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宋诗
  • 陶渊明
  • 杜甫
  • 李商隐
  • 文学
  • 经典
  • 赏析
  • 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叶嘉莹教授四次演说的整理稿,收录其受邀至北京举行「旧诗欣赏」的讲座内容。她解说诗学中的心物关系,并且融通传统与新式评论诗歌的方法,对古典诗词的欣赏与分析提出了具体、有系统的精辟见解,言简意赅地评析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位诗人的诗作,从物象的拣选、心境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各种角度切入探讨。亲切易懂、生动活泼的讲述使读者能轻松掌握欣赏诗歌的理论与方法,以便更加贴近作家的生命历程、体会作品的美感质量。书中所举的评析要领,不仅只适用于分析此三人的诗歌,更能应用于各式文学作品的剖析上,因此出版至今,广受好评。

  此次再版除了重新设计封面之外,同时校正了旧版中的一些疏漏,以使阅读更为流畅,并且补述部分诗词文句的出处,以利于查寻与探究。期望读者能借由本书浅显平易的赏析,品味古典诗歌的动人情致。

作者简介

叶嘉莹

  一九二四年生于北京。一九四五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早期任教于国内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及淡江大学,后至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学。一九九一年应天津南开大学邀讲,创辨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一九九三年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所长迄今。叶教授致力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蜚声海内外,二○○八年更获颁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着有《迦陵谈诗》、《迦陵谈诗二集》、《迦陵谈词》、《清词选讲》等。

诗歌的永恒对话:从盛唐到晚唐的意境流转与人文关怀 一部深入文本肌理、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精神脉络的深度读本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跨越历史时空、聚焦于中国诗歌发展关键时期的思想对话场域。我们不着眼于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三位巨匠的个人传记式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继承的文学传统,以及他们如何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社会变迁和生命本体的永恒追问,给出了超越时代的独特回应。 我们将重点剖析以下几个核心主题,这些主题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与转折: 一、 魏晋风度的流变与士人精神的觉醒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审视魏晋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士人阶层在动荡世局中对“真我”的追寻。不同于后世对田园隐逸的浪漫化想象,我们深入考察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出仕”与“归隐”的内在张力。 1. 阮籍与嵇康的精神谱系: 我们不会简单重复“竹林七贤”的逸事,而是着重分析他们在玄学思潮下,如何通过“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构建起一种对僵化儒家正统的反叛姿态。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度张扬,为后世的诗歌抒情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重点讨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哲学思辨如何在山水诗的萌芽阶段得到艺术的转化。 2. 陶诗的“自然”:一种结构主义的解读: 针对陶渊明的诗歌,我们采取一种去浪漫化的视角,将其“采菊东篱下”置于其个人政治抱负的破产和对“五斗米”体制的结构性抵抗中进行解读。其“自然”并非纯粹的田园风光,而是一种精心构建的、对抗外部世界压力的“场域”。分析其语言的平实如何反衬出其内在世界观的深刻性,尤其是其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有限性的哲思,如何以近乎口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素朴的崇高”。 二、 盛唐气象的生成:社会能量与艺术的耦合 盛唐诗歌的“气象”并非凭空出现,它是特定历史阶段,国家力量达到顶峰后,个体精神在广阔空间中自由伸展的产物。本部分聚焦于这种宏大叙事的构建及其内在的危机潜伏。 1. 李白:浪漫主义的形而上学 我们将李白视为一个“精神的流浪者”,其诗歌的磅礴气势源于对现实秩序的“疏离感”与对宇宙洪荒的“本体感应”。重点剖析其“谪仙”形象的自我建构,以及这种自我定位如何使得他的乐府歌行能够承载远超个人情感的文化想象。通过分析其大量涉及神仙道教意象的篇章,我们探讨其如何试图通过“超越性”来消解现实的束缚,并探讨其“狂放”背后隐藏的对个体生命在宏大帝国机器中的渺小感。 2. 杜甫:历史的重负与“沉郁顿挫”的社会学基础 杜甫的诗歌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我们将其创作视为一种“在场”的记录,一种知识分子对时代苦难的“道德负荷”。深入探讨“三吏”“三别”等篇章的文本结构,分析杜甫如何将个体经验(如流离、贫病)提升到普遍的人类困境,实现从“个人之忧”到“天下之忧”的飞跃。同时,考察其律诗形式的成熟,如何为这种复杂的社会观察提供了一个严谨而富有张力的艺术框架。 三、 中晚唐的转向:从“广阔”到“幽微”的审美变迁 晚唐的诗歌,特别是李商隐的创作,标志着古典诗歌审美取向的深刻变化,从盛唐的外向性、抒情性,转向内向性、暗示性和象征性。 1. 晚唐政治环境对诗风的塑造: 分析晚唐政治的犬儒化、藩镇割据的常态化,如何使知识分子放弃对宏大叙事的参与热情,转而关注私密情感和象征符号的构建。这种环境的压抑性,直接促成了诗歌语言的“内敛化”和“碎片化”。 2. 李商隐的“无题”与意象的“多义性”: 我们将李商隐视为一位“意象的炼金术士”。重点剖析其“无题诗”的创作机理,探讨其如何通过高度凝练、典故晦涩、情感隐晦的语言,构建一个充满“未完成性”和“多重解释”的审美空间。这种诗风是对读者主动参与解读的邀请,它不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呈现一种永恒的、无法彻底言说的“迷惘”。分析其对“蝶”“香”“玉”等意象的反复使用,揭示其在政治失意、爱情困顿中,如何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处理无法言喻的痛苦。 四、 艺术技法的对比分析:语言的密度与情感的承载力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进行跨越三家的技法比较研究,以展示中国诗歌语言的弹性与可塑性。 语言的透明度与密度: 对比陶诗的“散文化”叙事对情感的稀释与释放,杜甫律诗中结构对情感的“承载与限制”,以及李商隐词句中高度压缩的“意象密度”。 时间感的处理: 探讨陶渊明如何处理个体生命在自然循环中的永恒感;杜甫如何将历史时间线索编织进律诗的瞬间捕捉中;以及李商隐如何将时间凝固成一种无法破解的、循环往复的“迷恋”状态。 通过上述深入的文本分析与历史语境的勾连,本书试图呈现的并非三位诗人的简单并置,而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缩影——从魏晋的觉醒,到盛唐的飞扬,再到晚唐的沉思与迷失。它关注的是文学如何作为时代精神的容器,其形式和语言的演变,如何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与“世界”的理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这本书,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标题中的“好诗”二字,便是一种邀请,一种期待,仿佛在说:“来吧,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些流传千古的美好。”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诗人,各自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杜甫的忧国忧民,李商隐的缠绵悱恻,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将如何串联起这三位诗人,又是如何进行“讲录”的。是分别进行深入的分析,还是在比较中找出他们的异同?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不仅学到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能理解诗歌背后的心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波动,甚至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二版,这个词让我觉得更加安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一定进行了更严谨的考证,更精细的打磨,内容上可能更加充实,表达上也更加成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就有一种温润的亲切感。“好诗共欣赏”,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股清风,让人想立刻沉浸其中。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诗坛巨匠的名字,无论走到哪里,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我一直觉得,读他们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一种精神的对话,是与古人在同一片星空下,分享喜怒哀乐,感悟人生百味。这本书的二版,想来是经过了更细致的打磨,内容定然更加精炼。我特别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这三位大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比如,陶渊明的田园牧歌,那种遗世独立的淡泊与超然,总是能抚慰我内心深处的浮躁;杜甫“诗圣”的悲悯情怀,他对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怀,总能引发我强烈的共鸣;而李商隐的朦胧婉约,那些欲说还休的缠绵悱恻,则像一幅幅晕染开的水墨画,在心头留下一抹淡淡的忧伤与回味。这次“讲录”的形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是细致的逐句解析,还是宏观的风格梳理?是结合史实背景的深入解读,还是侧重诗歌意境的诗意阐发?无论哪种方式,我都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仿佛在低声呼唤着每一个热爱诗歌的心灵。陶渊明的淡泊与返璞归真,杜甫的沉郁顿挫与悲天悯人,李商隐的朦胧与婉约,这三位诗人的名字,在我心中如同三颗璀璨的明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一直渴望能有机会,在专业的指导下,深入地解读他们的诗作,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去理解那些意境深远的描绘。这本书的“讲录”形式,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我猜测,这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简单注释,更可能是对诗人创作心路历程的一种探索,对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细致剖析。读一本好书,就像认识一个老朋友,每一次的重逢,都能带来新的感悟。这本书的“二版”,更是让我觉得,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作者的反复推敲,内容定然更加精炼,解读也更加深刻。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的陪伴下,与这三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一次灵魂深处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好诗共欣赏》的时候,就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了。当时我正值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的阶段,尤其对唐诗宋词更是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读完一首诗,总觉得意犹未尽,想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的背景。这本书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风格迥异却又同样伟大的诗人并列,并且是“讲录”的形式,这让我看到了深度解读的希望。我一直觉得,理解诗歌,就像品味一杯好茶,初尝时或许只是甘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香会在口中慢慢舒展,余味悠长。这“讲录”大概就是那个让你能细细品味茶香的过程吧。我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近这些诗歌的灵魂,去感受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的宁静,去体会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苍凉,去领略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深邃。这次是二版,更是让人期待,想必在内容上经过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一定能带来更精彩的阅读体验。

评分

初见《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二版)》的封面,便被其书名所吸引。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美感。一直以来,我对这三位诗人的作品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陶渊明笔下那份遗世独立的宁静与超脱,杜甫诗中那份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李商隐诗里那份若即若离的缠绵悱恻,都让我反复品味,难以忘怀。这本书以“讲录”的形式呈现,这让我非常期待。我猜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赏析,更可能包含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考证,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解读,以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这三位大家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他们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二版,说明这本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作者的不断完善,想必内容会更加充实、观点更加成熟,一定会给我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