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被誉为中华之「民族魂」,毕生战斗,终身创作,乃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百句
告诉你弄虚作假
阿Q精神
中国历史的祕密
青年鲁迅热情高唿,为中国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中年鲁迅赫然发现,中国历史满本写着「吃人」二字!
将死鲁迅落寞嘱咐:「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煳涂虫。」
鲁迅,我尝终日与人而论之,不如须臾读其文章也。鲁迅文章,我尝终日而读之,不如把握其思想感情也。鲁迅之思想感情,我尝终日而玩索体贴之,不如涵泳记诵其格外铿锵精悍之警策句段也。研读鲁迅,章句之儒不可哂。何哉?盖鲁迅文学之精髓,泰半在其炼字之用心,造句之奇崛,音节色泽变化之自然而丰饶,以至写情状物之绝少滞碍也。——郜元宝
鲁迅一百句精选──
人立而后凡事举
要警惕西方的「文化偏至」
「国粹」可能就是「国渣」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暴
历史只有「吃人」二字
中国太难改变了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经典。心悦读系列
──挑选中国经典小品百句精言,由专家重新诠释。
──穿越历史与先贤对话,心领神会、欣然阅读!
──每部经典皆具警策意义,是现代人愉悦生活的明灯。
本系列特色
1.作者群为复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教授,阐述经典深入浅出,融合古今。
2.本系列收录经典不限于四书五经,涵盖经历千年吟诵的诗词文学作品以及近现代的杰出作家作品等。
3.不但解释传统经典义理,并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读者重新感受,心领神会。
4.撷取经典精华,易于阅读,适合随身携带,随时翻阅。
作者简介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澳洲雪梨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范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评论、现代汉语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史、鲁迅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
引言 一锅既保有原汁原味又独具新意的精神鼎鼐——葛兆光
引言 解读者言——郜元宝
人立而后凡事举
要警惕西方的「文化偏至」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英雄志士」不是「人」
非信无以立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可怜的中国的孩子
「国粹」可能就是「国渣」
「中国人」与「世界人」
「自大」也有讲究
「扫除庭院」与「噼开地球」
只有「来了」来了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暴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历史只有「吃人」二字
难见真的人
地上本没有路
怨恨造物
敢把唾沫吐在新的少年的脸上
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梦醒以后无路可走
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中国太难改变了
梁启超的腰子、鱼肝油、痱子粉和须滕五百三
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
中国历史的恶性循环
欢迎这样的外国人
自己裁判,自己执行
一定要死,还要吃饭
瞒和骗的大泽
为敌人而活
难以直说的悲哀
一切都是中间物
我不乐意
我不佈施
我且去寻野兽和恶鬼
抉心自食者的失败
沉默充实,开口空虚
谁反对白话就诅咒谁
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
从〈毛诗大序〉到六个「敢」 一、二、三
「真的勐士」的文采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奴才的破坏」和「强盗的破坏」
无声的中国
「仇猫」的三个理由
婚礼无非性交的广告
《红楼梦》的五种读法
小乘与大乘
今日就是「大时代」
煮自己的肉
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
精神上的流氓
帮忙、帮闲和扯淡
娘儿们也不行
我们要觉悟着被描写
批评.骂.捧
京派与海派
清代学术是折本的生意
傻瓜的遗传
文字狱的另一面
成也不信,败也不信
也不过挽联作得好而已
中国的嵴樑
「爱面子」和「不要脸」
连迷信也会弄虚作假
苏州话令人肉麻 「放火的名人」和「点灯」的无名氏
心里受伤永不痊癒
应该悬想它是一件新东西
暗杀中国着作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文字游戏国
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
勇士自然也性交
人生有限而艺术永久
文艺是沟通人类的正道
「沦为异族的奴隶」或「做自己人的奴隶」
生活的渣滓
遗嘱七条
一个都不宽恕
编者后记
引言
解读者言
研讨鲁迅,高头讲章尚矣,但文辞之美,尤堪玩味;弃如微末,至可惜也。此「一百句」萃取疏解,偏重文辞,不敢谓尽得原着之精神;照隅识小,或可当愚者之一得。
譬如〈「来了」〉一篇,批评中国无真实之主义,唯报导主义「来了」之叫嚷。叫嚷不断,「来了」亦不断,故最终来了的,唯有「来了」。此等立论,痛快何似,岂 「老吏断狱」可比;然究其神髓,仰赖「文字游戏」多矣;而文辞之美,兼收于思想启 迪之外。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云:「语言总在说出它自己。」日常言谈隐含无量启示,深察细味,善用此天然富藏,使奥妙之事畅快表出,文章家之能事,莫过于此。
蔡元培序《鲁迅全集》,特以「用字之正确」概括其天才,每为论者所不解。其实「用字之正确」岂属末技。鲁迅论诗,主张「实利离尽,究理弗存」,自谓其文只是 「悲喜时的哭歌」,「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真精神直追〈毛诗大 序〉和陆机〈文赋〉标举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然「嗟叹」、「咏歌」、「舞之」、 「蹈之」、「缘情而绮靡」者赖何?文辞而已。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文学「须言之有物」,「物」者,「思想感情」也。但光有「思想感情」可乎?章太炎批评宋以后作家「不懂小学」,「文辞也不能动人」,也 许把「小学」抬得太高,但以「动人」与否在乎「文辞」,见识卓绝。作家文辞荒芜而 想以别种手段感动读者,谬矣。文辞动人,哪怕堕落为帮忙帮闲,仍然可取——此点鲁迅杂文〈从帮忙到扯淡〉论之颇详。
但鲁迅认为汉语本身不精密,须大量引进西方逻辑语法。〈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结语:「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 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就是一个实践。三十五个汉字的「定语」包含多重转折,并非同义重叠,这等造句法,「五四」至今,绝无仅有。 若论「欧化」,诚然「极端」,却非「恶劣」。吾人读之,不但不拗口,反觉错落有 致,声调铿锵。汉语学习域外语言之空间与弹性很大,然亦唯善学者,方能出奇制胜。
「真的勐士,敢于直面惨澹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纪念刘和珍君〉所谓「出离愤怒」之后的旷古奇文,而因「神圣的愤火」(胡风语)的淬炼,愈见 灿烂。论其妙绝,已非单纯「炼字」,亦不仅依託西文逻辑语法,而植根于中国文章 特有的排比、对偶、双声叠韵的悠久传统,亦即周作人所谓「因了汉字而生的修辞手 段」。
民初,太炎弟子进入北京学界,中国文风,从此丕变。他们崇尚六朝文章,作白话文也特别讲究藻采气势,与喜好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成对垒之势。钱玄同痛骂「桐城 谬种,选学妖孽」,掊击「桐城」是真,捐弃「选学」是假。周作人上世纪四○年代初作〈汉文学的传统〉,继续声讨「谬种」,对「妖孽」却网开一面:「至于骈偶倒不妨 设法利用,因为白话文的语汇少欠丰富,句法也易陷于单调,从汉字的特质上去找出一 点装饰性来,如能用得适合,或者能使营养不良的文章增点血色。」郭绍虞深得周氏用 心,二○年代,探索「中国文学与汉字之关系」,于双声叠韵,特多发明,五○年代初并提出「白话赋」的构想,念念不忘从汉文学传统寻找新文学可资利用的资源。有此识 见者,代不乏人。白话文通过这一系的努力,向古文继承遗产不少。
现代作家,善用排比对偶与双声叠韵者,无人能及鲁迅。「敢于直面惨澹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只是一个着例,全集中他自己所谓出于积习的「对子」,不胜枚 举。《野草》诸文,几乎全用严格对称。但鲁迅文辞,并不倚赖某一方面,双声、叠 韵、排比、骈偶之外,还有根基于《楚辞》、汉赋与「小学」的「炼字」,变化西语繁 复语法(李长之所谓善用「关联词」而使多重复句联络一气),「向活人唇吻学习」的 新鲜泼辣的口语——中西古今,熔铸配合,韵散雅俗,存乎一心,随物赋形,盈科以进,收放张弛之间,常予人新鲜刺激,可以针劳,可以药倦,作者读者之心遂纶结一 体,不觉其隔。文辞至此,曲尽其妙矣。
鲁迅,我尝终日与人而论之,不如须臾读其文章也。鲁迅文章,我尝终日而读之,不如把握其思想感情也。鲁迅之思想感情,我尝终日而玩索体贴之,不如涵泳记诵其格 外铿锵精悍之警策句段也。研读鲁迅,章句之儒不可哂。何哉?盖鲁迅文学之精髓,泰半在其炼字之用心,造句之奇崛,音节色泽变化之自然而丰饶,以至写情状物之绝少滞碍也。
郜元宝
这本《鲁迅一百句》真的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初读时可能觉得有些晦涩,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再回味时,才发现他笔下的那些深刻洞察,竟是如此直抵人心。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鲁迅先生的精华,不再需要大海捞针般地去阅读长篇的杂文,而是能以一种更加碎片化、却又高度集中的方式,品味他那些掷地有声的句子。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社会现实的评论,即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比如,那些对国民劣根性的鞭挞,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却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很多地方至今仍能让我们看到熟悉的影子。作者的选句非常有功力,每一句都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病灶。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摘录,一些选句的背后,还会配上简短的解读,这对于初次接触鲁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我曾多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他们大多反馈说,这本书让他们重新认识了鲁迅,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涤荡心灵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鲁迅入门指南”!我一直对鲁迅先生心生敬意,但他的文章,特别是杂文,对我来说常常有点望而却步。太多的历史背景,太多的隐喻,让我觉得每次阅读都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常常读到一半就感到力不从心。但《鲁迅一百句》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鲁迅先生那些最精华、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提炼出来,每一句都像一颗颗闪耀的珍珠,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不再需要费力去理解那些复杂的论述,只需要静静地品味这些凝练的文字,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犀利、深刻的洞察力。比如,那些关于“呐喊”与“沉默”的句子,让我深思良久,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压力和孤独。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适,文字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我常常在通勤的路上,或者睡前,随手翻开一页,读上一两句,就能获得片刻的宁静和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鲁迅先生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迷恋。
评分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是一种能够“刮骨疗毒”的力量。他的笔,是蘸满了对黑暗的憎恶和对光明的渴求的。然而,要真正领会这种力量,需要付出相当的耐心和心力。而《鲁迅一百句》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医生,用一种更加温和、也更加直接的方式,将鲁迅先生那些最为精粹的“药方”呈现给了我们。我常常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导”我们,而是在“提醒”我们。它提醒我们去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选入书中的“一百句”,没有一句是冗余的,每一句都像是一块锋利的碎片,能够轻易地刺破虚伪和麻木。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希望”的句子,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鲁迅先生也从未放弃对希望的追寻,这种坚韧的力量,总是能够在我感到沮丧的时候,给我注入新的勇气。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默默地陪伴我,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
评分不得不说,《鲁迅一百句》这本书的出现,真是解决了我们这些“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的一个大痛点。以前读鲁迅,总觉得他像一座巍峨的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攀登,才能触及到他的思想顶峰。但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瞭望台,让我们能够轻松地、高效率地领略到这座山峰的壮丽景色。作者的选句眼光非常独到,选取了那些既有代表性,又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句子。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曾经读到过却不甚理解的句子,在这本书的集中呈现下,变得豁然开朗。那些关于民族性格、时代变迁、以及人性深处的描摹,都仿佛是穿越了时空的对话,让我与鲁迅先生进行了跨越百年的交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保留了鲁迅先生文字的原汁原味,又通过精心的编排,让这些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读起来有一种流畅感,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反思”和“觉醒”的句子,它们像一记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鲁迅一百句》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自认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算比较深入,杂文、小说都读了不少,总觉得这种“精华摘录”类的书籍,往往会削弱原著的完整性和思想的连贯性,甚至可能为了追求“金句”而牺牲掉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刻性。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收录的“一百句”,并非是随意拼凑的零散片段,而是经过了作者精心挑选和编排,每一句都蕴含着鲁迅先生独特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有些句子,我虽然在其他的鲁迅选集中也曾读到,但经过这里的重新组合和呈现,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句子摆在那里,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巧妙的提示,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句子背后的深意。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看客心态”的描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反思起自己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麻木和冷漠。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让鲁迅先生的思想,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走进普通读者的心中,引发了更广泛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