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的范围涵括中国、台港澳、美加地区、欧洲地区、东南亚、澳洲地区,创作者各有所偏重及特色,其中的异同,更需要经过研究者的汇整、分析及比较,方能有条理的彰显,进一步形成理论的可能。因此「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各地的华文文学」(本书编者杨松年语),成为本书编辑的中心思想。
本书规划「自然书写」、「旅游地志」及「饮食服饰」三个主题,各自邀请中国、台湾、新马地区的学者、作家,进行主题式评析,并通过学者匿名审查后集结成书,期望借此略窥世界华文文学的部分主题创作面貌,亦能显出各地区学者的评论方式与风格。
作者简介
杨松年/编者
1941年生于新加坡。香港大学博士,前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所专任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着作有《王夫之诗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论集》、《中国文评论史编写问题论析》、《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研究》、《中国文艺批评研究问题论集》、《新马华文文学论集》、《中国文学评论史书写问题论集》、《战前新马华文文学所反映的华工生活》、《战前新马文学报章文艺副刊论析》、《大英图书馆所藏战前新华报刊》、《新马早期作家研究》、《战前新马文学本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南洋商报副刊〈狮声〉研究》、《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马现代华文文学》,《槟城新报文艺副刊与早期马华文学》,并主编《从选集看历史:诗集》。
詹宇霈/编者
1972年生于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硕士。曾任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专案助理,执行「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目录」、「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第一阶段)暨资料库建构」等专案。现为自由撰稿。
评者(作者)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各自展现不同的视角及评论脉络,甚为精采且亲切易读。
辑一 自然书写
003 王润华《把黑夜带回家》──伍木
012 田思的环境书写与〈林族悲歌〉──陈舜贞
019 古蒙仁《台湾社会档案》──刘宜达
024 吕大明《伏尔加河之梦》──黄李志、黄峰
032 何乃健《稻花香里说丰年》──伍木
042 生存的真谛——读辛其氏〈青色的月牙〉──陈美美
051 吴明益《家离水边那么近》──谢鸿文
057 蝶蝶不休——论吴明益蝴蝶散文的诠释──许容榕
066 吴永华《兰阳海岸之歌》──鲍广东
073 林川夫《崃壁渡河散记》──伍木
082 张抗抗〈沙暴〉──李志、常丰色
089 马以工、韩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20年──李宜芳
099 徐刚《最后的疆界——海洋之卷》──李志、沈丽
105 徐仁修《思源垭口岁时记》──杨淑如
112 徐仁修《荒野有歌》──杨淑如
119 黄宗英〈小木屋〉──鲍国华
127 黄宗英〈没有一片绿叶〉──鲍国华
132 贾平凹《怀念狼》──李志、赵轩
139 詹澈《小兰屿和小蓝鲸》──邱月儿
144 冰谷「寒窗夜雨」系列──李阳
辑二 旅游地志
153 尤今《黑色的稻米》──徐惠珍
162 尤今《太阳不肯回家去》──马积廉
170 黄嘉一《问松,我醉何如?》中的乌敏岛──白洁尹
177 尤琴〈游离分子〉──司徒咏宜
186 南来先民的哀歌——李过《浮动地狱》──洪慧玲
195 希尼尔笔下的「浮城」──康郁敏
203 吴韦材〈杂牌军大闹莫斯科〉──刘慧莲
212 林春美《我的槟城情意结》──马爱娣
218 柯思仁、黄浩威《如果岛国,一个离人》──吴协龙
226 连士升《名山胜水》──范慧哲
235 陈谷雨〈克耶族套环解环两难〉──杨倩
241 《陈华淑文集》中的游记书写──许文婷
246 陈玉慧《CHINA》──李宜芳
258 爱薇《走进亘古的梦境——香格里拉》──金晖
264 蔡秀美《躲开旅游点》──陈海钦
270 万水千山总是情——评赖瑞和《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戴玉雯
276 钟文音《三城三恋》──李宜芳
辑三 饮食服饰
289 尤今《走路的云》中的饮食描述──陈品香
296 尤今《碗里干坤大》──李丽丹
301 尤今〈翡翠玉手镯〉──黄蕾
309 味蕾中的情感——朵拉《小说吃》──柯慧如
316 李选楼笔下的风景——〈张飞牛肉〉──裴艳绫
321 李慧玲〈当福建面变成 Hokkien Mee〉──杨希
327 何谨〈一碗潮州粥〉──邱慧玲
334 君绍〈十字架后的鱼群——耶稣吃过日本鱼〉──张鋆良
340 《香料情妇》(The Mistress of Spices)──李宜芳
349 孙爱玲小说中的玉情结──尚晓燕
361 杨萱〈香蕉叶〉与〈石榴红〉──张梦寒
368 海南鸡饭与文化传统——韩山元〈由海南鸡饭谈到传统文化〉──郭籽嬿
我承认,起初我对“世华文学”这个概念感到有些陌生。毕竟,我更习惯于按地域或时代来划分文学作品。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作品,而是通过一种极为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这些文本。他善于捕捉作品中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共鸣,那些超越时空的普适性价值。例如,他在分析某篇散文时,会将其与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联系起来,又会探讨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所蕴含的现实意义。这种跨越了文化鸿沟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学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时那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逻辑。他会给出清晰的论点,然后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撑,但同时,他又不会让人觉得生硬死板,而是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学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它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历史、文化、哲学,甚至是生活本身紧密相连。
评分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满汉全席,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却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曲和谐的乐章。我是一个平时不太涉足评论类书籍的读者,总觉得这类书籍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有些枯燥。然而,《缤纷的视野:世华文学作品评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并非生硬地罗列观点,而是将自己对文学的热情、对人生的感悟,如同涓涓细流般融入字里行间。他选择的作品,有些我曾耳闻,有些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如何,他都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作品的精髓展现出来。他解析人物时,不仅仅是分析其性格特点,更能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成长;他解读情节时,也绝不流于表面,而是探究其背后所折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我常常在读到某个观点时,会停下来,陷入沉思,然后回味书中之前的内容,仿佛有更多的层次和含义在涌现。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深度交流,也因此,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那个“世华文学”的缤纷世界。
评分这本书,我早在几个月前就听说了,名字叫《缤纷的视野:世华文学作品评析》。当时只是觉得名字听起来很有意思,充满了对未知文学世界的期待。最近终于有机会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开。刚开始,我被书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简约而不失格调,书页纸质也相当不错,握在手里有种踏实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构建的那个“世华文学”的世界所吸引。这里的“世华”究竟指代什么,我脑海中曾有过无数猜测。是某个地域的文学流派?还是某种特定的创作风格?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细致解读,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感受、去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作品时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时而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相结合,时而又能在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现象之间找到奇妙的联系。这种跨文化的、跨时代的对话,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对“世华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不断生长的文学生命体。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评论,应该是在提供新视角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而《缤纷的视野:世华文学作品评析》,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解读那些“世华文学”作品时,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理论框架,而是展现出了一种极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去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其与当下社会思潮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生命力。我喜欢作者在分析时那种细腻的情感处理,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的人物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我常常在读到某段精彩的评论时,会停下来,反复品味,然后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文学的态度。它让我明白,文学的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受,总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缤纷的视野”。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原本以为“世华文学”这个词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实际阅读后才发现,它并非是小众的、晦涩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引人入胜的。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博学多才,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都让我由衷地赞叹。他不像许多评论家那样,用艰涩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极为平实却又不失深刻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描述某位作家创作初衷时的那种共情能力,仿佛他本人就置身于那个创作场景之中,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书中的一些例子,让我对一些我曾经忽略的文学作品重新燃起了兴趣。作者的分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阅读道路上的盲点。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让我对“世华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幅生动而多彩的画卷,里面有无数等待我去探索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