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只让文独占两千多年,语这部分的文学几乎无人谈及,因此若要谈国语文学史就要从语文刚刚分歧的时代,也就是从秦汉来说起。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便深知有「同文书」的必要,以一种文字作为统一的文字。然试想,当时疆域广,方言多,政府只能用「文言」作为全国交通的媒介。不仅小百姓看不懂,就连小官也不懂得,只得制定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的维持,让古文保存二千年的权威,直至科举废止,国语文学运动方才抬起头来,不需要再躲躲藏藏了。所幸国语文一直没有衰减,初民从习用的语言中,早已经直接产生文学,也就是歌谣,经过二千年的自由进化,国语文法越变越简易,越变越方便,就成了一种全世界最简易、最有理的文法。
本书特色
本书原系胡适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国语讲习所主讲「国语文学史」课程时所用讲义的石印本。本书从汉魏六朝编到南宋为止,没有头尾,只是文学史的中段,可分为三篇,分别为汉魏六朝的平民文学、唐代文学的白话化、两宋的白话文学。与本书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互为补充参考,形成胡适笔下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
作者简介
胡适
字适之,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兴趣广泛,着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1957年,胡适当选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隔年4月回到台湾定居就任。1962年病逝,中央研究院于院内成立了胡适纪念馆。另外,在研究院附近另有一胡适公园,为胡适的墓地。
胡适一生影响甚广,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卢山游记》、《胡适文选》、《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四十自述》、《南游杂忆》、《胡适留学日记》、《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代序
第一篇 汉魏六朝的平民文学
第一章 古文是何时死的?
第二章 汉朝的平民文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
第二篇 唐代文学的白话化
第一章 盛唐
第二章 中唐的白话诗
第三章 中唐的白话散文
第四章 晚唐的白话文学
第五章 晚唐五代的词
第三篇 两宋的白话文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北宋诗
第三章 南宋的白话诗
第四章 北宋的词
第五章 南宋的白话词
第六章 两宋白话语录
第七章 南宋以后国语文学的概论
代序
致张陈卿、李时、张希贤等书
陈卿诸兄:
前回您来谈及您和好几十位同学打算集资把胡适之先生前几年所编的《国语文学史》讲义排印出来,恰巧有文化学社邵砚田先生愿意承印;也好!可惜我补编的那些材料,因为事隔数年,再也找不出来了;仅仅找出来一些校订的原讲义,其中也略有几处增补的,已经交给邵先生去了。
他这部讲义从汉魏六朝编到南宋为止,没有头尾,只是文学史的中段。他的初稿是民国十年(一九二一)给教育部第三届国语讲习所编的。他写到「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1】正当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夜半,这一年就与金圣叹的这两句话同时完了,他还在讲义稿上作了一个纪念。国语讲习所是两个月毕业的;过了年, 不久就举行毕业式,不但他的讲义编不完,就是我的《国语文法》,《国语教学法》,还有钱玄同先生连编带写石印的《声韵沿革》,也都是戛然中止的。这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假使那时候的部章把国语讲习所定为四个月,我想他这部书的工作一定完成了。
次年(一九二二)四月【2】,我在天津的直隶国语讲习所讲演,胡先生也来到,他在旅馆里把这讲义的章节次序移动了一些。那年十二月,教育部办第四届国语讲习所,他又把它删改了几处—这就是现在付印之本。那年的国语讲习所已成强弩之末了:各省派来的学员大不如前三届之盛了,在京投考的也不多了,教育部也渐渐的闹穷了,从前的石印讲义也改为油印了,现在你们付印的就是这种很不清楚的油印改订本。自然,那时大家都没有兴致把各种讲义继续编完;这第四届也就是教育部最末届的国语讲习所了。
自此以后,我在北京师范等处有时也讲讲国语文学史,就把他的改订本再改订增补了一些,印作临时的讲义,也始终没有弄成一部首尾完备的书。我屡次向他提及,希望他自己破点儿工夫编成,但他的计画改变了,打算编一部完全的中国文学史,不限于国语一方面。前年(一九二五)夏天,我在中央公园看见他,问他《胡适文存二集》中,连那些《努力》的「这一周」 【3】 无关轻重的短评都收进去了,何以不在《国语文学史》中间挑选几章精当的收进去?他才恍然,说当时可没有想到这一点。可见这部讲义并非他称心得意之作,所以自己不大注意;而我给弥缝补苴的那些材料,更不过为一时教授上的便利计,尤其不值得注意,所以到现在也就并无存稿。
但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商务馆也出了一部凌独见先生的《新着国语文学史》,凌先生就是第三届国语讲习所毕业的,他曾写信叫我作了一篇序(用注音字母写的);序中说「他搜集材料很不少,很足表示他读书的勤快。」他自序也说他编这书的目的是在勉励自己读书;这不过是一部「读书录」罢了。我倒赞成他这句话。所以,学校里要教《国语文学史》的,想得到胡先生原来的讲义的还很多,虽然是首尾不完之本。只因没有得到着作者的许可,书坊里不敢出版;此次你们印作自己的参考讲义,我想没有什么问题(似乎北大和师大都曾经油印过的),不过正式出版,作为定本,那就要等胡先生回国之后再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