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鏡記匯釋(附VCD一片)

荔鏡記匯釋(附VCD一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荔鏡記
  • 戲麯
  • 明代戲麯
  • 方顯夫
  • VCD
  • 古籍
  • 戲麯史
  • 文學
  • 傳統文化
  • 戲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施炳華長期研究颱語、颱灣與閩南民間文學,以鹿港人較純粹的泉州腔和十多年奏唱南管的心得,研讀、註釋大部份是泉州腔的《荔鏡記》,稽考詳實,是研究《荔鏡記》語言、文學、音樂、戲劇的入門書。

  本著作是四、五百年接力賽的成果:明朝南戲閩南白話劇本《荔鏡記》齣版於1566年,颱灣大學吳守禮教授長達三十年校勘研究《荔鏡記》係列作品,成功大學施炳華教授二十年心血的結晶,梨園戲生角、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梨園戲錶演專業教師李麗敏的全文唸白。

  淺白的原文註解,對照舞颱上的唸白聲腔(附VCD一片),足以引領讀者融入四百多年前的南戲氛圍中。

  全書注音分彆泉州音(包括南管唱音)與潮州音,古音與今音,讀書音與白話音、俗讀音;註釋則在用字方麵分彆正字與俗字、簡字,藉義字、藉音字等;詞匯則詳細詮釋詞義及引據齣處;文學則分析其語境及意境。

  本書不隻是讓讀者迴味閩南、颱灣膾炙人口的「陳三五娘」追求愛情的執著與衝突、熱鬧與詼諧的故事,更是閩南語、颱語書寫與欣賞閩南語、颱語文學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1
緒說7

壹、《荔鏡記》介紹 7
第一節 《荔鏡記》之發現與整理 7
第二節 《荔鏡記》書名詮義 7
第三節 《荔鏡記》的價值 13
一、南戲戲文及對後代戲劇、民間說唱文學的影響13
二、南戲麯牌與南管音樂18
三、《荔鏡記》的語言 18
四、《荔鏡記》與閩南語、颱語白話文學 20
第四節 《荔鏡記》戲文內容介紹 21
第五節 《荔鏡記》韻部錶 23

貳、泉州話、潮州話簡介25
第一節 本書音標與其他音標對照錶 25
第二節 泉州話、潮州話的形成 27
第三節 泉州話、潮州話韻母比較錶 29
第四節 《荔鏡記》的特殊潮州音、詞 31
第五節 《荔鏡記》與萬曆本《荔枝記》的字詞比較 31
第六節 《荔鏡記》常用詞音義錶 33

參、本書經常引用書目及簡稱36
肆、本書凡例38
伍、本文(1~55齣)39~271
陸、參考書目272
柒、荔鏡記詞條索引277

圖書序言

序文

潮泉聲嗽(sau3)分清楚  荔鏡情緣傳韆古(自序)


  東畔(poĩ5)齣有苦孟薑,西畔齣有蘇六娘,
  北畔齣有英颱共山伯,南畔齣有陳三共五娘。

  這是流傳在廣東潮州一帶的民間歌謠,訴說著民間普遍流傳的愛情故事。孟薑女、三伯英颱是中國全國性的人物,蘇六娘隻流傳在潮州一帶,陳三五娘不隻是在潮州,也在說閩南語的地區──中國閩南、南洋、颱灣、日本、泰國等地流傳。閩南諺語也盛傳著:「綴(tә3)雞綴狗,不如綴陳三走。」「韆般艱苦,為著五娘媠(sui2)某。」幾百年來,陳三五娘故事以戲劇、歌謠、說唱、小說等不同的形式深入民間。而今日所見到陳三五娘故事的最早齣版祖本就是《荔鏡記》。

  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西元1566年)齣版的《荔鏡記》是現存最早的潮泉閤刊閩南南戲戲文,也是閩南白話文學作品。這本書是把在它之前的《荔枝記》的潮州本和泉州本閤印成一本書,因此,其中有閩南語的泉州話與潮州話,也有一些藍青官話。

  由於《荔鏡記》是屬於不知作者的民間文學,所以在用字方麵,有很多藉義字、藉音字、俗字、錯字、簡體字;又由於長久流傳民間,現存原本有些地方漫漶不清楚,在今天看來,可能讓人有「鄙俗、難以卒讀」的印象。但在颱大教授吳守禮(1909~2005)搜集各種版本,殫精竭慮,花費幾十年的工夫,先後完成《荔鏡記戲文》校勘篇、韻字篇,及《荔鏡記》之後不同時期的三種《荔枝記》──1581年明.萬曆本、1651年清.順治本、1884年清.光緒本的研究,和相關的潮州劇本──明.萬曆本《金花女大全》(附刻《蘇六娘》)參閤比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可以讀得通,可以作為南戲、南管音樂、閩南語、颱語及其文學的寶貴文獻。

  但吳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分彆刊行,著重在校勘,不是全麵的註釋,而且本書夾雜著泉州、潮州方言,在今日年輕的一代來看,有很多地方無法理解並且讀不齣來是必然的。筆者深受吳教授的恩惠:素不相識,首次見麵就把他的研究成果(用鋼版刻寫的印本)都贈與筆者影印,使筆者能在短短兩、三年內寫齣升教授的論文《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筆者既佩服吳教授研究閩南語、颱語的執著與輝煌成就,又曾協助國際有名的漢學傢龍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1920~2002)校注傀儡戲劇本《泉腔目連救母》,並且學唱南管多年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荔鏡記》注音、註釋,作為研究《荔鏡記》戲劇、音樂、文學、語言各方麵的入門書。1997年所齣版的《陳三五娘註釋》隻是規模初具,頗多疏漏;十五年後,涉獵更多相關書籍,對民間文學更加瞭解,而年歲已近黃昏,欲對自己長期的研究作個總結,纔有這本《荔鏡記匯釋》的齣版。

  現存《荔鏡記》原文,有英國牛津大學及日本天理大學藏版,版本相同;天理本較為完整而印刷較為清晰,蛀蝕地方,兩本可彼此互補。匯釋本主要根據吳守禮《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鋼版刻印本,並再詳細核對天理本 ;註釋根據吳守禮《光緒本荔枝記校理》、《荔鏡記戲文─韻字篇》,及吳教授其他研究成果,還有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泉州、潮州的學者對閩南方言的研究,再加上筆者十多年來的研讀心得。注音則分彆泉州音(包括南管唱音)與潮州音,古音與今音,讀書音與白話音、俗讀音;註釋則在用字方麵分彆正字與俗字、簡字,藉義字、藉音字等;詞匯則詳細詮釋詞義及引據齣處;文學則分析其語境及意境。

  閩南地區以泉州為中心,自唐宋以來,就已盛行一種絃管音樂(中國叫做南音、颱灣叫做南管),至今仍傳唱不絕,更流傳到颱灣、南洋地區。拙作《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確定《荔鏡記》的音樂就是南管音樂。我們可以藉著南管音樂來重現《荔鏡記》的音樂實況;它更保存瞭泉州話(還有潮州話)幾百年前的唱音,足以做為研究泉州話、潮州話的曆史演變的依據。

  梨園戲是中國宋元南戲傳承下來、以泉州為中心發展齣來的一種古老劇種,它的音樂主要是以南管為主。《荔鏡記》是明朝時期的南戲戲文,在梨園戲的發展演變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荔鏡記》戲文中的科步(動作)、音樂雖不能原樣復現於今,但透過梨園戲的演齣,我們還是可以欣賞它的音樂與道白、聲容。筆者於是請早期是梨園戲演員、後來擔任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梨園戲錶演專業教師李麗敏講師將《荔鏡記》原文全本唸白;如此,幾乎將《荔鏡記》的聲情「原音重現」。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颱語文學的書寫與研究方興未艾。語言、文學的發展是有延續性的;文字的書寫、文學的發展,都有其根源與發展的過程。颱語文學並不是突然冒齣來的,它的根源是有悠久曆史的閩南語及其書寫係統。閩南語是自西元四世紀起的泉州話、七至十世紀的漳州話,演變到在颱灣漳、泉混閤的颱語;它的發展過程,是語音的演變與眾多的文字書寫形式。提倡颱語文學,不能忽略傳統的民間書寫作品。筆者站在推廣、發揚颱語(文學)的立場,殫精竭力地註釋《荔鏡記》,剖析其音、義、語詞,就是要從既有民間文學資料中找到足資取法的文獻。

  本書之能編印齣版,蕭藤村先生在電腦處理及語詞索引的整理上幫忙很多,特此緻謝。
    
  本書包含戲劇、音樂、語言、文學,筆者專長在語言文學方麵,故多所發揮,其他領域難免缺漏不足之處,敬祈高明不吝指正。

2013年9月成功大學中文係退休教授施炳華寫於惜陰齋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戲麯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門藝術,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需要有實踐的體驗。而《荔鏡記匯釋》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將厚重的文本內容與生動的舞颱錶演巧妙地結閤起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方位的學習平颱。VCD中的演齣,不僅展現瞭《荔鏡記》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它嚮我展示瞭戲麯作為一種綜閤藝術形式的魅力:精美的服飾、考究的妝容、肢體語言的錶達,以及那抑揚頓挫、婉轉動聽的唱腔,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每看完一段,我都會迴過頭來對照書中的注釋,思考演員是如何將文字中的情感通過錶演和唱腔來傳遞的,這種“知行閤一”的學習過程,讓我覺得非常有收獲。

评分

這本《荔鏡記匯釋》真的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古代戲麯的錶演形式和唱腔非常好奇,但市麵上的許多資料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缺乏直觀的展示。當我看到這本書附帶VCD時,心裏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想著終於可以“眼見為實”瞭。打開盒子,那張VCD光盤靜靜地躺在那裏,仿佛一個等待被揭開的寶藏。迫不及待地插入播放器,屏幕上熟悉的戲麯畫麵隨之展開,伴隨著韻味十足的唱腔,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VCD的清晰度和音質都相當不錯,能夠清楚地看到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聲腔來錶達豐富的情感的。這不僅僅是觀看一場演齣,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每一段唱詞,每一個身段,都仿佛在VCD的演繹下更加鮮活生動,讓我對《荔鏡記》的理解一下子深入瞭許多。這種視聽結閤的方式,極大地彌補瞭單純閱讀文本所帶來的局限性,也讓我對戲麯藝術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封麵雅緻而不失古韻,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的光澤,仿佛訴說著它所承載的韆年文化。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手感溫潤,而且印刷清晰,字跡工整,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尤其讓我驚喜的是,它對《荔鏡記》的注釋部分做得非常細緻,對於一些古代的詞匯、典故,甚至是一些生僻的戲麯術語,都有詳盡的解釋,這對我這樣一個對戲麯瞭解不深但又充滿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以往閱讀古籍,常常會因為晦澀難懂的語言而望而卻步,但有瞭這本《匯釋》,我感覺閱讀的門檻一下子降低瞭許多。那些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古老篇章,在作者的悉心梳理和解讀下,變得清晰易懂,仿佛一位和藹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走進戲麯的殿堂。

评分

這本書的設計思路真的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將原著和注釋堆砌在一起,而是通過附加的VCD,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動態的、立體的學習體驗。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現代且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以前提到戲麯,我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但有瞭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一下子被拉近瞭距離。VCD裏的錶演,不僅讓我欣賞到瞭精美的藝術,也讓我對《荔鏡記》的故事有瞭更生動的理解。那些文字裏的描繪,通過演員的演繹,變得觸手可及。而且,這本書的注釋也很有針對性,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比較難懂的片段,讓我能夠更順暢地閱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知識性、觀賞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優秀讀物,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评分

我之前一直對《荔鏡記》這個故事本身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其中關於愛情、忠貞以及命運糾葛的情節,總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鳴。然而,僅僅閱讀文字,總覺得少瞭些什麼,缺瞭點“煙火氣”,也缺瞭點藝術上的感染力。當我拿到這本《荔鏡記匯釋》後,我發現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解讀,更像是一扇通往藝術靈魂的窗戶。VCD的加入,讓我有機會親眼目睹瞭這部經典在舞颱上的呈現。看著演員們用他們精湛的技藝,將那些文字中的人物鮮活地展現在眼前,我纔真正體會到《荔鏡記》的魅力所在。那些唱詞,在演員的演繹下,有瞭生命,有瞭情感,讓我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樂。這種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衝擊,所帶來的理解和感受,是任何單純的文字描述都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