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之间:亚美文学在台湾

亚/美之间:亚美文学在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亚美文学
  • 台湾文学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少数族群研究
  • 原住民文学
  • 文学批评
  • 台湾原住民
  • 文化认同
  • 族群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49年加州兴起淘金热,数以万计的华人苦力从中国广东四平、台山一带登船出海,航向遥远的地平线,长途漫漫来到美洲「金山」,他们的故事成为亚裔美国的传奇,他们的血汗建造美国的跨洲铁路,他们变成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笔下的「金山勇士」,他们就是今日亚裔美国的始祖。

  1882年排华法案之后,日本人、韩国人相继来到美国,成为东亚劳工输美的先河。1898年菲律宾群岛被美国佔领,菲律宾人变成最早的境外亚美人。其后1950年代的韩战,1960年代的越战造成无数韩裔、越裔儿童或被收养或经逃难来到美国。回顾十九、二十世纪的亚洲与美国,亚/美之间充斥离散、战争与殖民。

  亚美文学在台湾从早期单德兴、何文敬主编的专书(1994, 1996),其后张琼惠、张锦忠(2001)、李秀娟(2006)、王智明(2012)等编辑专刊,近二十年已然绿树成荫,论述有成,这段历史说明了亚美文学在台湾的建制化,也展现了台湾学术与全球接轨的枝蔓。本书收录的十二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亚洲与美国「破碎国境」(porous borders)之间的跨越、往返、渗透与交叠,章节结构依地理分为四辑:华美文学、日美文学、韩美与越美文学、马美与菲美文学。

本书特色

  1.亚美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2.第一本收录华裔、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与越南裔亚美文学论文的专书,为亚美文学在台湾更添新叶。

作者简介

梁一萍

  美国麻塞秋瑟大学安默斯特校区(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美国研究博士,现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教授兼国际事务处副国际长。曾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学者、《同心圆:文学与文化研究》(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期刊主编、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研究学员、西班牙孔贝斯培拉大学国际理论学校学员、美国研究学会妇女委员会理事、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以及北美原住民文学读书会召集人。现担任中华民国文学与环境学会理事以及欧美族裔研究学会理事。研究领域包括梅尔维尔、女性文学,美国文学、少数族裔论述、亚美论述、文学与地理、太平洋岛屿研究、跨国原住民比较研究。着有专书Ghost Dances: Toward a Native American Gothic(2006)以及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编有《亚/美之间:亚美文学在台湾》(2012)、《中外文学》「全球化时空交换」专题(2001);译有《黑宝贝》(Tar Baby, 2010)。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序〉
梁一萍 亚∕美文学:写在亚洲与美国之间 i

专辑一 华美文学
单德兴 华文文学与天使岛诗歌 1
何文敬 与过去协商:庄华《跨洋渡海》中的性别不平等 31
梁一萍 何谓亚美?什么文学?--夫野.渡名的跨国扮装怪胎模范 55
李翠玉 克里奥杂货铺:华裔千里达作家陈伟力及加勒比海混杂美学 83

专辑二 日美文学
张琼惠 社会阶层与僱农心态:论日裔美国作家
──米尔顿.丸山的家族四部曲  111
李秀娟 历史记忆与创伤时间:叙述日裔美国迁徙营 139
陈淑卿 跨界与全球治理:跨越∕阅《橘子回归线》 175
游素玲 再现亚美女性身体:以内田淑子《照片新娘》为例 217

专辑三 韩美与越美文学
陈福仁 韩裔养子女生命书写  231
王智明 混血难童与跨国养女:亚美「回归」叙事里的帝国亲密  263

专辑四 马美与菲美文学
冯品佳 漂泊离散中的华裔马来西亚英文书写:林玉玲的《馨香与金箔》 303
傅士珍 「四海为家」:黑格苳《梦丛林》里的跨国主义与归属问题 325

〈附录〉
专有名词与解释 347
延申书目 363
文章出处 381
作者简介 383

图书序言

编序

亚∕美文学:写在亚洲与美国之间 梁一萍

  2012 年对亚裔美国人来说,有其特别的意义,这一年美国国会为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道歉, 长达130 年的冤曲得以平反,这对美国境内一千七百万多名-佔美国总人口约5.6% -的亚裔美国人而言,可谓迟来的正义。如同1988 年日美迁徙营(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 的平反, 这是美国国家机器对亚裔移民少有的补偿。

  亚洲人迁移美国,从十九世纪中期的华人矿工开始,到今天台湾家庭不断往返美国,形成一个巨大又复杂的流动网络。期间从加州淘金的华工、夏威夷蔗田的日本工人、庚子赔款的首批华人留学生、日本的照片新娘、韩战后大量的韩国收养儿,到越战之后的难民潮, 我们可以看出廉价劳力、高等教育、性交易、收养、逃难等成为亚洲人移入美国的主因。

  倒过来看,美国人来到亚洲的历史脉络和美国帝国殖民主义有关,从十九世纪初远洋补鲸渔船来到太平洋、传教士与船员在南太平洋的探险、十九世纪末併吞菲律宾群岛、夏威夷群岛、关岛,到二次大战席卷中国与东亚战场,入侵沖绳,加入韩战,驻防台湾,六十年代进军越南,到冷战期间与台湾解除外交关系,我们可以图勘大美帝国的轨迹,了解美国对亚洲的帝国暴力。

  面对这样的亚美关系,我们必须指出单纯以美国国家文学视角来探讨亚美文学的狭隘与单薄。 亚美文学从1974年赵健秀(Frank Chin)等人所编着的《哎咿:亚美作家选集》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随后1979年成立亚裔美国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到今天开疆辟土论述有成,其间历史不到40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亚美文学从早期宣拥美国(claiming America),「重新认据」亚洲 (reclaiming Asia), 到晚近跨国理论流行, 亚美论述慢慢转变为一种解构的策略,否定的战术,介入的方法,其中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甘蒂丝.邱(Kandice Chuh),与裘蒂.金(Jodi Kim)值得一提。越裔美籍学者阮清越所着《种族与抗争》(Race and Resistance: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Asian America , 2002)开宗明义指出「抗争」是亚美族群与知识份子的天职,亚美抗争与「泛亚企业」(“panethnic entrepreneurship”)有深刻的关系:一方面主流社会将亚裔族群商品化,系统性地从亚洲进口廉价劳工;另一方面泛亚族群翻转资本逻辑,演练亚裔身体以为反抗(4-5)。甘蒂丝.邱更为基进,如果泛亚族群有扮装表演的成份,她则企图解构亚裔美国,其着《他种想像》(Imagine Otherwise: On Asian American Critique, 2003), 从社会学家哥登(Avery Gordon)得到启发,说明亚美的意义在于对美国主流社会提供「他种想像」,「他种想像不是以他者的身份想像,而是对他者进行不一样的想像」 (9)。邱取道解构主义,从语言与知识论的角度解构亚美认同,进而说明所谓的亚美论述就是「无主体论述」(“subjectless discourse,” 9),因为亚美强调差异,突显主体的被建构性,形成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论述策略,其首要任务就是「他种想像」(8-9)。进一步说,如果亚美论述「他种想像」之目的在于反抗美国主流社会的霸权,韩裔学者裘蒂.金的《帝国尽头》(Ends of Empire: Asian American Critique and the Cold War, 2010) 将重点转向冷战,她检视1946到1989年冷战期间美国在亚洲的帝国暴力,承续阮清越的「族群抗争」与甘蒂丝.邱的「他种想像」,金认为亚美评论是一种「悬而未定的诠释」 (“unsettling hermeneutic,” 5),因为「悬而未定」,亚美评论抗拒本质,想像另类,拒绝被收编在美国梦中,金因此认为亚美论述乃「拒绝政治」 ( “politics of refusal” 6)。我们认为这个拒绝被收编的立场成为亚美文学的基调:一个拒绝被美国国家主义收编的文学。也就是说,亚美文学不能以单一国家角度视之,也不能局限于亚洲「输入」美国的二元架构,而必须开展为亚洲与美国之间的多重往返、枝蔓纠结。

  基于上述,《亚/美之间:亚美文学在台湾》强调亚美文学及其研究对美国国家主义框架的抗拒,并试图耙梳亚洲与美国之间枝蔓纠结的帝国连结,如同王智明所言:「亚美认同的虚幻性所投射的,正是十九世纪以来美利坚帝国崛起与亚洲移民如何跨越与重划一道道种族与文化边境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同时挑战并重构了我们对于认同与归属的既成想像和认识」(52)。 更进一步来说,亚美研究的前进与开展应翻转中心,反从亚洲的角度来探讨亚洲与美国的关系,做为一本在台湾以华文出版的亚美文学评论集,我们强调我们在论述位置上的特殊性:我们的地理位置虽在美帝国境之外,但我们的论述位置在亚美评论之内,我们正是在亚/美交境之处进行亚美评论的「他种想像」-跨国越洋,别有波涛。收录在这本论文集中的十二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亚洲与美国「破碎国境」(porous borders)之间的跨越、往返、渗透与交叠,章节结构依地理分为四辑:华美文学、日美文学、韩美与越美文学、马美与菲美文学,以下扼要简述每篇论文。

  专辑一:华美文学

  单德兴论文的重要性有二,其一、他引述史书美、王智明等人说明台湾「从双重宰制到双重解放」其间的「交叠性」,对本论文集而言,该文突显了台湾在亚美跨国连结中的「居间状态」。其二、单德兴强调华文文学在帝国宰制下的重要性,对1910 年至1940年间拘留在天使岛的华人移民而言,他们远渡重洋,旧金山在望却遭到羁留,前途未卜,他们用华文刻在木板上的律诗绝句成为华人与美国之间的临界印记。

  何文敬分析1968年庄华的小说《跨洋渡海》(Crossings),重点有三,其一、该书出版于汤亭亭的《女战士》(The Woman Warrior, 1976)之前,使用意识流小说技巧成熟,有其重要性。其二、何引用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探讨小说的意识流手法与叙事时间,形成主流作家与华美文学的对话。其三、「如同福克纳提出的,过去是现在整体中的一部份」,何认为男尊女卑性别不平等的情形使小说的女主人翁不断「与过去协商」。

  本辑的另外两篇论文强调华美文学的混杂属性,梁一萍探讨华美文学的第一本小说,夫野.渡名(Onoto Watanna)出版于1899年的《来自日本的梅子小姐》,(Miss Nume from Japan),她分析中英混血的夫野如何扮演日本女性,展现华美文学「混丝绞股」(mestizaje)的颠覆特色,所谓「亚美」在二十世纪初就是「他种想像」的扮演,华美文学中的「坏妹妹」因此变成「跨国混血怪胎的亚美典范」。
 
  李翠玉将华美场景移到加勒比海,评介加勒比海地区最富盛名的华裔作家陈伟力(Willi Chen),她的论文是台湾学者讨论加勒比海华裔英文文学的首创,特别值得一提。李从加勒比海华人离散出发,探讨「加勒比海华人性」,强调陈伟力的加勒比海本土色彩,进而评述陈伟力独具特色的「越界美学及文化混融风格的文化书写」。

  专辑二:日美文学

  张琼惠分析日美作家米尔顿.丸山(Milton Murayama)的大山家族四部曲(the Oyama saga),「探讨书中所呈现的各种社会阶层,以分析夏威夷日裔长久以来的『僱农心态』」。大山家族四部曲从二十世纪初的照片新娘,到二次大战,然后全家搬到美国本土,大山家族的故事象征了日裔美国从夏威夷前往大陆,从僱农变成「美国主体」的过程,让我们对日美社群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

  游素玲聚焦于二十世纪初的日裔照片新娘,她研究内田.淑子(Yoshiko Uchida)的小说《照片新娘》(Picture Bride, 1997), 借此「揭露亚美女性的身体如何转变成异质标记及特定经济政治的交易象征」。游运用女性主义论述探讨「日本移民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标示的」,她认为日美女性受到「『论述的支配』」倍受压迫,这点和何文敬讨论华美女性身受「性别不平等」的看法相同。

  李秀娟用创伤理论研究电影文本《黑岩喋血记》(Bad Day at Black Rock, 1954),她说明二次大战日美迁徙营历史事件已有大量文字与影像文本,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子题。李定义迁徙营为历史创伤,探求如何「透过不断的历史叙述与传衍的过程,去延伸事件的冲击力与渲染力,活络创伤的动能,用以拒绝论述与历史的疆界」,并借以提出一个「叙述迁徙营的新模式」。

  陈淑卿将场景拉到洛杉机和美墨边界,透过对日裔美籍作家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 小说《橘子回归线》(Tropic of Orange, 1997) 的阅读,重新思考族裔文学惯常採取的跨界策略,在全球流动的情境下所遭受到的挑战。她透过对族裔角色的阅读评析,试图重划全球化情境下的少数族裔抵拒策略,她认为《橘子回归线》的多向文本特征,暗示一种超越族裔身分边界的新型联结与反系统运动,足以回应国家权力、抵拒全球资本。

  专辑三:韩美与越美文学

  陈福仁探讨韩裔领养儿的身份认同,他比较分析《沉默树的种子》(Seeds from a Silent Tree: An Anthology by Korean Adoptees, 1997)与《内部的局外人》(Outsider Within, 2006),引用拉岗对主体与创伤的看法,探讨韩裔领养儿的创伤根源,并运用纪杰克「对全球资本主义与身份政治的批判」,主张「採取使徒圣保罗之爱的立场」,陈认为只有借由这样基进的态度,才能改善领养实践的结构。

  王智明探讨「跨国亚美文学」的历史背景,他引用史託乐(Ann Stoler)与骆里山的讨论,发展「帝国亲密」的概念,以指陈越裔混血难童与韩裔跨国养女回归叙事中幽微沉痛的帝国阴影。他讨论的文本包括阮建(Kien Nguyen)、范艾美(Aimee Phan)与樊安竹(Andrew X. Pham),以及韩裔的郑敬娥(Jane Jeong Trenka)、李明玉(Marie Myung-Ok Lee)与李党(Don Lee)等人的作品,其中越美研究也是台湾学者中的首创,值得一提。

  专辑四:马美与菲美文学

  冯品佳分析华裔马来西亚美国作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 的小说《馨香与金箔》(Joss and Gold, 2001)其中的后殖民漂泊离散与女性身体政治,冯认为林玉玲小说要放在「马来西亚/国家与美国/跨国的框架之下」,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华美混血女儿素英(Suyin),「对欧亚混血情节作出的重组/改变」,让我们想到亚美混血怪胎模范夫野.渡名。

  傅士珍讨论菲律宾裔美国作家黑格苳(Jessica Hegedorn)的第三本小说《梦丛林》(Dream Jungle, 2003)其中「国族神话的探索」,黑格苳如何「对抗全球化/美国帝国主义的不均衡发展,并思考这种文化政治的政治效用与风险」,傅认为「《梦丛林》揭示更多『他种想像』的必要」,在此傅也唿应了甘蒂丝.邱的诉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