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炙那一代知识份子的凛然与追寻
一九六○年代以降,为台湾各种文学刊物∕文化出版生气蓬勃的奠基期。郑树森教授自一香港侨生的身分负笈台湾起,即深入参与台湾、香港两地的重要人文刊物,如《大学杂志》、《文学季刊》、《现代文学》、《联合文学》、《八方》,以及环宇、晨钟、允晨等多家出版社编务。其后往返台、港,陆续串连起两岸三地的人文及思想交流。
本书追忆当年交往文友、师长间的文学因缘,以及「白色恐怖」环境下的艰辛历程;而居间协调台、港、中三地文学交流,促成报章媒体与世界性文学的密切连结,是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推手的精彩记述。
《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的出版,除了追忆、记录精彩的知性年代之外,也期让读者重温、重新认识到,当年那群充满理想的文化人,是如何在压抑、箝制的环境中,透过文字的力量奋力突围,一点一滴传递自由的思潮与智识,实践改善个人思维与群体社会的抱负。
作者简介
郑树森
福建厦门人,一九四八年生,成长于香港。一九六○年代末负笈台湾,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英文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为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荣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香港岭南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文艺论评《艺文缀语》、《从诺贝尔到张爱玲》、《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十多种;文学选本《现代中国小说选》、《世界文学大师选》等二十多种;另与黄继持、卢玮銮合编有《香港新文学年表》等香港文学史料十多种。
推荐语
一 《大学杂志》与白色恐怖
二 《文学季刊》点滴
三 《现代文学》与「晨钟」及「远景」
四 海崃两岸间的《八方》
五 一九八○年代的三地互动
六 《联合副刊》与诺贝尔文学奖
七 比较文学因缘
后记
这本书的名字,光听着就很有画面感,“结缘两地”暗示着一种跨越地域的情感纽带,而“台港文坛琐忆”则让我联想到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学碎片,或许是某个作家在咖啡馆里写下扉页的灵感,或许是几位文人的一次 impromptu 的聚会,又或许是某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在诞生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曲折。我一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港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年代,两地文学都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风格多元,佳作迭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为我揭示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它是否会讲述几位我敬仰的作家,在两地之间的穿梭,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或者他们之间因文学而产生的缘分?“琐忆”二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文学史论述,而是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生活,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鲜活气息。我期待着,能在书中读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却同样精彩的人物故事,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并最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评分读到“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关于作家们在台湾和香港之间往来的记录。我一直对作家们的个人生活和他们的创作过程很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往往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作品。特别是台港这两个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却又共同构成了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在大陆读者看来相对陌生的作家,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两地的文化交流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回馈社会。这本书的“琐忆”二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像一本正经的文学史那样,去梳理复杂的理论和宏大的流派,而是会更侧重于那些生活化的、具有故事性的细节。比如,某位作家在香港创作时的情景,他如何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流,或者他在台湾生活的点滴,如何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为私人的视角,去了解这些文学巨匠们,他们在台港两地的生活片段,以及这些片段如何最终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许,书中还会描绘出一些关于两地文坛活动,甚至是文学聚会的场景,这些画面感十足的内容,定能让我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感,“结缘两地”暗示着一段跨越地域的深刻联系,“台港文坛琐忆”则勾勒出那些零散却珍贵的文学瞬间。我一直对上世纪中期以来台湾和香港的文化发展颇感兴趣,尤其是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文学如何扮演记录者、反思者和创作者的角色,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或许会为我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学往事,比如作家们之间的交往、灵感碰撞的火花,抑或是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重要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期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窥见文坛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他们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或许,它会讲述几位我敬仰的作家,在两地奔波,文学创作不曾停歇的故事。这些“琐忆”或许不像宏大的文学史那样系统,但恰恰是这些细枝末节,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文学的生命力。不知道书里会不会提及某些具体的作品,它们是如何在两地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读者的视野。我对于文学的了解,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对作品本身的阅读,而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则能让阅读的体验更上一层楼。这本书,从名字上来看,似乎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
评分从书名“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来看,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特别是“结缘两地”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融合,而“台港文坛”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我一直觉得,文学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情温度。而“琐忆”二字,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那些不一定登上大雅之堂,却同样珍贵、有趣的细节。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对台港文学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他通过收集和整理,将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来,展现出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文学图景。也许书中会讲述几位作家,在台湾和香港之间辗转创作的经历,他们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寻找灵感,又如何将两地的特色融入自己的作品。也可能是一些文学圈内的趣事,作家之间的交往,或者是某个重要文学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花絮。这些“琐忆”,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文学创作并非总是严肃而枯燥的,它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台港两地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墨,书写着时代,也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光是凭着书名《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我就已经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文学作品往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回响,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而“台港文坛”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我的印象中,台湾和香港的文学,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又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这本书的“琐忆”,让我联想到那些散落在文学史角落里的珍珠,那些不曾被主流叙事所关注,却同样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片段。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深谙两地文坛过往的观察者,他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那些在岁月长河中不易察觉的细节。也许是一些作家在创作瓶颈时的心得体会,也许是几位文学巨匠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谈话中激发的灵感,又或者是某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学活动背后的故事。这些“琐忆”,或许不像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那样条理清晰,但它们更富有人情味,更真实,也更能勾起读者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台港文坛图景,了解到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