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

英雄历险与困境纠缠:中西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幻小说是人类想像力下的产物,阅读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更可以驰骋我们的想像力。从阅读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些人类对科技文明的态度、对于未来的想像。在中西方文化薰陶下的科幻小说,已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性。因此,就中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文化性差异来作比较,本书以张系国《星云组曲》、倪匡《后备》、叶李华〈戏〉、黄海《鼠城记》、艾西莫夫《正子人》、海莱因《4=71》、威尔斯《时间机器》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为例,正可以探得科幻小说的秘辛及其境界所在。

作者简介

蔡秉霖

  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现任国小教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科幻小说
第二节 中西科幻小说的比较探讨

第三章 科幻小说的文化性
第一节 文化性界定
第二节 科幻小说文化性的涵盖范围
第三节 世界观作为科幻小说深层文化性的标志

第四章 中西科幻小说文化性中的世界观差异
第一节 世界观差异的差异性
第二节 西方科幻小说源自深具驰骋想像力的创造观
第三节 中方科幻小说源自但凭内感外应的气化观

第五章 西方科幻小说的文化性举隅
第一节 英雄历险的系统内部差异
第二节 艾西莫夫《正子人》的变身历险
第三节 海莱因《4=71》的穿梭太空历险
第四节 威尔斯《时间机器》的未来历险
第五节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海底历险

第六章 中方科幻小说的文化性举隅
第一节 困境纠缠的系统内部差异
第二节 张系国《星云组曲》的爱情纠缠
第三节 倪匡《后备》的命限纠缠
第四节 叶李华〈戏〉的虚拟世界纠缠
第五节 黄海《鼠城记》的毁灭纠缠

第七章 中西方科幻小说文化性差异的运用途径
第一节 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途径
第二节 在科幻小说写作教学上的运用途径
第三节 在相关传播教学上的运用途径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要点回顾
第二节 未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科幻小说是人类想像力下的产物,阅读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更可以驰骋我们的想像力。艾西莫夫对科幻小说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科幻小说可界定为处理人类回应科技发展的一个文学流派。」所以从阅读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些人类对科技文明的态度、一些科学的概念、对于未来的想像。在中西方文化薰陶下的科幻小说,已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性;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中西方也当要各有其因应之道。因此,就中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文化性差异来作比较,以张系国《星云组曲》、倪匡《后备》、叶李华〈戏〉、黄海《鼠城记》、艾西莫夫和席维伯格合着《正子人》、海莱因《4=71》、威尔斯《时间机器》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为例,正可以探得当中的秘辛及其进境所在。中西方科幻小说有各自的文化性,就这两种文化性来作深入的探讨,西方的科幻小说呈现的是一种「英雄历险」的过程,体现出创造观型文化的「驰骋想像力」特性;而中方的科幻小说呈现的是对外在环境所产生的「困境纠缠」,体现出气化观型文化的「内感外应」特性,这都无法互换,彼此应当再思考可能的发展方向。而最后再延伸到教学上运用途径的提议,如相关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传播教学等,希冀能广为发挥研究成果的效应。

  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论文产出,期间虽然有点累,但是愈写愈觉得思路清晰,这种快感是没办法用言语形容的。而且现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不会单就一个层面下定论,而是从不同的面向去切入,这是最大的收获。当论文完成时,觉得之前的努力都值得了。

  当然这一切的成果,都要归功于周庆华老师的指导,这两年的研究所生活,我从周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例如语文教学、诗和小说的写作(从没想过自己也要创作)、做人处事的态度与道理……周老师对学生的好,学生都会记在心上,这让我看到人至善的一面,所以我很荣幸成为周老师的学生,也很感激他。

  接着要感谢我老婆,遇到写作瓶颈时,跟她讨论可以得到新的灵感,而且当我埋头在书堆中,她还会泡咖啡给我喝(似乎催促着我继续写)。另外还要感谢研究所的同学和学长姐:绮环、春霞、梅欣、柏甫、子刚、文榛……上课时带来的欢笑,真的是调剂身心的好药方。而学校同事们组成的「球饭帮」:佳静、小钟、逸宁、雅玲、俐敏、震蔚、昭君、湘宇……带给我课余发洩的好机会,每天在羽球场上「杀声震天」,变成一种习惯,即使身体很累,心里反而更开朗。论文的完成,他们也有很大的功劳。另外还要谢谢咏榕对我的英文摘要作修正。

  最近听到值得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有善心人士捐赠许多图书到我们学校,其中包含了一整套的倪匡科幻小说,看来这种机缘简直就是鼓舞着我继续做研究嘛!我想,论文完成并不代表结束了,反而是另一阶段的开始,现在我要继续去看科幻小说了。

蔡秉霖谨志
2012.06

图书试读

第四章  中西科幻小说文化性中的世界观差异

第一节 世界观差异的差异性
探讨完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后,可以确定中西方存在不同的世界观,在文学的表现上也就有世界观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最明显的就是在「想像」的层面上。西方人所信守的创造观这种世界观,预设着天国和尘世两个世界,不啻提供了他们可以「遥想」或「揣测」的广大空间,以致发展出了极尽驰骋想像力式的文学传统;而东方的中国人所信守的气化观这种世界观和印度佛教徒所信守的缘起观这种世界观,则分别预设着精气化生流转的单一世界和另有超脱趋入的绝对寂静的佛境界(仅为生没有生的感觉/死没有死的感觉的解脱状态;截然不同于创造观型文化中的天国),而少了可以遥想或揣测的广大空间,以致尽往内感外应和逆缘起解脱的途径去形塑各自的文学传统。(周庆华,2008a:157~161)

西方传统深受创造观的影响而有诗性的思维在揣想人/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深受气化观的影响而有情志的思维在试着绾结人情和谐和自然,以致这里就出现了「诗性的思维VS.情志的思维」这样一组中介型的概念。(周庆华,2007c:15)依照西方人的说法,诗的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它已近于野蛮人的「创思」,大量运用隐喻、换喻、借喻和讽喻等技巧来传达情意。(列维-布留尔[Lucien Levy-Bruhl],2001;李维-史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98)这就跟我们所见的驰骋想像力的现象一致,而可以解释西方古来流派创新不断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竞相驰骋想像力就会有「进路」不一而迭出异采)。反观中国传统因为「视域拘限」而一迳往吐属尽关现境(灵界和现实界所共在)的途径伸展,导致「借物喻志」专擅于象征的方式始终如一,并不像前者那样形式一波翻新又一波而充分显现出「取譬成性」的特色。(周庆华等,2009:11)

彼此都在规模诗的样态,西方的诗长于比喻;中国传统的诗长于象征,使得诗的国度不再是「一副面貌」可以形容尽。前者(指长于比喻),西方人习惯「独佔」式的说那是缘于诗性思维的需求(维柯[Giambattista Vico],1997;怀特[Hayden White],2003),它以各种比喻手段来创新事物,从而找到寄寓化解人/神冲突的方式(也就是试图借由诗创作来昇华人性终而解决人不能成为神的困窘的「化解」跟神性冲突的一种作法)。如「无色的绿思想喧闹地睡觉」、「她拳头般的脸紧握在圆形的痛苦上死去」和「时间的炽热一直持续到睡眠为止」等等,这些让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无法捉摸语义的「非正常」的句子(查普曼[Raymond Chapman],1989:1~2;安杰利斯[Peter A. Angeles],2001:59),却成功的隐喻创新了一个有关「茂长的思绪」、「死亡的绚美」和「无止尽的烦躁」等感性的世界。像这种情况,所缔造的势必是一波又一波的创新风潮。它从前现代写实性的诗奠定了「模象」的基础,再经过现代新写实性的诗转而开启了「造象」的道路,然后又跃进到后现代解构性的诗和网路时代的多向诗展衍出「语言游戏」和「超链结」的新天地,这中间都看不出会有「停滞发展」的可能性;而西方人在这里得到的已经不仅是审美创造上的快悦,它还有涉及脱困的伦理抉择方面的满足,直接或间接体现作为一个受造者所能极尽「回应」造物主美意的本事。(周庆华,2007c:15~16)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