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炳华长期研究台语、台湾与闽南民间文学,以鹿港人较纯粹的泉州腔和十多年奏唱南管的心得,研读、註释大部份是泉州腔的《荔镜记》,稽考详实,是研究《荔镜记》语言、文学、音乐、戏剧的入门书。
本着作是四、五百年接力赛的成果:明朝南戏闽南白话剧本《荔镜记》出版于1566年,台湾大学吴守礼教授长达三十年校勘研究《荔镜记》系列作品,成功大学施炳华教授二十年心血的结晶,梨园戏生角、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梨园戏表演专业教师李丽敏的全文唸白。
浅白的原文註解,对照舞台上的唸白声腔(附VCD一片),足以引领读者融入四百多年前的南戏氛围中。
全书注音分别泉州音(包括南管唱音)与潮州音,古音与今音,读书音与白话音、俗读音;註释则在用字方面分别正字与俗字、简字,借义字、借音字等;词汇则详细诠释词义及引据出处;文学则分析其语境及意境。
本书不只是让读者回味闽南、台湾脍炙人口的「陈三五娘」追求爱情的执着与冲突、热闹与诙谐的故事,更是闽南语、台语书写与欣赏闽南语、台语文学值得参考的一本书。
自序1
绪说7
壹、《荔镜记》介绍 7
第一节 《荔镜记》之发现与整理 7
第二节 《荔镜记》书名诠义 7
第三节 《荔镜记》的价值 13
一、南戏戏文及对后代戏剧、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13
二、南戏曲牌与南管音乐18
三、《荔镜记》的语言 18
四、《荔镜记》与闽南语、台语白话文学 20
第四节 《荔镜记》戏文内容介绍 21
第五节 《荔镜记》韵部表 23
贰、泉州话、潮州话简介25
第一节 本书音标与其他音标对照表 25
第二节 泉州话、潮州话的形成 27
第三节 泉州话、潮州话韵母比较表 29
第四节 《荔镜记》的特殊潮州音、词 31
第五节 《荔镜记》与万历本《荔枝记》的字词比较 31
第六节 《荔镜记》常用词音义表 33
参、本书经常引用书目及简称36
肆、本书凡例38
伍、本文(1~55出)39~271
陆、参考书目272
柒、荔镜记词条索引277
序文
潮泉声嗽(sau3)分清楚 荔镜情缘传千古(自序)
东畔(poĩ5)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苏六娘,
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陈三共五娘。
这是流传在广东潮州一带的民间歌谣,诉说着民间普遍流传的爱情故事。孟姜女、三伯英台是中国全国性的人物,苏六娘只流传在潮州一带,陈三五娘不只是在潮州,也在说闽南语的地区──中国闽南、南洋、台湾、日本、泰国等地流传。闽南谚语也盛传着:「缀(tә3)鸡缀狗,不如缀陈三走。」「千般艰苦,为着五娘媠(sui2)某。」几百年来,陈三五娘故事以戏剧、歌谣、说唱、小说等不同的形式深入民间。而今日所见到陈三五娘故事的最早出版祖本就是《荔镜记》。
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西元1566年)出版的《荔镜记》是现存最早的潮泉合刊闽南南戏戏文,也是闽南白话文学作品。这本书是把在它之前的《荔枝记》的潮州本和泉州本合印成一本书,因此,其中有闽南语的泉州话与潮州话,也有一些蓝青官话。
由于《荔镜记》是属于不知作者的民间文学,所以在用字方面,有很多借义字、借音字、俗字、错字、简体字;又由于长久流传民间,现存原本有些地方漫漶不清楚,在今天看来,可能让人有「鄙俗、难以卒读」的印象。但在台大教授吴守礼(1909~2005)搜集各种版本,殚精竭虑,花费几十年的工夫,先后完成《荔镜记戏文》校勘篇、韵字篇,及《荔镜记》之后不同时期的三种《荔枝记》──1581年明.万历本、1651年清.顺治本、1884年清.光绪本的研究,和相关的潮州剧本──明.万历本《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参合比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可以读得通,可以作为南戏、南管音乐、闽南语、台语及其文学的宝贵文献。
但吴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分别刊行,着重在校勘,不是全面的註释,而且本书夹杂着泉州、潮州方言,在今日年轻的一代来看,有很多地方无法理解并且读不出来是必然的。笔者深受吴教授的恩惠:素不相识,首次见面就把他的研究成果(用钢版刻写的印本)都赠与笔者影印,使笔者能在短短两、三年内写出升教授的论文《荔镜记音乐与语言之研究》。笔者既佩服吴教授研究闽南语、台语的执着与辉煌成就,又曾协助国际有名的汉学家龙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1920~2002)校注傀儡戏剧本《泉腔目连救母》,并且学唱南管多年之后,觉得有必要把《荔镜记》注音、註释,作为研究《荔镜记》戏剧、音乐、文学、语言各方面的入门书。1997年所出版的《陈三五娘註释》只是规模初具,颇多疏漏;十五年后,涉猎更多相关书籍,对民间文学更加了解,而年岁已近黄昏,欲对自己长期的研究作个总结,才有这本《荔镜记汇释》的出版。
现存《荔镜记》原文,有英国牛津大学及日本天理大学藏版,版本相同;天理本较为完整而印刷较为清晰,蛀蚀地方,两本可彼此互补。汇释本主要根据吴守礼《荔镜记戏文研究─校勘篇》钢版刻印本,并再详细核对天理本 ;註释根据吴守礼《光绪本荔枝记校理》、《荔镜记戏文─韵字篇》,及吴教授其他研究成果,还有近二、三十年来中国泉州、潮州的学者对闽南方言的研究,再加上笔者十多年来的研读心得。注音则分别泉州音(包括南管唱音)与潮州音,古音与今音,读书音与白话音、俗读音;註释则在用字方面分别正字与俗字、简字,借义字、借音字等;词汇则详细诠释词义及引据出处;文学则分析其语境及意境。
闽南地区以泉州为中心,自唐宋以来,就已盛行一种絃管音乐(中国叫做南音、台湾叫做南管),至今仍传唱不绝,更流传到台湾、南洋地区。拙作《荔镜记音乐与语言之研究》确定《荔镜记》的音乐就是南管音乐。我们可以借着南管音乐来重现《荔镜记》的音乐实况;它更保存了泉州话(还有潮州话)几百年前的唱音,足以做为研究泉州话、潮州话的历史演变的依据。
梨园戏是中国宋元南戏传承下来、以泉州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一种古老剧种,它的音乐主要是以南管为主。《荔镜记》是明朝时期的南戏戏文,在梨园戏的发展演变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荔镜记》戏文中的科步(动作)、音乐虽不能原样复现于今,但透过梨园戏的演出,我们还是可以欣赏它的音乐与道白、声容。笔者于是请早期是梨园戏演员、后来担任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梨园戏表演专业教师李丽敏讲师将《荔镜记》原文全本唸白;如此,几乎将《荔镜记》的声情「原音重现」。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台语文学的书写与研究方兴未艾。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有延续性的;文字的书写、文学的发展,都有其根源与发展的过程。台语文学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的根源是有悠久历史的闽南语及其书写系统。闽南语是自西元四世纪起的泉州话、七至十世纪的漳州话,演变到在台湾漳、泉混合的台语;它的发展过程,是语音的演变与众多的文字书写形式。提倡台语文学,不能忽略传统的民间书写作品。笔者站在推广、发扬台语(文学)的立场,殚精竭力地註释《荔镜记》,剖析其音、义、语词,就是要从既有民间文学资料中找到足资取法的文献。
本书之能编印出版,萧藤村先生在电脑处理及语词索引的整理上帮忙很多,特此致谢。
本书包含戏剧、音乐、语言、文学,笔者专长在语言文学方面,故多所发挥,其他领域难免缺漏不足之处,敬祈高明不吝指正。
2013年9月成功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施炳华写于惜阴斋
我之前一直对《荔镜记》这个故事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其中关于爱情、忠贞以及命运纠葛的情节,总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鸣。然而,仅仅阅读文字,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缺了点“烟火气”,也缺了点艺术上的感染力。当我拿到这本《荔镜记汇释》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解读,更像是一扇通往艺术灵魂的窗户。VCD的加入,让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了这部经典在舞台上的呈现。看着演员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将那些文字中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我才真正体会到《荔镜记》的魅力所在。那些唱词,在演员的演绎下,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让我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这种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所带来的理解和感受,是任何单纯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雅致而不失古韵,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泽,仿佛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千年文化。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手感温润,而且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荔镜记》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细致,对于一些古代的词汇、典故,甚至是一些生僻的戏曲术语,都有详尽的解释,这对我这样一个对戏曲了解不深但又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以往阅读古籍,常常会因为晦涩难懂的语言而望而却步,但有了这本《汇释》,我感觉阅读的门槛一下子降低了许多。那些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古老篇章,在作者的悉心梳理和解读下,变得清晰易懂,仿佛一位和蔼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走进戏曲的殿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有实践的体验。而《荔镜记汇释》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厚重的文本内容与生动的舞台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VCD中的演出,不仅展现了《荔镜记》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向我展示了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魅力:精美的服饰、考究的妆容、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及那抑扬顿挫、婉转动听的唱腔,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每看完一段,我都会回过头来对照书中的注释,思考演员是如何将文字中的情感通过表演和唱腔来传递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思路真的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将原著和注释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附加的VCD,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学习体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现代且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前提到戏曲,我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拉近了距离。VCD里的表演,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艺术,也让我对《荔镜记》的故事有了更生动的理解。那些文字里的描绘,通过演员的演绎,变得触手可及。而且,这本书的注释也很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比较难懂的片段,让我能够更顺畅地阅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知识性、观赏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评分这本《荔镜记汇释》真的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非常好奇,但市面上的许多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缺乏直观的展示。当我看到这本书附带VCD时,心里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想着终于可以“眼见为实”了。打开盒子,那张VCD光盘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个等待被揭开的宝藏。迫不及待地插入播放器,屏幕上熟悉的戏曲画面随之展开,伴随着韵味十足的唱腔,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VCD的清晰度和音质都相当不错,能够清楚地看到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声腔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这不仅仅是观看一场演出,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每一段唱词,每一个身段,都仿佛在VCD的演绎下更加鲜活生动,让我对《荔镜记》的理解一下子深入了许多。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弥补了单纯阅读文本所带来的局限性,也让我对戏曲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