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元教授是当代最具活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引领中国语言学达到新的水平。他以创立着名的「词汇扩散理论」而在国际语言学界享负盛誉;他又进行跨学科开放式语言研究,把语言学研究和电脑科学结合,从广度和深度开拓了语言研究的领域,是推进中国语言学的核心学者;他是划时代的语言学大师。
今年适逢王教授80华诞,教授门下高足与学界朋友共同编着这本文集向王教授致敬。文集汇聚了六十多篇来自两岸三地、欧美东亚的精选华章,分为中文、英文两辑出版。作者都活跃在语言学各领域的前沿,多方法、多角度进行语言的探索研究,其中多以中国语言为分析课题,更有部分文章从现代语言实验、考古学、古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计算建模等跨学科方式研究语言,带领读者进入语言学研究的全新境界。
本书显示了现代语言学的创新成果,体现了王教授的学术理念。对于语言研究学者极具参考价值,亦能拓展语言专业的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认识。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亦可透过中国语言的研究,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作者简介
石锋
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语言所所长,《南开语言学刊》和《实验语言学》主编。研究领域为实验语言学,包括语言演化、语言习得与语言接触。
彭刚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语言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实验语言学》副主编。研究领域包括实验语音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听力障碍。
第 1章 中古精庄章知四系在汉语方言中的历史音变 严棉
第 2章 汉韩汉字不规则读音的成因分析 严翼相
第 3章 解消名义 —语用史的一项假设 何大安
第 4章 信息化地球村时代的汉语适应问题 陆丙甫
第 5章 上古音韵研究的新视角 冯胜利
第 6章 《切韵 ‧ 序》今译与新注 冯蒸
第 7章 官话方言三分及其意义 刘勋宁
第 8章 基于 EPG的蒙古语标准话词首辅音舌位变化及其约束度研究 唿和、包桂兰
第 9章 音位负担量计量研究 —以藏缅语为例 孔江平
第 10章 麻窝羌语元音音系再探 孙天心、余文生
第 11章 重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一些特殊语音现象的记录、分析和规范 孙宏开
第 12章 汉语词汇—语法连续统 —结构助词「的」和唯一性 孙朝奋
第 13章 浊上归去和去声似上 尉迟治平
第 14章 壮侗语族表示「一」的几个来源 张惠英
第 15章 游戏中的游戏 —粤语怎么说「石头、剪子、布」 张洪年
第 16章 语言接触与数词衰变 —绿春哈尼数词的 50年变化 戴庆厦
第 17章 谷饶方言的四个降调 洪英 、林文芳、朱晓农
第 18章 「浊音」及其「清化」的语音基础探索 曹剑芬
第 19章 鼻音尾/鼻化小称词的演变及其残迹 曹逢甫、谢音琪
第 20章 再论天津话的源与流 曾晓渝
第 21章 语言文化背景与多模态情感表达和感知 李爱军、党建武、方强
第 22章 论语言关系类型学及结构类型的演变趋势 李葆嘉
第 23章 论「营魄抱一」 杨秀芳
第 24章 音节型语言演化的语音后果 江荻
第 25章 脑与语言的共同进化 王曼、江铭虎、王琳
第 26章 白语与白族的流变 — 多角度结合的视野 汪锋
第 27章 官话历史上的几个竞争性音变 沈钟伟
第 28章 从稻米的名称看稻米的发源地 潘悟云
第 29章 香港书面汉语里的词汇化过程—从「到爆」说起 石定栩、刘艺、盛玉麒
第 30章 侗台语的稳定词根 罗永现
第 31章 明清时代闽南语特指问句的反诘用法 连金发
第 32章 关于畬话的系属问题 邓晓玲、邓晓华
第 33章 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的平仄四声模式和三声二声亚型 郑张尚芳
第 34章 方式助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侗语中的扩散—源头、过程及启示 黄阳、郭必之
第 35章诗词词汇意象资料库建构 郑锦全
第 36章 从 19世纪英国传教士上海方言着作中的五项音变看词汇扩散 钱乃荣
第 37章 狭义的语言接触概念及相关问题 意西微萨‧阿错
第 38章 比较的充分性与原始语言的恰当重构 陈保亚
第 39章 历史层次分析法 陈忠敏
第 40章 从洛阳话和青海三个方言看元音高顶出位 麦耘
第 41章 语料库驱动的词义预测研究 黄居仁、洪嘉馡
第 42章 音义结合是任意的吗? 石锋
第 43章 汉语的话题、焦点和全称量化研究 潘海华
附录王士元教授专访
前言
王士元:划时代的语言学家(节录)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东坡
翻开语言学悠久的历史长卷,闪烁着一个个熟悉的姓名。众多的语言学家把自己的人生和智慧投入到语言研究之中,在探索语言奥秘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奋力前行。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语言学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司个光辉的大字:王士元。
王士元先生是跨学科语言研究的先驱,演化语言学的巨匠。王士元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大师,是划时代的语言学家。
《王士元教授80岁贺寿文集》的编纂得到中国大陆、港台、东亚及欧美众多语言学家的热情支持,汇集六十余篇当今语言学各领域的精美华文,分为中文、英文两辑,在王先生80岁寿诞之日正式发行。这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躬逢其盛,与有荣焉!抚今追昔,心潮澎湃。
文集名为《大江东去》,有两层含义:一是比喻王士元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如滚滚长江奔涌东流,一江春水汇入大海;一是形容当代世界语言学研究从西向东的潮流气势磅礡,充满创新的活力。诗人的「大江东去」四字,极简洁、质仆又气象宏大,抒发对英雄豪杰的怀念,并富含千古兴亡的哲理,自古以来,无人超越。
我们庆祝王士元先生80华诞,不仅是为王先生在语言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且是为王先生所代表的当代语言学的目标和方向。从国际语言学的现状和全域来观察,从现代语言学历史发展来思考,王士元先生五十余年来的语言学研究工作给我们珍贵的启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学行进足迹的投影。
一、从雅克布森说起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和雅克布森(Roman Jakobson)是20世纪语言学的两座高峰。然而,搭们在中的境遇却迥然不同。雅克布森似乎还鲜为人知。这是在非正常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亟待改变的学术盲区现象。
索绪尔因克服19世纪语言学的极端历史主义倾向而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然而,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索绪尔强调共时研究又走向另一极端。他「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所有属于『外部语言学』的东西」(1980,20页),提倡封闭的小语言学。语言研究越走越窄,走进象牙之塔。一个学科矫往过正了。
雅克布森是20世纪最有才华和最富想象力的语言学家与文学家之一。他受到索绪尔影响,最早提出结构-功能的分析分法,奠定布拉格学派理论基础,被誉为「结构主义之父」。他把结构作为分析分法,而不是研究目标。他把人类学引入语言学,使诗学和语言学结合,到医院里考察失语症(1941),语生学家合作提出语言区别特征(1951)。雅克布森提倡开放的大语言学。他不是简单地重复索绪尔的词句,而是真正继承发展了索绪尔创新的精髓。他是一位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派的开放式语言学研究的先驱。
王士元先生的语言学理念跟雅克布森一脉相承,从语言演化的高度,把考古学、遗传学跟语言学作为三个窗口(1998),从广度和深度上开拓了语言研究的领域。王先生开辟的跨学科视野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先生最早把语言学和电脑结合起来,使得语言学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二是王先生把人类在脑科学上的进展应用于语言演化研究,一直探索在语言研究的最前沿。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王先生与郑锦全等同事率先做成第一部汉语方言电脑词典,也即最早的语言资料数据库。词汇扩散理论的创立就是当时以这个数据库为基础而引发的,是最早的电脑和语言学结合得到的成果。他曾经跟是界上杰出的数学家弗里曼(D.A. Freedman)合作利用概率计算的方法解决人类语言的单起源还是多起源的问题(1996)。近年来他利用电脑建模仿真方法类比语言起源的约定俗成过程(2001),还成功地把电脑建模用于研究语言演化中横向的和纵向的传播(2005)。他跟「遗传演算法之父」贺兰(John H. Holland)密切合作,推进了对语研这个复杂适应的建模仿真研究。
初拿到《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八十寿辰贺寿文集》,我心头涌起一股对知识和人生的高度敬意。虽然我尚未深入细读,但从这书名本身,便足以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知识的传承。王士元教授,一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学术界的智慧与积淀,而八十岁,更是人生一个辉煌的里程碑。这本书,正如其名“大江东去”,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王教授毕生在学术海洋中留下的深远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祝寿文集,更是一部凝聚了无数同行、后辈对一位德高望重学者的敬仰与祝福的集大成之作。我期待着,通过翻阅这些贺寿文章,去窥探王教授在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学术风采,去感受他如何如滔滔江水般,将学术的精华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我想,这其中一定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人生哲理,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学术故事,都将在这“大江”的奔涌中,向我们缓缓展开。
评分初见《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八十岁贺寿文集》的书名,我便被其蕴含的深意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祝寿读物,更仿佛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着一位学者的生命轨迹与学术成就。“大江东去”,不仅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是对王士元教授八十年人生旅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智慧与学识的赞誉。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力量,预示着书中定然汇聚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它们如同江水般,奔腾不息,承载着无数同行、弟子对王教授的敬意与祝福。我深信,在这部文集中,会有许多关于王教授学术思想的深度探讨,关于他治学精神的感人叙述,以及他对中国学术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详尽记载。这“大江”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王教授在学术领域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以及他那源源不断的学术生命力。
评分“大江东去”,这四个字自带一种沧桑与壮阔,让我对这本《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八十岁贺寿文集》充满了期待。我尚未阅读,但仅凭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对一位学者的深切敬意。王士元教授,一位名字响亮的老先生,八十岁,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隆重庆贺的人生节点。而“贺寿文集”,更预示着这是一部汇集了众多精英学者对王教授的祝福与肯定。我试着去想象,在这本书里,会是怎样一篇篇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字,讲述着王教授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他在桃李芬芳中散发出的光辉,以及他对后辈学子的深远影响。这“大江东去”,也许象征着岁月流转,但更象征着王教授的学术思想如大江般奔流不息,滋养着知识的土壤。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学术传承,以及那份属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大江东去”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种意境的铺陈,一种对人生、对岁月、对学术传承的深沉表达。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八十岁贺寿文集》的内容,但仅仅从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种饱满的生命力和学术的厚重感。王士元教授,一个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字,八十岁,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年纪,更是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本贺寿文集,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生日祝福,而是一份对王教授一生学术追求的肯定,是对他所作贡献的致敬,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激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大江”的奔腾中,究竟汇聚了多少智慧的浪花,又将激荡起怎样的人生哲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江东去”几个字,便自带一股磅礴大气,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我虽然还未打开内页,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激起我无限的好奇。王士元教授,八十寿辰,贺寿文集。这其中蕴含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祝福,更是一种对学术生涯的回顾与致敬。我设想,在这部文集中,定会有许多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学者,用各自的语言,去描绘王教授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痕迹。或许有的是对其某个开创性研究的深入剖析,有的则是对其为人师表的感人回忆,甚至可能是一些因为共同研究而结下的深厚情谊的记述。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在学术会议上、在论文评审中,与王教授有过交集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一刻,将他们的心声汇聚,共同为这位学术巨匠奏响一曲生命的赞歌。这“大江东去”,既是对光阴的感慨,也是对王教授学术生命力永不枯竭的象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