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评论》为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之机关学术刊物,创刊于一九九三年,专门刊载以中文撰写之英美文学研究论文,且于二○○三年入选国科会人文处「外文学门专业学术期刊评比排序」第一级期刊名单。
本期专刊集结英美文学的故事、历史灾难的故事、日常生活的故事、全球流动的故事,在故事中演绎共同的人性、集体的创伤与共同的命运,并见证生命的精采与韧性以及人类记忆的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
该学会创立于一九九一年一月,发起人为已故朱立民教授。在一九八○年代初,朱教授即发起全国各校外国语文学系(含英国语文学系与西洋语文学系)系主任联谊会,各系主任每年不定期聚会,交换课程改革意见与分享教学经验,并促成自一九八六年起每年(有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英美文学研讨会。到了一九八九年,为了凝聚学界力量与推广英美文学研究,同时避免研究范畴过于偏向美国文学,而导致对英国文学的关注失衡与研究人才断层,朱教授开始推动成立英美文学学会,作为国内学者互相切磋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会成立之后,主要工作在筹办英美文学研讨会(由各校英∕外文系轮流承办),筹划《英美文学评论》出版事宜,此期刊从不定期出刊推到每年定期出版两期。学会网址为hermes.hrc.ntu.edu.tw/eala/
读完这本《英美文学评论》的这一期,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从一个熟悉的房间里推到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惊喜的花园。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文学研究就是围绕着莎士比亚、狄更斯、伍尔夫这些名字转悠,讨论的也无非是他们的代表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这期“正典之外”的概念,真的打开了我的思路。 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后殖民时期非洲小说家使用的非传统叙事手法的文章所吸引。作者没有拘泥于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作家如何运用口述传统、民间故事元素,甚至一些实验性的语言结构来表达他们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对历史的反思。这让我看到了文学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认识到,我们对“好”文学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章还讨论了一些在主流评论界几乎销声匿迹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可能因为政治原因、性别歧视,或是纯粹的市场原因而被边缘化。但作者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和敏锐的文本解读,揭示了这些被遗忘的声音中蕴含的巨大价值。读到此处,我忍不住去搜索了其中提到的几位作家,发现他们的文字同样触动人心,引人深思。这让我不禁感叹,有多少珍珠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类型文学”的再审视。过去,我总觉得科幻、奇幻、推理小说等属于“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有着天然的鸿沟。但这期评论却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证明了这些类型文学在思想深度、艺术技巧上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准,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们更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的焦虑和思考。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学的分类和价值判断。 总体来说,这一期《英美文学评论》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新的阅读书目,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学观。它鼓励我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正典”,去勇敢地探索那些未被充分认识的文学领域,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闪光点。这对我未来的阅读之路,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启迪。
评分读完这本《英美文学评论》的这一期,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文学寻宝活动,而且寻到的宝藏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在英美文学领域,我们所接触到的“好”书,好像都是被固定的、少量的名单所代表的,而那些不在名单上的,似乎就与“文学”这个词渐行渐远。但这一期的“正典之外”主题,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狭隘认知。 其中一篇关于“地下文学”或“独立出版”的书籍的分析,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没有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这些作品,而是像一个真正的伯乐,发掘它们在创意、反叛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上的独到之处。他分析了这些作品是如何绕过传统的出版渠道,直接与读者建立联系,以及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大胆尝试,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文学的生命力可以多么顽强和多样。 我特别欣赏文章中对那些被主流批评所忽略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解读。这些女性作家,她们的经历和视角往往与男性作家截然不同,但她们的文字同样充满了力量和智慧。作者通过对她们作品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她们在艺术上的独特贡献,以及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和文学传统。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史的“正典”很大程度上是性别化的,而“正典之外”恰恰是弥补这种缺失的绝佳机会。 此外,这期评论还大胆地探讨了那些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作品,比如那些融合了科学、哲学、艺术理论的著作,它们或许不被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评论所涵盖,但却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新性,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文学的边界其实是模糊的,它能够吸收和融合来自不同领域的养分,从而不断地发展和进化。 总而言之,这一期《英美文学评论》的“正典之外”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学探索。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被忽视的文学价值。它让我明白,文学的“正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每一个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来不断扩展和丰富的。我真心觉得,这期杂志会改变许多人对英美文学的看法。
评分读完这本《英美文学评论》的这一期,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次颠覆性的文学派对,以往那些刻板的“文学”印象都被彻底打破了。我一直以为,英美文学评论就应该是在分析乔叟、伊丽莎白时代戏剧、浪漫主义诗歌这些“标准教材”上,但这一期“正典之外”的主题,真的让我看到了文学世界里隐藏的无限可能。 我特别被其中一篇关于当代非虚构写作的评论所震撼。作者并没有把非虚构写作简单地视为“写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叙事技巧、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甚至将其与一些小说家的创作手法相提并论。他通过对一些描写社会边缘群体、历史事件背后故事的优秀非虚构作品的解读,展现了它们同样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这让我开始重新认识到,那些“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拥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学性。 文章还探讨了那些在网络平台兴起的文学形式,比如“粉丝创作”(fan fiction)或者一些短篇的“微型小说”。作者并没有因为这些形式的“非主流”或“业余”而加以轻视,反而挖掘了它们在吸引年轻读者、探索新颖叙事方式上的巨大潜力。他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当下年轻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种新的文学生态。这让我认识到,文学的活力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文学与流行文化”的跨界分析。作者没有将流行文化视为“低俗”的代名词,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他分析了一些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如何借鉴文学元素,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新的解读和表达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是流动的,它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一期《英美文学评论》的“正典之外”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鼓励我们打破固有的文学分类和价值判断,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被低估的文学现象。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这期杂志绝对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去细细品读,它会让你对英美文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期《英美文学评论》的“正典之外”主题,就像一剂强心针,把我从那种“只能读这几本书”的文学焦虑中解救了出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文学就像一座金字塔,顶端是那些被反复研究、奉为经典的作家和作品,而我们普通读者,只能仰望。但这一期,它告诉我,金字塔是可以被重新构建的,甚至,有很多精彩的风景就在金字塔的周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我最先被一篇关于独立漫画和图形小说的文章所吸引。过去,我总觉得漫画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但这篇文章却用非常学术的眼光,分析了独立漫画在叙事手法、视觉语言上的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代社会议题,如身份认同、社会不公等等。作者将这些作品与一些“严肃”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展现了它们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彻底改变了我对漫画的看法,也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在视觉叙事领域中默默耕耘的创作者。 文中对数字时代文学新形态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一些互动式小说、社交媒体上的微型叙事,甚至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技术产物”,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文学表达上的潜力和挑战,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我们阅读和体验文学的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正在不断地被技术所模糊和拓展,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新兴的文学形式。 另一篇关于少数族裔作家如何利用文学来重述历史、挑战主流叙事的文章,也让我深受触动。这些作家往往是边缘化的声音,但他们的作品却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官方历史所忽略的真相。作者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展现了文学在文化记忆和身份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明白,文学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社会反思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这一期《英美文学评论》的“正典之外”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提醒。它鼓励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拥抱多元的文学景观。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文学价值,并非只存在于那些被冠以“经典”之名的作品中,而是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我强烈推荐所有对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读这期杂志,它会刷新你对文学的认知。
评分这期《英美文学评论》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往读文学评论,总觉得有些束缚,好像总是在围绕着那些“必读”的书目打转,讨论的也是那些被反复解读过的作品。但这一期“正典之外”的主题,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 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20世纪中期被遗忘的女诗人,她们的作品虽然不像那些男诗人那样广为流传,但在叙事方式、情感表达上却有着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将这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女性声音重新带回到我们面前,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文学的正典并非铜墙铁壁,而是可以通过我们主动的阅读和解读来不断拓展和重塑的。 文中对一些边缘化文学体裁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比如独立出版的小说、网络文学中涌现的优秀作品,甚至是一些地方性刊物上的诗歌。作者并没有因为它们的“非主流”身份而加以贬低,反而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形式创新、主题选择上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前沿性。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文学”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那些不曾出现在标准书单上的作品,是否同样承载着时代的脉搏和个体的思考? 此外,这期评论还触及了文学翻译的议题,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韵味和语言风格,又如何在跨语言的转换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对我这样一个对外文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我一直觉得,优秀的翻译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而这期的讨论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座桥梁建造的复杂性和艺术性。 总而言之,这一期《英美文学评论》的“正典之外”主题,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被忽视的文学宝藏,去理解文学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其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我的文学爱好者朋友们,共同探索文学更广阔的天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