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无酒不成《水浒》?
为何不论好女人或坏女人,都会使好汉落草?
为何柴进送人「十贯钱外加白米一斗」?
为何非让卢俊义上山落草不可?
水浒世界虽然是一个虚拟的,却让我们感到异常真实,那是因为好汉们也和我们一样经常吃吃喝喝。可是,当好汉喝酒时,他们怎么叫酒,喝的是蒸馏酒,还是酿造酒,而配酒的牛肉──花糕也似好肥肉──又是哪种牛的肉?
本书不仅从「酒」,还从「色」、「财」、「气」三个面向,观察整个奇妙的水浒世界。很不幸,出现在水浒传里的寻常女性,几乎没有一人得到善终,因此,本书得出结论:不论好女人或坏女人,都会使好汉落草。当落草于梁山的好汉越来越多时,随之而来的,是大型战争的频发,考其原因,竟然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或许宋江的接受招安,确实有其不可告人苦衷。会喝酒、不好色、不重钱财、讲义气,本是成为好汉的条件,然而这也义气,那也义气,有时甚至陷自己的兄弟于不义,一切只为了完成聚义。
读完本书之后,再回头读《水浒》,书中的许多描述,不再是死的,而是鲜活的,甚至我们还吃得到与阮氏兄弟当年所吃的、相同的牛肉。
本书特色
一般人研究和阅读《水浒传》,考证版本、研究人物、分析座次,也拿水浒故事讲管理学,而本书作者读水浒,看到的则是「花糕也似好肥肉」、「和尚喝素酒」、「潘金莲的尖尖小脚」、「五两银子可以生活三五个月」……等这些与当时社会有关的事情。本书作者另辟蹊径,不仅从「酒」,还从「色」、「财」、「气」三个面向,观察整个虚拟的水浒世界,却意外发现隐藏在背后那些真实的生活习惯与社会风俗。
作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华声报》及《西华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住宅巡礼》、《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恶的代价》、《隐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筑》、《隈研吾》、《日本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等。
推荐序:从《水浒传》中的酒「角」谈起──嵇若昕(前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华冈博物馆馆长)
前言
酒之卷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先打四角酒来
和尚VS行者
和尚喝素酒
酿造酒?蒸馏酒?
三碗不过冈
酒菜酒菜喝酒配菜
花糕也似好肥肉
羊肉、猪肉、马肉
食人肉
无酒不成书
色之卷
林沖之妻──美丽的错误
金翠莲、阎婆惜──典当自己的女人
潘金莲──身心受创的女人
潘巧云──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的女人
一丈青扈三娘──牛粪上的鲜花
卢贾氏──遭割腹剜心、凌迟处死的女人
财之卷
梁山好汉的职业
十贯钱外加白米一斗
五十两盘缠
十两买得一铁牛
好汉也顺手牵羊
打家劫舍、坐地分赃
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
管营五两,差拨也五两
前金五两金子,后谢金子五两
兼做贷款与租赁业务的佛寺
气之卷
这也义气,那也义气
义气与仗义
陷弟兄于不义
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大哥的条件
聚义
结义
排座次的原则
义气之外
推荐序
从《水浒传》中的酒「角」谈起
《水浒传》第十回中描述豹子头林沖雪夜上梁山前,曾在山下酒店叫酒吃,酒保问他要打多少酒,他说:「先拿两角酒来。」
「角」是金钱单位吗?「两角」是指买两角钱的酒吗?为了这个问题,数年前老同学林铮顗为了撰写这本有关《水浒传》中「酒」的文稿,在email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大学同窗正风行利用网路的群组(group)互通讯息,我遂在「班版」中回答。可是若要彻底明白,必需从三千年前的商代铜器谈起。当时透过网路在云端稍稍答覆后,实在没办法说清楚,就开玩笑地对老同学说:如果想彻底了然,来旁听我的课吧!
从物质文明的历史言,林林总总的商代酒器细节非三言两语能述说清晰,老同学久未再坐于课堂,所以玩笑话说完,也就忘了。谁知在紧接着的学期开学前,他积极打探旁听的可能,结果研究所特别通融,让他免费旁听。记得那门课在每星期下午四点半至六点半,常常超时下课,这位旁听生比正式选课生还用功,每次搭公车,转捷运,从台北市东边到新庄上课,不但从没缺课,也从未迟到,如此持续一整学年,精神实在可佩。
多年来我都在大学中的研究所讲授有关中国艺术史、器物学的课程,尤其后者,依据质材讲述铜器、陶瓷、玉器、漆器、文具、雕刻、珐瑯器等发展史,虽然是分开讲述,最后希望听讲者能融会贯通。例如谈商代铜器时,能知道当时陶瓷、漆器的使用情形;汉代虽然仍使用铜器,但是当时的陶瓷与漆器艺术却高于铜器等等。当八千年器物发展史了然于胸时,再去阅读章回小说,当更能体会其中的物质文明。
其实在影视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进行历史故事的拍摄时,主要工作人员若能掌握当时的物质文明,也不会出现三国周瑜手中执拿着铜觥畅快喝酒的场景(「三国演义」连续剧中曾出现的画面),因为铜觥仅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而且考古发掘或传世实物中都发现有些铜觥附有舀酒的勺。此外,考古发现的某些铜觥腹内还有一道隔,可以盛贮不同的酒类。因此,在礼乐制度强固的商周时代,铜器大多用作礼器,铜觥只能是盛酒器,不会是饮酒器,它的使用时间也无法下及千年后的三国时代。以三国时代的社会情状言,周瑜手中不可能执拿着沈重的铜觥饮酒,仅能是陶瓷或漆器,而以漆器比较合乎时代风尚与他的身分。
言归正传,故事背景发生在北宋晚期的《水浒传》,梁山好汉买酒为何以「角」称之。其实这时的「角」需念做「爵」较恰当,因为它与商周铜爵关系密切。它仅流行在商代后期(殷墟期),西周初期偶见其踪。在科学考古发掘中发现,墓葬中若出土铜角与铜觚(饮酒器)组合时,就不曾出土铜爵,而出土爵与觚组合的墓葬中,则不会出土铜角,可见铜角是铜爵的代用品。
铜爵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在属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见其踪。商代铜爵盛行,是当时青铜礼器组合中最基本的器物,西周以后比较少见,至西周中期时几乎不再使用。长期以来都认为铜爵是饮酒器,二十世纪的历史电影或电视剧中,常常看到饰演君主的演员双手举着道具爵,或祭祀,或啜饮,近年来经过学者的研究,虽然不排除铜爵兼做饮酒器,但是认为它的温酒功能可能更大。
截至今日为止,尚未在可信的商周铜器上发现自名为「爵」的礼器,至于这类扁体或圆体,口部一端有长流,一端呈尖叶形的尾,一侧有□(通常可右手执拿),下有三足,在流与器体口部交接处有一或二柱,被取名为「爵」的铜器,是宋代金石学者所订;他们还将器形基本与爵相同,但是口部两端皆呈尖叶形,并且口沿无柱的铜器,另外订名为「角」。当然,今人也无法在商周铜器中发现自名为「角」的器皿。
宋人好古、尊古,礼制方面往往上称三代,宋徽宗也曾下旨仿制商周铜礼器与铜乐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即珍藏着当时铸造的政和鼎、蕤宾钟与夷则钟。「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影响所及,以北宋末期为故事背景的《水浒传》也出现採用商周铜酒器器名「角」的情形。但是将铜爵、铜角都视为酒杯,仅容量不同的论点,却是东汉郑玄为《礼记.礼器》中的一句:「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做注时提出的,他说:「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至于宋人订名为「角」的铜器是否就是汉代大儒郑玄所指称的「角」,实有待商榷。《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包含门生罗贯中都是元明间人,去宋不远,他们在小说中描述主人翁买酒时口中唤出「两角酒」的「角」,或应是当时卖酒的单位,与东汉郑玄的「四升曰角」或许有关,但是与宋代以来所指称的商周铜「角」的关系或应较远。
虽然如此,老同学林铮顗为了《水浒好汉不喝水》这本书,确实下了番功夫蒐罗相关资料,费了不少时光进行分析与归纳。书中除了谈梁山泊好汉与酒的关系,也分析他们的职业,更讨论他们的行事。讨论了酒、财、义,怎能不论色?《水浒传》一书虽然多论男性,然也不能免俗的描绘了几位女性,林铮顗当然也要谈谈书中的女性。经过排比,他得出不少梁山好汉落草为寇都与女人有关的结论!
为了了解「两角酒」的「角」是什么意思,老同学因此旁听了一年的中国器物学课程,至于其他问题,他更是翻阅群籍,务求彻底了解。《水浒好汉不喝水》是一本札记性书籍,是作者熟读《水浒传》后,旁征博引地进一步依据当时的社会习俗或制度,来讲述这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行为,除了能让读者更了解人物的言行外,更能领略千年以前的社会生活。除此之外,《水浒好汉不喝水》尚能有益于平日的谈助,可增进亲情与友情,不亦快哉!
嵇若昕(前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华冈博物馆馆长)
前言
没有家学,记忆力不好,写字又慢,也没有想像力,注定不是舞文弄墨的料子。少年时期读水浒,只记住了好汉的名字和绰号;青年时期读水浒,知道如何欣赏描述武松打虎的精彩处;中年时期读水浒,却读出了水浒好汉不喝水。应该是学历史的缘故,虽然读过许多古典小说,但最后还是回归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章回小说之上。就自己所读过的古典小说来说,《水浒传》应该是最为生活化的,说不定也是最容易拍成电影的一本书吧。
或许是个性不良,也许是性喜标新立异,别人读《三国演义》,会去考证版本、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谋略;我读《三国》,却想证明诸葛亮与马谡是同性恋,或以实际数据否定草船借箭的可能性,或证明赤兔马的寿命过长……等;同样地,别人研究《水浒传》,考证版本、研究人物、分析座次,也拿水浒故事讲管理学,而我读水浒故事的时候,不知怎么搞得,眼睛总是看到「花糕也似好肥肉」、「和尚喝素酒」、「潘金莲的尖尖小脚」、「五两银子可以生活三五个月」……等这些与当时社会有关的事情,或许平常就喜欢读杂书,以致于让我产生不少的连结或联想吧,再经过简单的查证工作,竟然也能读出趣味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我爱看料理节目,看过油花分佈均匀的牛肉,「花糕也似好肥肉」对我便有了意义;我涉猎过佛书,「和尚喝素酒」的说法,会抓住我的视线;我读过缠足的历史,自然会注意潘金莲的小脚……诸如此类,并非眼睛真有什么特别啊!光学历史,而不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的话,在研究历史应该会稍微吃亏一些,或许是因为少了一个观察的角度吧。
为何无酒不成《水浒》?
为何不论好女人或坏女人,都会使好汉落草?
为何柴进送人「十贯钱外加白米一斗」?
为何非让卢俊义上山落草不可?
水浒世界,虽是虚拟的,却让我们感到异常地真实,那是因为好汉们也和我们一样经常吃吃喝喝。不过,当好汉喝酒时,他们会怎么叫酒,喝的是蒸馏酒,还是酿造酒,而配酒的牛肉──花糕也似好肥肉──又是哪种牛的肉?其次,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谁的酒量好?和尚可以喝酒吗?
《水浒传》如同宝藏,如同钻石,研究者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挖掘或切入,或研究版本、或考证地理、或分析人物……,本书却另辟蹊径,不仅从「酒」,还从「色」、「财」、「气」三个面向,观察整个虚拟的水浒世界,却意外发现隐藏在背后那些真实的生活习惯与社会风俗。
话说出现在水浒传里的寻常女性,很不幸,几乎没有一人得以善终,豹子头林沖的妻子,自缢而死,病关索杨雄的老婆,遭杨雄剖腹挖心而死,以此,本书得出结论:不论好女人或坏女人,都会使好汉落草。然而坏女人潘金莲,可以被雇主嫁掉吗?好女人林沖之妻,可以被林沖休弃吗?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可找到满意的解答。
在好汉落草之前,原本各自拥有形形色色的职业(如果强盗也算的话),养活自己不成问题,可是,一旦落草于梁山的好汉越来越多,山寨愈来愈兴旺时,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型战争的频发,考其原因,竟然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经过研究,宋江的接受招安,除了想漂白自己以外,确实有不可告人的苦衷。
固然会喝酒、不好色、不重钱财、讲义气,是成为好汉的条件,然而这也义气,那也义气,有时甚至还陷自己的兄弟于不义,而这一切只为了完成聚义罢了。好汉冲着宋江而聚啸梁山水泊,却也因为宋江而接受政府招安。也许服从宋江的领导,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至于将来被宋江带领至何处,并不重要吧。
读完本书之后,再回头读《水浒》,书中的许多描述,不再是死的、平面的,而是活的、立体的,甚至我们可以点和好汉一样多的酒,我们还能吃得到与阮氏三兄弟当年所吃的、相同的牛肉──花糕也似好肥肉!
这本《水浒好汉不喝水》的出现,无疑是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涟漪。作为一个平日里对古典名著颇有几分兴趣的读者,我总是试图从字里行间寻觅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是对经典人物产生新的解读。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让我一度陷入了沉思。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另辟蹊径的解读,或许是讲述英雄们在特殊情境下如何克服生理需求,抑或是探讨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对“水”的某种象征意义的超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似乎并非沿着我预设的轨道前行。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为宏大叙事的缺失,一种期待已久的“故事”本身的缺席。仿佛作者将我引至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却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灯光熄灭,留我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揣测。这种“不喝水”的状态,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状态的隐喻,而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却显得尤为含蓄,以至于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试图捕捉其核心的意图。它没有直接描绘梁山好汉们叱咤风云的豪情壮志,也没有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更没有展现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我所能感知到的,是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哲学化的探讨,它似乎在挑战读者对“水浒”的既有认知,试图在一种“无”的状态中发掘“有”的意义。这种体验,既令人困惑,又充满了引人探索的魅力,它让我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浒”?又是什么构成了一部“好汉”的故事?
评分当我合上《水浒好汉不喝水》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并非豁然开朗的明悟,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困惑与探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意境,一种与我以往接触的任何“水浒”解读都截然不同的意境。它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那些武艺高强、肝胆相照的好汉们,也没有铺陈他们如何在江湖中掀起惊涛骇浪。反之,它似乎将笔触收敛,转向了一种更为抽象、更为内在的维度。我试图从中寻找那些熟悉的英雄事迹,却发现它们都消失在一种更为广阔、更为空灵的背景之下。那些“不喝水”的字眼,在反复出现中,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在诉说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真理。这种真理,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和宏大的事件来展现,而是通过一种沉静的、内省的姿态来传递。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有意模糊了人物的个体特征,从而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那种“不喝水”所象征的某种普遍性的人类体验上。这种体验,可能是一种对执念的放下,一种对欲望的超脱,又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寻。这本书,像一道沉默的谜题,摆在了我的面前,让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解开它,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不言之语”。
评分《水浒好汉不喝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可以用“惊奇”和“深思”来概括。我曾带着对梁山好汉们的固有印象去阅读,期待着看到那些熟悉的豪情壮志、兄弟情义,以及他们惩奸除恶的精彩故事。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并没有直接描绘那些经典的英雄事迹,也没有着重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相反,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探讨着某种更为深层次的意义。那些“不喝水”的意象,反复出现在字里行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我从未在任何“水浒”相关的作品中感受过的氛围。我一度以为这是一种叙事上的某种缺失,或者是一种作者的实验性手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这或许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留白”。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不喝水”的状态,究竟象征着什么?是断绝俗念,还是精神上的某种升华?是超越生理的束缚,还是对某种执念的摒弃?书中没有直接的叙述,也没有明确的指向,一切都依赖于读者自身的感悟和联想。这种阅读体验,既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又激发了我对“水浒”这一题材进行更深层次挖掘的兴趣。它让我重新审视“好汉”的定义,思考“水浒”故事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可能性。
评分不得不说,初读《水浒好汉不喝水》时,我曾有过一丝失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错愕。我期待着看到梁山泊那些熟悉的英雄豪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粗犷、豪迈、以及那种不羁的江湖气息。我渴望着重温他们如何替天行道,惩奸除恶的壮举,想要在文字中再次感受到那份荡气回肠的悲壮。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似乎与我脑海中固有的“水浒”形象渐行渐远。它没有那些刀光剑影的场景,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连那些响当当的人物名字,也仿佛被蒙上了一层薄纱,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我像一个满怀期待的孩子,却被告知要寻找的宝藏并不在地图上标记的位置。我反复翻阅,试图从中找到一丝与经典《水浒传》的联系,但那似乎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疏离。它更像是在用一个大家熟知的符号,来构建一个全新的叙事维度。这种“不喝水”的概念,究竟指向何方?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还是一种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任由我们去自行解读。这种挑战,既让人感到新奇,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压力。它迫使我放下过去的成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好汉”的定义,去思考“水浒”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评分在我拿到《水浒好汉不喝水》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绿林好汉的故事情有独钟,梁山泊的传奇,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满心欢喜地翻开书页,期盼着再次见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重温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它并没有如我所愿地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也没有深入剖析那些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相反,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为抽象和含蓄的方式,构建着一种全新的叙事。那些“不喝水”的字眼,反复出现在各个章节,仿佛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却又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我试图从中找到与经典《水浒传》的联系,寻找那些熟悉的英雄形象,但它们似乎都隐匿在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概念化的叙事背后。这种“不喝水”的状态,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还是一种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它是否在暗示着一种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好汉”之道?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了读者,迫使我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解读。这种体验,既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挑战,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对“水浒”有着怎样的期待,又有哪些被我们固有的认知所遮蔽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