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清末民初影响甚巨的文艺社团,社员对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学术等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和影响,当中不乏成就非凡却一度为大家忽略的人物。时至今日,南社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仍有不少南社资料及成员的着作有待访寻,尤其是那些于民国出版的书刊,再不收集勾稽,恐将散佚无闻。忧心于此,作者近年大力搜罗南社有关材料及各社员的墨迹、作品,抢救遗文佚篇,遂成本书。
全书分四部分:南社文献,社员的创作、译作和学术着作,所录皆民国 年间出版的南社书刊,线装、平装并举,每种着作各系提要,傍之以原本书影,务求考核存真,值得南文学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杨玉峰
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中国妇女文学和南社的研究和授课工作。历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2007-2011)、「国际南社学会」祕书长、「陈英士研究会」及《中华文化通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分会副会长(2012-)、第一届「施耐庵文学奖」提名委员会委员(2011)、「第五届香港书奖」评审委员等;主编《南社丛书》、《国际南社学会丛刊》,兼任《东方文化》书评编辑。荣获2010年度香港大学杰出研究生导师奖。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着实有几分古朴和雅致,“南社着译叙录”,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雅的无限遐想。翻开它,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那个动荡却又孕育着无数思想火花的年代。我并非南社的深度研究者,也对这段历史了解有限,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一点点地将我引入南社这个文学社团的广阔天地。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条目,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了南社成员的创作与翻译活动。每一个条目都如同一个迷你故事,讲述着一本书的诞生,或是一位文人墨客心血的结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著作的简要介绍,寥寥数语却能点出其精髓,让我能快速地把握住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当时的影响。这种“叙录”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比大段的评论更加直观和易于接受,它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群体,一个运动,一群人的精神写照,而不仅仅是孤立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索引”或“地图”,指引着我对南社文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让我知道从何处着手,如何去理解和欣赏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它满足了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想要快速了解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的需求,让我对“南社”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具体的、可视化的认知。
评分我必须说,“南社着译叙录”在满足我求知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学社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他们的作品。而这本书,正是以其成员的“着”与“译”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关于南社文学的完整图像。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古老的藏书目录,每一个条目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份心血。我喜欢它那种不张扬的风格,没有夸大的宣传,只有实实在在的文献梳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南社成员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多样性和在翻译事业上的辛勤耕耘。它让我明白,南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组织,更是一个在那个特殊时代,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思想传播的集体。书中对每一项“着译”的简要描述,虽然篇幅有限,但却能抓住关键信息,让我能够快速了解其重要性。我经常会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译作,而对当时的翻译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去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个起点,它激发了我更多的阅读和研究欲望,让我能够从一个点,延伸到一片更广阔的文学海洋。它不是终点,而是引领我走向知识深处的向导。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对民国文学史抱有浓厚兴趣,但又希望能够系统性地了解某一文学流派的读者来说,“南社着译叙录”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沉静地、有条理地陈列着事实。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围绕着“着”与“译”,将南社成员的文学活动一一呈现。我喜欢它那种“见微知著”的处理方式,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罗列和介绍,勾勒出整个南社的文学图景。比如,书中可能提到某位成员翻译了一部外国小说,然后在旁简要说明这部小说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当时的意义。这种细节的处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南社作品的时代性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南社成员个体贡献的窗口,也展现了南社作为一个整体在推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了解,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上,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勤恳的考古学家,一点点地挖掘和整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面貌。它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但由于其条目化的特点,并不会让人感到 overwhelming,反而有一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良多。
评分初次拿到“南社着译叙录”,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对南社这个名字有所耳闻,但对其具体的成就和成员的著作,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文学世界的大门。它的“叙录”形式,摒弃了冗长的叙述,直接切入核心,将南社成员的文学作品和翻译成果以清晰的条目形式呈现出来。我喜欢这种直接而有力的呈现方式,它节省了读者搜寻和整理信息的时间,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对内容的理解。每当我看到一个条目,后面紧跟着的简短介绍,都像是在为我点亮一盏灯,让我对这件“着”或“译”有了初步的认知。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解读每一部作品的深层含义,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客观的“目录”,让我们知道“有什么”。这种客观性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为我们研究南社文学提供了最基础、最可靠的素材。我经常会将书中提到的作品,再去搜寻原文阅读,这种“先知后寻”的过程,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充实和有成就感。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路线图”,让我们知道南社文学的“矿藏”在哪里,至于如何去挖掘,则留给了读者自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不能只看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大家”的作品,更要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的、即使不那么耀眼但同样重要的声音。“南社着译叙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目光投向了南社这个重要的群体,用详实的数据和梳理,展现了他们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文学贡献。这本书不是那种卖弄学问的著作,它非常务实,每一项“着译”都有其出处和简要说明,让人信服。我注意到,书中不仅收录了文学创作,还包含了大量的翻译作品。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在那个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翻译工作对于引入新思想、新观念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南社的成员们,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桥梁。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译者”这个角色,他们的工作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但其价值却不可估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翻译作品的注解,虽然篇幅不长,但能让我们窥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传播异域文化。这本“叙录”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收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献信息,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和解读,去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