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跳伞: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境界

梦境跳伞: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境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特朗斯特罗默
  • 瑞典文学
  • 现代诗
  • 梦境
  • 意象
  • 存在主义
  • 孤独
  • 隐喻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从色彩诗学、神话原型、诗的神学、佛学、禅宗和密宗的多角度的透视特朗斯特罗默着作。
★ 所引用的特朗斯特罗默诗歌,均根据瑞典文原文翻译。

  本书是研究、评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或译为川斯楚马)诗歌境界的专着。特朗斯特罗默被视为神秘主义思想家斯威登堡(Swedenborg)和戏剧家斯特林堡(Strindberg)之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的第三位伟大的瑞典作家,他的诗歌已被译为六十多种语言。本书作者依据特朗斯特罗默诗歌的瑞典文原文,参考有关研究着作,借鑑色彩诗学、原型批评、诗的神学、佛学和东西方比较文化等多种方法,以不同于西方学者和中文译介者的独特眼光,分析诗人以黑色和绿色为两大主调的诗歌境界,追踪他半是基督徒半是禅修者的精神求索。

作者简介

傅正明

  湖南邵阳人,现居瑞典,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着作有论着《在波兰的废墟上—辛波丝卡的诗歌艺术与文化传统》,《黑暗诗人—黄翔和他的多彩世界》(美国柯捷出版社,2003年),《百年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世纪评说》,《地球文学结构》;译着《古希腊喜剧艺术》,《英美抒情诗新译》。

寂静的拓扑学:现代诗歌中的空间、时间与异质性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瑞典诗人或其作品,而是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中后期,特定一批先锋派诗歌如何处理和重构我们感知中的“世界”——那种由物理定律和日常经验所限定的、可测量的空间与时间结构。我们旨在描绘一张拓扑学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诗歌不再是描摹现实的镜子,而是主动构建非欧几里得意义上的心灵与存在空间。 第一部分:非欧几里得的叙事场域 传统叙事依赖于线性和可追踪的因果链,而我们考察的诗歌往往主动解构这种线性。它们引入的“时间”不再是钟表上的刻度,而是一种基于记忆密度、情感回响或纯粹的语言断裂所决定的非均匀流速。 1.1 空间折叠与异质性嵌入 诗歌如何将一个遥远的、异质的地理(例如,被遗忘的工业遗址、极地边缘的景象,或纯粹的抽象几何体)突然嵌入到日常的厨房或书桌的场景中?这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空间自身的“折叠”——一种对透视法的颠覆。我们分析诗歌中如何通过词语的并置,创造出“不可通约性”的空间区域,迫使读者在同一个诗行内部处理相互矛盾的物理环境。这种空间折叠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是本体论上的:它暗示了经验的碎片化和多重存在的可能性。例如,探讨如何通过精确描绘物体表面的纹理,来暗示其背后的、不可见的、维度更丰富的结构。 1.2 沉默的权重与词语的蒸发 在这批诗歌中,负空间——那些被刻意留空、被省略的词语——承担了巨大的语义重量。我们研究“留白”是如何被提升为一种积极的、具有重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不是虚无,而是未被命名、等待被感知的真实。诗句的戛然而止,不是因为叙事中断,而是因为语言抵达了其自身的物理极限,如同光线在真空中的弯曲。这种处理方式挑战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传统功能,使其更接近于一种声音雕塑或一种对“无言之境”的召唤。 第二部分:物质的内省与感官的错位 现代诗歌的另一个核心特征是其对“物质性”的执着,但这并非是对自然界事物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物质内在的、潜藏的“生命力”的探寻。 2.1 矿物学与时间的累积 我们关注诗歌如何将无机物——岩石、金属、尘埃——赋予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物质不再是背景,而是沉思的主体。岩石的缓慢风化被视为一种比人类生命长远得多的“哲学过程”。诗歌通过对这些恒久物质的细致描绘,探讨了人类意识在宏大尺度时间面前的短暂与脆弱。这种对无机之物的“拟人化”,本质上是一种“去人性化”的努力,旨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感官局限。 2.2 触觉的转向:光影的重量 与视觉中心主义相对,这些诗歌强调触觉、重量和温度的语言表达。光线不再是纯粹的电磁波,而是可以被“握住”的、具有温度和颗粒感的实体。阴影被赋予了密度和占据空间的权力。通过这种对感官的错位处理,诗歌试图唤醒读者被现代生活钝化的、更原始的感知能力,将世界还原为一种纯粹的、相互作用的能量场。 第三部分:认知边界的模糊与“他者性”的引入 本书的第三部分侧重于诗歌如何通过引入不可理解的、非人类的“他者”视角,来瓦解主体的确定性。 3.1 动物的语法与无意识的逻辑 我们考察了诗歌如何吸纳动物的感知结构,尤其是那些感官系统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生物(如深海生物、昆虫)。这种吸纳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尝试用人类的词汇系统去“编码”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逻辑。这揭示了人类语言作为工具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认知边界的专断性。当动物的“语法”被引入时,句子结构和意义的连贯性便开始瓦解,代之以一种本能的、流动的、去目的性的表达。 3.2 机器的冷静与诗歌的伦理 在某些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对技术、机械和非有机逻辑的审视。然而,这并非是对工业化的盲目赞美或批判,而是将机器视为一种“纯粹的演算”的载体。诗歌中的机器意象,往往代表着一种不带情感的、冷峻的观察视角,它暴露了人类情感叙事的循环往复和非理性,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诗歌自身存在的“非必要性”——为何在逻辑和效率之外,我们仍需要这些冗余的、充满歧义的语言结构? 结论:在边缘构建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本书认为,特定的现代诗歌实践,是通过系统性地破坏我们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自我的固有认知框架来实现其艺术抱负的。它们在语言的边缘地带,绘制出新的拓扑结构,迫使读者与诗歌一同,进入一个既熟悉又彻底陌生的认知领地,在那里,意义并非被发现,而是被持续地、困难地构建着。这些作品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个由断裂、重量和沉默所编织而成的、高度精密的领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
序 诗 致特朗斯特罗默
序 曲 惊醒是从梦境跳伞
第一章 黑暗诗人:色彩美学与特朗斯特罗默诗歌的黑色意象
第二章 奥菲斯再世:特朗斯特罗默的艺术家原型与变异
第三章 途中的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第四章 推磨的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精神信仰与自由的悖论
第五章 法门入口: 特朗斯特罗默诗歌的佛学阐释
第六章 茶杯里的宇宙:特朗斯特罗默的绿色体验与诗的禅趣
第七章 头骨碗里的惊涛:特朗斯特罗默诗歌的中阴之旅
尾 声 无目的之旅的终点
附录:本书涉及特朗斯特罗默的着作之书题和诗题中译原文对照

图书序言

序诗

致特朗斯特罗默

  浅边的八角帽
  质疑意象的浩瀚深邃
  受创的方块字
  误读秃鹰的扫描黑鸫的炭笔
  世界树的老根新枝
  绿色导火索引爆的花朵
  基督禅半开半掩的关门
  通向茶杯里的宇宙
  奥菲斯越界的诗琴
  破解生死的密码
  超现实的植物园围墙上
  有奥斯维辛焚尸炉的残砖
  你告诉参访者要在哪里签名
  因为你自己早已多次捧着头骨碗
  在那里签名:
  Tomas Transtromer

傅正明
2012年11月于瑞典

序曲

惊醒是从梦境跳伞

  1954年,青年特朗斯特罗默以处女作《十七首诗》蜚声诗坛。诗集的〈序曲〉,起句如爆,奇峰突起:

  惊醒是从梦境跳伞
  挣脱令人窒息的漩涡
  云游者降落清晨的绿地
  万物火焰升腾。像战慄的云雀俯瞰
  他觉察到,强壮树根的谱系
  在地底烛火摇曳的灯盏。但大地的
  青葱,以热带的茂盛耸立
  手臂高举,聆听
  无形水泵的韵律。他
  向夏日沉落,沉入
  它眩目的火山口,沉入
  在太阳的熔炉下颤抖的
  湿漉漉的绿色工事的通道。然后停住
  瞬息间径直下行的旅行,在急流之上
  趋向鱼鹰静息的翅膀
  青铜时代的小号
  不协和的旋律
  悬挂在无底深渊的上空
  破晓过后知觉可以把握世界
  像一手抓住一块太阳般灼热的石头
  云游者站在树下。穿行
  死亡的旋涡坠毁过后
  他头顶将有一道宏光铺展?

  这首全文引用的诗可以视为特朗斯特罗默全部作品的序曲。不言而喻,从超现实非理性的梦中高空跳伞,在一阵头昏眼花、漫天漂游之后,跳伞员就会落在现实的大地。诗人写的是「令人窒息」的噩梦,醒来后见到「清晨的绿地」。现实原来并不那么可怕,恐惧往往是我们自添的烦恼。这首诗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下述几点:

  首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纵横驰骋、上天入地的想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诗人经历了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说的那种「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带有迷乱过后的兴奋、和谐感与顿悟感。懂得这一点,就不难理解特朗斯特罗默对诗的界定:「一首诗无非是我在守夜时做的一个梦。」这句话暗示出他的诗歌游离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与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等西方诗潮有密切联系。

  其次,这首诗的瑞典文原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彰显了诗歌的音乐美。酷爱音乐的特朗斯特罗默本人就是一位钢琴家,他的不少诗歌以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为题材。诗中的「不协和的旋律」,一般来说,需要得到「解决」,即在运动过程中达成和谐。

  再次,特朗斯特罗默也喜欢画画,他熟悉作为绘画语言的线条和色彩。从色彩诗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奠定的他的诗歌色彩的主调之一,即诗中两次出现的绿色:「清晨的绿地」和「绿色工事的通道」。他作品中常有的「绿色体验」,是作者酷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色彩或情绪色彩。诗中深渊的黑色,是他的诗歌色彩另一主调。此外,多次出现的火红,表明他的诗歌具有外冷内热、明暗对比的特色。

  最后,诗人在这首诗的结尾提出了人生精神之旅的大问题:「死亡的漩涡坠毁过后∕他头顶将有一道宏光铺展?」。这是一个无法明晰解答的神祕的终极问题。诗人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他的诗歌里的更深层次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的生与死的冥想或静修(meditation),相当于禅修。依照禅法,打坐是禅,茶饭是禅,文字是禅,弓道是站立禅,散步是步行禅,跳舞是法舞禅,……。现在,我们又看到一种不妨称为「跳伞禅」的特殊的动中静修。

  诗人承认,他的《十七首诗》是「自我中心的」,成长期的,但也有「立志」的一面,即尝试如何避免自我,写一种「物件化的诗」(objektive dikt)。诗人后来的作品中出现作为主旨的西方意义上的「顿悟」(epiphany),一种接近佛教禅宗的「开悟」,已经在这首「唤醒」的诗中见出端倪。

  继成名诗集之后,特朗斯特罗默先后出版了《途中的祕密》(1958)、《半完成的天空》(1962)、《钟声与足迹》(1966)、《黑暗景观》(1970)、《小路》(1973)、长诗《波罗的海》(1974)、《真实的栅栏》(1978)、《野蛮的广场》(1983)、《为生者和死者》(1989)《葬礼小舟》(1996)、《监狱:写于少管所的九首俳句》(2001)、《大谜团》(2004)等十多部诗集。他每次出版一本新诗集,都是瑞典的一次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诗人惜墨如金,这些诗集总共只有一百六十多首诗歌,被广泛地翻译为六十多种语言。

  特朗斯特罗默被视为继瑞典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斯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 1688-1772)和着名戏剧家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之后第三位影响了世界文学的瑞典人。作为瑞典现代派诗人,他是继二十世纪的埃格勒夫(Gunnar Ekelof)和马丁松(Harry Martinson)之后的第三位诗坛泰斗──一位「诗人中的诗人」,杰出的「隐喻大师」。拥抱世界文学的特朗斯特罗默被世界文学拥抱,对世界诗坛发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没有翻译,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特朗斯特罗默研究领域,本书涉及并引用的专题研究着作、论文和访问录将在后文各个章节论及并在注释中注明,这里只能提到几部瑞典文专着。

  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的《旅行的形式: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研究》是对特朗斯特罗默1983年之前的诗歌所作的全面研究。作者为诗人、评论家,瑞典学院院士,担任过上一届诺奖评委主席。

  瑞典作家和评论家伯斯登(Staffan Bergsten)于1989年出版了《令人慰借的谜语:特朗斯特罗默抒情诗十论》。十多年后,作者在此基础上写成一本评传,题为《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肖像》,穿梭于诗人的生平与诗作之间。

  瑞典作家和评论家谢尔勒(Niklas Schioler)的《凝练的艺术:特朗斯特罗默最近的诗作》着重于研究诗人的语言艺术。

  瑞典学者卡尔斯崔(Lennart Karlstrom)编辑的两卷本《特朗斯特罗默研究资料》,收集了见于报刊的各种关于特朗斯特罗默的报导和短文。

  英语界唯一一部专题研究是瑞典女学者班吉尔(Joanna Bankier)的《特朗斯特罗默诗歌中的时间感》。

  特朗斯特罗默往往被视为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诗人,被推崇为意象大师和隐喻大师。在英语诗坛,他被广泛地称为瑞典「梦诗人」(dream-poet)。实际上,他的诗歌很难明显地归入哪一个流派,他是一位博采众家富于独创风格的诗人。这一点,已经是不少学者达成的共识。

  作为一位中国学者,我多年来阅读特朗斯特罗默时,很自然地带有特殊的东方眼光。在参照上述着作的基础上,我力求另辟蹊径,从少有人涉及的色彩诗学、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切入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并且着重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以佛学、禅宗和密宗的眼光来透视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诗集,不如说它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总有一种超现实的质感,仿佛他能看到常人无法触及的维度。在他的笔下,即便是最日常的场景,也可能隐藏着神秘的力量。我常常会想象他创作的场景,或许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坐在窗边,看着雪花飘落,然后将那些冰冷的,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转化为文字。这本书中的某些诗句,会让你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这些意象早就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只是他用一种更恰当、更精妙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让你觉得,诗歌不仅仅是作者的创造,也是读者内心深处的一种共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遇到怎样的惊喜,又会发现怎样的自我。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梦境跳伞: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境界》,我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精心雕琢的角落,每一页都散发着静谧而深邃的光芒。特朗斯特罗默的诗句,就像那些在寂静午夜悄然绽放的花朵,不张扬,却自带一种悠远的香气,能轻易地触动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笔下的意象,常常是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现实中的景物,如河流、森林、桥梁,在词句的转化下,被赋予了奇幻的色彩,仿佛蕴藏着另一种维度的生命。我常常会反复阅读同一首诗,每一次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细节,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些看似平凡的词语,在他手中却能组合出令人惊叹的画面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那片诗意的风景。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坛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沉淀和升华。我喜欢它带来的那种宁静的力量,它让我暂时忘却世俗的喧嚣,沉浸在一种纯粹的诗歌体验中。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刻反思。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总是在不动声色间,将读者引向对生命、时间、记忆等宏大命题的思考。他并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和隐喻,在你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然后任其生根发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沉默”的处理,那种不被言语填满的空间,反而承载了更多的重量和可能性。阅读他的诗,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无声的瞬间,比如日落时分的余晖,或者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海边,感受着潮水的起伏。这些时刻,言语显得苍白无力,唯有内心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这本书就是这样,它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无声时刻”,让你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我不确定每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会让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细节。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总是在一种宏大的背景下,审视个体存在的意义。他似乎能看到时间的长河,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些关于记忆、遗忘、生与死的描绘,都带着一种超然的智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宁静的力量。这本书不煽情,不造作,它只是用最纯粹的诗意,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复杂与美好。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自然”的描绘,那些在自然界中流淌的生命力,似乎也渗透在他的诗句中,给予读者一种治愈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你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角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

评分

在翻阅《梦境跳伞: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境界》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的“重力”。特朗斯特罗默的词语选择,绝不是随意而为,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带着精准的力量,直接击中读者的心灵。他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也能用最普通的意象,引发最深刻的联想。这种“轻描淡写”的背后,是诗人对语言极致的掌控力。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咀嚼他某个词语的用法,或者某一个句子的结构,然后惊叹于其中蕴含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雕塑,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匠心,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触摸,去感受。它让我重新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诗歌,是可以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