的酸性气体非常敏感,遇到酸雨便落叶,可说是让厂家自我检视工厂排气的大自然指标。
本书细述台湾常见植物所蕴藏的自然生活智慧。原来,从大王椰子、杜鹃、木麻黄、樟树、白千层到朴树、阿勃勒等十余种花草树木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事情是这么多。
学生曾问:「校园里为什么要种许多的植物?」
河马教授说:「因为,植物是教育无声的教具。」
学生又问:「为什么人要认识植物呢?」
河马教授又说:「因为,植物能帮助人认识自己。」
本书在细数植物风华的同时,作者更不吝于分享他从一花、一草、一木中所习得的人生智慧。
「观察植物的空闲,可以成为个人检查生活病态与否的温度计……喜爱植物的人,较不会有一张难看的脸……亲近大自然,就是最佳的美容术。」
「我最喜欢大王椰子叶子的叶尖下垂,下垂幅度刚好可承受到黄昏的余晖,连落日前的光照,他都要珍惜,取来进行光合作用。大王椰子拥有这些好本领,却不喧嚷,默默的被人当做行道树看待,具有这种谦逊的个性,更配称『大王』。」张文亮教授赞叹:「真正的感动,不在大声疾唿,而在默默站立;真正的持守,不再挥动高岗顶的军旗,而是扎根到土壤的深处。」
从鸟类爱吃却不易消化的茄苳种子,也教了他做为一位传递知识的老师,有时课程内容不一定要煮得稀烂,因为「学生一时不易消化,却能引发思考,让人带着问题去成长。」
还有,作者也回忆在1979年秋天,跟着指导教授徐玉标老师南下开会时所说,影响他一生的一句话:「一个唸科学的人,要把做火车,视为观察自然环境最好的机会之一。」因为观察远山能分辨天气,看各地土壤颜色可推测土地形成,看河川水流,可知上游的水土保持……「看火车窗外的景致,收获往往超过一张火车票的价值!」
热爱大自然的「植物诗人」张文亮教授,透过一则又一则的故事提醒我们:「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所有的知识与智慧,就写在植物上。」
本书特色
「金鼎奖」「好书大家读」畅销作者,在台湾大学开设最受学生欢迎的自然科学通识课。
台大第一届优良导师,人称「教育工程师」的「河马教授」张文亮,以科学人之眼,教育人之心,娓娓细诉根植于绿色大地的生命体悟。
在台大设备最好的博雅大楼103教室中,有一门配备了5名助教的自然科学通识课,授课大纲虽是以「植物」为主角,课程内容却不仅仅止于介绍植物分类分布、根茎叶物理构造、或空气的光合作用而已。
被学生暱称为「河马教授」的台大第一届优良导师张文亮,是位极会说自然科学故事的教育与人文关怀者。透过日常生活经常「遇见」、却不曾真正用心「看见」的16种植物,不仅让修课学生、旁听人士重新体会到植物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让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成为连结「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省视「自我」成长历程,了解乡土「人民」生活,关切文明社会中如何保有自然「环境」,或是如何与逆境中的「生命」真诚对话……原来,在生命与生命的交会里,植物,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本书是在大学殿堂中备受学生肯定的教授,礼赞大自然神奇与抒发教育关怀的肺腑之作,不仅成人、亲师读来深有感触,作者流畅幽默的笔触,也总是能吸引学生读者在浑然未觉中踏入自然科学殿堂。尤其作者长年于《国语日报》撰写专栏,其连载集结的〈草上飞〉系列故事,受到无数小读者喜爱,可说是科学童书领域的长青树。
让我们跟着河马教授张文亮,一同走进丰富的植物世界,探索它们的生命故事,带着孩子接近你我习以为常的大自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与爱,使我们的一生过得更丰富、有趣且有意义!
◎金鼎奖好书作者最新力作:作者已出版三十余本着作,屡次荣获「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与「好书大家读」等多种奖项。
◎兼具科普知识与人文关怀:翻阅此书,犹如坐上植物的演化时空机。除从植物特色、构造、地理分布等角度介绍十余种植物外,更从植物的历史文化、植物蕴涵的人生智慧、以及尊重自然的生态工程等角度导览植物。
◎「张文亮话教育」专栏,体现作者与生命成长的对话:书中附专栏方块文章,摘录作者个人的教育历程与对学习的看法。由于作者本身的求学历程亦十分曲折,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尤具启迪作用。
◎「打开植物大书」专栏,启动自然环境与学习的连结:作者犹如一位「植物诗人」,对这群大地的绿色友人总是有着发自内心的赞叹。透过书中所附专栏,让读者得以跟着作者脚步,一起学习如何观察植物、理解自然。
◎一窥最高学府的精采课程精髓:本书源于作者在台大网路开放式课程「自然科学概论」的上课内容,以及课后作者自编的《台大地下刊物》延伸阅读内容汇整而成。阅读此书,犹如踏入一门大学的精彩通识课堂,深具知识与启发性。
作者简介
张文亮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水土空气资源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台湾大学生命教育中心谘询委员,亦担任台大新生专题课程「大学101」授课教师。2007年师生评选获第一届台大优良导师奖,2012年获台湾农业工程学会之「农业工程学术奖」、台大社会服务杰出奖、台大教学优良奖,以及台大「个别型通识课程改进计画」101学年度第一学期绩优奖。
在学校里,他自称「河马教授」,是最受台大学生肯定的教授之一,更是影响无数学生的生命导师。在课堂上,他可以把冰冷的科学,变成一堂堂精采的故事。有人说,他是最会说故事的科学家,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工程师」,环境工程是他的专业,教育是他的职志。
他说,自己只是一个热爱植物的人,是了解大自然的诗人。大学是他个人生涯的转捩点,他曾自述心愿:「我是主流教育之外的梦游者,在教育的边陲,挖一条小溪,栽种小花小草,想吸引一些『野生动物型』的学生前来。」也期待自己一生做个好家长与尽责的师长,透过手中的笔桿,为每一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生命,带来些许温暖的亮光。
张文亮教授持续笔耕不辍,不仅连续十八年投入科普文学写作,文章收录成为国、高中教材外,也担任十届的教育部文学奖评审、两届的行政院国家出版奖评审,更是三届的行政院金鼎奖得主。着作包括:《爱说故事的科学家张文亮:蜘蛛人、龙猫也不知道的祕密》、《为什么薯条这么迷人?》(国语日报)、《当青蛙念到蜗牛大学:在大学点燃学习的动力》、《飞机为什么没有撞到羊:在大学体会生命的价值》、《牵着蜗牛去散步》、《昨夜,我与一颗橘子摔角》、《生命科学大师--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校园书房)等。其中,《草上飞科学世界探险:谁能在马桶上拉小提琴?》(国语日报出版)、《电学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经社出版) 曾荣获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
作者学习与教育历程媒体报导,请见《亲子天下》杂志第33期:从教室里逃走的天才
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815
作者个人Blog:河马教授的网站
hippo.bse.ntu.edu.tw/~wenlian/index.htm
推荐序
作者序 在自然科学的教室,体会爱的故事
篇章一 喜爱大自然的一门课
篇章二 世界上的植物为什么这么多种?
篇章三 校园种植大王椰子的祕密
篇章四 杜鹃教我爱的本质
篇章五 本领高强,却不多佔空间的流苏
篇章六 了解鸡蛋花的智慧
篇章七 小明妈妈喜欢的台湾栾树
篇章八 当蒲桃果子放香时
篇章九 台湾丘陵地,樟树情
篇章十 用木麻黄保卫台湾的海岸线
篇章十一 优质的生活是观察九芎
篇章十二 让空气清新的白千层
篇章十三 来自摩顿海滩的肯氏南洋杉
篇章十四 与学生相约在凤凰木下
篇章十五 茶里的玉堂春
篇章十六 耐台风、抗淹水的茄冬
篇章十七 守住海陆交界的朴树
篇章十八 美丽与战争的阿勃勒
结语 认识植物,真好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推荐序一
因为爱而奉献的故事
这些年来,在荒野保护协会为孩子举办的自然营队里,常常见到一种现象,有许多能言擅道,自然知识丰富的孩子,真正到了森林里,反而最容易不耐烦,无法静下心来观察,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体会生命的流转,与大自然做朋友了!
我想或许是因为电视频道里巨细靡遗的生态影片,或者印刷精美的图鑑百科全书以及无所不在的网路,现在的学生自然知识或许相当丰富,但是对于自然生命的感受力反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如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重新看见活生生的生物,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反而是新的挑战。
河马老师在这本书里,做了最棒的示范,从生动真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位热情的老师,如何透过植物,一棵棵长在身边不会跑走的植物,也是我们一再经过视而未见的植物,让学生重新看见自然生命,也看见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故事中也呈现出河马老师的生命价值与信仰,这是一个老师可以给学生最棒的礼物了,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寻」,知识是随处可得,但是生命典范的影响却可以带给正在挣扎徬徨、情绪困扰中的学生多大的生命力量啊!
河马老师壮硕的身躯像是一根大柱子,他以他生命全然的投入变成一根站得很稳、支撑房子得以不倒的柱子,在他的身教与热情感染下,他的学生也会变成一根又一根支撑社会国家的柱子,我这么相信着。
因此,这不只是一本讲植物知识的书,而是叙述一个因为爱而奉献的故事。
李伟文(作家、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推荐序二
像鸡蛋花一样有智慧
这几年路上的鸡蛋花越来越常见了,我总以为是因为乐活概念加上峇里岛风影响的关系。不过虽说常见,我对它仍是很陌生。直到看到张文亮老师书中那篇「了解鸡蛋花的智慧」,才知道原来台湾早就有鸡蛋花,也才知道鸡蛋花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因为有机会先阅读这本书的书稿,鸡蛋花对我开始有了多重的意义。
透过老师的解说,我看到鸡蛋花成长背后的伟大智慧和美好计画。过去这些植物就长在那里,带着满身的故事,安安静静的长大,而我也一直有眼不识泰山的从它们面前走过。现在因着老师说的植物故事,这些绿色的伙伴们都立体而鲜活起来,老师厉害的说故事能力,让每一种植物突然都像武林高手一样,个个不容忽视。老师除了讲说植物本身的知识之外,还刻意加入的文史的眼光,还有他自己的成长、生活与研究的经历,和教学上的真实故事。我才发现原来当一位懂植物又有满腔热情和爱的达人,说出来的故事会有这么丰厚的层次。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鸡蛋花一样,张文亮老师把他的科学专业、对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智慧、对学生的爱,和对造物者的敬畏,用故事细细的调和,像鸡蛋花的花瓣一样巧妙的旋绕在一起,写成了这一本《河马教授说故事---大自然里的生命教育》,这本书也如同鸡蛋花一样,不只美丽,还满有智慧。
张淑琼(亲子天下出版童书主编)
自序
在自然科学的教室,体会爱的故事
观赏大自然是非常轻松的事,尤其是观察植物。植物始终静静伫立在固定的地方,不曾离开,似乎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学习观察植物,不用强记植物的名字,只要经常去看他们,自然就会记住,也不用强迫自己,观察植物一定要看出什么名堂来。凡在大自然所见之物,具有自动启发人类天赋的功能,彷彿在人的身体里有一条回应大自然的牵线,只要观察大自然一段时间之后,自会有所体会。
中学时期,国文与英文一直是我的弱科。我多次努力,还是无法将国文里的虚字、尾语、转折词等牢牢记住,即使考前反覆背诵,每当考卷发下,我一看到题目,顿时大都忘了所记。我也搞不清楚英文动词的时态,不明白介系词in、on、of使用的区别。用「背念」方式学习语文,对我来说,几乎是一场又一场的挫败与沮丧。一直到我进大学之后,有机会透过大量阅读中、英文书籍,在没有需要背诵的高度压力下,才品尝到学习的喜悦。
经由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屡遭挫折的亲身经验,我体会到关于学习的几件事:刚开始学习时,若太注意细节,会失去了解事物全貌的喜悦;若太在意成绩,将失去融会贯通时,获得灵光乍现的惊喜。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要中途不放弃,必定会有所得。我们不需要以世上常用的指标,评量自己学习的成果。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适合众人的标准常为平均值,不一定适合不属于平均值的人。请给自己一点时间,再给自己一些机会,持续不断的学习,只要坚持下去,会逐渐发展出自己学习的特色,认识学习的真谛。学习认识植物也是如此,只要拥有学习热忱,永远不嫌迟。
2012年,我在学校开设「自然科学概论」的通识课程,教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并将观察的心得转换成文字,做为与众人相互分享的材料。课程的目的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内涵价值,透过大家对植物的认识、观察、参与与分享,课堂中经常能激发出美好的火花。不管念哪一门科系,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大自然的翻译者」,品味大自然的美,体会大自然的意涵。我相信,认识植物是认识大自然最好的切入点。
上这门课的学生约有260个,还有一些未修课的学生、学生的家长、学生的朋友也来旁听,常将上课的教室坐满,有些人甚至坐到了地板上。上课之余,我也会邀请学生一同骑脚踏车、搭公车或捷运,到户外进行探勘。户外的课外活动不是为了成绩,而是自愿亲自到大自然中,学习观察。没想到,每次参与活动的学生出席率都很高。原来这个时代,学生主动学习的热忱,还是非常令人感动,全然不像许多媒体总爱对年轻世代以负面的描述。
课后,我为学生编了份《台大地下刊物》,撰写自己观察植物的过程,每週分发给学生,做为课程之外的延伸阅读。我喜欢在文章中,加入植物学的故事。我相信自然科学的学习,如果带着故事叙述,将使科学与文史合一。上课期间,学生常在网路上传阅这些资料,也有不少人给予我回应。这本书,就是刊物内容的汇整。课程进行到最后一堂,许多学生留下e-mail或电话与我相约,希望日后一起再到野外探勘,让大自然的小花、小草知道,我们又来了。
教材编写的内容是我对植物的观察、学生问题的讨论、相关的科学期刊、植物学家传记史等四个方面汇整而成。修课学生的科系囊括电机学系、法律学系、企管学系、外文学系、森林学系、生命科学系等约四十个学系。学校将这门课列为第一届「开放式课程」(OpenCourseWare,简称OCW),全程予以录音、录影,并放在学校网页(ocw.aca.ntu.edu.tw/ntu-ocw/),此外,上课的资料与文件放在2012naturalscience.blog.ntu.edu.tw/,供人免费观看。
我在台湾大学任教已经二十二年了,算得上是个资深的教授。至今,我依然清楚记得第一天来学校应征教职,在系上的走廊遇到一个学生,学生看到我说:「老师好」。当时初次被人唤为「老师」的兴奋之喜,延续至今,铭记在心。我在五十七岁时,知道逐渐接近退休,决定在专业课程之外,在学校开设大班的通识课,以接触更多不同科系的学生。我感谢我的学校,每年提供五百多个学生来报到,每个人一学期要听十六个星期的课程。
下课后,我阅读学生的上课心得报告。我发现现今有些学生具有情绪困扰,用词刻薄,动辄谩骂。我能够感受到撰写报告的另一端,有一颗挣扎、徬徨的心灵,受到一些无以名状的情绪所苦。我知道学生的心像电脑的键盘,不一定按了某个按键,电脑就会产生期待的反应。有些问题的按键,我看不到;有些按键我看得到,却按不着。我只能带着盼望与等待,尽力去教学。教育是种服务业,服务让人柔软,带着爱心往前。
这堂课有位学生,第一次缴交的心得短短数字:「老师,你在胡言乱语」。以后,我无论教什么,他的回应总是:「老师,你又在胡言乱语」、「你怎么又在胡言乱语?」、「这次,你较少胡言乱语了」。我知道,他不是针对我,而是反覆吐露他心里的难处。其实,我深深的知道,这种学生更需要走入大自然。这门课,几乎是为他而开。我在他的作业心得报告上,写些勉励的话,但是他的回应仍然没有改变。一直到最后一次的心得报告,他的报告中才有比较正面、感人的回应,并交了一份很有内容的期末报告。
这个学生骤然的改变,给了我深刻的惊讶,原来在教育的岗位上努力尽职,终究可达其功效。好学生教不坏,坏学生可教好;没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好问题,有问题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有问题」。
总有一个时候,人心里的键盘会有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