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从一九四九年到二○○○年后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文学思潮、创作现象与作家作品。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年间的文学,中编论述一九七六——一九八九年间的文学,下编论述一九八九——二○○○年间及二○○○年后五年的文学。从比较宏观的层次概论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性质、特征,加强史的描述和分析,是一部带有史论性质的当代文学史教材。
本书特色
了解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脉络以及特色。比较宏观的概论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性质、特征,着重历史层面的分析。
作者简介
于可训
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着有《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王蒙传论》、《新诗体艺术论》、《当代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主编)等专着十余种。
总论
一、中国新文学的整体性与当代文学
二、中国新文学的阶段性与当代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上编 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年间的文学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一、 经济基础与社会生活
二、 意识形态与时代风尚
三、 文化传统与外来影响
第二章 文学思想潮流
第一节 本期文学思潮发展概况
一、 第一个阶段: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
二、 第二个阶段: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
三、 第三个阶段: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
第二节 本期文学思潮理论焦点
一、 文学的性质、功能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
二、 文学的创作方法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
第三章 各体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本期诗歌创作
一、 本期诗歌创作概况
二、 本期抒情诗创作
三、 本期叙事诗创作
第二节 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
一、 本期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
二、 本期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诸代表作家
三、 本期反映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中短篇小说诸代表作家
第三节 本期小说创作(下):长篇小说
一、 本期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二、 本期几种主要叙事类型的长篇代表作
第四节 本期散文创作
一、 本期散文创作概况
二、 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第五节 本期话剧创作
一、 本期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话剧创作
三、 本期历史剧诸代表作家
中编 一九七六~一九八九年间的文学
第四章 社会文化背景
一、 拨乱反正与解放思想
二、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三、 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
第五章 文学思想潮流
一、 本期文学思潮发展概况
二、 本期文学思潮理论焦点
第六章 各体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本期诗歌创作
一、 本期诗歌创作概况
二、 「归来者」诸代表诗人
三、 「朦胧诗」诸代表诗人
第二节 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一)
一、本期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节 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二)
一、「伤痕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二、「反思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三、「改革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第四节 本期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三)
一、「寻根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二、「拟现代派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三、「新写实小说」中短篇诸家代表作
第五节 本期小说创作(下):长篇小说(一)
本期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六节 本期小说创作(下): 长篇小说(二)
本期几种主要艺术取向的长篇代表作
第七节 本期报告文学创作
一、本期报告文学创作概况
二、本期报告文学重要作家作品
第八节 本期话剧创作
一、 本期话剧创作概况
二、本期话剧重要作家作品
下编 一九八九~二○○○年间的文学
第七章 社会文化背景
一、 深入改革与经济转型
二、 市场经济与文学发展
第八章 文学发展概况
一、 本期文学的阶段性特征
二、 本期各体文学创作概况
第九章 各体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本期诗歌创作
一、「知识份子写作」
二、「民间写作」
第二节 本期小说创作:中短篇小说
一、 女性作家群的创作
二、 「现实主义冲击波」
第三节 本期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
一、 以张承志的《心灵史》和张炜的《家族》等作品为代表的追求精神理想的创作倾向
二、 以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蒙的「季节」 等长篇小说系列为代表的反思民族历史文化的创作倾向
第四节 本期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二)
一、 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等作品为代表的带有文化与家族寻根色彩的创作倾向
二、 以张炜的《九月寓言》和贾平凹的《废都》等作品为代表的带有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创作倾向
第五节 本期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三)
一、以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唿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为代表的,带有人生本位或人本主义色彩的创作倾向
二、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代表的带有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色彩的创作倾向
第六节 本期小说创作:长篇小说(四)
本期历史题材长篇小说重要作家作品
第七节 本期散文创作
一、 本期文化散文创作发展概况
二、 本期文化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第十章 二○○○年以来的文学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诗歌创作
第三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四节 长篇小说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参考资料
这本《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史》的出现,简直是给我的阅读生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一直对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的文学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那股蓬勃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文字中生根发芽,又如何绽放出令人惊叹的花朵。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翻开它,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从朦胧诗的初露锋芒,到伤痕文学的深刻反思,再到新写实主义的直面现实,以及后来的先锋派、女性写作、网络文学等等,它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碎片化、难以梳理的文学现象一一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不仅有作品的概述,更有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的深入解读。例如,在讲到莫言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他的作品,而是详细分析了“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以及莫言如何将中国北方乡村的民间叙事与现代文学手法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属于他的文学世界。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作品,突然间豁然开朗,对作者的用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文学历史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孤立的读者,而是和这些文学作品、和那些伟大的作家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最近读完《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史》,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又有一种拨云见日般的畅快淋漓。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学是不可或缺的钥匙。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这扇通往理解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迷宫的大门。作者在梳理文学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流于简单的年代划分和作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文学思潮、每个流派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核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与演变。比如,书中对“朦胧诗”的解读,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顾城、北岛等诗人,更是分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以及诗人们如何通过含蓄、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挣扎与对未来的探索。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弥漫的空气,听到那些压抑却又充满力量的诗句。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文学现象时,也穿插了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大潮如何催生了“伤痕文学”,又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相互作用。这种“文学史”与“社会史”的有机结合,让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它让我明白,每一篇作品,每一个流派,都是那个时代特定语境下的产物,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领我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广袤森林中穿梭。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文学史的印象往往是零散的,可能是一些熟悉的书名,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家,但总觉得缺乏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然而,《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史》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文学故事,展现了一群群作家的奋斗轨迹。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在介绍每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时,都不仅仅是客观的陈述,更融入了作者对这些作品和作家命运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例如,在谈到“新写实主义”的时候,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它贴上“粗糙”、“写实”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作家们在“写真实”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探索,甚至探讨了“写实”本身在不同语境下的复杂含义。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曾经觉得“不够文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尊重。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学史,更是在学习如何去理解文学,如何去体察时代,如何去感受文字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它像一位良师益友,不断启发我的思考,让我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理解,从表层走向了更深沉的内在。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大陆近几十年的文学思潮和重要作家群体很感兴趣,但市面上零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常常让我感到眼花缭乱,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史》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文学地图。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转型开始,一直梳理到当下各种新现象的出现,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的介绍都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并没有将文学作品孤立开来,而是巧妙地将文学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比如,在讨论“反思文学”时,书中详细回顾了“文革”结束后,整个社会弥漫着的深刻反省氛围,以及作家们如何以痛苦的笔触去揭示历史的伤痕,这让我对那些作品的出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文学流派的界定和比较也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区分开一些看似相似但内涵却大相径庭的文学现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理解,不再是片段化的,而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它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的价值,也为我今后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史》简直是我近期最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了。作为一个曾经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无目的地漂流的读者,我常常会因为找不到方向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将那些文学事件、文学思潮、作家命运,都写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而是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经历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后,内心深处的反思与觉醒,以及这种精神力量是如何转化为创作冲动的。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与那些经历过时代变迁的作家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书中对于不同作家作品的介绍,也极具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赏析,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文学语境和社会背景下,去探究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对余华、苏童等“先锋派”作家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大胆的叙事和语言实验,挑战传统,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时代的镜子,是人性的写照,是思想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