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曼的电影《野草莓》给予我的感受是:我终于看到了一部真正的电影。
影响过我的作家其实很多,可是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
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我清楚自己对西藏历史的了解有多么肤浅,可悲的是我们的很多官员连这样的肤浅也没有。
两代球王分开挣钱时互相嘲讽,一起挣钱时看上去亲密无间。
只有当想像力和洞察力完美结合时,文学中的想像才真正出现,否则就是瞎想、空想和胡思乱想。
二十多年来我在阅读那些伟大作品的时候,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祕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如果我们长期沉迷在想像平庸的作品的阅读之中,那么当有灵魂的想像扑面而来时,我们可能会害怕会躲闪,甚至会愤怒。
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余华
唯有破除心中预设的歧见与立场,
我们才可能具备信心与不带偏见走向真正的美好生命。
余华直言、敢言,他遍走世界,以一贯锐利笔锋,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崛起中的当代中国。
本书为余华全新的散文集。内容从余华青年时代观看西方录影带电影的深刻经验开始,面对电影大师柏格曼等人的电影震撼,让他从此打开观看现实的另一只眼睛,与世界接轨。
余华在书中讲述了他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包括这几年他亲自受邀到访的许多国外经验,如非洲,德国,日本,纽约,埃及,美国,英国,南非,以色列,西藏……;他与世界文学大师的心灵交流,如福克纳,川端康成,蓝茨,大仲马,海湼……;描绘他丰富的阅读与对文学的看法;畅谈他对世界性运动如足球,篮球的观察……。
中国作家近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青睐,余华更是其中的皎皎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众多语言版本,且在国外畅销受瞩目;因此他不断受邀世界各国演讲交流,这样的经验,让他得以从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或文学大师的深度交会,然后再回到内在,反馈到每一篇创作中,带给我们大格局、迷人的阅读张力。而余华偶尔神来一笔的促狭,令人莞尔,让我们见到余华健笔下,亦庄亦谐的智慧与幽默。
本书呈现了一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踫撞,余华为自己也为读者撞出了新时代耀眼的心灵火花。
本书特色
华文世界2013年首发!
继《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对中国的犀利观察之后,余华首度分享全球文化交流经验与观察!
余华是蜚声国际的小说家。(美国《出版商週刊》2011年8月1日)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1年12月8日)
余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其尖锐无人可匹。(美国《时代》週刊2009年2月26日)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法国《世界报》2009年5月30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最为尖锐辛辣的。(法国《读书》杂志2008年5月)
余华的想像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国《文学双周》2008年7月16~31日)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小说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德国电台2009年10月16日)
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2009年10月12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魄力。(德国《纽伦堡日报》2009年10月14日)
余华是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作家。(义大利《日报》2009年5月16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义大利《左派》杂志2009年4月)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西班牙《阿贝塞报》2010年5月10日)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西班牙埃菲社2010年5月10日)
余华作品及获奖纪录
长篇小说
兄弟【上部】
兄弟【下部】
◎2008法国国际通讯外国小说奖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
◎2006新浪图书年度风云榜
◎2006年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说
◎2006年行政院新闻局第26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书单
◎2005博客来网路书店年度之最∕文学小说
◎2009法国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活着
●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1994)
●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1994)
●义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
●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
●入选香港《亚洲週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强」
●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
「二十世纪九○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张艺谋根据《活着》改编导演的同名电影
获1994年法国坎城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许三观卖血记
●美国巴诺新发现杰出作家(2004)
●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一○○部必读书」(2000)
●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
「二十世纪九○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唿喊与细语
●余华因此书荣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
作者简介
余华
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5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唿喊与细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义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
曾获义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相关着作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唿喊与细雨》
《许三观卖血记》
手捧着《录像带电影:从中国到世界,余华的35则文学、文化、政治、时事观察体验》,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余华,一个始终能给我带来惊喜的名字,他的文字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是引发我最深刻的思考。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中国到世界”,并将“录像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观察视角,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我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未经打磨却充满力量的影像,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人性的百态。而余华,将用他的才情,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融汇文学的温度,文化的底蕴,政治的深度,以及时事的敏锐。这35则观察体验,听起来就像是35扇窗户,每一扇都通往一个不同的世界,而透过这些窗户,我将看到余华眼中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与世界。
评分我刚拿到这本《录像带电影:从中国到世界,余华的35则文学、文化、政治、时事观察体验》,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书名本身就足以让人心生波澜。余华,一个名字就代表了无数经典作品的作家,这次的视角似乎更加宏大,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野心。而“录像带电影”这个概念,我猜想,它所承载的是一种时代的记忆,一种不完美却充满力量的真实记录。我想象着,他会以怎样的笔触,将文学的细腻情感与文化的深邃内涵,与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时事的瞬息万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35则观察体验,听起来就像是35颗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折射出独特的光芒,而串联起它们的,是余华那洞察一切的智慧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在这些观察中,为我们揭示怎样的真相,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录像带电影:从中国到世界,余华的35则文学、文化、政治、时事观察体验》——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虽然我还没有真正踏入其中,但光是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就已足够引人入胜。余华,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充满敬意的作家,他的文字总是有种独特的穿透力,能够直抵人心的最深处。这次,他将目光从个人叙事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本身就预示着一次思想的跃迁。我尤其好奇“录像带电影”这一意象,它是否象征着某种不加修饰、粗粝却真实的时代记录?结合他对文学、文化、政治、时事的观察,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种多角度、碎片化的叙事,如同无数个被定格的瞬间,组合成一幅宏大的时代图景。他将如何解读这些看似分散的现象,又会从中挖掘出怎样的普遍性与独特性?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仿佛在等待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世界理解的深化。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录像带电影:从中国到世界,余华的35则文学、文化、政治、时事观察体验》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序言的片段中,就足以燃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余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魔力,他的文字总能在最朴素的外表下,藏着最深刻的洞察。这本新书,听起来像是他一次更广阔、更具时代感的视角投射,不再局限于个体命运的挣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背景:从中国到世界。我尤其对“录像带电影”这个词组感到着迷。它隐喻着某种时代印记,一种流动的、不那么精致但却真实鲜活的影像记录。联想到余华过往作品中对时代变迁下小人物命运的刻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他对“录像带电影”般的观察,串联起文学、文化、政治和时事这四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维度。他会如何解读这段历史,又会从中提炼出怎样的哲思?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置身于一个即将被打开的宝盒前,迫不及待地想一窥究竟。
评分眼前这本书,名曰《录像带电影:从中国到世界,余华的35则文学、文化、政治、时事观察体验》,光是听着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余华,无需多言,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一直以来都令我着迷。这次,他将视角从个体命运的微观世界,拓展到了宏观的“中国到世界”,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录像带电影”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朴素、直接、未经雕琢的时代影像,一种承载着真实记忆的载体。我很好奇,他将如何用这种“录像带电影”般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文学、文化、政治以及当下时事?这35则观察体验,听起来像是35个独立的片段,却又可能因为余华的笔触,而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去感受时代变迁的脉搏,去理解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