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与中国性

马华文学与中国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华文学
  • 中国性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性别研究
  • 族群研究
  • 后殖民研究
  • 马来西亚文学
  • 华裔文学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华文学研究专论最权威的版本

  华文的命运和华人的命运紧紧扣连着,生产着的华文文学生产着历史。这些人及这些作品对于今日的台湾是否有意义,也是一个见人见智的问题。许多年后,当不再有大马华裔子弟负笈来台,当台湾已经独立或两岸统一,也许本书所论的现象都将成为不可复现的过往。然而纵使如此,某些问题还是会持续存在——也许借他尸以还魂——因为那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对我而言,不同地域的华文文学,纵使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及议题特性,在一定的抽象层次上及一些基础的物质层面上,还是互通的、对话着的。而身在中文系,尝试处理这些学术体制知识视域之外的「非经典」,也算是「唱自己的歌」吧。──黄锦树

  本书是当代文学评论名家黄锦树对马华文学的现象研究论文集。黄锦树以同样是来台大马侨生的身分,探讨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的关联。

  来台大马侨生,他们以台湾的文化资源为他们创作的养分,克服文化环境落差所造成的程度差异,而赶撘上台湾汉语文学发展的列车。在戒严时代,「在台湾的中国文学」和现代主义,二者或者融合为「中国性—现代主义」,或者以一种撕裂的紧张性撑开了台湾汉语文学的新局面,或者加入本土要素或过度强化任何一个要素而造成语言的躁郁。来台的大马华侨最常被第一种模式所吸引,甚至「中国性」终归是一项无法删除的要素(尤其是在戒严时代),他们之接受现代主义往往是以中国性为前提的。这两个要素适足以让他们把故乡风物带往一个远离大马本土论所强调的「社会性」的工具目的,而为文学的自为存在找到了坚强的理由。

  《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初版于一九九八年一月,共收录七篇论文。而在最新修订版中,卷一收录了原有的七篇论文外,增加了三篇论文,皆发表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七年;卷二则是收录作者于一九九一年至二○○○年发表的十六篇短论,多是受彼时大马华文报或文学杂志的朋友邀约而写的。

  卷一中,从马华现实主义的实践困境、文化乡愁与内在中国、新∕后移民的漂泊经验等面向入手,兼论及潘雨桐,李永平,王润华,张贵兴,陈大为等人作品的议题特征,美学表述,语言风格,历史使命等作详细阐论。

  卷二,从马华文学史与文学选集的角度,谈马华文学的悲哀,与批评之必要、专业之必要、书写之必要,并旁论及马华现代诗。

  桥生如何上现代主义(及其他后续思潮)的列车,在台湾这个「错乱的建筑、错乱的文化、错乱的时间」的搁浅岛屿上,业经多年刻苦经营的谋求学者∕作家的文化身分证,这些来自马来西亚的异乡人,对于政治非常敏感却又冷感,他们必须重新面对他们选择的那一套表意系统--汉族的语言文字,一无例外的埋头淬鍊他们的书写语言,而经历了一个从华文到中文的辩证扬弃。

  对汉字的偏执狂恋,对于「神州」的中国文化想像,在「失语」边缘的中国南方移民的子嗣们如何在异文化、多外语的环境下,在他们难以化为文字的方言之外,在以北方官话为模子的「华文」中寻求书写的可能性。中国性做为一种恋物式的前提,使得他们比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能够将中国性内化为既存,可以存而不论的状态,而得以紧紧跟随都会物象及都会人精神状态变迁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更具「外省性」;也不可能像台湾本土作家因为身为本省人就获得了本土的无上馈赠,而可以极为正当,极为顺利的从早年的大中国中「变节」为本土受难记的历史意志的特约书写者……

  他们有的只是包袱、而非特权。

  黄锦树长年在台湾生活,但他也长年心系马华文学的过往未来,本书是黄锦树对马华文学关注的又一重要表征。也是华文文学论述作品中,应被列入研究的重要指标。

作者简介

黄锦树

  马来西亚华裔,一九六七年生。一九八六年来台求学,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获多种文学奖。着有小说集《刻背》等,论文集《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谎言或真理的技艺》《文与魂与体》等,并与友人合编《回到马来西亚:华马小说七十年》等。一九九六年迄今任教于埔里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

《跨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华语小说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华语小说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与美学建构,聚焦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华语文学在文化身份、现代性书写以及艺术形式上的互动与演变。研究范畴涵盖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的文学创作,力求勾勒出一种跨越地理界限的“华语文学场域”。 本书首先梳理了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资本流动和人口迁徙的加剧,华语文学在叙事策略上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上强调的“乡愁”与“断裂”的主题,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内涵。作者认为,当代华语小说不再仅仅是地域文化身份的承载者,更是全球性议题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折射与回应。 一、 身份的流变与重构 核心章节深入分析了“身份”书写在当代华语小说中的流变。在后殖民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参照系下,研究者考察了香港回归后文学中“身份焦虑”的演变,从最初对身份认同的迷失与拉扯,逐渐转向对新“混杂性”(Hybridity)身份的积极建构。台湾文学部分,则重点关注了“后解严”时期,作家如何超越传统的“省籍情结”和两岸对立的话语框架,转向挖掘更深层的族群记忆、性别政治以及个体经验的独特价值。 大陆文学方面,本书将叙事焦点从宏大叙事(如改革开放初期对市场经济冲击的描绘)转移至对“原子化个体”生存状态的精微刻画。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书写不再局限于对传统凋敝的哀叹,而是转向对新农村、边缘群体(如留守儿童、外来务工者)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图景的深入剖析。小说人物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在市场理性与个体情感、传统道德与现代消费主义之间的持续张力。 二、 现代性书写的地域差异与共通性 本书将“现代性”的议题置于具体的地域脉络中进行考察。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普适性框架,研究强调了华语语境下现代性经验的“地方性”与“多重现代性”。 在大陆文学中,对“发展”的肯定与反思交织。作家们探索了在国家强力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经验所付出的代价,尤其关注了环境问题、技术异化以及对集体记忆的消解。这些书写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但叙事手法上又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和非线性叙事技巧,以抗衡官方话语的单一性。 台湾与香港的文学则更侧重于对“后现代”经验的捕捉。香港文学在金融化和全球资本驱动下,展现出一种高速运转、碎片化、高压力的都市生存美学,对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处理极具现代性特征。台湾小说则在对日常琐碎生活的细腻描摹中,展现了对现代性中个体主体性瓦解的隐忧,强调心灵的韧性与内在的“慢活”哲学。 三、 文学形式的创新与语言的探索 研究的另一重点在于当代华语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革新。跨地域的交流与碰撞,促使作家们寻求打破传统小说规范的表达方式。 本书细致分析了多种叙事策略的应用: 1. 时间与空间的重塑: 许多作家开始运用非连续性的时间结构,碎片化的场景切换,以模仿数字时代信息过载的感知模式。地理空间的移动性,例如移民书写中的“在路上”状态,成为建构叙事张力的重要手段。 2. “去中心化”的叙事主体: 传统的主人公中心叙事逐渐被削弱,转而采用复数视角、动物视角、甚至无生命物体的视角进行叙述,以此解构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性”和“全知视角”的权威性。 3. 语言的实验性: 华语文学在语言层面展现出惊人的活力。大陆作家在口语化表达与文雅书面语之间寻求平衡;台湾和香港作家则积极吸收本土方言、英语词汇、乃至网络用语,创造出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的“混杂语言”。这种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拓展,是当代华语小说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四、 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学传播与接受 最后,本书考察了当代华语文学如何在全球文学地图上定位自身。全球翻译的策略、国际文学奖项的影响,以及数字媒介对作品传播的影响,构成了新的接受场域。研究指出,海外读者对华语小说的兴趣点正从早期的对“异域风情”的猎奇转向对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技术伦理、社会不公)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处理方式的关注。 总结 《跨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华语小说研究》旨在为理解复杂、多元的当代华语文学生态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框架。它不仅关注了不同地域创作的独特贡献,更强调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华语文学如何共同塑造一种既根植于本土文化传统,又积极回应全球时代挑战的文学新景观。本书适合文学研究者、文化批评家以及对当代亚洲文学有深度兴趣的读者参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新版序
绪论:马华文学与在台湾的中国经验

卷一
1.华文/中文:「失语的南方」与语言再造
2.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
3.马华现实主义的实践困境
——从方北方的文论及马来亚三部曲论马华文学的独特性
4.神州:文化乡愁与内在中国
5.新/后移民:漂泊经验、族群关系与闺阁美感
——论潘雨桐的小说
6.流离的婆罗洲之子和他的母亲、父亲
——李永平的书写实践及其文化属性
7.在遗忘的国度
——读《海东青》(上卷)
8.内/外:错位的归返者王润华与他的(乡土)山水
9.词的流亡
——张贵兴的写作道路
10.论陈大为治洪书

卷二:
1.「马华文学」全称之商榷
2.马华文学「经典缺席」
3.马华文学的悲哀
4.铁抗与马华文学现实主义
5.拓荒播种与道德写作
 ──小论方北方
6.鼎之余温
 ──温任平兄弟与马华文学史
7. 乡土与自我身份
 ──小论商晚筠
8.书写困难:困难意识/困难的书写
 ──小论雨川
9.批评之必要.专业之必要.书写之必要
10.两窗之间
 ──诗歌点评
11国外评审与本地评审
12朝向一个健全的文学体制之建立
13.选集、全集、大系及其他
14. 选集与马华文学重建的时机
15. 对于《马华当代文学大系》的几点意见
16.诗选、人选与误导性
附录∕论文原始发表处

图书序言

新版序

  《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初版于1998年1月,共收论文七篇。承元尊出版社杨淑慧雅意,然而书出版后一直到听闻她过世、出版社瓦解,我和她都缘悭一面。且从待过元尊、对她有许多抱怨的知名小说家那里骤闻她的死讯,已是她逝世一年多以后的事了。

  翻查旧档案,原来的计画不是七篇而是九篇,也就是包含那本印得很糟的《马华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研,1996)的主要论文。当年依稀是怕书印得太厚了而临时抽掉的,她似乎也建议印成两本,但我的论文又不够做成两本书。因而这修订版的意义之一就是,还原既有的构想。另一方面,则是增补了卷二部分的十六篇短论。

  卷一的十篇论文有七篇是初版原有的,另三篇从那本废书移过来。均发表于1993年迄1997年间,也就是我就读硕博士期间。因而有几篇是其时的修课报告(二、五、六、八),大部分且曾作为研讨会论文或期刊论文论表(详附录〈论文原始发表处〉)。卷二的短论多为副刊文章,是我那些年对马华文学场域比较直接的「介入」。大部分发表于1991年至1998年间,只有一篇是2000年的。那将八年间,大概是我这大半辈子写得最多的一段时日,也就是从我二十四岁到三十一岁之间,是攻读硕博士学位、到暨大当菜鸟讲师的阶段。那些年还写了些不同文类的所谓创作,及其他类型的论文。

  以下先就增补的短文略做说明。

  〈「马华文学」全称之商榷〉重启「华马文学」的讨论,一直到十七年后和张锦忠、庄华兴合编出版《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2008)方就短篇小说初步落实,但其他文类尚遥遥无期。

  因年少气盛而捅了马蜂窝,参与、或引发了论战,热热闹闹的在马华文坛引起一场风暴,让许多老作家深受伤害(据说某马华文坛大老因此郁郁而终),自己也遍体鳞伤,但说不定因此而结束了一个时代。有两篇短文便是那伤害的纪念碑(〈.马华文学「经典缺席」〉、〈马华文学的悲哀〉)。但那些文章大多因太有针对性太有情绪而没收进来,几乎都是在与马华本土派的鏊战,也沾染了若干大马在地的杂文习气。

  相关文章多为受彼时大马华文报或文学杂志的朋友邀约而写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张永修。文章跟随着他从《星洲日报》到《南洋商报》,多是应他策划的专题而写,尤其是95、96、97那三年间。刊于《蕉风》上的两篇短论是应其时的主编,他太太林春美之邀而写的。5篇小专论(〈铁抗与马华文学现实主义〉〈小论方北方〉〈温任平兄弟与马华文学史〉〈小论商晚筠〉〈小论雨川〉)三个马华现实主义作者,一个现代主义者,一个受台湾现代-乡土文学洗礼的个案,可以对彼时我的马华现实主义论略事补充。〈两窗之间〉是受邀而写的诗歌点评,不料也引来颇大的反弹。我对马华新诗的意见其实不比小说少,只是不太有兴致去谈。〈国外评审与本地评审〉涉及的文学体制问题,最近也曾被青年朋友问及,我并没有甚么新的看法,问题也还是老问题。其他几篇关于选集或大系的,毋宁表达了我彼时对马华文学的期待。因为选集即典律化,然而过去数十年间,马华文坛为甚么一再生产糟糕的选集呢?然而马华当代文学大系还是令人失望的编成那个样子(由作者「投稿」而非由编委精选),也欠缺相关的学术性论证。很多问题就是那样,谈了也是白谈。近年随着作品水平及作家眼界的提昇,应该会有较明显的改善吧。

  写这些文章时没想到读者,但多年来似乎还真的有一些读者,部分文章甚至可能还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中国性的批判),让学界注意到这么一个马华文学的系谱。但是否反而限制了读者理解马华文学的眼界呢?那已不是我的责任了,我能提供的也仅仅是自己的观点,而且充满试探的性质。

  毕竟这是旅台学人第一本全然以马华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论着,五年后方有张锦忠的《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2003)。在台湾,前行代的学者不论栖身中文系还是外文系,一般不会花多少心力在马华文学上。在很长的段时间里,在民国-台湾的学术场域里,它看起来没甚么学术价值。而在文学评论匮乏的大马本土,类似的论着也不多见,即使有,也是近年的事了──也是新一代的学者。譬如许文荣的《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扺抗诗学》出版于2004,(柔佛州:南方学院出版社/八方文化创作室),林春美的《性别与本土:在地的马华文学论述》更晚至2009年了(吉隆坡:大将出版社)。

  十四年过去了,我自己也很少会去读这些年轻时写的文章。如今为了校对而仔细重读了一遍,时间距离确实造成了陌生感。年轻的时候,确实比较有激情,也比较爱做文章。但有些论文确实写得非常尖锐,譬如箇中的王润华论,为了与彼时的颂王论别瞄头,而似乎尖锐得过了头。而潘雨桐论对作者大概也是不太公平的。或许不该把潘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小说混为一谈,为它们找到统一的风格「侷限」。而方北方论中带着的强烈愤怒,重读时仍觉跃然纸上。为什么读方的作品会那么火大呢?是觉得被坏作品严重的冒犯了吗?

  有朋友说,不读就不会觉得被冒犯了。但不读也就不能写论文去处理它,不能进入细节,也就不能进入核心。那些年,或许真有使命感想要好好处理马华现实主义。确实也读了不只一家,感觉都很不好。也不料几乎一篇论文就把他们打垮了,那脆弱,真是难以想像。那似乎也证实了我的看法:马华现实主义已然濒危待毙。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在学理上自辩,更别说反击。只能用不同的化名抹黑谩骂,企图从道德(?)上摧毁敌人。说实话,写作的人被严厉的检视和被吹捧,不都是寻常事吗?自己作品的水平如何,自己会心理怎会没数?当然,论文其实也可以像那篇短文〈拓荒播种与道德写作〉那样写得皆大欢喜,或许可以赢得作者及家属的敬重。但如果我把主论文都写成那样,我自己就毁了。毁于自欺。

  在本书的主论文中,现实主义的专论只有一篇,相较于我对广义的「现代主义」的讨论,似乎不成比例。然而作为伏线,它的存在也是甚有意味的。首先它是作为对照出现在对中国性的讨论的,甚至在华文/中文的切分中、对马华文学的中国性的批判中,现实主义都是那可能的救赎力量。虽然,现实主义本身的的中国性(作为一种移植的「民族形式」)并没有真正被讨论(我只指控它也是舶来品),那些论文甚至预设它可以一定程度的抵御中国性这复返的幽灵。在对铁抗的讨论里,也重申「此时此地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主义纲领;对雨川的讨论中,也试图去理解他因试图以文字去超出自己能力的再现而造成的「书写困难」,都尝试为马华文学贫乏的现实主义写作找到一种解说。我不也在重建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吗?

  在我当年写这些论文时,有好些作家都还没有专论(神州诗社、潘雨桐、张贵兴、陈大为),而后,踵继者众矣。其中被讨论的最多的就是神州诗社,议题也还是围绕着中国意识,不见得有甚么新意。但无形中让天狼-神州诗社好像变得很重要,莫名其妙的增了值。主其事的温氏兄弟的人格特质是极度的自我中心,个人英雄主义,以帮会的方式经营诗社,那些弟子或弟弟妹妹们均傻唿唿的以为唯独他兄弟俩才高八斗,不可超越。那些有天份的,在那样的英雄崇拜里不敢另求蹊径以「杀龙求道」,个性及才能没有机会充份的发展,没能走出自己的路;那些根本没有写作的天赋的,则在集体取暖的错觉里以为自己或许真能写点甚么。其实他们在诗社里的功能不在创作,而在于为才子领袖牺牲──弟兄姊妹牺牲享受,大哥享受牺牲。更别说兄弟俩对社员造成的伤害似乎都被漠视姑息,以至他们自己多年来未见反省,犹自恋自怜的一再重述他们伟大的业蹟,或者怨叹被辜负背叛。尤其是温瑞安,至今犹以被迫害者自居,令人倒胃。我原以为我当年的讨论就可以终结那自我膨胀的「传奇」,这么说来,那篇论文倒是太多同情的了解,不过锐利。

  如果说我的论述有窄化马华现代主义之嫌,关于最早的马华现代主义及六七0年代的马华现代诗,张锦忠的论述确实可以补我的不足,那也不是我熟悉的领域。

  这些文章原也该是友谊的见证,然而云流星散,许多昔日的朋友都因故渐行渐远了。初版中请林建国写的序、为〈中国性与表演性〉写的批评意见,因版权问题这回没再收录。昔日的问学,疑义与析,我还是心存感激的。

  书断版已久,偶尔会有人索要。而今多亏了麦田林秀梅,方得以出此增订版,非常感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这个题目,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一个鲜为人知却又充满魅力的文学领域的好奇之门。我一直对 diaspora literature 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马华文学无疑是其中一个极为特殊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范畴。书名中的“中国性”则进一步吸引了我,它暗示着作者不仅仅是在探讨文学语言的运用,更是在挖掘这种文学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根源、身份认同以及情感联结。我设想,书中很可能会深入分析马华作家们如何在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社会环境中,继承、转化、甚至挑战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种“中国性”的呈现,是否会在马来西亚独特的历史、政治、社会语境下,发展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为我揭示出马华文学中那些独特的“中国”印记,以及这些印记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被重新塑造,从而构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属于南洋华人的独特文化表达。

评分

《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的书名,如同一道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扉,扉页翻动之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回声与现实张力的文学场域。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中国性”这个看似坚固却又极易流变的标签,并将其投射到马华文学的独特语境中。我想象中,书中必定会细致描绘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华人社群如何在其母国文化的影响下,与当地多元文化元素碰撞、融合,最终催生出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所谓的“中国性”,是否在此过程中被稀释、被重塑,又是否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的,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承,更是情感的维系、价值观的变迁以及身份认同的重构。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好“中国”这个遥远而亲切的概念,与“马华”这个具体而独特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呈现一幅生动、复杂且充满启示的文学图景,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性”在不同地域和时代下的多重解读。

评分

读完《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的瞬间,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与身份探寻之旅。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马华文学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与文化框架下进行考察,尤其是“中国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引入,更是点睛之笔。它不再仅仅是“华文”书写那么简单,而是触及了文化基因、情感归属、价值观念等更为深层次的议题。我仿佛看到了南洋大地上,华人社群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努力维系和发展着与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如何在本土环境中生根发芽,形成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书中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我相信一定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映射出“中国性”复杂面向的精妙之处。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在远离故土的语境下,中华文化是如何被继承、被改造、被重新定义,并最终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的。

评分

拿起《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张力。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探究的意味,它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学世界——马华文学,并试图从中挖掘出与“中国性”相关的种种面向。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马华作家们如何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用中文书写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情感。而“中国性”,这个概念在这里可能不再仅仅指代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而是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指涉华人身份在异域的延续、变形与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马华文学是如何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吸收本土养分,形成独特的文学面貌。它是否是对“中国性”的一种延伸,一种变奏,抑或是一种全新的诠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作者是如何解析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海外华人社群复杂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马华文学与中国性》。作为一名对东南亚文化和文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立刻被这个题目所吸引。马华文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厚度,它承载着海外华人社区的集体记忆、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与母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而“中国性”这个词,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是在探讨马华文学如何承继、转化、抑或颠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它又如何与当下中国社会所定义的“中国性”产生对话,甚至是对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马华作家们如何在异域的土壤上,用中文书写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如何在作品中折射出“华人”这一身份的变迁与重塑。是否会有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逐渐被边缘化却又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文学传统的回溯?是否会有对当下马华文学新秀们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性”的创新性解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勾勒出这幅横跨地理与文化界限的文学画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