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 金锁 沉香屑
美丽苍凉的告别
空前绝后的文学典藏
张爱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语」
文学史上最难得的一场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鱼雁往返,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
张爱玲与夏志清以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
告诉我们, 如何思辩、如何质疑、如何哀伤、
如何劝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盐……
织造出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景色。
试着辨识那些字里行间的迹证与致密的人情纹路,然后,
我们终有一天,总算懂得人间的真实。
夏志清登高一唿,张爱玲神话从此有了精彩的开始……
不论张爱玲的世界是华丽还是苍凉,
张夏之间的友谊有他们的通信作见证,
他们的通信也见证了「寒□□」的人间,
毕竟还有互信的可能。
「张爱玲」,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小说家,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一种想像资源。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现代中国小说史》,不仅深入介绍张爱玲小姐的成就,并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数五四作家之上。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先在海外,然后在中国大陆,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
无庸置疑,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没有夏的登高一唿,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由这个观点来阅读张、夏两人的通信,才更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张爱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后逐渐断绝外界联络,与读者对她的热情与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发表的作品每每带来文字以外的魅力。。张过世之后,与她曾有来往者纷纷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只字都散发出特殊荣宠。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无疑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极尽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来所有爱玲寄给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凭其日期先后排出一个次序来。这些信件按时间排列,按发信的地址分成六组:一、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后面夏志清会加上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说明,对张迷而言,将更有助于解读张爱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来是学界传奇,他对于张爱玲的关怀溢于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张的体质羸弱来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议张多作运动等。他更勇于发表自己生活的意见,从健康到养生,从文学到爱情,信笔写来,如话家常。我们可以想像张当年读夏信时或莞尔、或感动的反应。两人之间的互动让书信集有了光彩。
作者简介
夏志清
原籍江苏吴县,192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
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国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2006年7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学贯中西,中英文着作皆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着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等学术名作,文学评论集《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等。
【自序】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一、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
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
三、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
五、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
六、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
【代跋】「信」的伦理学 王德威
【附录】妓女、士兵、穷小孩 ─布雷克名诗赏析 夏志清
发表纪录
自序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在电话上听到张爱玲去世的消息后,不出两三天即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赶写了一篇文章〈超人才华,绝世悽凉:悼张爱玲〉,主要参考资料即是一九七○年以来她所寄我的信件,现成放在我书房的公文柜内,抽阅很方便。但张爱玲至迟在一九六一年三月收到我寄她的英文初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后,即该同我通信了,某一天我查看原先专存先父、先兄家信的四只长盒,无意中发现其中一只早已改放了几个文学界重要朋友的信件,张爱玲大部分六○年代的信件也在内,可惜没有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信,可能因搬家被我丢弃。我自一九六二年六月,从匹兹堡迁居纽约以来,虽搬了两次家,一次从六楼搬到二楼,另一次从一一五街搬到一一三街,所有的书信文件都未遭遗失。一九六三年以来张爱玲所有给我的信件都可以按年月有系统地排列起来了。
爱玲来信大部分找到之后,我当然也想起了三十多年来我自己给她更多的信。她经常在信上抱怨搬家遗失东西之苦,因之初在《对照记》上看到了「三搬当一烧」这句名言,我对自己的信件究竟保存了几封更不敢乐观。但人已不在,连我给她的信也觉得很珍贵,于是一九九六年秋我给了宋淇夫人邝文美一封信,问候两位的健康,顺便也问及爱玲遗物里有无我信札之事。文美嫂体弱,不写回信自在我意料之中。十二月四日我先后从蔡思果、高克毅二兄那里听到了悌芬兄去世的消息,除了在年卡上向文美嫂致唁以外,更不敢去惊动她。但隔不久我即收到《联合文学》总编初安民先生约稿的信,无论如何要在三月份这期书信专号上见到张爱玲给我的信。我想假如《联文》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爱玲的书信,而是我同她的信札来往(correspondence),岂不是更有价值,读起来也更有味道?因此在文美嫂最哀痛忙碌的期间,我不得不再去信麻烦她,并托克毅兄在电话上为我说项。终于在正月三十日星期四下午我收到了文美嫂的航空快信和我的旧信十六封。星期五下午她还来电话问我有无收到了信件。星期六又收到了她一封「扶病作覆」的航快信。文美嫂如此赤心待我,无以为报,只有好好写篇悼念悌芬兄的文章给她看看,也留给世人作参考。遗憾的是,这篇悼文至今尚未写出,文美嫂亦已做古。
在收到自己旧信之前,我已尽了一番努力,把所有爱玲寄给我的名片年卡和信札,凭其日期先后排出一个次序来。爱玲长圆形的字迹,个个端庄,认清不难。但她有个坏习惯,即在信末只写下某月某日而不记其年份。我自己也不好,多少年来书房里只有一座四只抽屉的公文柜,供保存信札之用。但六○年代以还,朋友与信札与年俱增而公文柜容量不变,只好把旧信从个别档案里抽出,放在大信封内,另做处置。同时我也只好丢掉好多信封以便容纳新信。这对写明年月日的信件,没有关系,但我把爱玲的信封丢了一小半,实在是自添麻烦。有好几封信,要做了好几种周密的考虑后,才能决定其年份。有时难免出错,我曾把信件编号一○一误作七十一,在《联文》第二一三期,以信一○二又登一次。
张爱玲的信大半写在洋葱纸(onion paper)上,隔了多少年,洁白如旧,折缝的地方也不会破裂。有些信则写在以纸浆(pulp)为主要成份的劣纸上,色泽早已转黄,折缝处黄色更深,且容易破裂。有大志的读者,最好从小养成用洋葱纸或其他高级纸张写信的习惯。说不定自己真会成了大名,连早年写的信件也有可能流传后世的。
开始连载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时,我只有一○六封,后来又找到了十五封,连同以前少算的一封,该有一二二封。这是我在《联文》第一五五期〈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五)〉的统计。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图书馆收藏张爱玲的手稿信件,由浦丽琳女士经手,我二○○七年将张爱玲的信,连同我的信十六封半,出让给南加大。当时只觉得她的信应该由大学图书馆保存,没有想到不能借出,供读者观赏。影印时,少了四封。我曾把信一○一算了两次,把给庄信正的信误作是给我的,其余两封,即不知去向了。一九六三~六九计四十六封;一九七○~七九计四十九封;一九八○~八九计十七封:一九九○~九四计六封,共一百一十八封。自八○年代起,她给我的信越来越少,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八年四月竟三年无信。看了她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的信,才知她这些年,为搬家,看牙齿,疲于奔命「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她身体每况愈下。重读这些信令人心酸。
张爱玲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她不喜欢的事,教书,做研究非其所长。她不与人接触,只能写她熟悉的事,她改写《怨女》,《半生缘》都是说的老上海,揭露中国人的丑陋,不合美国人的胃口,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睐。除了皇冠的稿费没有固定的收入,耽误了看好医生,将皮肤痒当作跳蚤侵蚀,屡次搬家,影响了她的创作力。真为她惋惜。
张爱玲给我的信自一九九七年四月首次发表,距今己逾十五年。现终于编集成书,感谢主编罗珊珊女士的敦促与内人王洞的协助。这些信件按时间排列,按发信的地址分成六组:一、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书内张爱玲的信件,信末括号内的年份都是我所加的。通常在每封信后面有我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说明,这些按语可短可长。当然有些信件是不需加按语的。最近我因感冒住院三天,为了赶时间,第一○三封以后的信,按语为王洞所加。我的半封信H 1附在信三十七之后,宋淇夫人寄还我的十六封信,都是一九八五年以后写的,也按日期编号,号码前加以H,标明是我给张爱玲的信。自信一○七后,附在相关的来信后面。希望这些信有助于解读张爱玲。
对张爱玲旅美生活不太熟悉的读者可参阅司马新的《张爱玲与赖雅》(简称《张赖》,大地出版社,一九九六)。
夏志清
刚拿到《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时,我带着一种略显忐忑的好奇心。毕竟,张爱玲的名头太过响亮,她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我担心这本“信件集”会不会流于泛泛,或者仅仅是些私人琐事的堆砌,缺乏深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不是直接告诉读者“张爱玲是怎样怎样”,而是通过她与某位收信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层层剥茧,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更加贴近生活的张爱玲。我惊叹于她文字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以及在谈论严肃话题时,依然保持的冷静和敏锐。那些信件,如同她剧本里的台词,充满了张力,也充满了人情味。我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也看到了她如何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这些文字,不像经过精心雕琢的散文,却有着一种天然的生命力,一种未经修饰的真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她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连接,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不如说它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旅程。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张爱玲,无论是她的文字,还是她的人生轨迹。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意外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从宏大的叙事角度切入,而是从最细微之处着笔,通过那些被小心翼翼珍藏起来的信件,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深邃、更复杂的张爱玲。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情感和思考。我感受到了她文字背后,那种独特的敏感与洞察力,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以及那种在孤独中依然闪耀的智慧。这些信件,不像她那些光彩夺目的小说,却有着一种朴实而强大的力量,它缓缓地渗入我的内心,让我对这位传奇女性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仿佛在静静地聆听一位老友的倾诉,那些看似平常的言语,却饱含着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智慧。
评分阅读《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是一种近乎于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手中捧着泛黄的信纸,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神化张爱玲,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普通人的方式,展现了她作为个体的情感流露和生活细节。那些信件,既有她才女的一面,也有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真实性让人倍感亲切。我能感受到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细腻情感,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以及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张爱玲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她的思想,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字句,仿佛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或者获得某种启迪。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共鸣。
评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所带来的惊喜,是多层次的。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它只是几封普通的信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本书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而是以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方式,展现了张爱玲的生活片段和内心世界。我看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量。这些信件,就像是她思想和情感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却汇聚成了深刻的人生洞察。我惊叹于她文字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那种在平凡中见不凡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她用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向我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时代、关于人性的道理。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仿佛在静谧的午后,品一杯香茗,任思绪在字里行间自由翱翔。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世界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遇。当我翻开第一页,便如同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拉扯,置身于那个属于张爱玲的旧上海,又或者说是她笔下的那个时代。这本书并没有像某些传记那样,一股脑地陈列史料,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象、更个人化的方式,将张爱玲的灵魂碎片一点点拼凑出来。信件,这种最私密、最真实的载体,承载了太多情感的重量。我仿佛能听到她在那寥寥几笔中,或欣喜,或忧愁,或调侃,或深思。每一封信都像一个微型剧场,上演着她生活中的点滴,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那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她如何保持那份独特的清醒与疏离。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早已故去的智者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对话,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停顿,都充满了回味。她那些关于人生、爱情、时代的独到见解,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让人在掩卷之后,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那个时代、对张爱玲本人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