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一九六年代在台北念大学,钻研在现代主义文艺的热潮中,认为那就是生命的真象,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它拒斥并独立于党国教育的愚眛黑暗,烦嚣的、精神贫困的小市民社会,以及这之上的白色恐怖。
就在同一个时期,作者发现了隐没在白色恐怖里的战后台湾思想的后街—台北牯岭街旧书摊。从旧书摊倖存的、零星的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四十年代的大陆作品,看到了文学史的禁区,一个左翼作家群活动着的艺术和思想的彼岸。那是作者未曾想像到的人间的苦难,唿吸灼人的生命气息,以及理想主义的召唤。
后来在北美的东亚图书馆里看到台湾的禁书,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断层。作者在一九七二年写下了第一篇现代文学评论,技术对于端木蕻良及其小说中的土地、人民和历史血泪的礼敬和感动。接下来在众多的作家作品中,胡风、路翎这两个文学巨灵,使得作者在理想主义者精神现象以及相关的左翼文学思潮的追踪考掘。就是在胡风的着作里,从他翻译的杨逵的〈送报伕〉、吕赫若的〈牛车〉中,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宽巨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当文革神话急遽消散,颠倒的历史不知又将颠踬到何方,七十年代末,带着困顿的心情,回到政治高压依旧的台湾。天翻地覆之后,再度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试着从历史的荒烟蔓草找寻日据时代台湾文学的踪迹,找寻殖民统治掩埋不了的社会主义的、因而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学的声音。
本书特色:
本书横跨二十、二十一两个世纪的台湾文学研究,有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吕赫若、杨守愚、陈映真等人的文学意涵,以及作者个人深刻的读后感。撰着的方式,不仅蕴含厚实的学养背景,也带有作者对于文学关怀最为深层的感受。
作者简介
施淑
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曾任教于于淡江大学中文系所。着有《理想主义者的剪影》、《大陆新时期文学概观》、《两岸文学论集》、《中国古典诗学论稿》等。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
拿到《文学星图:两岸文学论集(一)》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画面。我特别好奇,本书中是否有对新时期以来,两岸作家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叙事方式上的异同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比如,台湾文学中那种更加注重个体内心体验、细腻情感描写的传统,与大陆文学中对宏大叙事、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如何在当下的创作中相互影响,又各自保留了怎样的独特风格?我热切地希望能从中读到一些关于文学评论界如何看待这些差异,以及如何评价那些在两岸文学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作品。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些深入的文学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下两岸文学创作的复杂图景,以及它们在各自文化语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两岸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用文字凝聚起来的共同记忆与情感。
评分收到《文学星图:两岸文学论集(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我内心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喜悦。我对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两岸文学交流史的章节尤其感兴趣,它们能否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学思潮在海峡两岸的传播路径和演变轨迹?我总觉得,文学的交流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其中既有理解与认同,也可能存在误读与挑战。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这些“幕后故事”,让我们看到文学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在人们心中播撒下思想的种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某部作品在两岸引发的讨论是怎样的,又或者某种文学风格如何在另一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被赋予新的生命。阅读这样的论集,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文学地图,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处重要的坐标,指引着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缝里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
评分这份《文学星图:两岸文学论集(一)》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深邃的夜空背景点缀着闪烁的星辰,仿佛预示着书中汇聚的智慧与洞见如同星光般璀璨,照亮文学的浩瀚宇宙。我怀揣着对当代两岸文学发展脉络的好奇,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雅的字体所吸引,这是一种对文字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特定作家创作风格演变、文学思潮在两岸的传播与变异,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如何深刻影响文学表达的探讨。想象一下,通过深入剖析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学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呼吸,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打破固有的成见,让我们以一种更宏观、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文学的多元性,去感受那些跨越海峡、却又在精神深处产生共鸣的情感与思考。那种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学之间微妙联系的惊喜,正是阅读此类学术论集的独特乐趣所在。
评分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论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份《文学星图:两岸文学论集(一)》的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它暗示着一种宏大的视野和对文学作品细致入微的梳理。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书中是否有关于那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争议性但又极其重要的作品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些作品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何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其文学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我个人对文学批评的“解构”与“重塑”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批评视角,帮助我们摆脱既有的框架,用更开放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品。此外,对于两岸在文学创作手法、叙事技巧上的异同,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审美趣味差异,我也非常期待能够有所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文学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埋藏的珍珠,去感受文字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评分我一直觉得,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缩影,更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次有幸接触到《文学星图:两岸文学论集(一)》,着实让我对当下两岸文学的交流与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作品,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我特别好奇,那些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界产生影响的?反之亦然,大陆文学的哪些元素也曾触动过台湾读者的心弦?这本书就像一个桥梁,连接起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用细致的笔触描绘出它们之间的互动、借鉴与碰撞。我期待从中了解到,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两岸文学是如何保持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又是如何在差异中寻求新的生长点的。阅读的过程,也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先行者进行思想的交流,感受他们对生活、对艺术、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