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有据,鞭辟入里的分析,至情、至性、至理的表达,精辟、犀利、明快的语言,展示莫言的创作状态和精神世界,阐释莫言作品的深刻内涵。
●莫言的宝贵之处是他彻底醒悟了,而且最彻底地抛弃教条,最彻底地冲破概念的牢笼,让自己的作品只磅□着生命。他的小说是“生命爱恨”、“生命呻吟”、“生命挣扎”、“生命喘息”、“生命强悍”、“生命脆弱”、“生命狂欢”、“生命悲哭”、“生命神秘”、“生命荒诞”、“生命野合”、“生命诞生”、“生命死亡”、“生命野性”、“生命魔性”等生命现象的百科全书。——刘再复
本书共分四辑:
第一辑是作者写于并发表于1997年~2011年间的文章,其中用“赤子”、“旗手”、“奇迹”等字眼盛赞莫言的作品。
第二辑写于莫言获奖后。作者回顾与莫言的交往,介绍莫言的人格和创作状态——“鲸鱼精神”。附录的两篇莫言手书均谈及“鲸鱼精神”,是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辑是作者与女儿刘剑梅的对话:对两位诺奖获得者高行健和莫言的创作风格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第四辑是传媒就莫言获奖,访问作者的文字纪录。在批评与歌颂之间,作者尝试单纯从文学角度,为莫言获奖作出中肯的分析与评论。
从作者的文章和对话当中,读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莫言:了解莫言的创作状态和精神世界,了解莫言的作品及其深刻的内涵。
作者简介
刘再复
一九四一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着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放逐诸神》、《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着)、《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着)、《共鉴「五四」》、《红楼四书》(《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李泽厚美学概论》、《双典批判》、《思想者十八题》、《文学十八题》、《读沧海》、《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人论二十五种》、《漂流手记》十卷、《师友纪事》、《人性诸相》等四十多部学术论着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等多种文字。
主要成果如下:
(一)二○○○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把诺贝尔奖章(副章)转赠刘再复,以感谢和表彰刘再复在获奖前对他的评论和推荐。此事《亚洲週刊》、《明报月刊》均作了报道。高行健获奖之前,刘再复就为高行健的小说、戏剧等书籍作序作跋,写出了最有份量的评论文章和推荐文章,对中国华语文学首次获得国际最高文学荣誉起了重大作用,被评论界称为「伯乐」。
(二)一九八八年被瑞典学院邀请作为第一个中国文学批评家与作家,参加诺贝尔颁奖全部仪式。因为这是中国首次参与诺贝尔文学奖盛典,具有突破性意义。因此《人民日报》特作新闻报道和个人採访。
(三)一九八二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第一届优秀青年论文奖。刘再复的获奖论文《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得到季羡林、王瑶、周振甫、郭预衡等权威教授的推荐。
(四)一九八八年由中宣部、国务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首届全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征文比赛,参加征文的全国各大专院校、各研究机构,提供九百多篇论文,刘再复获文学论文一等奖(文学一等奖全国仅两名,各学科获一等奖共二十二名)。
(五)一九八六年刘再复的代表作之一《性格组合论》,因连印六版,成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获几个主要报刊联合颁发的「金钥匙奖」。
(六)二○○二年,与女儿刘剑梅合着的《共悟人间》,被香港政府文康委员会评为香港「十本好书」。
(七)从八十年代至今,曾被邀请前去学术访问(包括担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讲座教授和作学术报告)的大学有: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加州洛杉矶大学、柏克莱大学、俄亥俄大学、杜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迪更森学院;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拉脱维亚的里加大学;德国的鲁尔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佛教大学、大坂大学、爱知大学;韩国的檀国大学、高丽大学、汉阳大学;新加坡实验戏剧学院;港澳的城市大学、中文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大学、浸会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澳门大学;台湾的台湾大学、东海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等。内地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厦门大学、汕头大学、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华侨大学文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还被特聘为: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马悦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教授」;韩国檀国大学硕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
(八)因在国内国际的广泛影响,被媒体採访的单位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汇週刊》、新华社《了望东方週刊》、《东方日报》、《华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崃时报》、《凤凰週刊》、《南方都市报》、《南方週末》、《了望週刊》、《新週刊》、《现代中文学刊》、《明报》、《明报月刊》、《亚洲週刊》、《信报》、《经济报》、《凤凰中文电台》、《美国之音》、《世界日报》、《美中邮报》、瑞典国家广播电台、香港电台。
目前还担任《21世纪》、《九州学刊》、《明报月刊》、《现代中文学刊》、《东吴学术》等学术刊物的顾问和编委。
序 父亲与莫言的文学之缘
第一辑
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唿唤
赤子莫言
黄土地上的奇迹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并不缺少知音
全球化刺激下的慾望疯狂病
第二辑
再说「黄土地上的奇迹」
莫言的鲸鱼状态
附:
(一)莫言:「力避自己成为鲨鱼」
(二)莫言致刘再复信
莫言的震撼性启迪——写实、想像与叙事艺术的「三通」
第三辑
莫言、高行健风格比较论
第四辑
刘再复谈莫言——答《南方人物週刊》卫毅问
刘再复谈莫言的绝对生命——《亚洲週刊》江迅访谈录
莫言了不起——答伦敦《金融时报》记者薛莉问
后记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辩论。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常常让我不自觉地反驳,然后又被他后续的论证所说服。他似乎在挑战一些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既定认知,尤其是对莫言的评价。书中有一段关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讨论,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在莫言的作品中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一种如何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获得国际声誉的范例。我记得他提到了莫言的叙事语言,如何既有中国传统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张力。他似乎在强调,真正的文学,不应被标签所束缚,而应在多元的语境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老练,带着一种学者的严谨,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莫言这位作家的艺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书,虽然具体书名记不太清了,但其中对几位代表性作家,尤其是莫言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探讨一种“在泥沼中舞蹈”的文学状态,用一种颇具诗意的比喻来形容当下文坛的某些现象。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批评某位作家,而是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细致分析,来展现一种普遍存在的创作张力。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小说叙事方式的探讨,提到了如何处理现实的复杂性与虚构的自由度之间的界限。我记得作者似乎在强调,优秀的当代小说,往往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显得过于干涩说教,也不流于空洞的想象。而莫言的作品,被反复提及,似乎被视为这种平衡的典范。书中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像那种急功近利的文学评论,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厚度,以及对文学发展轨迹的深切关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困境”的解读,它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催化剂,一种促使文学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动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反复探讨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转型时期的种种“阵痛”,以及作家们如何在这种阵痛中,挣扎前行。而莫言,无疑是这本书中最常被提及的名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叙事权力”的讨论。作者似乎在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家如何运用叙事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如何与主流话语进行博弈。莫言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并非简单地迎合,也不是一味地反叛,而是在夹缝中,用他独有的方式,描绘出时代的画卷。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是通过对不同作品、不同理论的穿插,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阅读体验。读完之后,我感觉到自己对于莫言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他的具体作品,而是上升到了对他创作理念、对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所扮演角色的更宏观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作家,有时需要跳出作品本身,去审视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与这个时代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标题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一个是“乡土的变形记”,另一个是“神性的解构”。我猜想,这本书大概是在研究莫言的作品中,关于乡土叙事的演变,以及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我一直觉得,中国当代文学绕不开乡土,它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母题。莫言的乡土小说,总是带着一种粗犷而深沉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和人民的顽强。而“神性的解构”这个说法,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在莫言的作品里,我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感,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本书是否在探讨,莫言是如何将这种神性与现实的破碎相结合,从而形成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莫言是如何在保持其乡土根基的同时,又不断突破和创新的,以及他在面对当代文学的各种“困境”时,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追求的。读这样的书,总能让我产生很多联想,也让我对莫言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莫言了不起:一条游弋于中国当代文学困境的鲸鱼",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于莫言作品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坛地位的好奇。我一直认为,能够被冠以“了不起”的称谓,并被比作“鲸鱼”这样庞大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生物,其作者必定在中国文学的海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游弋于中国当代文学困境”这句话,则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当下,我开始思考,莫言的作品,他的创作历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文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总觉得,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本身,更在于它所能引发的思考,它与时代背景的连接,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就仿佛在向我传递一个信息:它不仅仅是对莫言个人才华的赞美,更是一次深入的、富有批判性的文本解读,试图剖析这位作家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在文学的困境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莫言作品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层面,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以及他如何以其“鲸鱼”般的体量,回应着文学的“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