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探寻淹没在浩瀚历史中的文坛遗踪,
提供独家披露及独家见解。
本书收录作者近五年来撰写、发表的有关现代文坛人物、社团、报刊及事件的文字三十余篇。
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自2008年以来,工作之余勤于搜集、钻研史料,围绕现代文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值得记忆的人或事为文,其中涉及胡适、纪弦、梁实秋、胡金人、吴可读、王实味、李春潮、水天同、周小舟、唐圭璋、吴奔星、吴兴华、沈圣时、常白、林丁等,颇多颠覆性的独家披露和独家见解。
本书特色
作者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不囿于成见和「定论」,经过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的过程,无论是?沉史实,还是挖掘真相,都能够达到辨冤白谤、还原历史的目的。
作者简介
吴心海
1963年生。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国际新闻学专业毕业。从事报纸、网路新闻编辑20余年,曾翻译发表新闻作品百万字。现主持中国江苏网多语种频道工作。2008年后业余从事以新文学史料及人物为主的发掘、整理工作,作品发表于《万象》、《博览群书》、《出版史料》、《新文学史料》、《现代中文学刊》、《名作欣赏》、《老照片》、《新文学评论》、《台湾诗学学刊》、《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週报》、《开卷》等。编着有《别:纪念诗人学者吴奔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暮霭与春焰:吴奔星现代诗钞》(昆仑出版社,2012)。
上
第一章 胡金人其人其事- 从胡兰成和张爱玲笔下走出的画家兼作家
第二章 张爱玲称许的一对郎舅-路易士和胡金人的青葱岁月
第三章 不应被遗忘的李春潮-卷入「胡风事件」 生平鲜为人知
第四章 褒贬之间的清华英籍教授吴可读
第五章 周小舟早年文学活动管窥
第六章 翻译家水天同的新诗及诗论
第七章 关于诗人李白凤的几个史实订正-为程光炜先生指谬
第八章 令人费解的一错再错-诗人李章伯其人其诗
第九章 林丁:现代诗坛一颗闪亮的流星
第十章 吴兴华的新诗处女作及其他
第十一章 英年早逝的现代作家沈圣时
第十二章 生平鲜为人知的现代派诗人常白
第十三章 胡子霖:中国《老子》英译第一人
中
第十四章 「徐何创作之争」中胡适的失察- 从胡适致吴奔星的一封信说起
第十五章 重庆柳青延安柳青各有其人- 读〈柳青在延安整风时为什么受到怀疑?〉 第十六章 伪造历史 厚诬名人- 「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证伪
第十七章 「确因」并不「确」 疑点复更「疑」- 曹济平〈唐圭璋确因批《沁园春-雪》遭解聘〉质疑
第十八章 《小雅》的创刊地及《诗志》刊名的题写者
第十九章 「巨人之死」与「巨星陨了」- 路易士两首诗作的辨析及史料新发现
第二十章 关于路易士创办《火山》的几点史实
第二十一章 张冠李戴的诗人路易士着作
第二十二章 严辰没有和路易士组织「菜花诗社」
第二十三章 《诗之叶》创刊地:福州乎?重庆乎?
第二十四章 因「七七」事变而夭折的京报副刊《诗与文》
第二十五章 稀见的梁实秋早年英文签名书
第二十六章 失之交臂的王实味佚着
下
第二十七章 吴奔星与湖南「修业农校」
第二十八章 哀悼「瘦诗人」的「胖文艺」-吴奔星主编《半月文艺》谈屑
第二十九章 吴奔星抗战时期在广西的文教活动
第三十章 鼓吹抗战的一段文坛双簧佳话
第三十一章 关于黎锦熙吴奔星等唱和诗作的补正
第三十二章 吴奔星为郭沫若改诗- 从围绕〈「六一」颂〉修改的通信说起
第三十三章 〈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
第三十四章 〈新湖南山歌〉和〈想起毛主席〉史料新探
后记
《文坛遗踪寻访录:待漏轩文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过往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下的一种温柔提醒。作者在追寻那些文坛巨匠或默默无闻的才子们的故事时,不仅仅是记录他们曾经的存在,更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构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文学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珍视。他笔下的那些“遗踪”,并非冰冷的遗迹,而是承载着温度和情感的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个被遗忘的文人时,那种不卑不亢的挖掘和呈现,不因为对方的地位不高而轻视,反而更加侧重于挖掘其独特的价值。读这本书,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历史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那些曾经的文坛巨匠,以及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文化格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十分精巧,作者并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寻访录”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张力的叙事链条。这种跳跃式的叙述,反而更加符合“寻访”的主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新的探险。我被作者的思路所吸引,他总是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出发,引申出一段丰富的历史故事,或者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注入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集。我喜欢作者在文章末尾留下的思考,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自行体会,去发掘其中更深层的含义。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我对文坛的理解更加多元,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文坛遗踪寻访录:待漏轩文集》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饱含着温情。作者在追寻那些逝去的文坛身影时,没有过度渲染悲情的色彩,而是用一种平和、内敛的方式,讲述着人生的起伏、文脉的延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已寂寥的文人故居时,那种既有对昔日荣光的追忆,又不失对现实变迁的理解。他能够看到在荒草丛生的庭院里,依然有顽强生长的花草,在残垣断壁之间,依然能感受到曾经的气韵。这种“遗踪”的寻访,并非是为了缅怀过去而伤感,而是从中汲取力量,理解文人精神是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中得以传承和演变。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洗涤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更有人情味的一面。
评分读《文坛遗踪寻访录:待漏轩文集》,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某位文人或某处故迹,而是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生片段,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那些支撑他们创作的动力,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智慧火花。我被作者的追寻精神深深打动,他对于“遗踪”的执着,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书中关于某个被遗忘的文人,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去考证其生平,从零散的史料中拼凑出清晰的轮廓,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读到某些片段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我就是作者的同伴,一同在古籍中搜寻,一同在废墟中寻觅,一同感受着揭开历史面纱时的激动与欣慰。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对书中提及的每一位文人、每一处遗迹都充满了好奇和尊重。
评分这本《文坛遗踪寻访录:待漏轩文集》带给我一种奇妙的沉浸感,仿佛我不再是仅仅翻阅书页,而是踏上了与作者一同穿越时空的旅程。书中的文字并非那种直白浅显的叙述,而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氛围的烘托。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古老宅院的一角,还是文人墨客曾经挥洒翰墨的书斋,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痕迹,那些可能被别人忽略的陈设,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例如,在描述一处故居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宏观描述,而是细致地描绘了窗棂上斑驳的锈迹,墙角处爬藤植物的生长形态,以及阳光透过缝隙洒下的光影。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陈年书香和淡淡的尘土气息,更能感受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文人心中的喜怒哀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