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會通》、《增補諸子十傢平議述要》、《異夢選編》、《齊諧選編》、《中國傳記文述評》、《中庸人生學》、《論語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義禮的解讀》、《國文文法纂要》、《當僧人遇見易經》、《神秘文化本源——河圖洛書通俗解讀》
《論語、孟子會通》
求其會通,立己立人
求得會通,乃讀書之始事;得其會通,而反求諸己,有得於身於心者,乃終之事也。本書之旨,在先求得其會通,進而求有得於身於心,以立己立人。
本書將孔孟言行,次第序列,並以時人弟子相與之言,或接聞於夫子之語,按其性質,求其適切,予以類列,附列各有關篇章之後,讀之可見其源委所自。
《增補諸子十傢平議述要》
天下之學,有分有閤
不分無以見精微,不閤無以知博大
《漢書.藝文誌》:「諸子十傢,其言雖殊,闢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夫物不通方則國窮,學不通方則見陋。諸子之書,風格高嚴,重仞難盡,其言雖殊,要皆在於備世之急。譬猶鍼灸者然,其術雖異,而攻疾均焉;譬猶耳目口鼻,雖不相同,但各有所用。如偏嗜一傢,伐異黨同,「無異遊井忽海,鮮有不(足+□)躓於泥濘之中,而沉滯於不移之睏者」。
本書首述各傢學術之要旨,次列先秦諸子相互之訾議,最後匯集秦漢以來之學者,對先秦諸子之論評,相提並籀,述而不作。務於聚訟紛紜之中,而求得其至是,俾學者捨短取長,知所從違。
《齊諧選編》
災異妖孽,莫非有因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商箴》雲:「天降災布祥,並有其職。以言禍福,人或召之也。」《管子》雲:「順民之經,在乎明鬼神,祇山川。」《墨子》且有〈明鬼〉之篇。蓋明乎鬼神之理,則雖獨處暗室,仍有「不愧屋漏」之美德。
樂天知命故不憂,命運之說,聖賢亦時或言之。蓋一身之窮達,若不安分守命,則奔競排軋,損人利己,無所不為,天下禍亂,必自此起矣。
蓋所謂迷信者,盲目而不歸於正之謂。若茍有其事,且耳聞目擊,不能全然烏有無是。本編選集古今中外誌怪之精英,雖情節奇異,似若危言聳聽,要皆主旨醇正,可勸不戒,可歌可泣。足以敦世道而正人心,旨在鍼薄俗而砭澆世,藉以有所警惕戒懼,冀有助於政教治化。
《異夢選編》
神遇為夢,接形為事
省察修治,德迎逢吉
神遇為夢,接形為事。晝想夜夢,神形所遇,夷考載籍,韆狀百態,凡世所未有者,輒能於夢中見之。昔黃帝夢遊華胥,武丁夢賜良弼,文王夢飛熊,孔子夢周公。《新序》雲:「諸侯夢惡則修德,大夫夢惡則修官,士夢惡則修身。」於此可知:凡有異夢感心,以及人之吉兇,相之氣色,無問善惡,常恐懼修省,以德迎之,乃其逢吉,天祿永終。故《周禮》蔔人掌三夢之法,而占六夢之吉凶,所以嚴省察而資修治,非徒然也。
本編取材,以經傳史誌、諸子百傢、曆代名人文集筆記,足以為勸為戒,可歌可泣者為主,慎擇約取;或情節雖俶詭奇譎,危言聳聽,要皆旨趣必歸於醇正者,方慎選甄錄。首述緻夢之因,次述曆來占夢解夢之法,再次類述各種吉凶禍福之異夢,俾閱者預燭先機,戒懼修省,趨吉避凶,知所從違。望對江河日下之人心,或有涓滴之助。
《中國傳記文述評》
文之不絕於天地間者
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之善也
我國傳記文之大彆有三:一曰經學傳記,二曰曆史傳記,三曰文學傳記。經學之傳記,在闡發經義,辨章學術;曆史之傳記,在信而有徵,實事求是;文學之傳記,在因事興感,抒情寓意。三類之中,各類所含之範圍至廣,其體裁性質並不一緻,故作法亦各不同,任何纔高學富之人,必不敢自言皆能為之。
《日知錄》雲:「文之不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也。」傳記文之傳世價值即在於此。故無論為學為文,貴平實而坦蕩,不危言以聳聽;凡放言高論,聳人聽聞者,必非真正為學為文,為求一己之名而已。故凡為學為文者,須先言修養,修養深,胸中積理自富,覺有韆言萬語,非吐之不快,其於為文,亦沛然如泉之湧齣,滔滔不窮矣。
《中庸人生學》
立身之本 處世之道
中庸被孔子譽為「至德」,中庸人生哲學是儒傢倫理思想體係的核心和精髓。
本書史論結閤,探微鈎沉,考察瞭中庸哲學生發的文化生態根源,揭示瞭中庸人生學的本質,闡發瞭中庸之道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方麵的巨大功用,辨析瞭儒傢中庸人生學同道、墨、法諸傢以及西方人生學的分野。弘揚中庸人生學的精華,有益於豐盈當代人的精神世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論語核心思想探研》
力挺孔傢店 再使風俗淳
國人皆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在於仁義,但什麼是仁?什麼是義?卻未必清楚。簡言之,仁的思想觀念就是要培養齣一種「用心」的思想傾嚮、思想方法,錶現在行為上,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為本,義為行。
孔子學說是中國文化的正統代錶,然而在「五四」和「文革」時卻飽受打擊!一意以西方的文化標準來評價中國文化的對與錯,充斥著一種文化的自卑感。一個沒有自己文化支撐,沒有民族精神載體的國傢,憑什麼精神立足於世界?如何談得上復興與崛起?如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呢?
我們學習中國文化就是要為自己、為國民找尋安身立命的依據,並身體力行,篤行之和弘揚之,找尋與營造國民之精神傢園。
《國文文法纂要》
不講文法 是為不通
文法者,所以論述文字之理法者也。
國文文法,古無專書,
清季馬建忠氏,始著文通,
然當時學者,多鑽研於樸學小學,
其於逐字之部分類彆,
與夫詞、語、句、讀相配而成之義,
不求甚解。
夫文字乃錶達思想之方術,
其運用之方法,是否得當;
發錶之思想,是否正確;
以及所描述之事物,是否神寄而情宣;
皆必取資於文法以裁度矯正之。
《當僧人遇上易經》
援佛解易 會通儒佛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僧人如何麵對《易經》的著作。它不僅詳實的將僧史中,僧人曾經引用《易》語之事做瞭整理分析,並進一步對目前唯一可見從頭到尾注釋《易經》的僧人~蕅益大師做瞭完整的研究梳理。不論是在佛教經典,或是書信雜著,甚至是其專門注《易》的《周易襌解》,隻要齣現與《易經》有關的訊息,本書都做瞭深刻且仔細的研究,實是瞭解僧人如何麵對《易經》這部經典的重要階梯。
《神秘文化本源 河圖洛書象理解讀》
探本溯源 闡幽解謎
在中國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中,河圖洛書是最為神秘的,也是最為奇特的:它是一種亦真亦幻的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源流交錯的文化闡釋,至今仍然是一個褒貶徑庭的文化懸案!
河圖洛書無疑是中國神秘文化的本源,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本源之一,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然而由於它的廣博、繁雜、艱深,學者往往一觸即退避三捨;又由於它的隱晦、神秘而且在今天看來充滿瞭虛幻、迷信的色彩,很容易受到某些學者專傢的輕易否定。
本書通過對河圖洛書「象」與「理」這兩個最重要方麵的解讀,企圖為破解這個韆古之謎、深入把握中國神秘文化和傳統文化,提供紮實的基礎和一點啓迪。
作者簡介
《論語會通》:毛鵬基
《增補諸子十傢平議述要》:毛鵬基
《異夢選編》:毛鵬基
《齊諧選編》:毛鵬基
《中國傳記文述評》:毛鵬基
《中庸人生學》:硃嵐
《論語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義禮的解讀》:江闊
《國文文法纂要》:吳祥熊
《當僧人遇見易經》:陳進益
《神秘文化本源——河圖洛書通俗解讀》:龍建春
毛鵬基教授全集序
毛鵬基教授,江蘇宜興人,民國前三年〔1909〕生,享壽八十六歲。傢世耕讀,1928年入「無錫國學專門學院」,後改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畢業鏇即攷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部工作,與同學王紹曾等人參與校印「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巨著。於先秦學術思想興趣濃厚,用力最多,在商務印書館任內廣泛涉獵,曾與同學馮書耕有約:共同編寫「四部鑰」,為「四部叢刊」提要勾玄,作為導讀,經七年努力,已近完成。怎奈抗戰軍興,迴鄉率領青少年子弟毛鴻基等二十餘人,徒步嚮大後方轉進,經長途跋涉,多次涉險,終於抵達重慶,曾有「避難日記」,詳加敘述,可惜早已佚失,餘幼時於父摯輩閑談中,尚略聞一二。「四部鑰」的原始文稿,也在日後的遷徙中丟失,曾為此懊惱不已。
文化和教育乃國傢命脈所係,重慶商務印書館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齣版機構,日寇軍機多次地毯式轟炸,商務印書館也是重要目標,在一次轟炸中,曾險些喪命。鏇應召從軍,帶筆從戎;抗戰勝利,受聘南京國民大會祕書,尚未到職又奉命隻身來颱在警備總部,創辦「民眾服務站」,擔起民眾組訓與調解糾紛之責,與當時工商業者相知甚稔,因熱忱服務,清廉自持,普受民眾信賴和敬重。以上校副處長除役,轉任黨職,在颱北市黨部工作時與同事馬鶴淩,理念相同,相知相惜。分離多年後,在芝山岩相遇,曾濛題詩相贈,玆錄於後:歸隱泥塗意自如,芝山岩下結廬居。聖徒舊是薪傳者,嘯傲林泉閤著書。
菊徑鬆坡扉半開,扶筇親引故人來。烹茶細說還山後,傳道傳經亦快哉。
一彆都門廿五年,舊時風骨更清堅。欣聞徹夜燃藜事,想見山居不羨仙。
我亦泥塗衛道人,甘為赤子老風塵。海天握手情何限,放眼乾坤且自珍。
在離開黨職後,重迴學術天地,應張其昀之聘在文化學院任教,即今之中國文化大學,近三十年之久。其間曾自設「雅言齣版社」,便利齣刊國學專書。
馬鶴淩〔翯翎〕先生題詩
無錫國專與民國以來國學的命脈密不可分,校長唐文治,字蔚芝,以救國救民為宗旨,抱捨我其誰的胸襟,以堅毅不撓之精神,首先創辦南洋大學,師法西洋,發展科技;繼而創辦無錫國專,傳承優良固有文化。科技與人文並重,希冀本末兼治,特從教育著手,緻力培植振興國傢民族的基礎人纔。抗戰時期,國專也輾轉搬遷,雖然物質條件極度睏窘,顛沛流離,仍弦歌不輟,絕不放棄!而唐校長當時雙眼已失明,靠助教為其讀文和闆書,加上嚴重的糖尿病,身體衰弱,但仍親自授課!
錫國專招生,除嚴格筆試之外,唐校長都親自口試,精挑細選,入學者絕無僥倖,因此招生不多,卻人纔輩齣。「敦品勵節,修身養性」,是國專所強調的,非但在平時,而在危難之時,尤其能堅持不違。自校長以下,教師與學生都能以「孰讀精審,循序漸進,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作為辦校和求學的圭臬。新生入學先求博覽,厚植基礎之後,再由博返約,集中在興趣相近的專項,不抄捷徑,不尚空談,不趨時尚,不畏批判,都能以發揚我國固有文明,為「捨我其誰」的終身職誌!基於國專的傳統,畢業生在社會上給人的觀感,當然與眾不同。雖然不是個個「博古通今,學究天人」,但是都可以稱得上經師人師,足以錶率群倫!
中華文化以人為本,重點在講求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關係,強調的就是「人倫」,是最務實的哲理。禮義道德為人生的基址,知識學問如同建築在基址上的屋宇。沒有強固的基礎,不可能有宏大的建築;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反而更助其為惡。知識份子要學以緻用,濟世利民,不泥古,不矯情,不欺暗室,去僞存誠,躬行實踐,為民錶率!
文化涵蓋生活中的一切 ,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有從橫切麵看到某一時期的社會,也有從縱切麵看到曆史的演變。其中支配著整個文化進程的,就是人文思想。中華文化在先秦,就已有多樣而且成熟的哲思,有文字記錄在典籍,延續瞭數韆年之久,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光輝的一頁。曆代的戰禍,對古籍的破壞,固然是無可弭補的損失,而近世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衊視,纔是最大的危機!
整理古籍是目前當務之急,若不能將有學術價值的著述保存下來,時間一久就會被遺忘 ,甚至被煙滅。普及國學,不能祗喊口號,第一件事就要保存古籍,但是古籍浩瀚,要能精擇細選,避免遺珠之憾。第二步是要整理古籍,把內容散亂的重新編排,使之易於閱讀,便利初學者。第三步,在古籍的基礎上,配閤當代的環境,闡發其精義,而不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作狂妄的批判。有人認為,社會不斷在進步,為什麼要抱殘守缺,應該順應新時代的潮流。乍看似乎有理,但若以生物演化的速度來看,幾韆年或幾萬年,在自然界隻算是一瞬間而已,人類在最近一萬年內基因結構的改變,實在微乎其微。雖然人類發明瞭許多前人沒有的工藝技術,物質條件不斷改進中,但是今人和兩三韆年前古人的遺傳基因並無差異!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關係,並沒有改變:人們要追求理性和平的社會,要仰賴互助閤作的關係,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親情,要誠信互敬的友誼,要有關心民生疾苦的政府,要有道德素養高深的領袖,諸如此類,並沒有今古或中外之彆!那麼為什麼要拒絕學習前人的智慧?排斥先人的教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做學問的步驟,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要大量涉獵,小心假設、虛心求證、實踐篤行。先要大量收集資料,瞭解其中的內容,有瞭充分的背景資料,再小心選定要探討的主題。主題的選定非常重要,不可以輕率大膽假設,若是弄錯方嚮,將是失之毫厘,差之韆裏。經過瞭謹慎思攷和研討,虛心接受事實,証明真相,確認無誤,就要切實奉行。
書固然要博要精,更重要的是能融會貫通:通情達理,捨短取長,師法先哲,以為己用。先秦諸子百傢,處衰周之亂世,其言論皆以救世濟民,除弊安邦為宗旨。著眼處不同,主張也相異,做法當然也不一樣。春鞦戰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黃金時代,百傢爭鳴,門戶各立,各是其是,而非其所非。各傢主張自有獨到之處,但也難免一偏之譏。「諸子十傢平議述要」,扼要說明各傢立論的主旨和矯正當時社會亂象的方法。就各傢相互批評和爭議之中,整理齣各傢學說的優劣點。實際上,百傢之說雖然不同調,甚至相互譏評,勢同水火,但各有所用,如偏執於一傢之言,就會像瀋滯於泥濘之中,難以自拔。反之,若能摘取各傢之長,偏者裁之,缺者補之,各傢都可取法;相反又能相成,相滅亦能相生 !
「論孟會通」是「論語會通」和「孟子會通」兩書的閤訂本。古本論語因編次體例,均無定則,學者茫無頭緒,教者也難作有係統之講述。論語為孔子學說之精髓,孟子一書則為繼孔子之後,最能發揚儒傢精神的代錶,均為研習固有文化學術所必讀。為便於研習與講述,經過重新編目,以類相從,次第相關,各有所歸,不需苦思力索,即能得其融會貫通。
不語:怪力亂神,並非否定其存在,而是對未知事物,持保留態度,並非劃地自限。以孔子的智慧,尚且無法解釋許多現象,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強不知為知。對一般人而言,實在沒有必要在這些方麵浪費時間和精力。「齊諧選編」與「異夢選編」二書,是把古人神道設教的精神,加以宣揚,以勸善濟世存心,在物慾橫流人性墮落之世,有矯正世俗的偏差,端正人心的作用,韆萬毋以迷信視之。迷信是若本無其事,卻盲從而附會之;若確有其事,經親身體驗之奇事,不能因無法解釋,而歸之於迷信。兩書之編,旨在鍼薄俗而砭澆世,藉以有所警惕,亦有助於教化。
「傳記文述評」一書,為「傳記」與「文」正名,攷鏡源流,區彆傳記文為經學、曆史、文學三大類,並詳述其原起、流裔、作法等,為傳記文體之特識創獲。
颱北市「蘭颱齣版社」為宏揚中華文明,不計工本,重刊民國以來國學專著,不使日久湮滅,厥功至偉。為所當為,勇氣可嘉!謹嚮盧瑞琴女士與蘭颱全體仝人緻敬 !
中華民國壹佰零壹年壬辰上元日毛文熊謹記於颱北旅次
總序
夫國學者,一國固有之學術思想也;此乃民族精神之所基,國傢靈魂之所依,文化命脈之所寄。吾泱泱中華之所以卓然傲立於世數韆載,端賴於此道統思想薪火相傳,燈燈無盡,代代傳衍,不絕如縷。故四大文明古國,獨中國存世於今,此誠世界文明之奇蹟,亦吾國曆代知識份子之功也。然自清末列強交侵,民初之「五四運動」以來,西潮如浪,澎湃洶湧,傳統之學術思想受到極大的衝擊,頗有「經書緒亂,書缺簡脫,禮壞樂崩」之勢。
中國自上古時代起即有史官記事之傳統,綿曆於今數韆年不衰;曆代知識份子亦皆有傳承道統思想之自覺。傳統學術思想之傳承,有賴於斯。更切要者,乃在中國傳統之學術思想與人生關係密切,無一不可於日常生活中確實篤行,且隨其歲月曆練淺深之不同,而有不同之感悟,如張潮於《幽夢影》中所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觀月;老年讀書,如颱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此乃吾國學術思想之特色和引人入勝處,亦是與西方之純哲學與人生決無關涉所不同者。
於今物質勃發,人心飄搖無著之際,中國哲學當有所裨益於世,所謂「求其放心」,進而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有甚者,在於一國之復興,必先待國學之復興;一國之強盛,必先待國學之強盛!未見一國之富強而國學不興盛者。國學興盛,民族精神方有基礎,國傢靈魂方有依憑,文化命脈方有寄託。
蘭颱於此時齣版「蘭颱國學研究叢刊」,除傳承固有之國學命脈,亦是為故國招魂,更深信東方哲學是本世紀人類文化的齣路,在舊傳統裏尋找新智慧,將大有益於世。希冀此叢刊的齣版,能收「雲蒸霧散,興化緻理,鴻猷剋贊」之效。
蘭颱齣版社
初次接觸《蘭颱國學研究叢刊》第一輯,我帶著一份好奇和一絲忐忑。畢竟,國學研究的領域浩瀚如煙,如何纔能深入淺齣,引人入勝,一直是我比較關注的。然而,這套書的編排卻給瞭我驚喜。它並非堆砌枯燥的理論,而是將曆史、哲學、文學等多個維度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幾篇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探討,作者旁徵博引,邏輯清晰,將一些復雜的概念闡釋得鞭闢入裏,讓我豁然開朗。我過去對某些哲學流派的認識,一直停留在錶麵,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其深厚的底蘊和無窮的魅力。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故事的講述,那些曾經隻在課本上看到的曆史人物,如今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對他們的生平事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套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一步步走進國學的殿堂。
评分說實話,我入手這套《蘭颱國學研究叢刊》第一輯,純粹是齣於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懷舊情結。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卻被它所蘊含的學術深度和思想廣度深深地震撼瞭。書中對於古代曆史事件的分析,尤其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探討其對後世的影響,提齣瞭許多我從未想過的觀點。讀到這些分析,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曆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時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此外,書中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也彆具一格。它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釋,更挖掘齣作品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關懷,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學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國學並非塵封的曆史,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思想遺産。
评分我對這套《蘭颱國學研究叢刊》第一輯的初體驗,可以用“如沐春風”來形容。書中的語言風格十分考究,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絲毫的生澀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古代詩歌的賞析,作者能夠將作者的心境、創作的背景以及詩歌的藝術手法,用一種極其優美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仿佛在一瞬間,我能夠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感受到字裏行間的情感流動。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滋養瞭我的心靈。每次閱讀,都感覺自己的性情得到瞭升華,對美的感知也更加敏銳。這套書就像一位溫婉的良師益友,陪伴我度過瞭一段段美好的時光。
评分這套《蘭颱國學研究叢刊》第一輯,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打開第一本,撲麵而來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氣息,仿佛置身於古老書院之中,四周環繞著琅琅的讀書聲。我尤其喜歡其中收錄的那些關於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場景的描繪,文字細膩入微,勾勒齣的畫麵栩栩如生。讀到他們如何品茶論道,如何揮毫潑墨,如何寄情山水,總能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書中對於一些古典詩詞的解讀更是點睛之筆,那些曾經覺得晦澀難懂的句子,在作者的娓娓道來中,頓時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每每讀完一篇,都感覺自己的內心得到瞭洗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本,繼續在這片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套書不僅僅是紙張和油墨的堆砌,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先賢們的思想光芒。
评分這套《蘭颱國學研究叢刊》第一輯,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研究內容。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古代學術思想史的梳理印象深刻。作者對於不同學派、不同思想流派的演變和發展,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梳理,清晰地展現瞭中國古代思想的脈絡。讀到這些內容,我深切體會到中國古代學者們對知識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書中引用的史料翔實,論證充分,讓我對書中提齣的觀點深信不疑。而且,這套書的編排也十分閤理,層層遞進,循序漸進,即使是對國學瞭解不多的讀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更加鮮活的中國古代學術世界。這本書絕對是我在國學領域的一筆寶貴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