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信仰的潜意识迷阵

情感、信仰的潜意识迷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感
  • 信仰
  • 潜意识
  • 心理学
  • 自我探索
  • 成长
  • 迷茫
  • 人生
  • 哲学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集结作者长期的日常观察与心智思索,也是过去十多年来学术研究思考的主题。第一章:主体的困惑,主要关注解释心灵结构与自我的概念。

  第二章:爱/碍的凝/狞视,讨论观看者、被观看者、潜意识凝视这三者之间的视差,产生认知的错识误判,并且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与哲学家对爱有不同的面向思考。

  第三章:巅峰经验与虐慾情结,主要解析令人困惑的受虐狂,这种极限感官的情感巅峰经验。

  第四章:探索异界分裂点,焦点摆在秘教信仰的巅峰经验,一种康德式萨德意识的倒错伦理,混淆良善与邪恶,形成欲求普世认同个人的「至圣至善」易触成「至恶」的杀人虐待游戏。

  第五章:想像与幻想/享的愉悦,主要讨论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理论在艺术创作情动力的差异认知,想像力也可以是童真意识的展演,无关白日梦的性幻想。
第六章:声音、乐音、幻音,主要讨论声音不同层次,有噪音、音乐与潜意识幻音,让我们开启差异的倾听艺术。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给对这议题有兴趣的读者有一点思考上的共响共鸣。

本书特色

  1.精采的小说及文学精神分析论述,为文学开启更广阔的视野。
  2.切入文学、小说的多元解读面向,更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蔡淑惠

  国立台湾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 副教授。
  专研当代西方思想、德勒兹研究、纪杰克研究、视觉艺术、诗学、小说研究。

  论文曾刊于《中外文学》、《英美文学评论》、《淡江评论》、《文山评论》、《哲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tiner。曾主编学术专书《在生命无限绵延之间:童年、记忆、想像》(2012年书林出版)。曾翻译学术专书《倾斜观看》(Looking Awry by Slavoj Zizek)(2008年 国立编译馆与桂冠出版)、《巴斯卡》(Pascal, 2000年麦田出版)。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曾补助诗集创作与出版:《想望的高度》、《光与天空的温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主体的困惑
第二章 所谓的爱?碍:爱的凝?狞视
第三章 巅峰经验与虐慾情结
第四章 探索异界的分裂点:迪力罗小说《名称》的康德式萨德现象
第五章 想像与幻想?享的愉悦:德勒兹与几米的视觉诗剧
第六章 乐音、噪音、幻音:倾听的艺术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爱,一桩心灵幻想事件的发生。慾望核心跃动的方向指出灵魂过往不曾忆起的生命记忆。于是在高亢的想像幻境,我们倾斜地高飞。当慾望的逻辑开始转动,行为的盲目皆象征我们的灵魂被深度触动,耽溺于一种逼真的幻象,感到愉悦欢心舒畅,处处充满生机。

  在盲目的慾望搜索移动中,我们到底被什么凝/灵视?无疑地,在爱的凝/灵视,我们勇往直前且威壮无比,却也在爱/碍的狞视中,无怨无悔且脆弱行走,然而也会怨声载道却又无法离去。而爱,何以理解又何以理论?一个无可预期且难以捉摸的心灵事件。

  「情人」,这个难缠却欢心的符号,像是一部永远读不懂的形上学(metaphysics),而爱恋是一件灵魂形上学的转译行动,一首首愉悦音符的练习曲。透过情爱的触动,我们知悉形变中的自己与一个不曾熟悉的内在自我,这是一个内在性复式序列绵延的开启。

  我或我们,到底是谁?闪现的答案,永远短暂。答案的灵现,皆是另一个命题的邀请,引导我们再深入一趟无尽/禁探索:遇见灵魂形转的无解、无底、与无限。为了「这个字」,古今中外的创作者已缔造无数令人撼动的不朽名作,无论是文字、视觉、听觉的艺术创作,我们感受到「这个字」牵引出的威力无比与无可匹敌的内在力量。爱,这神奇的内在精神威力,到底源自何方又为何而来?

  亚里斯多德在《论灵魂》(De Anima, On the Soul)这本书提到普世对灵魂的认知在于那是一种运程(movement )、感知(perception)、非物质(incorporeality)的开启。然而,感知灵魂,需要身体,毕竟一个失去灵魂的身体是尸体,由此,亚里斯多德并无将灵魂与身体绝对区隔。灵魂于身体的运程让我们感知某种内在幽微触动,这触动暗示着时间在身体书写的记忆,然而某些记忆是处于遗失状态,永远无法忆起,只能想像。当我们遭逢某人某物或某事,偶而会有无法解释的深度熟悉感,这直觉的亲和力来自心灵底层无名的无声共响,似乎偶遇事件是心灵结构衍生的序列共鸣唿应,虽是一出过往记忆重现,但也已谱出差异的相似。

  事件,常常是重覆的差异展演。
  然而,这并不是在思索宿命或前世今生的情感欠债纠结。

  宿命,只是延续自我无法觉醒想像的迷缠惑慾,一种自我无意识编织构筑的情境。当然其间的复杂度,也来自文化社会他者慾望的干预,无法单一地自我责难。但,人总是无法透彻地理解:人是比自己想像的情境还要自由。若真有所谓的情感欠债纠葛,甘心地承受恋人的情感折磨,这也显示这种情感折腾隐藏某种绝爽:一个无以名状、难以解释的深度信念产生的愉悦感。这种绝爽的巅峰情感,是自我编织的信念迷阵:自己降服于自己的信仰,而厮守得极度哀怜。

  精神分析理论总这么认为,「我」(I)是一个想像架构,有部分潜藏于潜意识,使得「自我认知」无法完整,易处于误判错识。这赞叹的想法环绕在一个「原慾物」(The Thing)的迷思:一个潜意识基层慾念动力,无法用语言符号细究,却是我们日常慾望法则的生存伦理意识。这原慾物的迷阵,类似一个隐藏主人、或是一个无形影的慾望总部,无名无声地激发、摇控我们爱恋行动。原慾物的消隐是一种语言结构的命定与必然。当我们习得语言之初,原慾物便消隐无踪,或者更准确一点,原慾物以消隐形态存在,形成潜意识核心母体的慾念,也是创作动力的激发点。因此,我们在现实情境的日常生活,总是寻找一个类似的客体物,一个替代物,赏心悦目迂回地亲近,在跃动的幻想中愉悦无限。

  我们狂喜,因为爱恋对象与这原慾物的形态相契合;爱恋对象似乎隐约地多了一层幻影,一个小幻物(object a)的呈显原慾物的幻影,让我们惊遇精神奇蹟,却无法言说细究。这样契机的发生,我们惊见生命活力无限壮大,英勇无比,信心攀升倍增。于是,人们说:爱恋是盲目,因为我们看到希冀的幻影,而旁观者只能被斥责「不懂」,直到这层小幻物消失后,这理想意象倾倒后,我们也告诉自己「不懂」这一切的心灵奇遇。

  倾倒的瞬间,来自冲突的压力,冲突的掘起,来自爱恋对象真实行动不再符合慾望结构的幻影法则,也就是爱恋对象已不是我们投射的「理想意象」。此刻,也许小幻物已偷熘跑到其他爱物,慾望移动后,我们再正视原先被爱者已失去当初魅惑力量,这时才恍悟原来当初迷恋的是自己的「自恋想像」。因此,爱恋对象一直是支撑着「我们理想的意象」,透过他/她,我们看到希冀的自我理想意象。

  爱恋,是一桩自恋想像的认同。「我爱你」,这句爱恋通俗语底层慾念是:「我在你身上看到自己,所以很欢欣鼓舞地希望你让我爱」。

  原慾物以「客体物」呈显,这是一个潜意识隐形母体,衍生序列的类似客体物。从另一角度,我们与情爱恋人相遇契机就是隐约地唿应这原慾物的雏型,爱恋客体只是在日常现实情境的一个「替代物」。因此,拉冈(Jacques Lacan)严肃地揭示真相:爱,就是给予恋人你所没有的「东西」,你无法完整归还恋人心灵里最希冀的原慾物。这种演说,只是理论。虽然这样说法,推翻我们信念中情爱的「唯一真人」,毕竟我们爱恋的只是某种「类型」,任何符合这类型的理想意象皆可能成为所爱。但这并不是说,无一生一世的真爱,而是反/返思、省思失去所爱之际,自我只是失去与自恋想像认同之间的连系。然而,需要持续再爱再慾望,让时间持续前进转动,否则停留过去,只是深陷心灵情绪黑洞,这是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所说的心灵黑太阳:耀眼愉悦,却暗黑致命地魅惑,毕竟此刻的悲伤,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痛绝爽,令人脆弱却迟迟无法离去。

  如何洞悉爱恋慾望戏则的幻见?或者应如何呵护这层幻想,让爱持续?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结构面向,忽略社会文化情境省思,而批判精神分析理论重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抨击,却忽略结构面向与个别特殊内在性衍生的问题。爱恋,其实绝对不是纯粹个人心灵活动,当然与文化集体思维有关。女性主义经过三波运动之后,要思索的却可能是「无解」的问题:情归何处?而社会运动要再如何进行?在高科技过度发展与全球化资本主义连结共同体,人的存在已渐失去「人际关系」,与我们最亲近的是高科技产品,这种「物件关系」已形成我们日常最私密亲近认同的「他者」。潜移默化中认同物件他者(譬如:电脑),我们看似独立自主,但缺乏同理心(empathy),整体思维与物件他者渐渐相似:冰冷的连系,只关注自我愉悦与生存利益。显然地,爱物,可被取代。

  当然呈显原慾物的爱恋客体也可以是抽象概念,譬如:国族意识与信仰。国族意识的忠贞信誓或宗教的诚敬信仰皆是将原慾物晋升到某种崇高理想的巅峰慾物,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倾斜这样的「坚执信念」皆易引爆恐怖灾难,毕竟这是死亡驱力(the death drive)管辖范围。原慾物,是心灵愉悦的源头。驱力,因之所以坚执,是为了归回到与原慾物共融状态,而其归回的运行轨道迂回地环绕原慾物,尽管这样的坚执力量,在实际的演练过程中,衍生诸多障碍,却也不改初衷的信念。譬如:以「宗教信仰之爱」为名的恐怖攻击,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而,相对于崇高精神体的景仰,其实是自恋想像投射的巅峰理想意象,也是一桩幻见事件的发生。我们却是哑口无言地嗤之以鼻。这种崇高精神体的景仰,无论隐藏生存慾望法则的伦理意识,皆让「爱」显得暧昧与异常。譬如:生活在后殖民土地的人们,为何当统治的殖民者离去时,却对殖民者与其遥远的国度在内心里仍存有高度的幻想与尊崇?这种被殖民意识的矛盾心理是难以解释的?此刻,权势是一种精神虐爱的表征:爱/碍上鄙视、瞧不起自己的那些威权人物。或者,人们习癖是倾向认同强势文化与威望人物。因此「权势」是一种爱恋符号,任何人拥有这样的「符号」就可能会启动爱的行动。人们迷恋的是他者身上浮现的符号幻影,而不是那个对象本身,爱的启程是瞬间无法清晰地区别符号幻影(所谓的小幻物)与爱恋客体之间的差异,毕竟这关键的时刻,这两者是绵密的相融一体。

  直到受挫、直到伤痕累累,爱逆转成碍,产生恨的行动,再度为「自我认同」开展令人惊吓的反击暴力,这一切情感依旧在「幻见」魅惑力量中,为此而生而死。认同,是生命最大的命题思维核心,以爱/碍为行动激点的启程。

  但执迷的爱,也就是死亡驱力过度的坚执,却会引爆邪恶慾火,这是一种康德在《在理性边界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讨论的根源邪恶(radical evil),这是自我坚执的慾望推演成普世伦理意识,成为生存唯一准则而逼迫他者认同。因此,依据这思维逻辑,可以理解为何「邪恶」是因为过度坚执的「良善」擦枪走火地衍生而出。拉冈在第七讲座认为这种过度的坚执形成某种永不妥协的伦理意识,譬如:希腊悲剧的安堤岗妮(Antigone)或虐待狂教主萨德(Marquis de Sade),其实这并非良善表征,却是误将「邪恶」当「良善」的倒错意识导致自身的毁败。这是结构角度的思维。

  纪杰克(Slavoj Zizek)说:爱是邪恶的(Love is evil)。显然地,这来自拉冈结构的思维向度,也因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有种逆转特质,这意思是爱与恨是双身连结体:爱中有恨、恨中有爱,因此,爱/碍。这思维基调建立在爱是私慾的表征。这关键在于原慾物的迷阵:我们情感所关注客体,无法弥补消稳的原慾物所产生的空缺感。人们在幻见中索求无度,苛求无限,在无法满足境况下,恨意无常激起,冲突一触即发。但不应如此就否定爱的价值,简单地说,爱是一个长期自我认知的「修心」灵动过程。然而,巴迪乌(Alain Badiou)在《赞美爱》却是肯定爱是真实的进程(the truth procedure),我们会深度理解爱与性慾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灵感受。爱是弥补性事情慾高亢后产生的虚空感。情事,是一种自我认知、内在性转译的真实进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