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

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文学史
  • 港台文学
  • 文化交流
  • 作家
  • 旧时光
  • 个人经历
  • 文学创作
  • 两地情
  • 文坛往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亲炙那一代知识份子的凛然与追寻

  一九六○年代以降,为台湾各种文学刊物∕文化出版生气蓬勃的奠基期。郑树森教授自一香港侨生的身分负笈台湾起,即深入参与台湾、香港两地的重要人文刊物,如《大学杂志》、《文学季刊》、《现代文学》、《联合文学》、《八方》,以及环宇、晨钟、允晨等多家出版社编务。其后往返台、港,陆续串连起两岸三地的人文及思想交流。

  本书追忆当年交往文友、师长间的文学因缘,以及「白色恐怖」环境下的艰辛历程;而居间协调台、港、中三地文学交流,促成报章媒体与世界性文学的密切连结,是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推手的精彩记述。

  《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的出版,除了追忆、记录精彩的知性年代之外,也期让读者重温、重新认识到,当年那群充满理想的文化人,是如何在压抑、箝制的环境中,透过文字的力量奋力突围,一点一滴传递自由的思潮与智识,实践改善个人思维与群体社会的抱负。

作者简介

郑树森

  福建厦门人,一九四八年生,成长于香港。一九六○年代末负笈台湾,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英文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为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荣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香港岭南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文艺论评《艺文缀语》、《从诺贝尔到张爱玲》、《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十多种;文学选本《现代中国小说选》、《世界文学大师选》等二十多种;另与黄继持、卢玮銮合编有《香港新文学年表》等香港文学史料十多种。

故纸堆里的微光:近代都市生活与人情百态 一、 引言:在喧嚣中捕捉时代的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或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而是将目光投向近代中国都市——尤其是上海、天津、广州等新兴都会——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在社会转型期的独特人际互动。我们试图通过对故纸堆中散佚的私人信件、地方志的边角料、早期报刊上的社会新闻以及未入主流的民间文学的梳理与重构,还原那个既充满机遇又暗藏焦虑的时代侧影。这里的“微光”,指的是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经验、市井风情与人情冷暖。 二、 第一部:霓虹初上——都市的勃兴与生活图景 1. 租界的边界与气味:现代性的渗透 近代都市的魅力与困境,往往体现在那些被称为“租界”的特殊空间中。本章细致描摹了洋行、工厂、新式里弄的建筑格局,探讨了这些空间如何催生出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范式”。我们深入剖析了电灯、自来水、有轨电车这些新科技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认知。 特别地,我们关注了都市的“气味地图”:从黄浦江口的驳船上的咸腥味,到法租界梧桐树下的咖啡香,再到棚户区弥漫的煤烟与排泄物混合的气息。这些气味,构成了早期都市人最直接、最本能的感官记忆。 2. 从“叫卖”到“橱窗”:消费主义的萌芽 城市化进程中,商业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本部分考察了四大百货公司、新式茶楼以及烟土市场(作为特殊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的运作模式。重点分析了“橱窗文化”的诞生,它如何第一次将“拥有”而非“实用”置于生活中心,以及这种新兴的消费欲望如何与传统观念产生摩擦。我们收集了当时广告画上的口号和图案,解析它们对市民心理的微妙引导。 3. 里的秩序与外的喧嚣:邻里关系的重塑 传统宗族社会在城市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以“里弄”或“大院”为单位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既有互相帮衬的温情,也充满了“隔墙有耳”的监视与猜忌。通过对早期家庭教师、裁缝、小职员等“中间阶层”的记录,我们探讨了在有限空间内,如何维系一套既要顾及体面又要应对生计的复杂社会操作。 三、 第二部:时间的碎片——工作、娱乐与情感的张力 1. 钟点人生:职员与工人的时间观 工业化和商业化带来了严格的时间管理。本章对比了在洋行做文员的“白领”与在纺织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的时间体验。对于前者,时间是精确到分钟的合同义务;对于后者,时间则是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以及对“打卡”制度的反抗或顺从。我们引用了一些工厂内部的规章制度文本,以窥见劳动纪律的强制性。 2. 雅俗共赏的舞台:娱乐的“新旧之辩” 都市生活为娱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本部分细致描绘了月份牌、时装舞会、改良戏曲(如新剧)与传统说书、街头杂耍之间的竞争与融合。我们探讨了“摩登”与“堕落”之间模糊的界限,例如在舞厅中,女性服饰和交际方式如何成为衡量个体是否“进步”或“失足”的标尺。 3. 情感的“流变”:婚姻、自由恋爱与家庭责任 在快速变迁的都市中,个体情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章聚焦于包办婚姻的瓦解与“自由恋爱”这一新概念的实践困境。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报纸上的“寻人启事”或“家庭纠纷”类诉讼记录,观察父权对女性身体和情感的最后挣扎,以及青年男女在追求自我解放时所付出的代价。 四、 第三部:边缘的视角——被遗忘者的声音 1. 街巷的哲学家:小贩与流浪者的生存智慧 大型商业活动之下,是庞大的流动人口与手工业者。本部分转向那些在城市边缘谋生的人群:卖馄饨的小贩、替人跑腿的“脚力”、街头的乞丐。他们的语言、俚语和交易逻辑,构成了与上层社交完全不同的“都市生态学”。他们的生存智慧,是对外部世界变迁的即时反应。 2. 阴影中的交易:地下经济与灰色地带 任何一个高速运转的都市都离不开灰色地带的润滑。本章审视了鸦片贸易、赌博活动以及“包打听”等非正式信息网络的作用。这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运作,揭示了法律与道德规范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性,以及金钱如何成为跨越阶层和身份的唯一通行证。 3. 知识的传播与误读:报纸、小册子与流行话语 知识的普及速度在都市中大大加快,但信息的传播往往带有极大的失真性。我们考察了不同版本的报纸(如官方报纸、小报、地方性通俗读物)在报道同一事件时的巨大差异。这些“流行话语”塑造了公众的认知,也常常成为群体性焦虑的放大器。 结语:留存于记忆中的城市温度 本书的结论并非对历史做出定论,而是强调,这些被忽视的市井片段,共同构筑了近代都市繁复而真实的肌理。它们是冰冷钢筋水泥之下,仍然保有温度的人间烟火,是后人得以理解那个“加速度”时代的珍贵注脚。通过重读这些“微光”,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现代性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的复杂面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语

一 《大学杂志》与白色恐怖
二 《文学季刊》点滴
三 《现代文学》与「晨钟」及「远景」
四 海崃两岸间的《八方》
五 一九八○年代的三地互动
六 《联合副刊》与诺贝尔文学奖
七 比较文学因缘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听着就很有画面感,“结缘两地”暗示着一种跨越地域的情感纽带,而“台港文坛琐忆”则让我联想到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学碎片,或许是某个作家在咖啡馆里写下扉页的灵感,或许是几位文人的一次 impromptu 的聚会,又或许是某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在诞生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曲折。我一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港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年代,两地文学都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风格多元,佳作迭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为我揭示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它是否会讲述几位我敬仰的作家,在两地之间的穿梭,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或者他们之间因文学而产生的缘分?“琐忆”二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文学史论述,而是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生活,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鲜活气息。我期待着,能在书中读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却同样精彩的人物故事,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并最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评分

读到“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关于作家们在台湾和香港之间往来的记录。我一直对作家们的个人生活和他们的创作过程很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往往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作品。特别是台港这两个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却又共同构成了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在大陆读者看来相对陌生的作家,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两地的文化交流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回馈社会。这本书的“琐忆”二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像一本正经的文学史那样,去梳理复杂的理论和宏大的流派,而是会更侧重于那些生活化的、具有故事性的细节。比如,某位作家在香港创作时的情景,他如何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流,或者他在台湾生活的点滴,如何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为私人的视角,去了解这些文学巨匠们,他们在台港两地的生活片段,以及这些片段如何最终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许,书中还会描绘出一些关于两地文坛活动,甚至是文学聚会的场景,这些画面感十足的内容,定能让我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感,“结缘两地”暗示着一段跨越地域的深刻联系,“台港文坛琐忆”则勾勒出那些零散却珍贵的文学瞬间。我一直对上世纪中期以来台湾和香港的文化发展颇感兴趣,尤其是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文学如何扮演记录者、反思者和创作者的角色,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或许会为我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学往事,比如作家们之间的交往、灵感碰撞的火花,抑或是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重要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期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窥见文坛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他们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或许,它会讲述几位我敬仰的作家,在两地奔波,文学创作不曾停歇的故事。这些“琐忆”或许不像宏大的文学史那样系统,但恰恰是这些细枝末节,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文学的生命力。不知道书里会不会提及某些具体的作品,它们是如何在两地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读者的视野。我对于文学的了解,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对作品本身的阅读,而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则能让阅读的体验更上一层楼。这本书,从名字上来看,似乎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

评分

从书名“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来看,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特别是“结缘两地”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融合,而“台港文坛”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我一直觉得,文学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情温度。而“琐忆”二字,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那些不一定登上大雅之堂,却同样珍贵、有趣的细节。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对台港文学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他通过收集和整理,将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来,展现出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文学图景。也许书中会讲述几位作家,在台湾和香港之间辗转创作的经历,他们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寻找灵感,又如何将两地的特色融入自己的作品。也可能是一些文学圈内的趣事,作家之间的交往,或者是某个重要文学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花絮。这些“琐忆”,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文学创作并非总是严肃而枯燥的,它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台港两地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墨,书写着时代,也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光是凭着书名《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我就已经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文学作品往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回响,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而“台港文坛”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我的印象中,台湾和香港的文学,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又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这本书的“琐忆”,让我联想到那些散落在文学史角落里的珍珠,那些不曾被主流叙事所关注,却同样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片段。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深谙两地文坛过往的观察者,他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那些在岁月长河中不易察觉的细节。也许是一些作家在创作瓶颈时的心得体会,也许是几位文学巨匠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谈话中激发的灵感,又或者是某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学活动背后的故事。这些“琐忆”,或许不像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那样条理清晰,但它们更富有人情味,更真实,也更能勾起读者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台港文坛图景,了解到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