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访谈录
  • 作家
  • 文化研究
  • 城市文学
  • 社会历史
  • 口述历史
  • 人文社科
  • 香港文化
  • 文学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地文学研究者廖伟棠先后访问了十八位香港举足轻重的文人作家,包括「在香港这彬彬之罕见的真性情之人」蔡炎培,「文学通灵者」小思,「发明另一个地球」的西西,「诞生于火,游艺于水」的古苍梧,「在黑夜里吹口哨」的也斯等。内容主要围绕香港文学创作、作家的自身感触和经历等,可以从中折射出香港近数十年的文学发展。

  另外,在每篇访问稿后,都附有一篇被访者的作品与廖伟棠的点评,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该位作家的风格特色。作者有一个「小小隐秘野心」,或是执念,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反思这些作家长大六、七十年代,反思他们制造或继承的宝藏如何。

作者简介

廖伟棠

  1975年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

  曾出版诗集《苦天使》、《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等,散文集《衣锦夜行》,摄影及杂文集《波希米亚中国》(合着)、《我们从此撤离,只留下光》,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等,小说集《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等。在《信报》、《南方都市报》等写文化评论专栏。

寂静深处的回响:二十世纪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流变与嬗变 一部探寻现代精神危机与艺术创新的思想史诗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批评的选集,而是一次深入二十世纪欧洲思想腹地的田野考察。它聚焦于一个世纪以来,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社会剧变与科学革命的冲击下,欧洲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裂变,以及文学形式如何对这种内在危机做出回应与反思。我们试图在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伍尔夫以及后来的加缪和萨特等巨匠的作品中,梳理出一条清晰而又曲折的现代主义(Modernism)发展脉络,揭示其从早期的形式实验如何逐渐转向对存在本体论的拷问。 第一部:时间、意识与语言的重塑(1900-1929) 二十世纪的曙光并非带来了理性的胜利,反而开启了对既有秩序的全面颠覆。在哲学上,尼采的“上帝已死”和柏格森对纯粹时间的直观阐释,为文学的转向提供了思想基础。 1. 碎片化的现实与意识流动: 现代主义文学的首要任务是捕捉“当下”的全部复杂性。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类心智内部河流的忠实记录。本书将重点分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如何利用“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技术,将都柏林一天的琐碎事件与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无意识欲望、历史回响熔铸一炉。我们探讨的是,当外部世界失去稳定框架时,文学如何转而向内,将“主体”本身变成无尽的疆域。 与之对应,我们深入剖析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这里,记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检索,而是主体性得以重构的唯一场所。通过“非自主记忆”的偶然触发,普鲁斯特试图在时间的洪流中攫取永恒的瞬间,建立起一种对抗遗忘的艺术庇护所。我们详细考辨了这种对“时间性”的独特处理,如何从康德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挣脱出来。 2. 荒诞的预感与官僚的迷宫: 在形式革命的光芒下,另一种阴影正在凝聚。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都市异化感和人类在庞大、非人化系统面前的无力感的文学化身。本书将卡夫卡的《审判》和《城堡》视为对现代官僚机器和法律精神的深刻寓言。他的语言冷静、精确,却描述着逻辑的彻底崩塌,这种反差构成了其独特的“卡夫卡式”的恐怖。我们分析,为何他的叙事预示了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来临,尽管他本人从未直接介入政治论辩。 3. 现代主义的女性视角: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贡献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女性经验的特定性结合起来。通过《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夫人》,伍尔夫挑战了男性主导的历史叙事,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瞬间光芒”(Moments of Being)。我们重点考察她如何通过模糊、诗化的语言,揭示了传统社会结构对女性精神空间的压抑与规训,并试图以艺术的纯粹性来抵抗这种规训。 第二部:战争、虚无与存在的回应(1930-1950) 一战的创伤并未带来反思后的和解,而是酝酿了更大的灾难。现代主义的探索进入了更具伦理和政治关切的阶段,即存在主义文学的兴起。 1. 形式的枯竭与对“意义”的追问: 随着形式主义实验达到顶峰,一些作家开始感到,纯粹的语言游戏和对意识的精细描摹,已不足以应对历史的巨大恐怖。例如,T.S.艾略特的《荒原》,虽然以其晦涩的典故和破碎的意象成为现代主义的标志性文本,但其核心仍是对西方文明精神枯竭的挽歌。本书将分析艾略特如何运用神话结构来对抗现代的虚无感,以及这种“古典救赎”的尝试在战后变得愈发困难。 2. 存在的重负:从虚无到反抗: 二战的爆发迫使作家们直接面对人类的困境:如果上帝已死,如果传统价值已瓦解,人还应如何行动?阿尔贝·加缪的哲学小说,如《局外人》和《鼠疫》,成为了对“荒谬”(Absurdity)主题的系统阐释。我们探讨梅尔索如何以彻底的冷漠面对世界,以及在《鼠疫》中,文学如何转向对“反抗”(Revolt)伦理的建构——即在无意义的世界中,通过团结和共同抗争来创造暂时的意义。 让-保罗·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成为了这一阶段的行动纲领。本书将分析《恶心》中罗冈坦如何经历了一种令人眩晕的“偶然性”体验,即一切事物都是多余的、无缘由的。这种哲学洞察如何转化为对个体自由责任的强调,以及小说如何成为一种介入现实的“行动的文学”。 3. 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 现代主义文学的后期阶段,与政治现实的冲突日益尖锐。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虽然带有反乌托邦的色彩,但其对语言(新话)、历史修正和思想控制的细致描绘,是对极权主义如何彻底摧毁主体内部空间的警示。我们分析,奥威尔如何将现代主义对语言的敏感性,转化为一种抵御政治腐蚀的武器。 结论:遗留的遗产与后现代的张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谱系:现代主义如何从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反叛”开始,通过对时间、意识和语言的激进实验,最终导向对人类主体性、伦理责任和意义来源的深刻质疑。 当现代主义者试图通过艺术的“新形式”来“修复”破碎的世界时,后来的作家开始质疑修复本身的可能性。本书的论述将止步于对这种内在张力的细致梳理,强调现代主义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二十世纪精神危机的一段不可或缺的、充满创造性痛苦的旅程。它留下的遗产,是关于人类在意义缺失的世界中,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力来维持其尊严的永恒诘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01 三生杜牧说前事 访.蔡炎培

就像说「先生」我们一般都是指鲁迅先生一样,在香港文化界说「蔡诗人」则肯定是指蔡炎培,他以他张狂的诗人形象和不拘一格的长短章诗篇,恰好符合了安分守己的香港人对「诗人」的想像。

我从不掩饰对蔡诗人的喜爱,因为他是香港这彬彬之地罕见的真性情之人,我始终认为写诗绝对需要真性和热情,蔡诗人虽然年长我近四十岁,激情却不让二十少年,常常给我们提示生之慾、文字之慾为何。我曾戏称,与蔡炎培一席谈,胜吃十锅羊腩煲,所以初冬风紧,我便生一访蔡诗人的念头,诗人互相取暖,夜话不必围炉。

其实如果说什么波希米亚香港,蔡炎培与其同代的诗人崑南、戴天、画家蔡浩泉、王无邪等哥儿们应该算是第一代波希米亚香港人。走进蔡诗人独居的寓所,欣见凌乱如昔-我当然没有亲眼见过昔日的蔡诗人,我想见的是那一个遥远时代的纵酒长歌之夕,凌乱的是生活的面孔,因为凌乱而充满生机与神秘。

在堆满各种诗集和小说的饭桌上,空出了一张A4纸大小的位置,那里放着一摞白纸和一枝钢笔-蔡炎培无论写诗写文还是抄稿,都亲自手写,别说电脑了,影印机、传真机他都不用。在这个网路时代,我邮箱里唯一能收到的实体书信,就来自蔡炎培,抬头必写某某某诗人收,读之就如互通天地会暗号一般的光荣。

蔡炎培和我天南地北聊天,常常离题远奔,谈名师、名士 ,谈情伤、情傲

-当年多少人被他诗歌中兼有的温柔与孟浪之姿所倾迷!但他就像他所私淑的诗人吴兴华,独来独往,自恃一身才华与傲气,不惜碰钉与寂寞。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他又有这样一种痴情,是与所谓英雄不同的、一种甘入地狱的大悲悯所在。

「我接触到吴兴华才觉得这个人才有资格做我的老师,他很深沉。我熟读他的(秋日的女王)、(记忆)、(绝句)、(十四行)……都能背出来。我是很挑剔的,觉得诗的文字和节奏必须很讲究,吴能满足我。他的重要在于承先启后,是新诗运动最重要的诗人。」素未谋面的吴兴华曾经救他一命,「那时我因为感情问题几乎崩渍,出现幻听幻觉。那是我在台湾读书回来,Blue Coat要离开我。」Blue Coat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女子之一,吿别的年代、分开的理由从来不需诉说出口,唯叹天以百般磨难成就一诗人而已,「直到我在文学杂志读到吴的(论黎尔克的

诗)(编按:黎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德国诗人),马上感悟了,诗歌晋级了,写出一系列的好诗来。我没有见过吴兴华,但私淑他是老师,」

从此他学会了豁达,虽说仍然想兹念兹,念兹在兹,他也就一以贯之此道。「我一直是这样走的,我是一个跟着命运走的人,别人会计划什么,我不会,即使如今这个年纪也如是,我一直感谢上天给我能够走到今天的机会。」爱情、写作、还有赌博,成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语:「写诗如花钱,花完便算。」爱情呢,他倒不这样洒脱。

赴台湾求学,蔡炎培开始拚命写诗,寄了一首去《创世纪》,马上被刊用了,当时香港有几个诗人被台湾看到?诗歌给予他的台湾岁月及好的回忆,「我在台中唸书,路过台北的时候就会和那里的诗人会面,叶维廉介绍我认识痖弦和洛夫。我还记得一次在淡水河畔,我拿〈离騒〉绐他们看,大概是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之间。在淡水河畔吃烤肉,痖弦和洛夫问我:『在那急流河畔,满月在扶光之中』何谓之『扶光』?我说:现在满月,它的光像水一样,快到满泻,但是因为有张力而不泻,所以像扶住光一样。他们说有道理,作出一个要颁给我学位的姿势。」那夜之后,痖弦送他上车,对他说「炎培,我们的文坛是有希望的。」这句话他至今还记得。

休学复学等等,一直读了七、八年,一九六四年他才读完那漫长的书。其实是因为中间休学过一次,「命运不肯放过我,休学时做了一年九巴车长-又叫锯王,负责开闸放人的。后来升为卖票,每月有三百多元薪水-西西的哥哥就是做卖票的-结果在巴士遇见我喜欢的女孩(另一个,《日落的玫瑰》为她写),她说你怎么休学了?快回去读书!」蔡炎培不愿意回去读书,却被她的这样一句话打动了:「你不考虑你自己,你也考虑一下我啊」,「那我就没办法了。我就马上辞职回去读书。但当我回去读书后,她才说认我做大哥-你早知在香港就讲啊!何必这样玩我。结果我一怒之下和她绝交了。书还得继续读,但是心里很挣扎,那首『幸而谁的胸前也有耶稣』其实是很愤怒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采访集,更像是一张通往香港文学灵魂深处的地图。作者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将笔下的每一位作家都塑造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眼神、他们对文字的热爱,都仿佛跃然纸上。我看到了作家们在创作低谷时的迷茫与坚持,看到了他们在灵感枯竭时的挣扎与突破,更看到了他们对这座城市复杂而深沉的爱。尤其令我动容的是,书中不乏对一些时代背景下,香港文学所经历的变迁和挑战的探讨,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对个体文学成就的欣赏,更是一次对香港文化脉络的梳理和回溯。作者的提问角度刁钻而精准,直击作家内心深处,引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创作细节和人生感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香港文学的版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这些文字背后的灵魂有了更深厚的敬意。

评分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这本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智者对话”的体验。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深入到香港文学的腹地,与那些用文字构建起城市传奇的梦想家们进行了真诚的交流。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家们对于创作技巧的分享,更是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这座城市的深邃思考。书中的每一次访谈,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探索,作者巧妙地引导话题,让作家们敞开心扉,诉说着他们的灵感来源、创作困境、以及那些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我被书中对于香港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香港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与这座城市的呼吸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提炼成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表达,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瑰宝。

评分

这本《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一直在我书单里躺着,直到最近才有时间翻开。初读之下,就被那股浓郁的香港味道所吸引,仿佛置身于我记忆深处的那个年代。它不像许多访谈录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问题与答案,而是通过作者巧妙的笔触,将作家们的生活经历、创作灵感、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感,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编织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记录作家们创作心路历程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仿佛能感受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那些闪烁着智慧与激情的火花。书中的故事,有的是我对熟悉作家久违的深入了解,有的则是关于新发现的惊喜。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同经历了创作的艰辛,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访谈,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不再仅仅是那个繁华的金融中心,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梦想与情感的“浮城”。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叙述流畅自然,又不失深度和温度,将访谈的枯燥变成了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文学漫谈。

评分

在读《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之前,我对香港的文学印象更多停留在一些经典作品的标签上,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香港作家的真实生活与创作状态。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如此深入地走进这些作家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他们不为人知的创作秘辛,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从对童年记忆的回溯,到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论,再到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探索,每一位作家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书中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文学发展的紧密联系的描写,更是让我对这座“浮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细腻婉转,时而辛辣尖锐,与受访者们的性格相得益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绝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这本书,着实给了我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充满诗意的方式,捕捉了香港作家的精神肖像。我曾以为访谈录会是理性而客观的呈现,但这本书却充满了感性的温度,仿佛作者与每一位受访者都进行了深度交流,挖掘出了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动人的故事。从那些描绘作家创作空间的细节,到他们对故乡情结的深情剖白,再到他们对未来文学走向的深刻洞见,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港味”——既有大都市的繁华与疏离,又有小人物的温情与坚韧。书中对于不同代际作家思想碰撞的记录,也让我看到了香港文学传承与创新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技巧,他能将抽象的文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香港的某个角落,与作家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这本书绝非泛泛之交,它是一次对香港文学精魂的深度挖掘,也是对这个城市独特文化基因的细腻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