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唐诗套书

叶嘉莹说唐诗套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国文天地》杂志上连载的唐诗系列讲座。
  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对作品加以深刻剖析,讲来入木三分,
  让大家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作者独到的用心。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本书融会了作者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
  如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钖、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人,
  透过品评其诗作、细说人生,带领读者深切地剖析了诗人及其诗作。

  叶嘉莹先生幼年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及中西文艺理论涉猎颇深。这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以其生动优美的语汇和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诗人复杂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次的心灵发现之旅。

作者简介

叶嘉莹

  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45年开始,任教生涯长达六十五年以上。曾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十五年之久,1969年赴加拿大,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曾先后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2012年被中国中央文史馆聘为终身馆员。

  1993年叶嘉莹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着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着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叶嘉莹作品集序言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 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 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 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 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 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 参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叶嘉莹作品集序言
中晚唐诗人之一 韦应物
中晚唐诗人之二 柳宗元
中晚唐诗人之三 刘禹钖
中晚唐诗人之四 韩 愈
中晚唐诗人之五 白居易
中晚唐诗人之六 李 贺
中晚唐诗人之七 李商隐
中晚唐诗人之八 杜 牧

图书序言

这里我们主要是讲唐代的诗歌。在正式讲唐诗之前,还是让我们先对唐代以前中国诗歌的发展演进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中的诗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是以整体而言,它是以四言为主的。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中的作品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简单的以四言为主的形式。

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种形式,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屈原一生志洁行廉,忠于君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他在《离骚》中诉说自己遭遇忧患的悲哀,表现自己高洁的性情和理想,以及守正不移,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品质。《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的追寻、殉身无悔的志意、美人香草的喻託以及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关于这些内容,以前我曾有过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总之,「骚体」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不同之处已如上所述。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骚体」还是「楚歌体」,都大量使用了「兮」等语气词。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姿致。

春秋战国之后,秦统一天下。嬴秦传世很短,在诗歌方面并没有什么可以称述之处。到了汉朝,其初期的诗歌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模拟《诗经》的四言体。如韦孟的《讽谏诗》,唐山夫人的《房中歌》等,这种体式主要用于庙堂祭祀的场合,比较严肃而且公式化,艺术价值不高。还有一类是模拟《楚辞》的楚歌体。例如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以及相传为汉武帝刘彻所作的《秋风辞》等等。这类诗歌大抵上是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一些即兴抒情之作。

后来,乐府诗兴起,从而一扫汉初诗坛的消沉气象,而有了新的开拓和成就。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辞。狭义上的乐府诗始于西汉武帝之世。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採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就歌词的体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由于汉朝与西北外族的相互交往,使得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叫做「新变声」的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诗体。试以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李延年所作的《佳人歌》为例: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