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是人类想像力下的产物,阅读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更可以驰骋我们的想像力。从阅读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些人类对科技文明的态度、对于未来的想像。在中西方文化薰陶下的科幻小说,已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性。因此,就中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文化性差异来作比较,本书以张系国《星云组曲》、倪匡《后备》、叶李华〈戏〉、黄海《鼠城记》、艾西莫夫《正子人》、海莱因《4=71》、威尔斯《时间机器》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为例,正可以探得科幻小说的秘辛及其境界所在。
作者简介
蔡秉霖
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现任国小教师。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科幻小说
第二节 中西科幻小说的比较探讨
第三章 科幻小说的文化性
第一节 文化性界定
第二节 科幻小说文化性的涵盖范围
第三节 世界观作为科幻小说深层文化性的标志
第四章 中西科幻小说文化性中的世界观差异
第一节 世界观差异的差异性
第二节 西方科幻小说源自深具驰骋想像力的创造观
第三节 中方科幻小说源自但凭内感外应的气化观
第五章 西方科幻小说的文化性举隅
第一节 英雄历险的系统内部差异
第二节 艾西莫夫《正子人》的变身历险
第三节 海莱因《4=71》的穿梭太空历险
第四节 威尔斯《时间机器》的未来历险
第五节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海底历险
第六章 中方科幻小说的文化性举隅
第一节 困境纠缠的系统内部差异
第二节 张系国《星云组曲》的爱情纠缠
第三节 倪匡《后备》的命限纠缠
第四节 叶李华〈戏〉的虚拟世界纠缠
第五节 黄海《鼠城记》的毁灭纠缠
第七章 中西方科幻小说文化性差异的运用途径
第一节 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途径
第二节 在科幻小说写作教学上的运用途径
第三节 在相关传播教学上的运用途径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要点回顾
第二节 未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序
科幻小说是人类想像力下的产物,阅读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更可以驰骋我们的想像力。艾西莫夫对科幻小说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科幻小说可界定为处理人类回应科技发展的一个文学流派。」所以从阅读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些人类对科技文明的态度、一些科学的概念、对于未来的想像。在中西方文化薰陶下的科幻小说,已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性;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中西方也当要各有其因应之道。因此,就中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文化性差异来作比较,以张系国《星云组曲》、倪匡《后备》、叶李华〈戏〉、黄海《鼠城记》、艾西莫夫和席维伯格合着《正子人》、海莱因《4=71》、威尔斯《时间机器》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为例,正可以探得当中的秘辛及其进境所在。中西方科幻小说有各自的文化性,就这两种文化性来作深入的探讨,西方的科幻小说呈现的是一种「英雄历险」的过程,体现出创造观型文化的「驰骋想像力」特性;而中方的科幻小说呈现的是对外在环境所产生的「困境纠缠」,体现出气化观型文化的「内感外应」特性,这都无法互换,彼此应当再思考可能的发展方向。而最后再延伸到教学上运用途径的提议,如相关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传播教学等,希冀能广为发挥研究成果的效应。
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论文产出,期间虽然有点累,但是愈写愈觉得思路清晰,这种快感是没办法用言语形容的。而且现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不会单就一个层面下定论,而是从不同的面向去切入,这是最大的收获。当论文完成时,觉得之前的努力都值得了。
当然这一切的成果,都要归功于周庆华老师的指导,这两年的研究所生活,我从周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例如语文教学、诗和小说的写作(从没想过自己也要创作)、做人处事的态度与道理……周老师对学生的好,学生都会记在心上,这让我看到人至善的一面,所以我很荣幸成为周老师的学生,也很感激他。
接着要感谢我老婆,遇到写作瓶颈时,跟她讨论可以得到新的灵感,而且当我埋头在书堆中,她还会泡咖啡给我喝(似乎催促着我继续写)。另外还要感谢研究所的同学和学长姐:绮环、春霞、梅欣、柏甫、子刚、文榛……上课时带来的欢笑,真的是调剂身心的好药方。而学校同事们组成的「球饭帮」:佳静、小钟、逸宁、雅玲、俐敏、震蔚、昭君、湘宇……带给我课余发洩的好机会,每天在羽球场上「杀声震天」,变成一种习惯,即使身体很累,心里反而更开朗。论文的完成,他们也有很大的功劳。另外还要谢谢咏榕对我的英文摘要作修正。
最近听到值得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有善心人士捐赠许多图书到我们学校,其中包含了一整套的倪匡科幻小说,看来这种机缘简直就是鼓舞着我继续做研究嘛!我想,论文完成并不代表结束了,反而是另一阶段的开始,现在我要继续去看科幻小说了。
蔡秉霖谨志
2012.06
我一直对科幻小说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在阅读不同国家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微妙的文化共鸣与碰撞。这本书,《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光是书名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同一个“英雄”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面貌。西方科幻中的英雄,通常以强大的个体能力和独立精神为标志,他们的“历险”往往是与未知宇宙的对抗,或者是在技术飞速发展中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我推测,中国科幻中的英雄,可能更强调集体的力量,他们的“历险”更多地融入到社会历史的洪流之中,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可能不仅仅是外部的挑战,更包含着复杂的内心挣扎和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反思。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帮助我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些差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比解读,让我们看到中西文化在“英雄观”和“困境观”上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科幻作品中的。例如,西方哲学中的个人主义思潮,是否造就了他们科幻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又如何在中国的科幻叙事中得到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评分作为一名科幻爱好者,我总是对不同文化如何影响叙事风格和主题表达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这个书名,直击了我一直以来在阅读中西科幻作品时感受到的核心议题。西方科幻,尤其是早期的一些作品,似乎非常强调个体的突破和对既定秩序的挑战,英雄往往是那个打破常规、引领变革的关键人物。他们身上的“历险”往往充满了个人奋斗的痕迹,克服的“困境”也常常是外在的、具有决定性的。而中国科幻,我猜想,可能会更注重“纠缠”这个概念,这种纠缠可能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压力,更包含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历史的传承、以及社会伦理的约束。英雄的“历险”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在集体责任与个人选择之间的摇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也可能更加隐晦,更加考验人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一“文化性差异”进行深入的挖掘,从哲学、社会学、甚至历史学的角度去阐释这些差异的根源。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思潮,是否导致了他们科幻中英雄主义的极致表现?而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和”的思想,又如何体现在其科幻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叙事模式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作品分析,通过对比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部《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科幻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科幻小说,作为一种高度依赖想象力与未来设定的文学类型,更是承载了不同社会价值观、哲学思考和审美趣味的绝佳载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科幻和西方科幻在“英雄”这一核心概念上的差异。西方科幻中的英雄,往往是孤胆的战士,怀揣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行动逻辑多以个人意志和超凡能力为驱动。而中国的英雄,我猜想,可能更多地与集体的命运、家国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的成长或许伴随着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复杂人际关系和集体利益中的挣扎。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情节上的不同,更可能触及到深层的文化根源,比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命运观、以及对“力量”本身的理解。书中是否会从神话传说、哲学思想、甚至是历史事件中寻找这些差异的源头,我对此充满期待。同时,“困境纠缠”这个词语也让我感到一丝振奋,这暗示着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比较,而是会深入探讨这些文化差异如何塑造了故事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些困境。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这些理论,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科幻在精神内核上的碰撞与融合。
评分长久以来,我都被科幻小说中那些宏大的想象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所吸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即便在同一个类型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英雄的塑造和他们所经历的“困境”,是衡量一个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标尺。西方科幻中的英雄,常常是独立自主、充满个人魅力的个体,他们的“历险”往往是一场与外部强大力量的抗争,而“困境”则往往是道德选择的考验,或是技术革新带来的伦理挑战。相比之下,我猜想中国科幻中的英雄,可能会更具集体主义色彩,他们的“历险”可能更多地发生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他们的“困境”,或许更多地体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的挣扎与融合。这本书的价值,我期待在于它能提供详实的论据,来支持和深化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作品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创作者,是如何在“英雄”的定义、“历险”的模式,以及“困境”的呈现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印记。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幻小说不仅仅是关于飞船、外星人和未来科技的幻想,它更是我们理解当下、审视自身、以及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窗口。这本书的题目,《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科幻小说阅读体验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我常常会在阅读不同国家科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文化隔阂,或者是一种深刻的共鸣。例如,一些西方科幻作品中,主角往往是拥有强大个人能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对抗巨大危机,他们的叙事逻辑常常围绕着“个体选择”和“个人奋斗”展开。而中国科幻,在我过去的阅读经验中,则似乎更倾向于探讨集体智慧、牺牲精神,以及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命运。这本书的价值,我预感在于它会系统地梳理和解释这种差异的来源,并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困境”在中西方科幻叙事中的不同呈现方式。是西方科幻的困境更侧重于个体与未知宇宙的抗争,还是与自身内心的道德选择?而中国科幻的困境,是否更多地源于社会结构的限制、人情世故的纠葛,抑或是对历史的继承与反思?我对书中对于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案例解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入的洞察,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创作者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想象力,来反映和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