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广告是书局、出版社为了行销的宣传文案
没有文学广告,新文学作品就难以得到读者的关爱
本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以中国新文学广告研究为主。
第二部分以新文学版本、序跋研究为主。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作家轶事以及作品问世历程的钩沉等。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书评、随笔两类文章。
新文学广告隐含有新文学生产、销售、传播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如:有作品的修改和版本变迁的提示,有文学期刊的创办和发行的内幕,有文学运动、文艺斗争的留痕,有作家或编辑之间关系的呈现……等等。新文学广告是新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并值得发掘的史料。
作者简介
彭林祥
一九七八年生,四川广安人。现任教于广西大学文学院,在《读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书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新文学广告研究
新文学广告与作家佚文
新文学广告与文化斗争
新文学广告与文学传播
新文学广告与作家创作历程
新文学广告与版本研究
从广告看《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
从广告看《文学》的创刊
从广告看《鲁迅全集》的出版
新文学广告的文本艺术
《新月》文学广告的写作艺术
借书评、书话来写书广告
民国图书发行中的预售漫谈
周作人作品广告辑录
《创造月刊》上的文学广告辑录
新文学版本、序跋研究
〈文学改良刍议〉两种版本考释
郭沫若诗歌版本谱系考略
郭沫若戏剧版本谱系考略
郭沫若小说、散文及文论作品版本谱系考略
《寒夜》版本谱系考释
序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老舍序跋的写作艺术
谈序跋写作佚事
徐志摩惹祸的三篇序跋
作家佚事、作品问世历程的钩沉
滕固婚恋事蹟考--兼与沈家骐先生商榷
舒新城的「倾城之恋」
辑佚当求证据─〈《苏曼殊全集》(广告)为鲁迅所拟考〉质疑
鲁迅给周楞伽的回信应该收入《鲁迅全集》
一九三七--夭折的「丛书年」
记读书生活书店出版的《少年的书》丛书
夭折的《瞿秋白全集》
《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历程
臧克家《十年诗选》的编选和出版
臧克家与曹辛合编《创造诗丛》
《森林诗丛》--一套没有主编的丛书
《京华烟云》的写作与翻译
郭箴一和她的《少女之春》
关于《救国时报》上悼念鲁迅的文章
徐蔚南主编《民国日报.觉悟》述略
又见「汇校本」
书评、随笔
向高考伸出尖锐的笔--读《磨尖掐尖》有感
莫道晚景短 最美夕阳红--读《桑榆忆往》札记
至情至性的散文写作--读兰善清的《我写故我在》
时间意识--理解鲁迅思想的新入口
战时西南联大的文学风景
序
新文学广告与作家佚文
在新文学发展的三十余年间,许多文学期刊和书籍上出现了大量的书刊宣传广告,它们是书局、出版社为了促销而刊载的宣传文本。新文学作品能顺利的到达读者,新文学广告在其中发挥出了独特的仲介作用。由于文学期刊、书籍与出版社特殊的关系,一般会在本社出版的各种杂志和书籍上刊登大量的文学广告。杂志上的广告,大抵放在里封、底封以及前后的衬页;书籍上的广告,大抵放在底封的衬页。新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刊物,如二○年代的《小说月报》、《语丝》、《新月》,三○年代的《现代》、《文学》、《七月》,四○年代的《文艺复兴》、《文艺阵地》等刊物都刊载了大量的新文学广告。一些新文学书籍上也刊载了部分书刊广告,如「文艺连丛」、「未名丛刊」、「乌合丛书」等的广告就附于原书之后。「良友文学丛书」的广告刊载在书底封的衬页上。此外,一些发行量大的报纸如《申报》、《大公报》、《新华日报》等也适时刊载了许多书店的图书广告。可以说,新文学从产生始,就伴随着新文学广告的出现,它见证了新文学发展的历史。
新文学史上许多着名的新文学作家如鲁迅、巴金、叶圣陶、徐志摩、施蛰存、胡风、老舍、卞之琳、叶灵凤、黎烈文等又是着名的编辑家,在编辑生涯中,为了推荐文坛新人,推动新文学作品的销售等,他们亲自参与了新文学广告的制作,撰写了大量的文学广告。作家写广告使文学广告既充满了现代文人的智慧,又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从内容上看,它们贮存有新文学生产、销售、传播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讯,隐含有大量作品的修改和版本变迁的史料,揭示了许多文学期刊的创办、发行过程的内幕,留下了文学运动、文艺斗争的痕迹,呈现了作家或编辑之间关系……等等。就文本而言,其版式设计新颖,匠心独具。其广告词有许多是精美的文章,不乏凝练、灵动、幽默和诗意,理应成为现代广告词写作的经典范本。这些提供了新文学作家生存状况、作品的创作和接受情况和当时新文学出版界、期刊界现状的文字都是作家们精心构思的杰作,是他们文学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但遗憾的是,后人在编辑这些作家的全集或文集时,这些广告文字很少收入,已成了不受重视的佚文。以鲁迅为例,鲁迅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文学广告,但现在《鲁迅全集》(二○○五年版)中收录能确定为鲁迅所写的文学广告仅四十余则。可以肯定,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文学(其中编辑的文学刊物数十种)生涯中,鲁迅为自己、为他人写的文学广告远远不止这个数,现在收录的仅是他所写文学广告的一小部分。而如能大量收集并考证出鲁迅所写的文学广告,不但是对鲁迅作品的补充,丰富鲁迅的文学活动,也是考察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编辑家的实证材料。如考证出鲁迅所拟《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的文学广告已被最新版《鲁迅全集》收录。读了这则广告,对当时的上海文坛可见一斑。又如有学者在〈谈谈鲁迅时期的《莽原》广告〉 中通过合理的考证和推断,发掘出鲁迅所写多篇广告文字,而这些文字未收入最新版《鲁迅全集》。但是,对鲁迅广告文字的考证还远不够,还有很多没有归属的广告文字需要加以辨认。
与《鲁迅全集》中的广告数量相比,《茅盾全集》、《老舍全集》、《巴金全集》、《郁达夫文集》等中收有作家的广告文字就更少了,而这些作家在文学生涯中,也写了大量的文学广告。作为新文学史上着名的编辑家,他们的广告文字不仅是对其编辑身分的最好证明,也是大大丰富作家们文学活动的原始文献。而这方面的文字材料却往往被忽视,实在是个缺憾。如三○年代编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了推广宣传,主编赵家璧邀请了参加编选工作的十位作家为它写了〈编选感想〉(加上蔡元培先生,共十一位),全部影印了作家的手迹,这些手迹印在大系样本和单张宣传广告上。可是,事隔四十多年才被作为重要的佚文发现,至今还有部分作家的《编选感想》没有收入他们的作品集中(《鲁迅全集》、《茅盾全集》、《郁达夫文集》、《知堂书话》、《阿英文集》已收入,《蔡元培全集》、《郑振铎文集》、《胡适文集》、《郑伯奇文集》、《洪深文集》、《朱自清全集》还没有收入)。所以,许多新文学作家所撰写的众多文学广告同样需要考证和辑录。
对于新文学作家所写广告的辑录和考证,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成果实在是屈指可数。《叶氏父子图书广告集》(上海三联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可能是唯一的图书广告个人专集。但是,此书收集的叶氏父子的书刊广告也只是他们所写广告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没被收录。李济深编着的《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二○○三年版)中,以附录的形式仅摘录了巴金创作的十九篇广告。张永胜的〈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三年版)以专章的形式考察了《现代》上的书刊广告,但却没有指出每则广告为谁所写。范用编的《爱看书的广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四年版)收录了大量的书刊广告,也列出了许多作家写作的广告,如鲁迅、叶圣陶、胡风等,但对许多广告的写作者,仍然没有加以说明。此外,张择贤的《书之五叶──民国版本识见录》(上海远东出版社,二○○五年版)中简略地提到了鲁迅、巴金、叶圣陶等人的广告文字。也有一些编辑家和书评家如赵家璧、钱伯城、欧阳文彬、王建辉等注意到了新文学作家撰写的广告的价值。但是,对新文学广告的收集、整理、研究还并不为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在阅读新文学期刊的时候并没有对新文学广告加以有意识的收集。由此,对新文学作家文学广告的考辩和辑录也鲜有研究成果。至今,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广告文字仍然没有收入他们的作品集中,对他们编辑身分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无疑缺失了许多有价值的原始文献。
当然,不可否认,要全面地对新文学广告进行考证和辑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正如樊骏先生所说:「……有关文学作品的广告等,也都理应在文学史料中佔有一席位置,它们散佈的范围很广,有用的内容又大多相当零碎,宛如在大海中捞针,不易搜罗,更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要仔细辨别每则广告由谁所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新文学作家和编辑早已作古,而且他们对文学广告的创作仅仅是作为「副业」来看待的,很多是现写现刊,没留下文字的记载。更为残酷的是这些广告文字正随着老期刊杂志的销蚀腐烂而逐渐消失(我们一般的研究者只能读到一些影印期刊,而这些影印期刊中许多广告页就没有被影印)。但是,这些都不是文学研究者籍以推脱的借口,关键的是我们对待文学研究的态度,史料收集和考辩确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以至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都不愿选择这一方向,但这又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任何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学者,无不是从史料的收集与整理起步的。对作家作品力求收录齐全,不仅是对作家本人负责,也是全面研究该作家的基础性工作,这是任何一位文学研究者的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因此,收集、整理、辨认、辑录作家的文学广告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作为一个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宏大的叙事,那些渗透在生活细节中的东西,往往更能触及真实的肌理。“中国新文学广告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新文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一场深刻变革,而广告,作为一种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媒介,它的发展和演变,无疑也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我特别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将文学的“新”与广告的“研”结合起来的。新文学作家们在创作时,是否就已无意中为后来的广告创作埋下了伏笔?或者说,早期的广告商们,是如何借鉴文学的修辞、情感表达,甚至是叙事方式,来塑造商品的形象,打动消费者的?书中会不会收录一些当年的经典广告案例,并对其进行文学性的解读?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在报刊杂志上闪耀着文学光芒的文章,是如何与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告并存于同一版面,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这种研究的视角,无疑是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它将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吸引了。封面设计很简洁,但书名“中国新文学广告研究”本身就有一种厚重的学术感,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广告不仅仅是商业的产物,它也折射出时代的审美、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心理。而将广告与“新文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新文学,那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年代,文人墨客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同时,可能也悄悄地影响着当时的广告宣传。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种跨界的联系吗?我想,它一定能为我们揭示许多被忽略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的文案是如何用文学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的?文学名家是否也参与了广告的创作?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又如何体现了新文学的某些特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数字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回望过去,这种纸媒时代的文学与广告的互动,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传播本质的全新思考。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体验那个既有文学的浪漫,又有广告的实用交织的独特时期。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书名。“中国新文学广告研究”,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被忽视的历史角落的好奇。我一直相信,广告不仅仅是推销商品,它更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甚至是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新文学”,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事件,它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表达方式的革新。那么,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呢?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新文学思潮的冲击下,当时的广告是如何改变以往粗浅的宣传方式,开始运用更具文学色彩的语言、更富有情感的表达来吸引消费者?我甚至在猜想,是否会有一些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曾以某种形式,为广告的创作贡献过他们的才华?这本书会不会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在泛黄的报纸杂志上,重温那些既有文学韵味,又兼具商业目的的广告文案,去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研究的视角,无疑是独树一帜的,让我对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有了全新的期待。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便被它极具深度的书名所吸引。“中国新文学广告研究”,这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神秘之门。我一直对广告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它不仅仅是商业的推手,更是时代精神、社会思潮的生动注脚。而将广告与“新文学”这个极具时代变革意义的文学运动相结合,无疑是一次极具洞察力的尝试。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文学的精妙笔触与广告的商业诉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新文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当时的广告是如何汲取文学的营养,运用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语言来打动人心?抑或是,那些新文学的实践者们,是否也曾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广告的创作之中,用他们的才华点亮了当时商业宣传的版图?我憧憬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承载着文学梦想的文字,是如何与琳琅满目的商品海报、报纸广告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那个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研究的视角,让我对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脉络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最近偶然瞥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广告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推广,它更是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的载体。而“中国新文学广告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张力。新文学,代表着一个思想解放、追求个性与创新的时代;而广告,则是与大众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视觉和文字符号。我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它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广告文案,揭示其中蕴含的新文学思潮?例如,当时的广告语言是否会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甚至是叙事手法?又或者,新文学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也曾受到当时广告宣传的影响,反过来又塑造了广告的风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誉为“新文学”的篇章,是如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的商品广告之中,从而共同构建起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研究角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传播有了更深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