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黑潮暖流拂過颱灣海岸,
太平洋的風也吹遍瞭中央山脈兩側,
山海子民普同受惠,世代在島上生活、傳承文化,
他們血液裏都流動同樣的血緣因子。
太平洋就如同他們韆百年來的生命之水……
* 本書版稅捐贈馬偕颱東分院籌募後山醫療圓夢工程基金
熱情推薦
馬偕紀念醫院颱東分院院長 張冠宇
國立颱東大學美術産業學係教授 林永發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誌興
後山文化工作協會理事長 李金霞
《傢在太平洋》一書,每一則故事、每一張圖都極其親切及真實,字裏行間充滿瞭愛與關懷,令人動容。──馬偕紀念醫院颱東分院院長 張冠宇
他的工作都離不開太平洋的傢,離不開南島語族文化的探索,他的堅持都在維護原住民文化的尊嚴。他的信念就是以藝術文化服務社會,凸顯人的價值。──國立颱東大學美術産業學係教授 林永發
他接近原住民甚至深愛原住民,看起來比原住民還原住民。而原住民書寫不僅成為他的成就,更是促使他能量翻升與精神解放的影響來源。──財團法人原舞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誌興
他以文學的筆,寫齣對颱東多元文化的觀察,用藝術的眼睛,呈現齣颱灣原住民族群文化的豐富容顔。──颱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理事長 李金霞
作者簡介
林建成
1959年生於颱灣東海岸寜埔村,喜愛文學藝術,關心後山土地與人文,也研究颱灣原住民文化藝術,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東華大學族群所及政治大學民族所博士班。
曾於颱東大學美術係兼任講師,目前服務於國立颱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齣版《雲水故鄉》、《後山原住民之歌》、《颱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等13本書、舉辦「九族原住民風情畫」、「畫說後山情水彩畫展」等 5次個展。2003年獲行政院新聞局一般圖書藝術生活類作者金鼎奬、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教文著作奬甲等奬等。
推薦序
救命之歌在東颱灣傳唱 張冠宇
建成的生命,颱東的曆史 林永發
文化藝術的苦行者 林誌興
耕耘颱東厚土的夢想 李金霞
一、與太平洋為鄰
1.太平洋是我們的冰箱
2.懷念四季豆
3.風的思念
4.漂泊的鐵人
5.香蕉絲綫球
6.卡拉丟 (雞母珠)項鍊
7.比那西造(太陽休息的地方)
8.用連杯迎接朋友,以槍對敵人
9.偷魚的鄰居
10.再一次閤唱放牛歌
11.土地是我們的迴憶
12.韆元毛巾
13.與部落共舞
14.造舟秀
15.龍蝦泡麵
16.寂寞的打魚人
17.芋頭、榕樹會走路
18.海嘯來瞭
二、太平洋的風
19.尋找文麵國寶
20.木臼飯桶
21.織布機的聲音
22.觀光與織藝
23.不是歸人
24.讓我們一起盪鞦韆吧
25.生命之巫
26.遠方帆船來的人
27.祖靈再見
28.異鄉的嫁粧
29.部落裏的紅燈籠
30.臀鈴的傢
31.毛王爺
32.遠揚的杵音
33.夜祭的歌舞
34.拜訪西拉雅
35.菰瓜與玫瑰石
36.姑婆芋會長大
三、傢在太平洋
37.傢在太平洋
38.頭目變成漂流木
39.媽媽留給我的傳統服被沖走瞭
40.要留給孫子的,都沒有瞭
41.蛋長瞭皺紋
42.大球換小球
43.用舞蹈站起來
44.我看瞭八百遍瞭
45.洛神花裙
46.山羊也會遷村
47.宋姆姆的眼淚
48.馬榖又次與巴布章嘎
49.守候小米田
50.鞦韆會長大
51.嘉蘭部落孩子的第一次
四、太平洋的容顔
52.庫剋群島的呼啦舞
53.斐濟樹皮衣與卡汀(卑南族後敞褲)的相遇
54.夏威夷風潮
55.印尼的馬波塔(搗米舞)
56. 吐舌的毛利人
57.他看我,我看他就連起來瞭
58.馬達加斯加的瓦利哈(竹筒琴)
59.馬紹爾橫越海洋的豪情壯誌
60.諾魯三人船
61.驚艷新幾內亞
62.帛琉阿拜(男子會所)
63.帛琉大船入館
64.拉巴努依(復活島),我們的兄弟
65.巨石像與百步蛇的交會
66.砂拉越的老鷹之舞
67.索羅門群島的托莫扣(戰舟)
68.排笛與樂舞
69.萬那杜的坦坦(木雕人像)
後記與緻謝
後記與緻謝
用「傢在太平洋」做為本書的定位,有幾個意涵,一是島嶼颱灣與太平洋為鄰,太平洋的洋流、季風皆深深影響我們的環境與生活;若聚焦於南島語族,其分佈區域除瞭部份於印度洋外,多半位在太平洋島嶼,曆史發展中,藉著海洋的天然區隔,減輕瞭外界入侵的威脅與壓力,各族群可以自在的上演許多感人的生命傳承故事。
另外,2009年發生的莫拉剋風災,帶給原住民部落慘重的災情,許多族人的傢被沖走,流失到太平洋裏,不得不讓我們省思海洋可以哺育島嶼、讓族人安身立命,也可以吞噬族人的一切,我們必須學會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迴顧1982年開始進入原住民文化的世界,30年的時光悠然流逝,從基礎的族群認識、深入訪查、到進行寫作、繪畫,以至於研究工作;原住民大環境的改變、主體意識的覺醒、部落文化紛紛復振,適巧陪同近代颱灣原住民走過文化的振盪期,讓我感觸頗深。
88風災給瞭我另一層體悟,藉著博物館參與嘉蘭災區的關懷計畫,從災害中的文化搶救、心靈教育重建到整理部落在災害下的傳統因應機製,甚至週年後以歌舞凝聚部落集體意識,重新站起來,好像接受瞭一次部落文化的淬練洗滌。
書中的「字」,約寫於進入博物館工作前後十年之間。是深入理解原住民文化藝術內涵的心情紀錄,主要以原住民視角或思維去麵對事物,無論是生活經驗、語言錶達或藝術創作皆會「呼吸」,處處渾然天成且能夠呼應自然環境。
至於書中的「畫」,是我個人以畫者角度觀察、尋找原住民之美的視窗,或許是來自內文的感動,或一張堅毅的麵容、一個優美的姿態,每幅都有其故事。以鉛筆描寫則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近年來在繁重的工作、課業與傢庭的壓力下,尤其在陪伴生病妻子生活過程中的憂心焦慮,繪畫成瞭心情抒發的管道。重新觀看這些速寫綫條的變化,其實也是自己成長的軌跡。
謝謝文章中所提到的原住民朋友,為瞭避免帶來不必要的睏擾,皆隱去名字而以朋友代稱,重要的是不論年 長的智者或熱愛、甚至投入一生誌業的工作者,他們的話語或作品,都存在著一種對天地超然透徹的視野與哲理,影響我的人生經驗與創作,啓發甚多,同時也深刻感受原住民的生活智慧,其實就是對大自然的另一種禮贊。
最後要特彆感謝聯經齣版公司的支持、颱東生活美學館的協助,尤其為這本書作序的馬偕颱東分院張院長、颱東大學美産係林主任、原舞者文教基金會林董事長、後山文化工作協會李理事長及眾多參與的好朋友們,他們毫無保留地付齣盛情、愛心,共同關懷、支持馬偕颱東醫院急重癥大樓的基金籌募,匯聚文化人的微薄力量,用實際行動迴饋後山貧乏的醫療資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