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玫瑰 金锁 沉香屑
美丽苍凉的告别
空前绝后的文学典藏

  张爱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语」
  文学史上最难得的一场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鱼雁往返,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
  张爱玲与夏志清以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
  告诉我们, 如何思辩、如何质疑、如何哀伤、
  如何劝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盐……
  织造出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景色。
  试着辨识那些字里行间的迹证与致密的人情纹路,然后,
  我们终有一天,总算懂得人间的真实。

  夏志清登高一唿,张爱玲神话从此有了精彩的开始……
  不论张爱玲的世界是华丽还是苍凉,
  张夏之间的友谊有他们的通信作见证,
  他们的通信也见证了「寒□□」的人间,
  毕竟还有互信的可能。

  「张爱玲」,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小说家,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一种想像资源。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现代中国小说史》,不仅深入介绍张爱玲小姐的成就,并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数五四作家之上。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先在海外,然后在中国大陆,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

  无庸置疑,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没有夏的登高一唿,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由这个观点来阅读张、夏两人的通信,才更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张爱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后逐渐断绝外界联络,与读者对她的热情与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发表的作品每每带来文字以外的魅力。。张过世之后,与她曾有来往者纷纷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只字都散发出特殊荣宠。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无疑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极尽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来所有爱玲寄给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凭其日期先后排出一个次序来。这些信件按时间排列,按发信的地址分成六组:一、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后面夏志清会加上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说明,对张迷而言,将更有助于解读张爱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来是学界传奇,他对于张爱玲的关怀溢于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张的体质羸弱来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议张多作运动等。他更勇于发表自己生活的意见,从健康到养生,从文学到爱情,信笔写来,如话家常。我们可以想像张当年读夏信时或莞尔、或感动的反应。两人之间的互动让书信集有了光彩。

作者简介

夏志清

  原籍江苏吴县,192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

  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国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2006年7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学贯中西,中英文着作皆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着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等学术名作,文学评论集《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一、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
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
三、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
五、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
六、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

【代跋】「信」的伦理学      王德威
【附录】妓女、士兵、穷小孩 ─布雷克名诗赏析   夏志清
发表纪录

图书序言

1

〔明信片〕

稿尚未改完,下月初想仍在纽约,当尽早寄上。一再耽延,乞谅。祝


E.五月十九(一六六三)

2

志清:

近来可好?我这些时都没有写信来,因为一直在忙着改这小说,上星期总算寄出,大概日内该收到了。寄出后又发现些错误,这里附上两页,代替原来的53、54页。至于为什么需要大改特改,我想一个原因是一九四九年曾改编电影,因共党来沪未拍成,留下些电影剧本的成分未经消化。英文本来是在纽英伦乡间写的,与从前的环境距离太远,影响很坏,不像在大城市里蹲在家里,住在哪里也没有多大分别。你说也许应当先在杂志上发表,恐怕风格相近的杂志难找。「星期六晚报」的小说似乎不是公式化就是名作家的。「Esquire」新文艺腔极重,小型杂志也是文艺气氛较明显。以前的代理人没试过杂志,大出版公司全都试过,Random House是Hiram Haydn看过。我觉得在这阶段或者还是先给你认识的批评家与编辑看看,不过当然等你看过之后再看着办,也不必随时告诉我。事实是在改写中,因为要给你过目,你曾经赏识《金锁记》的,已经给了我一点insight,看出许多毛病,使我非常感激。我喜欢收到信,自己都写惯一两行的明信片,恐怕令兄不会高兴跟我通信,但是我希望你们俩不论有什么作品都寄一份给我看看。我对翻译很有兴趣,预备在Joint Publications Research Service领点政治性的东西来译,但是他们根据学位给钱,而我连大学都没读完。有个Joint Commit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贵校的Prof. Doak Barnett & Prof. C. Martin Wilbur都在里面,不知道他们找人翻译是不是也分等级?得便能不能替我打听打听?这是不急之务,请不要特爲抽空给我写信。我月底搬家,地址是

1315 C Street SE, Apt. 22

电话仍是547-1552。祝

安好,前一向Harlem出事我担心是不是离你们这里很近。

爱玲九月廿五(一九六三)

【按语】

第一封信是张明片,寄我哥大校址。一九六五年六月开始,所有他的信件才改寄我的公寓地址。明片寄自Apt. 207, 105 6th St. , S.E. , Washington, D.C.。一九六二年三月张爱玲从香港回来,即搬进她丈夫赖雅(Ferdinand Reyher),同年正月即以找到的这个公寓。第二封信上说,她将于一九六三年九月底搬进同城 Apt. 22, 1315 C St, S.E.。一九六七年张爱玲搬居麻州康桥后,曾寄我一份三页的履历表。上面写到她于同年十一月才搬出第六街那个公寓而迁入Apt. 22, 1335 13th St, S.E.。细查这两个乔迁后的住址,只有公寓号码是一样的。不出两三年,张爱玲竟把华府旧居的街道也记错,实在不易置信。十一月搬家之说想也是误记。

张爱玲在第六街那个公寓住了将近两年,五月十九日那张明片一九六二年寄出也并非不可能。但明片上提到的那篇改稿也即是第二封信上她谓已寄给我审阅的那部英文小说稿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此稿脱胎于〈金锁记〉,原题Pink Tears(粉泪),一九五六年她居留麦道伟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期间,即在专心写作这部小型的长篇小说了。一九五七年初,《粉泪》可能已经完稿,但根据司马新的记载,出版她第一本英文小说《秧歌》的Scribners公司,却「不准备选用她的第二部小说,即《粉泪》。这个消息对她当然是个不小的打击。」(《张赖》页一一五)因之有好多年她把《粉泪》抛在一旁,从事其他的编译写作计画。香港回来后,她决定把《粉泪》改写成《北地胭脂》,一九六七年终于由伦敦Cassell书局出版。

大家都知道,《北地胭脂》的中文本即是《怨女》。爱玲自己分析《粉泪》失败,一因「英文本是在纽英伦乡间写的,与从前的环境距离太远,影响很坏」。二是因为一九四九年爱玲曾把〈金锁记〉改编电影,片虽未拍成,「留下些电影剧本的成分未经消化」。要好好研究〈金锁记〉转成《怨女》的经过,那部电影剧本假如还能找到,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爱玲要我把《北地胭脂》稿找几个「批评家与编辑看看」。除了哥大几位教授外,纽约的名批评家和编辑我实在一个也不认识。后来爱玲信上指名要我找同系教授Donald Keene,只好硬了头皮请他把书稿加以审阅,但他的反应并不太好。早在五、六○年代,美国学人间译介古今日本文学的,Keene即已推为第一功臣。他居然看了《北地胭脂》稿,也算是我天大的面子。Keene二○一二入日籍,定居日本。

赖雅身体越来越坏,每月只领到社会福利金五十二元,连付房租都不够。爱玲在改写小说期间,电影剧本也不写了,只好靠翻译工作来维持生活。为此她在信上问及Doak Barnett、C. Martin Wilbur这两位哥大教授。后者中文名字叫韦慕庭,一直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保持了友善的关系,一九九七年去世。Barnett耶鲁大学毕业,一九四七取得该校国际关系硕士,曾写过不少报导中共政治的书,一九六九即离开哥大,到华府着名的研究机构Brookings Institution去工作。一九九九因肺癌去世。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