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会通》、《增补诸子十家平议述要》、《异梦选编》、《齐谐选编》、《中国传记文述评》、《中庸人生学》、《论语核心思想探研:对仁义礼的解读》、《国文文法纂要》、《当僧人遇见易经》、《神秘文化本源——河图洛书通俗解读》
《论语、孟子会通》
求其会通,立己立人
求得会通,乃读书之始事;得其会通,而反求诸己,有得于身于心者,乃终之事也。本书之旨,在先求得其会通,进而求有得于身于心,以立己立人。
本书将孔孟言行,次第序列,并以时人弟子相与之言,或接闻于夫子之语,按其性质,求其适切,予以类列,附列各有关篇章之后,读之可见其源委所自。
《增补诸子十家平议述要》
天下之学,有分有合
不分无以见精微,不合无以知博大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夫物不通方则国穷,学不通方则见陋。诸子之书,风格高严,重仞难尽,其言虽殊,要皆在于备世之急。譬犹鍼灸者然,其术虽异,而攻疾均焉;譬犹耳目口鼻,虽不相同,但各有所用。如偏嗜一家,伐异党同,「无异游井忽海,鲜有不(足+□)踬于泥泞之中,而沉滞于不移之困者」。
本书首述各家学术之要旨,次列先秦诸子相互之訾议,最后汇集秦汉以来之学者,对先秦诸子之论评,相提并籀,述而不作。务于聚讼纷纭之中,而求得其至是,俾学者舍短取长,知所从违。
《齐谐选编》
灾异妖孽,莫非有因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管子》云:「顺民之经,在乎明鬼神,祇山川。」《墨子》且有〈明鬼〉之篇。盖明乎鬼神之理,则虽独处暗室,仍有「不愧屋漏」之美德。
乐天知命故不忧,命运之说,圣贤亦时或言之。盖一身之穷达,若不安分守命,则奔竞排轧,损人利己,无所不为,天下祸乱,必自此起矣。
盖所谓迷信者,盲目而不归于正之谓。若茍有其事,且耳闻目击,不能全然乌有无是。本编选集古今中外志怪之精英,虽情节奇异,似若危言耸听,要皆主旨醇正,可劝不戒,可歌可泣。足以敦世道而正人心,旨在鍼薄俗而砭浇世,借以有所警惕戒惧,冀有助于政教治化。
《异梦选编》
神遇为梦,接形为事
省察修治,德迎逢吉
神遇为梦,接形为事。昼想夜梦,神形所遇,夷考载籍,千状百态,凡世所未有者,辄能于梦中见之。昔黄帝梦游华胥,武丁梦赐良弼,文王梦飞熊,孔子梦周公。《新序》云:「诸侯梦恶则修德,大夫梦恶则修官,士梦恶则修身。」于此可知:凡有异梦感心,以及人之吉兇,相之气色,无问善恶,常恐惧修省,以德迎之,乃其逢吉,天禄永终。故《周礼》卜人掌三梦之法,而占六梦之吉凶,所以严省察而资修治,非徒然也。
本编取材,以经传史志、诸子百家、历代名人文集笔记,足以为劝为戒,可歌可泣者为主,慎择约取;或情节虽俶诡奇谲,危言耸听,要皆旨趣必归于醇正者,方慎选甄录。首述致梦之因,次述历来占梦解梦之法,再次类述各种吉凶祸福之异梦,俾阅者预烛先机,戒惧修省,趋吉避凶,知所从违。望对江河日下之人心,或有涓滴之助。
《中国传记文述评》
文之不绝于天地间者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也
我国传记文之大别有三:一曰经学传记,二曰历史传记,三曰文学传记。经学之传记,在阐发经义,辨章学术;历史之传记,在信而有征,实事求是;文学之传记,在因事兴感,抒情寓意。三类之中,各类所含之范围至广,其体裁性质并不一致,故作法亦各不同,任何才高学富之人,必不敢自言皆能为之。
《日知录》云:「文之不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也。」传记文之传世价值即在于此。故无论为学为文,贵平实而坦荡,不危言以耸听;凡放言高论,耸人听闻者,必非真正为学为文,为求一己之名而已。故凡为学为文者,须先言修养,修养深,胸中积理自富,觉有千言万语,非吐之不快,其于为文,亦沛然如泉之涌出,滔滔不穷矣。
《中庸人生学》
立身之本 处世之道
中庸被孔子誉为「至德」,中庸人生哲学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本书史论结合,探微钩沉,考察了中庸哲学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揭示了中庸人生学的本质,阐发了中庸之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巨大功用,辨析了儒家中庸人生学同道、墨、法诸家以及西方人生学的分野。弘扬中庸人生学的精华,有益于丰盈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语核心思想探研》
力挺孔家店 再使风俗淳
国人皆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义,但什么是仁?什么是义?却未必清楚。简言之,仁的思想观念就是要培养出一种「用心」的思想倾向、思想方法,表现在行为上,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为本,义为行。
孔子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代表,然而在「五四」和「文革」时却饱受打击!一意以西方的文化标准来评价中国文化的对与错,充斥着一种文化的自卑感。一个没有自己文化支撑,没有民族精神载体的国家,凭什么精神立足于世界?如何谈得上复兴与崛起?如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呢?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就是要为自己、为国民找寻安身立命的依据,并身体力行,笃行之和弘扬之,找寻与营造国民之精神家园。
《国文文法纂要》
不讲文法 是为不通
文法者,所以论述文字之理法者也。
国文文法,古无专书,
清季马建忠氏,始着文通,
然当时学者,多钻研于朴学小学,
其于逐字之部分类别,
与夫词、语、句、读相配而成之义,
不求甚解。
夫文字乃表达思想之方术,
其运用之方法,是否得当;
发表之思想,是否正确;
以及所描述之事物,是否神寄而情宣;
皆必取资于文法以裁度矫正之。
《当僧人遇上易经》
援佛解易 会通儒佛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僧人如何面对《易经》的着作。它不仅详实的将僧史中,僧人曾经引用《易》语之事做了整理分析,并进一步对目前唯一可见从头到尾注释《易经》的僧人~蕅益大师做了完整的研究梳理。不论是在佛教经典,或是书信杂着,甚至是其专门注《易》的《周易襌解》,只要出现与《易经》有关的讯息,本书都做了深刻且仔细的研究,实是了解僧人如何面对《易经》这部经典的重要阶梯。
《神秘文化本源 河图洛书象理解读》
探本溯源 阐幽解谜
在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中,河图洛书是最为神秘的,也是最为奇特的:它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源流交错的文化阐释,至今仍然是一个褒贬径庭的文化悬案!
河图洛书无疑是中国神秘文化的本源,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本源之一,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它的广博、繁杂、艰深,学者往往一触即退避三舍;又由于它的隐晦、神秘而且在今天看来充满了虚幻、迷信的色彩,很容易受到某些学者专家的轻易否定。
本书通过对河图洛书「象」与「理」这两个最重要方面的解读,企图为破解这个千古之谜、深入把握中国神秘文化和传统文化,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一点启迪。
作者简介
《论语会通》:毛鹏基
《增补诸子十家平议述要》:毛鹏基
《异梦选编》:毛鹏基
《齐谐选编》:毛鹏基
《中国传记文述评》:毛鹏基
《中庸人生学》:朱岚
《论语核心思想探研:对仁义礼的解读》:江阔
《国文文法纂要》:吴祥熊
《当僧人遇见易经》:陈进益
《神秘文化本源——河图洛书通俗解读》:龙建春
毛鹏基教授全集序
毛鹏基教授,江苏宜兴人,民国前三年〔1909〕生,享寿八十六岁。家世耕读,1928年入「无钖国学专门学院」,后改为「无钖国学专修学校」,毕业旋即攷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审部工作,与同学王绍曾等人参与校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巨着。于先秦学术思想兴趣浓厚,用力最多,在商务印书馆任内广泛涉猎,曾与同学冯书耕有约:共同编写「四部钥」,为「四部丛刊」提要勾玄,作为导读,经七年努力,已近完成。怎奈抗战军兴,回乡率领青少年子弟毛鸿基等二十余人,徒步向大后方转进,经长途跋涉,多次涉险,终于抵达重庆,曾有「避难日记」,详加叙述,可惜早已佚失,余幼时于父挚辈闲谈中,尚略闻一二。「四部钥」的原始文稿,也在日后的迁徙中丢失,曾为此懊恼不已。
文化和教育乃国家命脉所系,重庆商务印书馆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日寇军机多次地毯式轰炸,商务印书馆也是重要目标,在一次轰炸中,曾险些丧命。旋应召从军,带笔从戎;抗战胜利,受聘南京国民大会祕书,尚未到职又奉命只身来台在警备总部,创办「民众服务站」,担起民众组训与调解纠纷之责,与当时工商业者相知甚稔,因热忱服务,清廉自持,普受民众信赖和敬重。以上校副处长除役,转任党职,在台北市党部工作时与同事马鹤凌,理念相同,相知相惜。分离多年后,在芝山岩相遇,曾蒙题诗相赠,玆录于后:归隐泥涂意自如,芝山岩下结庐居。圣徒旧是薪传者,啸傲林泉合着书。
菊径松坡扉半开,扶筇亲引故人来。烹茶细说还山后,传道传经亦快哉。
一别都门廿五年,旧时风骨更清坚。欣闻彻夜燃藜事,想见山居不羡仙。
我亦泥涂卫道人,甘为赤子老风尘。海天握手情何限,放眼干坤且自珍。
在离开党职后,重回学术天地,应张其昀之聘在文化学院任教,即今之中国文化大学,近三十年之久。其间曾自设「雅言出版社」,便利出刊国学专书。
马鹤凌〔翯翎〕先生题诗
无钖国专与民国以来国学的命脉密不可分,校长唐文治,字蔚芝,以救国救民为宗旨,抱舍我其谁的胸襟,以坚毅不挠之精神,首先创办南洋大学,师法西洋,发展科技;继而创办无钖国专,传承优良固有文化。科技与人文并重,希冀本末兼治,特从教育着手,致力培植振兴国家民族的基础人才。抗战时期,国专也辗转搬迁,虽然物质条件极度困窘,颠沛流离,仍弦歌不辍,绝不放弃!而唐校长当时双眼已失明,靠助教为其读文和板书,加上严重的糖尿病,身体衰弱,但仍亲自授课!
钖国专招生,除严格笔试之外,唐校长都亲自口试,精挑细选,入学者绝无侥倖,因此招生不多,却人才辈出。「敦品励节,修身养性」,是国专所强调的,非但在平时,而在危难之时,尤其能坚持不违。自校长以下,教师与学生都能以「孰读精审,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作为办校和求学的圭臬。新生入学先求博览,厚植基础之后,再由博返约,集中在兴趣相近的专项,不抄捷径,不尚空谈,不趋时尚,不畏批判,都能以发扬我国固有文明,为「舍我其谁」的终身职志!基于国专的传统,毕业生在社会上给人的观感,当然与众不同。虽然不是个个「博古通今,学究天人」,但是都可以称得上经师人师,足以表率群伦!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点在讲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的就是「人伦」,是最务实的哲理。礼义道德为人生的基址,知识学问如同建筑在基址上的屋宇。没有强固的基础,不可能有宏大的建筑;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反而更助其为恶。知识份子要学以致用,济世利民,不泥古,不矫情,不欺暗室,去伪存诚,躬行实践,为民表率!
文化涵盖生活中的一切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有从横切面看到某一时期的社会,也有从纵切面看到历史的演变。其中支配着整个文化进程的,就是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在先秦,就已有多样而且成熟的哲思,有文字记录在典籍,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历代的战祸,对古籍的破坏,固然是无可弭补的损失,而近世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蔑视,才是最大的危机!
整理古籍是目前当务之急,若不能将有学术价值的着述保存下来,时间一久就会被遗忘 ,甚至被烟灭。普及国学,不能祗喊口号,第一件事就要保存古籍,但是古籍浩瀚,要能精择细选,避免遗珠之憾。第二步是要整理古籍,把内容散乱的重新编排,使之易于阅读,便利初学者。第三步,在古籍的基础上,配合当代的环境,阐发其精义,而不是以现代人的眼光,作狂妄的批判。有人认为,社会不断在进步,为什么要抱残守缺,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乍看似乎有理,但若以生物演化的速度来看,几千年或几万年,在自然界只算是一瞬间而已,人类在最近一万年内基因结构的改变,实在微乎其微。虽然人类发明了许多前人没有的工艺技术,物质条件不断改进中,但是今人和两三千年前古人的遗传基因并无差异!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人们要追求理性和平的社会,要仰赖互助合作的关系,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要诚信互敬的友谊,要有关心民生疾苦的政府,要有道德素养高深的领袖,诸如此类,并没有今古或中外之别!那么为什么要拒绝学习前人的智慧?排斥先人的教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做学问的步骤,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要大量涉猎,小心假设、虚心求证、实践笃行。先要大量收集资料,了解其中的内容,有了充分的背景资料,再小心选定要探讨的主题。主题的选定非常重要,不可以轻率大胆假设,若是弄错方向,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经过了谨慎思攷和研讨,虚心接受事实,証明真相,确认无误,就要切实奉行。
书固然要博要精,更重要的是能融会贯通:通情达理,舍短取长,师法先哲,以为己用。先秦诸子百家,处衰周之乱世,其言论皆以救世济民,除弊安邦为宗旨。着眼处不同,主张也相异,做法当然也不一样。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黄金时代,百家争鸣,门户各立,各是其是,而非其所非。各家主张自有独到之处,但也难免一偏之讥。「诸子十家平议述要」,扼要说明各家立论的主旨和矫正当时社会乱象的方法。就各家相互批评和争议之中,整理出各家学说的优劣点。实际上,百家之说虽然不同调,甚至相互讥评,势同水火,但各有所用,如偏执于一家之言,就会像沈滞于泥泞之中,难以自拔。反之,若能摘取各家之长,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各家都可取法;相反又能相成,相灭亦能相生 !
「论孟会通」是「论语会通」和「孟子会通」两书的合订本。古本论语因编次体例,均无定则,学者茫无头绪,教者也难作有系统之讲述。论语为孔子学说之精髓,孟子一书则为继孔子之后,最能发扬儒家精神的代表,均为研习固有文化学术所必读。为便于研习与讲述,经过重新编目,以类相从,次第相关,各有所归,不需苦思力索,即能得其融会贯通。
不语:怪力乱神,并非否定其存在,而是对未知事物,持保留态度,并非划地自限。以孔子的智慧,尚且无法解释许多现象,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不知为知。对一般人而言,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齐谐选编」与「异梦选编」二书,是把古人神道设教的精神,加以宣扬,以劝善济世存心,在物慾横流人性堕落之世,有矫正世俗的偏差,端正人心的作用,千万毋以迷信视之。迷信是若本无其事,却盲从而附会之;若确有其事,经亲身体验之奇事,不能因无法解释,而归之于迷信。两书之编,旨在鍼薄俗而砭浇世,借以有所警惕,亦有助于教化。
「传记文述评」一书,为「传记」与「文」正名,攷镜源流,区别传记文为经学、历史、文学三大类,并详述其原起、流裔、作法等,为传记文体之特识创获。
台北市「兰台出版社」为宏扬中华文明,不计工本,重刊民国以来国学专着,不使日久湮灭,厥功至伟。为所当为,勇气可嘉!谨向卢瑞琴女士与兰台全体仝人致敬 !
中华民国壹佰零壹年壬辰上元日毛文熊谨记于台北旅次
总序
夫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术思想也;此乃民族精神之所基,国家灵魂之所依,文化命脉之所寄。吾泱泱中华之所以卓然傲立于世数千载,端赖于此道统思想薪火相传,灯灯无尽,代代传衍,不绝如缕。故四大文明古国,独中国存世于今,此诚世界文明之奇蹟,亦吾国历代知识份子之功也。然自清末列强交侵,民初之「五四运动」以来,西潮如浪,澎湃汹涌,传统之学术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颇有「经书绪乱,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之势。
中国自上古时代起即有史官记事之传统,绵历于今数千年不衰;历代知识份子亦皆有传承道统思想之自觉。传统学术思想之传承,有赖于斯。更切要者,乃在中国传统之学术思想与人生关系密切,无一不可于日常生活中确实笃行,且随其岁月历练浅深之不同,而有不同之感悟,如张潮于《幽梦影》中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观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此乃吾国学术思想之特色和引人入胜处,亦是与西方之纯哲学与人生决无关涉所不同者。
于今物质勃发,人心飘摇无着之际,中国哲学当有所裨益于世,所谓「求其放心」,进而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有甚者,在于一国之复兴,必先待国学之复兴;一国之强盛,必先待国学之强盛!未见一国之富强而国学不兴盛者。国学兴盛,民族精神方有基础,国家灵魂方有依凭,文化命脉方有寄託。
兰台于此时出版「兰台国学研究丛刊」,除传承固有之国学命脉,亦是为故国招魂,更深信东方哲学是本世纪人类文化的出路,在旧传统里寻找新智慧,将大有益于世。希冀此丛刊的出版,能收「云蒸雾散,兴化致理,鸿猷克赞」之效。
兰台出版社
说实话,我入手这套《兰台国学研究丛刊》第一辑,纯粹是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结。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被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和思想广度深深地震撼了。书中对于古代历史事件的分析,尤其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观点。读到这些分析,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此外,书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别具一格。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更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国学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遗产。
评分我对这套《兰台国学研究丛刊》第一辑的初体验,可以用“如沐春风”来形容。书中的语言风格十分考究,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丝毫的生涩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古代诗歌的赏析,作者能够将作者的心境、创作的背景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用一种极其优美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仿佛在一瞬间,我能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流动。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滋养了我的心灵。每次阅读,都感觉自己的性情得到了升华,对美的感知也更加敏锐。这套书就像一位温婉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评分这套《兰台国学研究丛刊》第一辑,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研究内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梳理印象深刻。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不同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脉络。读到这些内容,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学者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论证充分,让我对书中提出的观点深信不疑。而且,这套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即使是对国学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的中国古代学术世界。这本书绝对是我在国学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
评分初次接触《兰台国学研究丛刊》第一辑,我带着一份好奇和一丝忐忑。毕竟,国学研究的领域浩瀚如烟,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然而,这套书的编排却给了我惊喜。它并非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将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维度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几篇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探讨,作者旁征博引,逻辑清晰,将一些复杂的概念阐释得鞭辟入里,让我豁然开朗。我过去对某些哲学流派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面,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其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的讲述,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看到的历史人物,如今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他们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国学的殿堂。
评分这套《兰台国学研究丛刊》第一辑,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打开第一本,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气息,仿佛置身于古老书院之中,四周环绕着琅琅的读书声。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那些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场景的描绘,文字细腻入微,勾勒出的画面栩栩如生。读到他们如何品茶论道,如何挥毫泼墨,如何寄情山水,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书中对于一些古典诗词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句子,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顿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每每读完一篇,都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洗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下一本,继续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套书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堆砌,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先贤们的思想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